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隕落:慕容垂對拓跋珪的最後一戰

2021-02-08 院子裡的梧桐樹

書接上文,參合陂一戰,後燕數萬精英盡沒,國力大損。

而太子慕容寶雖僅以身免,但把此役視為奇恥大辱,力求慕容垂再戰,慕容垂掙扎病軀,他深知國家新遇慘敗,國力已衰,近期內實在不應再次興兵。

但是慕容德的一番話是他不得不考慮兒子的天下,「魏虜以參合之捷,有輕我太子之心,宜及早以陛下的神略制服他們,不然,將會後患無窮。」自己死了之後,後燕怕是沒有能力去抗衡北魏的入侵了,此時慕容垂必須要作出抉擇,是耗儘自己生命中最後的精力打贏這一仗,還是安享晚年,把殘局留給太子。

最終,七十歲的老人,決定親自出兵北魏,其實他自己也知道,這大概就是自己生命中的最後一仗了,但,這一仗,必須打;這一仗,必須贏。

那麼此時的後燕,是否還有能力再組織一場進攻呢?是否能夠擊敗拓跋珪的北魏大軍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後燕國力雖然受損,但它的國主,可是慕容垂啊。或許有人認為我誇張了慕容垂的能力,不過他十三歲投身行伍,執掌兵權以來,行軍打仗,何曾輸過?慕容恪是他哥哥,桓溫曾敗在其手,與王猛同朝為官,謝安也打過,前秦覆滅,他轉頭佔據關東七州, 重建後燕,這能力非常人所能及!

天下英豪,我都見過!而慕容垂也絕對是能夠扭轉戰局的最關鍵人!

慕容垂調集慕容隆,慕容盛等龍城舊部精兵至新都中山,決定次年(396年)出兵北魏。

公元396年三月二十六日,鎮守龍城、薊城和冀州的大軍全部來到中山,慕容垂看著這最後的棺材本,心中不免心痛,隨後命範陽王慕容德鎮守中山,自己強支病體,親統全軍,再次殺奔代北而來。

然後,慕容垂就向天下宣示了他的不敗戰神本色。

這一次,為了達到奇軍長襲的效果,慕容垂不擂鼓,不張揚,秘密而行,逾青嶺、經天門,在太行山上鑿山開道,直指雲中。

北魏留守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的兵馬有三萬餘人,被慕容垂打了個措手不及,一舉拿下。拓跋珪的親弟弟拓跋虔幾乎來不及作出反應,慕容垂已然在城下了。這龍城舊兵在國主慕容垂的指揮下,一個個奮勇爭先,如下山猛虎,魏軍招架不住,拓跋虔戰死,殘部全部被後燕收編。

消息傳至盛樂,「魏王珪震怖,欲走,諸部聞虔死,皆有貳心,珪不知所適。」拓跋珪害怕的不行,腦袋裡只有一個字:跑。跑得越遠越好,戰神重現沙場,何止拓跋珪害怕,北魏諸部也是坐立不安,個個都想棄北魏而投後燕,大家都打著小算盤,甚至還有想著要逃到陰山北邊以避開後燕兵鋒。

拓跋珪畢竟還是年輕,慕容垂果然還是那個慕容垂。

後燕大軍,氣吞萬裡如虎,馬不停蹄,火速前進,很快就到參合陂了。

這昔日戰場,無人打掃,但見屍骸遍地,白骨堆積如山,暮鴉雲集,豺狼成群,無數冤魂山間飄蕩,慕容垂不由得悲從中來,仰天噴出了一口鮮血。

眾將士也都掩面痛哭起來。慕容垂在從人的攙扶下,艱難地下了馬,命人擺下香案,為死難者祭奠。

死難將士的父兄黑壓壓地跪倒一地,一起放聲痛哭,聲音響徹山谷。慕容垂即慚愧當初自己的出兵決定,害死了如此多的後燕將士,又憤怒拓跋珪這個白眼狼如此狠心,那最後一點戰鬥的氣神再也無法堅持下去,連著吐了幾口鮮血,引發舊疾,昏倒在地。

