殘酷的「子貴母死」制度確立,僅是拓跋珪個人酷烈習性使然嗎?

2020-12-22 竹吟風創作號

大家好,我是竹吟風。有一段時間沒有發文了,今天希望和大家聊一聊北魏時期違逆人倫的 「子貴母死」制度的成因及後續鞏固,並演化為強人傾軋鬥爭手段,到最終廢除的過程。

「子貴母死」制度源自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初行此制時道武帝拓跋珪像是經過相當充分的考慮,懂得它的得失之處,而且多少有應付不測的思想準備,而不像是一種臨時心血來潮的不顧後果的因應措施。拓跋珪這樣一個「出自結繩,未師典誥」的野蠻人,居然找到偶見的漢代典故作為口頭依據,雖有「太子」的強烈反抗而不回頭,並且從此形成代代因襲的北魏定製,這顯然不是用個人的殘酷習性可以解釋通暢的。也許這種需要付出如此巨大代價的制度,一定有某種還沒有人加以探究的深層背景。

拓跋珪屬於鮮卑族拓跋部.拓跋舊制,「七族」、「十姓」血緣相近,「百世不通婚」,拓跋婚姻必取之拓跋以外部落。拓跋部世代與周圍部落酋長通婚,其祖母是燕國慕容氏(就是天龍八部中的姑蘇慕容,歷史上是鮮卑族的一大部落),母親和老婆是賀蘭部賀蘭氏(匈奴族),另一個老婆是獨孤部劉氏(匈奴族)。

按習俗,這是一種政治婚姻,它能鞏固婚家部族利益,也有利於部落聯盟的維繫與鞏固。事實上,有不少部族與拓跋是世代通婚,包括娶後和嫁女。君後有強大的部族背景,部族也因君後而增加影啊。

拓跋珪在建立北魏的過程中,得到了慕容燕國、賀蘭部、獨孤部的很多幫助。但當羽翼豐滿後,為了鞏固中央集權統治,拓跋珪不惜對原來幫助過自己的親人下手,先後打散、消滅了慕容、賀蘭、獨孤三大部落,將原來的部落民變成了普通市民,原來的部落酋長變成了北魏任命的官員。

道武帝依靠後族支撐自己的部落聯盟領袖地位,完全沒有問題,但要靠它樹立一種超越一切之上的專制君權,卻是辦不到。道武帝必須有一個集中權力的過程,其中包括剝奪母后和母族權力,特別是母族幹預拓跋事務的權力。剝奪權力必將影響現實利益,引起強烈反抗,因而是非常棘手的問題。

為了一勞永逸地根除後患,拓跋珪推出了「子貴母死」制度。先是賜死了劉氏,又把賀蘭氏關了起來。

「初,帝母劉貴人(案:劉貴人出自獨孤部)賜死,太祖告帝曰:『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後與國政,使外家為亂。汝當繼統,故吾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魏書·太宗紀》。

一個野蠻皇帝對這樣一個重大決策引漢典為據,表面看來說的是漢武帝故事,實際上卻全是拓跋宮廷內情。所謂婦人與政,指的是道武以前各代後宮母強立子的慣例;所謂外家為亂,指的就是幾代以來各外家部族幹預拓跋君位傳承。

細審道武創業戰爭的主要攻戰對手,叔父窟咄除外(這正是由於拓跋部並未建立嚴格的嫡長子繼承制度,拓跋珪不被一致認同為當然繼承人的緣故),幾乎都是與拓跋世婚的外家部族,即道武妻族獨孤劉氏諸部,母族賀蘭賀氏諸部,祖母族慕容諸部,其中並沒有一個是拓跋部的宿敵。這正證明了,拓跋珪創業的主要障礙不是別人,而是拓跋部的外家部族。

拓跋珪建立「子貴母死」之制,不惜以殺妻為代價來鞏固北魏帝業,正是有鑑於拓跋屢代強後及後族幹政引發動亂的慘痛教訓。

也許是報應吧,因為對自己的親人、恩人下手太狠,拓跋珪不久就開始精神失常,最終被不忍心看到自己母親被賜死的賀蘭氏之子殺死。但「子貴母死」制度卻延續了下來。

這一違背人倫的制度,在後來被宮中野心家利用,竟實行了上百年,沿襲了七代。

這裡要重點說一說文明太后馮氏,就是《錦繡未央》裡李未央(馮心兒)的原型(從奴婢到皇后再到皇太后,最後為太皇太后,傳奇的一生)。

馮太后本是漢人,出於北燕皇族,入北魏後坐父誅入宮,因緣而為皇太后,又由於特殊機遇得到弄權機會,但並無外家實力支撐。她「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權力欲望極強。在短暫執政之時,就為自己長久之計進行籌劃。

