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永州丨文紫湘:尋訪東洲草堂的感慨

2020-12-22 紅網永州站

到道縣東門村,是為了尋訪何紹基故居東洲草堂。

何紹基撰寫《先考文安公墓誌》說:「先世自宋南渡時,由青州益都至道州,居東門外五如石之左,明經茂才,儒業相繼。」又在《重修家神堂上梁祭文》中記載:「益都之何,分從宋季。道州佔籍,世宅東門。瓜瓞之藩,漸區乎井裡;詩書之慶,沛發於簪纓。自廿三公而降,迄十二世而昌。今共此門庭者,皆我回瀾公之裔也。」算起來,何氏先祖遷到道縣東門村已有六七百年歷史了,繁衍子孫20多代,皆以耕讀為本,數代間多人出外為官,其中官職最高的是何紹基父親——文安公何凌漢。

對於東門村的何氏後人來說,何凌漢無疑是最為勵志的榜樣。早年喪父,家境貧寒,卻自幼聰明,一心勤奮好學,年僅16歲就在州、府兩次考試中名列第一,補為附學生員。嘉慶六年,參加貢生選拔,評為一等。嘉慶九年,參加順天鄉試中舉。嘉慶十年,何凌漢成為進士,殿試考卷以第四呈進,嘉慶帝認為何凌漢文筆出眾,書法也好,特拔為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據說,昔日攻讀,因為無錢備燈燭,何凌漢憑點燃松枝照明,堅持苦讀。在讀經書時,總是手不棄卷,筆不離身,邊讀邊注釋。他的妻子廖氏也是一位偉大的女性,獨自操持家務,每每背負著襁褓幼兒下地割柴草,以至左眼受傷而失明。

在晚清政壇上,何凌漢為人正直,為官清廉,辦事勤勉幹練,備受稱道,歷任吏、戶、工三部尚書。他曾多次諫阻增稅,力主簡放冗員,千方百計減輕老百姓的負擔。接手順天府尹時,「京畿訟獄繁興」,積案盈牘,他「盡心究研」「每月按簿催結,不得滯留未斷之案。」很快清結積案,做到案無積牘。在吏部尚書任上,他始終堅持「持大體,抑奔競,案樸實,與人和而不同」,任人堅持「以根底器識為先」,從不以個人好惡定取捨,更不以公權徇私情。他身為兩朝重臣,生活上卻能高潔自好,不隨流俗,堅持糲食布衣,堅持鹽菜佐餐的布衣習慣,教育兒孫為「使民無菜色」,必須使「官不忘菜根」。對於那位早年在勞作中受傷至一目失明的糟糠之妻,始終敬重如一。在滿朝文武妻妾成群的環境中,他鶴立雞群,不納妾。

何紹基生在東門村,其時乃父尚在漫長的科考路上艱難跋涉。2歲時,因父親入都,隨母至西鄉小坪村就食於舅舅家中。直到8歲,父親高中進士「探花」,授職翰林院編修,方才跟隨父母來到京城,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為當時名家阮元、程恩澤的門生。18歲,應京兆試,取謄錄,後補諸生、廩膳生。但此後的科考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而是挫折連連,直到33歲,取優貢生;37歲,舉鄉試第一。次年恩科,廷對策「為長文襄、阮文達兩師相及程春海侍郎所激賞,已置第一,旋以語疵抑落置十一」,痛失狀元桂冠。「及成進士改庶常」,入翰林院庶常館深造,三年後散館一等,授編修,開始仕宦生涯。

何紹基在官場上也沒有他父親那麼如魚得水。他先後任文淵閣校理、國史館提調等職,充福建、貴州、廣東鄉試正負考官。鹹豐二年任四川學政,這是他一生為官的頂點也是終點。在這個位置上,他取得了一些成績,深得蜀中士民擁戴。但也很快陷入官場暗鬥,得罪了權貴。終因「縷陳時務十二事」,被皇帝斥為「肆意妄言」,最後由部議以「私罪」免去了他的學政官職。由任職到免職,不過三年時間,就成為體制的炮灰。他那湖南人的犟脾氣發作起來,乾脆斷絕了仕進的念頭,去當教書匠。從此無官一身輕,自由自在,浪跡天涯,遍歷名山大川,拓碑訪古,吟詩題詞,過起了一個真正藝術家的生活。