這生命中的最後一仗無法繼續下去了。

眾將用馬車將慕容垂載入平城,延醫用藥,調理了十多天,病情並無好轉的跡象,只好班師回朝,而前軍慕容寶也只能隨之撤軍。

四月初十,慕容垂在上谷的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去世,終年七十一歲。

按照他的遺言,燕軍秘不發喪,直到抵達中山後才全國舉哀。

拓跋珪得知此訊,長長地鬆了一口氣,北魏的各個部落也放了心。

當今世上,他所忌憚的,原來不過慕容垂一人而已。

這年(公元396年)七月,拓跋珪建天子旌旗,並改元皇始。

關於國號的討論,群臣大都認為,雖然登國初年己經稱魏,但國家百世相承,開基代北,應該改叫代國。

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崔宏卻說:「代雖舊邦,其命維新」。這是套了《詩經·大雅·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兩句,意思是說現在形勢不同了,要開創一個宏大的新局面了。崔宏又說:「既然登國初年都己經改叫魏了,魏是『大名』(崔宏根據《左傳》「卜堰曰:魏,大名也」立論),是中原大國的國名,稱魏為大吉。」

同月,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

八月,拓跋珪親率四十多萬大軍南出馬邑,越過句注南,大舉伐燕。

如慕容垂所料,面對拓跋珪,後燕無人能當,哦不,其實有一人,也許有一點點可能保後燕不亡,也就是慕容垂弟弟,趙王慕容德,慕容垂死前曾囑託太子慕容寶一定要把鄴城交給他,如其所料,慕容德也確實護著後燕最後一點基業,可惜隊友太菜,無奈之餘,慕容德後建立南燕,又一次給了慕容氏延續的機會。

讓我們回顧一下慕容垂吧:

作為大燕皇室,自幼天資卓越,十餘歲掌兵,破高句麗,徵宇文部,威震塞北敕勒,屢立奇功,然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其兄慕容儁與其嫂可足渾氏甚是嫉恨,屢遭大難,幸而之後其兄慕容恪掌權,然後二人相得益彰,東徵西討,略地至崤、澠,使得前燕成為最強大的國家。

好景不長,慕容恪病逝,桓溫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大舉北伐,在前燕國滅之際,慕容垂於枋頭大敗桓溫,立下不世之功, 卻反遭眾人仇視,不得已,出走前秦。

哪知王猛借其家傳金刀,設下毒計,幸虧明君苻堅為人大度,不予計較反而重用。在關中過了幾年提心弔膽的日子,看著前秦日益強大,王猛死後,慕容垂鼓動苻堅南下,淝水之戰,前秦終威嚴掃地。

慕容垂護著苻堅,之後拒絕再入關中,東走收舊部,以關東七州為基,再造燕國。至公元392年,六十七歲的慕容垂已經佔據被謝安打下的青、兗、徐等州郡,將勢力推進至淮北,揮劍北上,消滅河北一帶的叛軍,收復清河、渤海等地,且徵服了強大的賀蘭部,一躍而成北方第一大國。

之後滅翟魏,吞西燕,數次相助拓跋珪,七十一歲,倒有近六十年是在徵戰之中,簡直是天生的戰士。

後燕自慕容垂以後,再也擋不住拓跋珪的大軍,慕容德據守鄴城而不失,哪知皇帝慕容寶棄都城出逃舊都龍城,不過他鎮不住部下,最終被殺,由其他的一些慕容王公另建立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北燕。

這個北燕也不長久,很快就有一個叫高雲的大將篡了位,這一部分的慕容鮮卑人徹底地退出了中原爭霸的舞臺。

後燕都城中山,雖被北魏圍困,卻一直沒有丟,後北魏缺糧,去他處就食,慕容詳立刻於中山稱帝,很快,慕容麟從太行入中山,殺死慕容詳,自己當了老大,很快北魏搞到糧食又打過來了,慕容麟在幾十名從騎的保護下失魂落魄地逃往鄴城,投靠了慕容德。

