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終其一生,共育有六子,分別是戾太子劉據、齊懷王劉閎、燕剌王劉旦、廣陵厲王劉胥、昌邑哀王劉髆和漢昭帝劉弗陵。
身為皇帝之子,他們受到的是都是當時最好的教育,因此說他們個個很優秀,這倒是不過。戾太子劉據,性格仁慈寬厚、溫和謹慎,為儲君三十餘載,頗有仁君之範,臣民皆稱其賢;齊懷王劉閎,史書對他的記載雖不多,但從他「懷」的諡號可看出,他也是一位仁慈的諸侯王,據《逸周書諡法解》所解,主持正義讚揚善事的曰「懷」,慈惠仁德而短壽曰「懷」,漢代諡號賜予很嚴格,基本上是生前如何,生後諡號就如何,因此劉閎能得到「懷」的諡號,這足以說明他確是慈惠仁德之王。
燕剌王劉旦,史書贊其「能言善辯,廣有謀略」,博學多才,經書、雜說來者不拒,尤好星曆、數術、倡優、射獵;廣陵厲王劉胥,他雖不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但在武力方面卻是拔尖的存在,《漢書》說他「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獸」,身材高大,體魄壯健,力能扛鼎,可以空手與熊、野豬等猛獸搏鬥;昌邑哀王劉髆,關於他的記載史書也很少,但從其諡號「哀」可看出,他也不是一個愚笨之人,也是比較優秀的,據《逸周書 諡法解》所解,謙恭仁惠而短壽夭折曰「哀」。
漢昭帝劉弗陵,他無需多說,身為一代明君,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如唐文學家李德裕所說:「人君之德,莫大於至明,明以照奸,則百邪不能蔽矣,漢昭帝是也」, 昭帝在位十三年,不但扭轉了西漢王朝衰退的趨勢,還使西漢的國力進一步,昭帝一朝「百姓充實,四夷賓服」,是為「昭宣中興」的開始。
可以說,武帝所生六子,雖不能說都是「人中龍鳳」,但也都是十分優秀的,要麼博學多才,武力驚人,要嗎文武雙全,總之能力都是不差的。
而最初,太子之位是毫無懸念的,必是衛皇后之子劉據所有,衛家+霍家的權勢,再加上衛皇后,劉據的儲君之位無人敢爭,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但是,隨著巫蠱之亂的爆發,劉據自殺,儲君之位空懸,剩餘四子(齊懷王前110年早逝)就都有爭奪儲君之位的資質。
但是,最終儲君之位落到誰的手裡,熟悉歷史的都知道,那就是漢武帝最年幼的兒子,即漢昭帝劉弗陵的手裡。到這裡,很多人就不明白了,為何武帝會將皇位傳給最年幼的劉弗陵,而不是其他年長的三位皇子手中?
這三位年長的皇子,即燕剌王劉旦、廣陵厲王劉胥、昌邑哀王劉髆。首先,昌邑哀王劉髆因早與武帝去世,因此他不被選擇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活得不夠長。
其次燕剌王劉旦,他會丟掉繼承皇位的機會,完全就是他咎由自取,其太過操之過急地暴露出想要皇位的欲望,當時在後元元年(前88年),武帝病重,劉旦為了奪得皇位,他是趕往地上書武帝,要求進京宿衛,其言外之意的就是「武帝你快死了,為了皇位,我來京奪權了」。試想,這等用意,武帝豈能忍,這就是赤裸裸的咒他早死啊!因此惱羞成怒的武帝是下詔削去其三個縣的封地,而這道詔書的下達,其實意就是昭示著劉旦失去了皇位繼承權。
最後廣陵厲王劉胥,劉胥會丟掉皇位,主要是他行事沒有法度,太過胡來,讓他繼位,恐怕是一個比武帝更加窮兵黷武的皇帝。如若劉胥處在景帝之後,武帝之前的時期,讓他當皇帝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放在武帝之後,這卻絕對不是一件好事,此時西漢需要的是一位能夠與民休息的守成之君,而不是一位窮兵黷武的開擴之君。這時的西漢,是再也經不起任何的折騰,如果後繼之君再跟武帝這樣胡鬧下去,西漢必亡。對於這點,武帝肯定是知道的,所以為了防止西漢亡國,劉胥自然就被排除在外。
因此,在漢昭帝的三位哥哥,因各種原因,或過早去世,或野心暴露太快,或行事太過胡來,最終失去了皇位的繼承權。如此,身為幼子的劉弗陵也就成為了唯一的選擇,再加上劉弗陵很小就表現出一股仁君的風範,是體格健壯、聰明伶俐,就這樣劉弗陵成為了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