鹹豐六年,他從四川出發,經由陝西、河南等地,到達山東濟南,主講於濼源書院。在講學之餘,盡遊濟南名勝,於大明湖、趵突泉、珍珠泉、千佛山等處留下許多詩名。鹹豐十年,受長沙城南書院之邀,他離開濟南回歸湖湘。晚年,因受湘軍統帥曾國藩的邀請,又沿江東遊,抵達才被湘軍收復的南京城。隨後主持蘇州、揚州書局,校刊《十三經註疏》,並主講浙江孝廉堂,往來吳越,教授生徒。最終病逝於蘇州省寓。

何紹基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大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在中國書法史上抵達了令人高山仰止的高度,被譽為「有清二百餘年一人」。在創作實踐中,他用無窮奧妙的情感傾注於筆端,隨著水墨的浸潤濡染,形成了豐富的美感,表現出很強的親和力和感染力,他的筆畫之間全是氣韻的流淌和充盈,表現出了強勁的生命力。他是一位非常尊重傳統而又是格外注重創新的大書法家,功底深厚,基礎過硬,主體書法,獨闢蹊徑,長期堅持用回腕獨樹一幟的「何體書法」,標新立異,自成門派,成為時代學習的楷模。晚清以降,習何體者甚眾,蔚然成風。

不管走到哪裡,何紹基對故鄉道州始終懷有深厚的情感。他的父親何凌漢一生為官「不忘菜根」,他自己則每時每刻都想念著故鄉的味道,脫不開故鄉的口味:「縱有珍餚供滿眼,每餐未許缺酸鹹。」鹹豐元年,何紹基在長沙葬母后回道州故裡探望,見自己的祖宅——父親早年開設的私塾「鶴鳴軒」已蕩然無存,心中倍感悲涼。他在詩文裡寫道「還家如做客,敝廬無一椽。」於是出資邀集族人在「百年之舊址」重修村中祠堂及自家祖居,在復建的「鶴鳴軒」題寫「詩鏡」額匾,並附加上「東洲草堂」的宅號。不過,這一處新居何紹基沒住幾天,就在次年太平天國一路燒來的戰火中焚毀。十年以後,何紹基「回州掃墓,瞻尋鶴鳴舊社,唯環秀亭尚在,其餘屋廬蕩盡,林木一空。」深感痛惜。但這時他已既無心情也無體力重建家園了,只在殘存的塾師「小書房」暫居幾日,就永遠離開了故鄉。

如今走近東門村,何氏族人的祠堂外殼尚在,門楣上加掛了「探花第」牌匾以紀念何紹基的父親——東門村走出去的驕子,屋內則空空如也。靠牆四周擺放著近些年從各處收集來的何氏父子題寫的詩詞石碑,以及各種裱裝的展覽框架,讓走進這一處古建築的人尚能大致了解何氏一族的興盛家史。斜對面的「東洲草堂」卻沒有留下半點舊跡。雖然也橫著一棟磚瓦小屋,門楣上也掛了「東洲草堂」的牌匾,但那只是數年前建築的裸牆民居,沒有任何文化的印記,讓人看了心裡徒生感慨!