相關焦點

  • 拓跋珪與慕容垂之間經過了怎樣的鬥智鬥勇
    導語:在天下大亂的魏晉時期,出自同一鮮卑部落的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和後燕開國皇帝慕容垂,為了吞併對方,兩人之間幾乎陷入膠著狀態,那麼他們又是如何鬥智鬥勇,最後到底是誰技高一籌?代國拓跋珪的復國兩國之間鬥智鬥勇沒過多久,後燕因為慕容垂的關係,一舉成為了北方最大的勢力,而拓跋珪如果想要稱霸中原,後燕就是最大的勁敵。最後在燕鳳的建議下,拓跋珪決定向後燕表現出十分的敬意,好讓他們先放鬆警惕。
  • 慕容垂的「規矩」:為何終其一生慕容垂都未與苻堅一戰?活得坦蕩
    在被逼走投奔強敵的情況之下,慕容垂也終是對慕容氏貴族死了心,在日後也是殺伐果斷,與昔日同族恩斷義絕。  無論是對慕容氏的仁義,還是最後的恩斷,慕容垂的行事當得起坦蕩,這是慕容垂的「規矩」。  慕容垂與苻堅——顧念恩情,終生未與一戰  慕容垂投奔苻堅之後,的確受到苻堅的重用和信任。
  • 拓跋珪攻打後燕本無勝算,慕容垂死後拓跋珪方敢大舉伐燕
    就部族以言之,後燕慕容氏與代國拓跋氏同出鮮卑,世代之間亦存在著互結姻親之傳統。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整合北方部族時,後燕武成帝慕容垂也為之助力,正因後燕的幫助,拓跋珪最終得以復興代國,自稱魏王。然面對地盤爭奪一事,兩國關係縱是再好,也當是各為其主,互不相讓;況拓跋珪的弟弟拓跋觚先前無故遭後燕扣留,兩國局勢早已是暗流湧動。
  • 血戰參合陂:後燕慕容垂和北魏拓跋珪強強對決,為何會遭遇慘敗?
    然而,慕容垂於國有功,卻遭猜忌,最終,他被迫流亡前秦,轉為苻堅效力,一直到383年的淝水之戰後,才尋機擺脫苻堅的控制,回到河北,糾集族人,發起復國運動。慕容垂在384年建立後燕時,已經59歲了(拓跋珪方才14歲),但他志氣不衰,運用謀略,和前秦頑強戰鬥,最後把前秦的軍隊趕出河北,定都中山,為後燕走向強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北魏太祖拓跋珪:莫欺少年窮
    六歲的代國王子拓跋珪眼看國破家亡,親人離散。復仇的種子和復國的願望在年幼的拓跋珪心中深深紮下根苗。這時,拓跋珪被前秦皇帝要求強遷到都城長安作為人質。幸好代國的老臣據理力爭,拓跋珪才被允許留著部落中。在塞北,生活條件極為艱苦,拓跋珪卻磨鍊出了堅強的意志。拓跋珪隨母親賀拔氏投奔表叔匈奴首領劉庫倫。在劉庫倫部,雖然母子二人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卻得到了安全的保護。
  • 陳二虎:建立北魏政權的拓跋珪十分尷尬,他是拓跋什翼犍的兒子還是...
    拓跋實君聽了,認為什翼犍真的要殺了他,便採取了先下手為強,率手下發動政變,一舉斬殺了慕容皇后的兒子們,連帶自己的老爹也一塊幹掉了。 當時與代國為敵的前秦皇帝苻堅,聽說什翼犍被殺,群龍無首,便迅速派大將李柔、張蠔等人率兵馬攻代國的雲中,抓住拓跋實君,把他車裂而死,拓跋餘部潰逃,代國灰飛煙滅。
  • 參合陂之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如何擊敗後燕慕容寶?有何結果?
