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系統的怪胎:從立子殺母到子貴母死的演變
原本封建時代的傳統是:母以子貴。無論是皇家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如果母親生下一個男孩,那麼,這個母親在宗族中的地位就大大提高了。它的理論基礎也是儒家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你能夠讓這個皇族皇位有繼承者,讓普通家族香火能夠延續,是孝順的表現(這都特麼的是什麼邏輯啊?香火有那麼重要嗎?說得不好聽一點,一個惡臭的家族,如果沒有變的希望,其實香火沒了,對社會貢獻應該更大。)。
這種劣根性,千百年來,一起延續著,直到今天,仍然有許多的市場,生個女孩,賠錢貨,不行,一定要生個男孩出來,最後啃老,把自己啃慘了,相反,倒是那個賠錢貨,他老了的時候,在賠錢給他養老。
真特麼諷刺啊。說實話,現在養兒防老,基本上是不靠譜的,他不把你氣死,已經算是開恩了。
言歸正傳,然後,原本的母以子貴的傳統,在漢武帝時,發生了突然的變化,漢武帝一共生了6個兒子,因為謀逆死了3個,又病死一個,夭折一個,最後,能夠用的只有最小的那一個。
而這個時候,漢武帝已經69歲了,而最小兒子才7歲,他的母親才26歲,眼見自己就要死去,7歲的兒子想當掌權,只能靠他母親,那麼,呂后稱制的覆轍就要重演,怎麼辦?
只能「立子殺母」,它的理論基礎,居然又是儒家,父家長制是也,君為臣綱都是也。還別說,儒家系統就是個萬金油,當皇帝老兒要殺人時,總能夠從中找到理論的基礎,然後心安理得去要了別人的生命。
但是無論如何,這算是開了一個壞頭了,影響極壞。
因為,到了北魏時期,拓跋珪在母族賀蘭部與妻族獨孤部的幫助下,消滅了一工競爭對手,創建了北魏,本以為這下天下太平,終於可以榮華富貴,子孫千秋萬代當皇帝了,但是他驚奇地發現,母族與妻族都想插手皇權,把自己擠在一邊。
又一個外戚幹政就要上演,怎麼辦?
拓跋珪在世時,畢竟是開國皇帝,威信還是有的,但是兒子拓跋嗣怎麼辦?他媽要插手,他擋得住麼?擋不住的,怎麼辦呢?
拓跋珪居然「遠同武帝」,就是效法漢武帝,但是他比漢武帝殘酷多了,漢武帝時自己老了,老婆還年輕,兒子又小,在這種無奈的情況下才殺的老婆,並且也只殺了一個老婆,也沒有形成一項祖制延續下去。
但是拓跋珪不同,他把有兒子的老婆都給殺了,並且殺的時候,他自己才39歲,而最大的兒子已經有16歲了(漢武帝也是17歲繼位的),不僅如此,他還把這個做法形成一條制度傳遞下去,凡是生了兒子的老婆,都得死。儒家的君為臣,父家長制終於結出最惡臭的果子,一個怪胎,就此形成。
這項制度就叫「子貴母死」,拓跋珪的獨創,一項專利技術,被寫進了法律條文。
問題來了,拓跋珪為什麼要這麼做,難道僅僅是為了皇位繼承,如果僅僅是皇位繼承,只需要在自己死前殺掉太子的母親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把有兒子的老婆全部殺死啊,這不是濫殺無辜麼?何況還是自己的老婆。
一定有更深層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拓跋珪時代,拓跋珪鮮卑剛剛從母系氏族進化到父系氏族,所有的原因都在這裡了,因為,在這個過程階段,母系的地位在鮮卑族裡還是非常地高的,《魏書》中更是把婦人比作「天女」,婦女不是頂半邊天,前幾年,是頂所有的天的,即使在拓跋珪時,婦女也頂了70%的天,鮮卑族有「先母而後父」的傳統,有根深蒂固的「母權制」的傳統。
拓跋珪估計是鮮卑族進入父系氏族時代最傑出的領袖,為了與母系爭權,實現儒家的(他遠同武帝了,接觸了儒家的東西)「父子家天下」的目標,不惜拿母族與妻族開刀,也就是說,在這次屠殺中,並且讓這種屠殺者合法化當中,儒家給拓跋珪提供了絕佳的工具,為他殺人,找到了理論根據。
然後,歷史卻給拓跋珪開了一個更大的玩笑,來嘲笑他的野蠻、瘋狂與冷血,到了北魏後期,皇帝的老婆們不約而同地形成了一個習慣:墮胎。硬生生把拓跋珪的後代給墮沒了。北魏可恥地終結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啊,不知道拓跋珪在地下有知,如何面對他的列祖列宗呢?儒家體系的荒謬,一至如此!
對了,北魏還是一個篤信佛教的國家,一個殺人狂魔,居然是信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