她從保太后受尊重的事例中得到啟發,深知最可靠的手段是母養皇儲,從而控制日後的新皇帝。這等於是掌握了政局的未來。恰在此時皇子宏(即後來的孝文帝)生,馮太后「躬親撫養」,這一沒有母親的幼小皇子就成為馮太后手中「奇貨」。她堅守子貴母死之制,除賜死儲君之母以外,甚至誅戮至於儲君的母族。孝文即位,馮氏為太皇太后,她牢固控制孝文帝,而且進行下一步籌劃。孝文產子,「生而母死」,就是說不待立儲之日,母林氏即被賜死。孝文帝曾經想廢除此制,挽救妻子林氏生命,以不能逆馮太后旨意而未能成功。馮太后不但自己掌握了兩代儲君,還引諸馮氏女入宮,其中二人後來相繼被立為孝文皇后。

而且,這些馮氏女當權後也效法其姑故伎,奪取新產皇子而母養之,賜其母死。

因此,由文明太后開端,諸侄效尤,子貴母死之制不但未得廢除,而且更形鞏固,並演化為強人傾軋的殘酷手段,陰毒恐怖氣氛瀰漫於遷洛以後的北魏後宮之中。

孝文帝臨死前才下決心揭除馮氏內外勢力,但未及正式宣布廢止子貴母死之制。直到宣武帝後宮胡氏產子逃過了各種暗算,三歲時立為儲君,即後來的孝明帝,儲君之母胡氏亦未賜死,即以後的明太后。胡太后是北魏一朝唯一憑血緣關係擅權的母后。至此,實行了百年的子貴母死之制事實上被廢除了,但是北魏國祚事實上也終於此。