    鮮卑慕容部與拓跋部世為婚姻,所以慕容垂起初支持拓跋珪徵服獨孤部及賀蘭部,統一內部,復國建魏,以作為其控扼塞北諸部的附屬之國。等到北魏勢力日漸雄厚,欲謀獨立,屢犯臣服於後燕的邊塞諸部族,雙方相始反目 ,從此結下仇怨。
  • 拓跋珪是怎樣建立北魏政權,滅亡後燕,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
    拓跋珪拓跋珪(公元371年一公元409年),本名拓跋開,字涉珪,雲中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人,鮮卑族,北魏開國皇帝即魏道武帝,公元386年一公元409年在位。拓跋珪6歲時,前秦苻堅率兵滅亡代國,拓跋什翼犍被殺死,部眾離散。拓跋珪先後流徙於獨孤部和賀蘭部。前秦在淝水之戰被東晉打敗後,剛統一不久的北方又陷入分裂局面,拓跋珪趁勢糾集舊部,徵服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俘虜了大批人口和牲畜。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牛川(今內蒙古錫拉木林河)召開大會,即代王位,建元登國。同年四月,拓跋珪遷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稱魏王,改國號魏,史稱北魏。
  • 逆轉胡虜無百年之運:漢武帝的晚年瘋狂竟成了拓跋珪的制度創新
    所以,照搬學習就是照本宣科,而最後往往事與願違。這個問題表現最突出的就是慕容家族,這個家族雄主屢出卻內亂不斷。前燕亡於慕容垂出逃,而慕容垂就是燕主慕容暐的叔叔。慕容垂後燕亡於北魏入侵,但更主要的還是亡於無休止的宗室內亂和兄弟相殺。慕容家族無論是雄主數量還是英雄質量,都不次於拓跋家族。
  • 解析兩晉戰爭:拓跋珪興魏及北魏開國戰爭
    與後燕戰爭公元395年,後燕慕容垂在消滅西燕之後,將下一個目標對準了北魏。同年六月二十六日,慕容垂因為身體患病就派太子慕容寶等率軍八萬兵出五原。北魏得知後燕來犯的消息後,長史張袞就對拓跋珪說:「後燕消滅西燕未嘗一敗,對我國一定有輕敵之心,我們可以利用地形打敗他們。」
  • 崔氏是中國北方的大姓,後燕滅亡後崔宏入仕北魏,拓跋珪十分看重
    後來,能徵善戰的慕容垂消滅了翟魏,崔宏又出仕後燕帝國,隨同他一起成為後燕臣民的,還有他十幾歲的兒子崔浩。慕容垂很看重崔宏,封他做大官。可是崔宏很不開心,還是很嚮往東晉帝國,白天上班,晚上躲在小黑屋裡寫詩,作了很多詩文,表達對東晉的嚮往。他知道自己是在胡人政權裡當差,詩文萬一洩露出去就是殺頭的大罪,所以詩文保存得很隱秘。
  • 已有三國曹魏在前,拓跋珪為何又把國號定為魏?
    都知道拓跋珪是北魏開國皇帝,其實嚴格來講,拓跋珪是復國,而不是開國。公元383年,前秦兵臨淝水,皇帝苻堅企圖滅掉東晉統一天下。結果前秦兵敗,內部形勢本就不穩的前秦土崩瓦解。
  • 慕容復的那些赫赫有名的先輩——慕容皝、慕容儁、慕容恪、慕容垂
    3、慕容恪開疆拓土公元360年,慕容俊去世,傳位於太子慕容暐,由慕容恪輔政。慕容恪,慕容皝四子,慕容俊的弟弟,是慕容氏的曠世名臣和最強的名將。4、慕容垂建立後燕公元367年,操勞過度的慕容恪去世,去世前慕容恪推薦弟弟、慕容皝第五子接替自己輔政。然而,此時的皇帝慕容暐並不信任這個小叔叔慕容垂,他信任的是慕容評。