相關焦點

  • 永州來長推介,3條精品路線總有一個「戳到你」
    11月13日上午,永州市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與湖南紅網新媒體集團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湖南紅網演播中心舉行,來自國內30餘家主流媒體代表共同見證籤約儀式。中共永州市委常委、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賀輝,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黨委委員、湖南紅網新媒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舒斌,出席籤約儀式並分别致辭。
  • 文化永州丨陽明山戀歌(組歌歌詞六首)
    歌聲捎去了親人的問候,歌聲尋訪那座姊妹山。問一聲寶島的陽明山,你可想回大陸來探訪。山水相依唇齒情,相見時難別亦難。沿著當年紅軍的足跡,我們尋訪那滴血的杜鵑。杜鵑花映得天地紅,映紅了祖國欣慰的笑臉。作者簡介:呂定祿,筆名江雨,湖南永州零陵人。湖南省作協會員、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1981年參加工作,同年開始創作並發表詩歌作品。近些年來亦攻歌詞,至今已在全國各地報刊發表歌詞作品100餘首,《春天》《我想唱一支歌》《兩隻蝴蝶》等部分詞作被作曲家譜曲傳唱。此次以陽明山為主題的歌詞六首系專為湖南永州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局的陽明山風景、風俗、風情而創作的。
  • 作家行走湘江源丨奉榮梅:「千萬孤獨」的山水永州
    柳宗元:「千萬孤獨」的山水永州文丨奉榮梅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正因柳宗元已將此永州當做了自己避世讀書的世外桃源,他才選中西山腳下、愚溪盡頭那塊靜謐之地,開始營造自己的愚溪園林景觀。「把鋤荷鍤」,錯置嘉木異石,芍藥、荷花、秋菊、冬梅四季競秀,紅了石榴綠了芭蕉,甜了柑橘香了柚子。丘、泉、溝、池、亭、島,與愚溪、草堂相映成八景,他即興作《八愚詩》,記錄自己安居後「喜笑眷慕,樂而不能去也」的心境。
  • 「品讀永州」捲簾見瀟湘
    捲起竹簾,斜倚門框,把目光投向遠處,黛青色的南嶺山脈橫亙在蒼穹之下,宛若巨龍奔騰起伏,划過了永州的大半個境域。那層巒疊嶂之中,有一座山叫九嶷山,清深的蕭水就從那裡淙淙流淌而來;另一座高峰叫海洋山,從那裡潺緩而來的河流古人叫做湘水。這兩條大水相匯於永州城區,誕生了一個美好的名詞——「瀟湘" 。
  • 2020東洲葡萄文化旅遊節來了!吃美食、逛集市、看現場live...
    7月的大杭州又迎來葡萄季,「大杭州的吐魯番」富陽東洲一年一度的葡萄文化旅遊節又要來了。7月10日到19日,味道山鄉·公望夜宴——2020杭州首創奧特萊斯大型網紅夜市率先開啟了一場饕餮盛宴。「率先開幕的奧特萊斯大型網紅夜市,是本屆東洲葡萄文化旅遊節的第一個活動。」東洲街道相關負責人說,今年的東洲葡萄節以「葡·鼻香氣 萄·醉東洲」為主題,除夜市外,接下來還有陸家浦「萄氣」美食音樂節、葡萄夜市進杭城、東洲葡萄線上推介等一系列活動,在疫情之下,通過線上線下,更好地把東洲葡萄推薦給大家,帶動東洲乃至富陽鄉村旅遊業、生態休閒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 活動丨「大、小杜甫」齊聚杜甫草堂,「杜甫詩歌獎」頒獎典禮盛大舉行
    這位偉大的詩人就是杜甫,他為成都留下杜甫草堂,為成都留下了無數壯麗詩篇,更為成都留下了詩歌的精神,而這種詩歌精神與追求,也早已成為了天府文化的一部分,代代相傳。為弘揚天府文化,傳承詩聖精神,發掘青年詩人,延續詩歌血脈,在今年9月,由成都市委宣傳部指導,市網信辦、市教育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市文聯主辦,市網際網路文化協會、成都商報社承辦,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協辦的成都詩詞大會第二季——首屆全球「杜甫詩歌獎」當代原創詩歌大賽正式開啟。
  • 這裡是永州丨雙牌篇——全域旅遊「芳華正當時」
    編者按:這裡是湖南永州,這裡是大美瀟湘2.0版。慢城傳統文化展示體驗區。完成了項目區內的前期調查摸底工作;實施了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完成規劃設計方案初稿;四是慢客驛站完成選址,正在實施規劃設計。慢城道路建設。一是慢城風景道良村段已完工,江西村段和沙背甸村段已完成護坡工程;二是慢城步行道良村段已基本完工,江西村段已完成路基工程和路面硬化。慢城花千谷AAA景區創建及月湖水上航線建設。
  • 又走校園路,再敘東洲情——海門區東洲中學舉行退休教師座談會
    在全國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9月8日上午,東洲中學在綜合樓二樓報告廳召開退休教師座談會。校園裡洋溢著熱烈的氣氛,校門口的電子屏上顯示著「又走校園路,再敘東洲情」的歡迎標語,學校工會專門派人在校門口迎接他們,讓退休教師們心裡熱乎乎的。
  • 「摩崖石刻」永州閃亮的黃金名片!
    編者按永州位於南嶺北麓、湘江上遊,山川秀麗,人文薈萃。張家界是一幅畫,永州是一本書。永州這本書內容很豐富,插圖很精美,值得世人好好品讀,反覆品讀。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葬於九嶷山,引得秦始皇景仰並遙祭。
  • 攻略丨暢遊永州的正確打開方式 請查收!