相關焦點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集權之路為何失敗?
    在實現「集權」這條路上,鮮卑的君主們採用的手段異乎尋常的決絕,比如北魏開國之君道武帝拓跋珪的改革。離散諸部拓跋珪是北魏的開國之君,其先祖建立的代國被苻堅的前秦所滅。其時,拓跋珪年僅6歲。十年後,苻堅敗於淝水,前秦覆滅,北中國大地再度陷入分裂和戰亂,剛剛成年的拓跋珪被鮮卑諸部推舉為代王。
  • 儒家系統的怪胎:從立子殺母到子貴母死的演變
    儒家系統的怪胎:從立子殺母到子貴母死的演變原本封建時代的傳統是:母以子貴。無論是皇家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如果母親生下一個男孩,那麼,這個母親在宗族中的地位就大大提高了。它的理論基礎也是儒家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 逆轉胡虜無百年之運:漢武帝的晚年瘋狂竟成了拓跋珪的制度創新
    鮮卑拓跋氏就如同一個超越時代的存在,而且幾代君主皆是如此、矢志不渝。那麼對於「兄終弟及」的周期性繼承危機,拓跋珪又會怎樣改呢?他當然要改,而且改得不止彪悍,而要殘酷和流血。5.「子貴殺母」的百年血制拓跋珪首先做的就是徹底斷絕「兄終弟及」的可能反覆。拓跋珪有兩個堂兄弟,皆是當世人傑,時人稱:衛王弓,桓王槊。
  • 拓跋珪攻打後燕本無勝算,慕容垂死後拓跋珪方敢大舉伐燕
    就部族以言之,後燕慕容氏與代國拓跋氏同出鮮卑,世代之間亦存在著互結姻親之傳統。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整合北方部族時,後燕武成帝慕容垂也為之助力,正因後燕的幫助,拓跋珪最終得以復興代國,自稱魏王。然面對地盤爭奪一事,兩國關係縱是再好,也當是各為其主,互不相讓;況拓跋珪的弟弟拓跋觚先前無故遭後燕扣留,兩國局勢早已是暗流湧動。
  • 陳二虎:建立北魏政權的拓跋珪十分尷尬,他是拓跋什翼犍的兒子還是...
    一、拓跋珪該是誰的兒子 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婚俗比較特別,其中之一就是「接續婚」,接續婚,也就是說:父妻子婦、子妻後母、侄娶寡嬸之類,也就是說丈夫死後
  • 北魏太祖拓跋珪:莫欺少年窮
    六歲的代國王子拓跋珪眼看國破家亡,親人離散。復仇的種子和復國的願望在年幼的拓跋珪心中深深紮下根苗。這時,拓跋珪被前秦皇帝要求強遷到都城長安作為人質。幸好代國的老臣據理力爭,拓跋珪才被允許留著部落中。在塞北,生活條件極為艱苦,拓跋珪卻磨鍊出了堅強的意志。拓跋珪隨母親賀拔氏投奔表叔匈奴首領劉庫倫。在劉庫倫部,雖然母子二人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卻得到了安全的保護。
  • 北魏皇帝拓跋珪,竟納姨母為妾,唐太宗對他的評價:不配稱豪傑
    拓跋珪隨母親先是在匈奴獨孤部首領劉庫仁處落腳,劉庫仁是拓跋珪爺爺拓跋什翼犍的外甥,劉庫仁的兒子又娶了拓跋珪的姑姑(貴圈真亂)。這是實在的親戚,可拓跋珪卻差點死在劉庫仁兒子劉顯的手中。《北史》記載:「劉庫仁子顯殺眷而代之,乃將謀逆。商人王霸知之,履帝足於眾中,帝乃馳還。
  • 拓跋珪與慕容垂之間經過了怎樣的鬥智鬥勇
    助代國復國的首領是年僅十六歲的,拓跋什翼犍的嫡孫——拓跋珪,他在當時號稱神算子的燕鳳的幫助下,於公元三百八十六年光復代國,並在幾個月後將代國改名為魏。強大敵人慕容垂(拓跋珪)公元三百九十一年,六十六歲的慕容垂扣押了魏派來孝敬他的使臣——拓跋珪的弟弟拓跋觚,還大言不慚的討要大宛良馬(魏特有的好馬)換這個使臣,此時拓跋珪也意識到慕容垂已經開始警惕
  • 兒子為太子,生母就會被處死,北魏時期,為何會出現「子貴母死」
    丈夫死了,那麼兒子還能成為君王,那麼這一生是無憂無慮,更有甚者可以借勢成為垂簾聽政的女權者。所以古時候帝王家的「母憑子貴」是女人們爭搶的方向,後宮不安也是因為大家不僅想得到皇帝的恩寵,更想生個兒子能當上太子。只是這樣的太子與太子之母最好不要生在北魏,北魏時期有一個規矩,那就是如果哪個皇帝的嬪妃生了皇太子,那麼太子一旦被立,太子的生身母親立即會被處死。
  • 名將隕落:慕容垂對拓跋珪的最後一戰
    而太子慕容寶雖僅以身免,但把此役視為奇恥大辱,力求慕容垂再戰,慕容垂掙扎病軀,他深知國家新遇慘敗,國力已衰,近期內實在不應再次興兵。但是慕容德的一番話是他不得不考慮兒子的天下,「魏虜以參合之捷,有輕我太子之心,宜及早以陛下的神略制服他們,不然,將會後患無窮。」
  • 北魏皇帝拓跋珪做了什麼?為什麼會被自己的兒子殺掉?
    北魏皇帝拓跋珪做了什麼?為什麼會被自己的兒子殺掉?北魏皇帝拓跋珪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服用五石散的鼻祖——何宴劇照前秦太初元年(386年),年僅十五歲的拓跋珪趁亂世重興代國,在牛川即位為代王,不久又改稱魏王。
  • 已有三國曹魏在前,拓跋珪為何又把國號定為魏?