  • 殘酷的「子貴母死」制度確立,僅是拓跋珪個人酷烈習性使然嗎?
    「子貴母死」制度源自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初行此制時道武帝拓跋珪像是經過相當充分的考慮,懂得它的得失之處,而且多少有應付不測的思想準備,而不像是一種臨時心血來潮的不顧後果的因應措施。拓跋珪屬於鮮卑族拓跋部.拓跋舊制,「七族」、「十姓」血緣相近,「百世不通婚」,拓跋婚姻必取之拓跋以外部落。拓跋部世代與周圍部落酋長通婚,其祖母是燕國慕容氏(就是天龍八部中的姑蘇慕容,歷史上是鮮卑族的一大部落),母親和老婆是賀蘭部賀蘭氏(匈奴族),另一個老婆是獨孤部劉氏(匈奴族)。
  • 拓跋鮮卑的崛起:統一北方,崇漢尊儒,為隋唐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一,拓跋西遷,盤踞漠南鮮卑族,最早生活在大興安嶺一帶,因為地處於匈奴東方,因而被稱為「東胡」。東漢時期,鮮卑強大起來,驅逐了北匈奴,佔據了漠北。西晉時期,鮮卑族的慕容氏、段氏和宇文氏在遼河流域割據,其中慕容鮮卑建立了「五燕」政權,還有一支慕容鮮卑遷徙到了青海,建立了吐谷渾王國。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集權之路為何失敗?
    在實現「集權」這條路上,鮮卑的君主們採用的手段異乎尋常的決絕,比如北魏開國之君道武帝拓跋珪的改革。離散諸部拓跋珪是北魏的開國之君,其先祖建立的代國被苻堅的前秦所滅。其時,拓跋珪年僅6歲。十年後,苻堅敗於淝水,前秦覆滅,北中國大地再度陷入分裂和戰亂,剛剛成年的拓跋珪被鮮卑諸部推舉為代王。
  • 慕容垂-慕容熙(後燕):十六國戰神慕容垂的隱忍與歷史機遇
    後燕是十六國中我們介紹的最後一國,至此我們也把十六國值得一寫的強國都寫完了。其實還有一個國家後秦,實力也算強勁,但後秦發育過於猥瑣,沒有太多值得稱道的事跡,本系列以不寫表明態度。慕容垂後燕的餘脈,北燕和南燕,最終分別被北魏拓跋燾和南朝宋劉裕所攻滅,後兩位英豪又啟動了南北朝時代。慕容垂是不世出的名將,謀略非凡。但他六十歲之前,一直輾轉蹉跎,寄人籬下。青年時代,也曾經意氣風發。
  • 北魏皇帝拓跋珪做了什麼?為什麼會被自己的兒子殺掉?
    北魏皇帝拓跋珪做了什麼?為什麼會被自己的兒子殺掉?北魏皇帝拓跋珪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服用五石散的鼻祖——何宴劇照前秦太初元年(386年),年僅十五歲的拓跋珪趁亂世重興代國,在牛川即位為代王,不久又改稱魏王。
  • 北魏皇帝拓跋珪,竟納姨母為妾,唐太宗對他的評價:不配稱豪傑
    拓跋珪和賀夫人拓跋珪為何違背倫常,納姨母為妾,這要從他的幼年經歷說起。道武帝拓跋珪拓跋珪和母親顛沛流離,終於到了鮮卑族賀蘭部。拓跋珪隨母親先是在匈奴獨孤部首領劉庫仁處落腳,劉庫仁是拓跋珪爺爺拓跋什翼犍的外甥,劉庫仁的兒子又娶了拓跋珪的姑姑(貴圈真亂)。這是實在的親戚,可拓跋珪卻差點死在劉庫仁兒子劉顯的手中。《北史》記載:「劉庫仁子顯殺眷而代之,乃將謀逆。商人王霸知之,履帝足於眾中,帝乃馳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