    編者按:青山碧水,古城永州。永州,又名零陵,因瀟、湘二水在境內交匯,自古雅稱瀟湘。現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8個、國家3A級旅遊景區38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4個。遊覽永州,這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已然成為永州旅遊的重要集散地。
  • 聆聽崑曲之美……小長假來草堂品文化大餐
    昨日是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讓廣大市民及遊客們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圍繞今年遺產日的非遺活動主題:「非遺保護,中國實踐」,杜甫草堂博物館開展了大型關卡型體驗活動——「尋找非遺傳承人」。
  • 「萬裡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詩情畫意裡的成都—杜甫草堂
    這最早被稱為「成都草堂。在杜甫離開成都後不久,草堂便被摧毀。再後來的歲月中,經歷了朝代的更替,戰火的摧殘,光陰的交替,杜甫草堂也經歷了多次的摧毀——重修——摧毀——重修的過程。如今我們看到的杜甫草堂,是在1985年全面修建後,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在這個看似簡陋破舊的草屋中,杜甫度過了4年的時光,曾被封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又被被稱為杜工部。
  • 文化永州丨唐俊:陽明山「和」的故事
    在湖南省西南部的永州,有一座因「和」而美的歷史名山——陽明山。這座流傳著大禹治水、二龍戲珠、霧仙封山、妙竹歇馬建庵、七祖肉身不朽等歷史傳說的神秘古山,有一座煥發浪漫色彩的山盟石。隨著歷史演進,「和」從最早的造字本義,即聲音的調和、味道的調和,發展為藥物的調和、政治的調和、人際的調和、思想的調和、萬物的調和,最終上升到無所不在的「和」,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靈魂,也成為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思想之一。陽明山,秉承著天人合一的自然稟賦,在舜德遺風和瀟湘文明的滋養裡,經過千百年的歷史積澱成就了源遠流長的「和」文化。春之陽明。
  • 「青春尋訪 黃河文化」行動進校園
    本報訊(鄭報全媒體記者 董豔竹 通訊員 靳靜)為引領廣大團員青年講好黃河故事、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昨日,由共青團鄭州市委舉辦的「青春尋訪 黃河文化」「河小文」進校園開學第一課在鄭州外國語中學開課。在「黃河文化傳承」環節,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傳承人連德林、連紅增、連蕊、連茹悅四代同臺剪紙示範,現場指導同學們完成剪紙作品《黃河》。
  • 永州一中:挖掘當地歷史文化 助力培育核心素養
    紅網時刻永州5月25日訊(通訊員 屈甘霖 黃義軍 胡豔菊)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為響應時代主旋律,弘揚永州歷史文化,培育學生的人文底蘊等核心素養,日前,永州一中蘋洲文學社舉辦了「從柳宗元揭秘永州歷史文化」主題講座。
  • 【薦書】《文化資源提升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實證研究——以永州文化為例》
    他選定的論文題目,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研究方向,又結合了工作單位所在的地域——永州市的文化特色。誠如他自己所言:「作為一位土生土長的永州人,我有義務去研究永州地方文化資源;作為一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我有責任去做好大學生道德教育工作。」這篇論文以永州地方文化資源為研究對象,並以具體案例進行輔證,在以往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中尚無此類選題。
  • 富陽東洲街道打造融杭發展「美麗堡」
    杭新景高速旁,東洲張家區塊的80畝向日葵花海。   富陽東洲街道陸家浦村有口俞家池,老黨員陸志新就住在垂柳依依、碧水清清的池塘邊。走進陸家浦,柴垛堆放整齊,綠意探出圍牆,牆繪充滿文化氣息,就連造房子的砂石也覆上了彩條布。  陸家浦正是東洲街道打造富陽融杭發展「美麗堡」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以服務G20、打好環境整治攻堅戰為抓手,重點在環境美化、城鄉潔化、水質清化、空氣淨化上下功夫、出實招。
  • 兩岸學子漫步杜甫草堂 共同領略巴蜀文化(圖)
    兩岸學子漫步杜甫草堂 共同領略巴蜀文化(圖) 2012年07月04日 22:4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古文探奇】遊草堂記-薛瑄
    2020-06-14 09:52:54 來源: 德碩文化之傳媒 舉報
  • 安逸四川徵文賞④|走進杜甫草堂,有什麼感受?
    早已嚮往這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都,今天才去慢慢領略她的風採,她的豐腴,她的恬靜和豐厚的文化底蘊。第二天清晨,懷著崇敬的心情,我倆拜謁了久聞盛名的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 「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