    被前秦滅掉的前燕的宗室慕容垂建立後燕,拓跋珪也是這種情況。 鮮卑拓跋部建立的第一個國家不是北魏,而是代國,末代君主是拓跋什翼犍,就是拓跋珪的祖父。五胡歷史上不止十六國,代國實力並不弱,卻不在十六國之列。為何呢?很簡單,十六國不是什么正統,而為十六國定調的北魏又是代國統治者之後,當然不會把代國列入十六國名單了。
  • 史書中405年拓跋珪祭天的天壇是方的,內蒙古發掘的天壇卻是圓的?
    由《魏書·禮志一》中的記載「天賜二年夏四月,祀天於西郊,為方壇一」可知,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定都後的祭天之壇是方形,此次發掘的天壇為什麼是圓的呢?祭天是起源於上古時期的最高祭禮,由天子舉行,祈禱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祭天的天壇一般建造在首都的南郊,也就是「南郊祭天」,而且祭天的祭壇為圓形。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為什麼會將祭天的祭壇設在西郊,而且還是一個方壇?
  • 拓跋珪為何一定要娶小姨?賀夫人改變了他的命運,使得他39歲早逝
    這幾個字,是拓跋珪的母親,對自己的妹妹夫人的綜合評價。大致意思就是這個女孩兒長得太好看,可能會帶來厄運。而且她已經有丈夫了。拓跋珪一眼就看中了賀夫人,他才不管那麼多,長得漂亮如果都成了一件罪惡的事情,那還有王法嗎?還有法律嗎?
  • 拓跋魏第七任皇帝-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
    按照北魏子貴母死制度,拓跋宏成為太子時,生母慘遭賜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撫養成人。拓跋宏五歲即位,年號延興,由祖母文明太后臨朝執政,對鮮卑化的朝廷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響。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
  • 參合陂之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如何擊敗後燕慕容寶?有何結果?
    等到了五原後,拓跋珪派人守候在從中山來的那條路上,等待後燕的送信人路過,把他們一個個全部抓住。慕容寶等幾個月都沒有得到慕容垂的生活起居情況,拓跋珪卻把俘虜的後燕信差帶到河邊,命令他隔河告訴慕容寶說:「你的父親慕容垂已經死了,你為什麼還不早點回去?」慕容寶等人聽到後憂慮恐懼,士兵也驚駭不安。
  • 血戰參合陂:後燕慕容垂和北魏拓跋珪強強對決,為何會遭遇慘敗?
    眼下,拓跋珪的死對頭是拓跋窟咄,拓跋窟咄的後臺是劉顯,劉顯的後臺是慕容永。慕容永則是慕容垂的死對頭。在慕容垂看來,如今時局動蕩,群雄爭霸,讓慕容永控制北魏,從側翼壓制自己,只會讓自己的處境更加危險,百害而無一利。於是,慕容垂決定出兵援助拓跋珪,後燕—北魏軍事聯盟由此形成。
  • 拓跋珪如戰神一般的存在,為何帶領強悍的北魏卻無法統一南北?
    取名北魏,也是為了向東晉炫耀自己是「神州正統」的身份,可是這樣強大的北魏,在控制北方之後,它並沒有將拓跋珪的雄心壯志延續下去,而是終止了前進的腳步,無法正式完成南北統一。在當時紛雜的歷史環境下,北魏能夠成長得如此強大,卻為何無法完成統一呢?
  • 遊盛樂博物館外圍景觀,聯想拓跋珪建北魏稱皇帝遷新都的偉大曆程
    躍馬揚鞭的拓跋珪雕像 拓跋珪雕像居中,是因為拓跋珪開創了北魏帝國!據史料記載:西晉滅亡後,天下大亂,北方遊牧民族紛紛崛起,群雄逐鹿,代國首領什翼犍及其子先後死於內亂,代國滅亡,什翼犍之孫拓跋珪先後依附,在賀蘭部和獨孤部長大,成年後重立代國,先後擊敗叔叔拓跋窟咄和獨孤部劉顯,北方大敵只剩下北燕。北燕以太子慕容寶為帥,與拓跋珪在參合陂決戰,拓跋珪大勝,滅亡北燕,最終建立了統一北方的北魏帝國。
  • 拓跋珪是怎樣建立北魏政權,滅亡後燕,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
    拓跋珪拓跋珪(公元371年一公元409年),本名拓跋開,字涉珪,雲中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人,鮮卑族,北魏開國皇帝即魏道武帝,公元386年一公元409年在位。他是怎樣建立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政權「北魏」,滅亡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的後燕,為孫子拓跋煮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呢?北魏鮮卑拓跋部,最初活動於大興安嶺北部端東麓一帶,過著遊牧的生活。公元338年,首領拓跋什翼犍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代國。公元371年,他的孫子拓跋珪出生在參合陂北(今內蒙古涼城縣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