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西南部的永州,有一座因「和」而美的歷史名山——陽明山。
這座流傳著大禹治水、二龍戲珠、霧仙封山、妙竹歇馬建庵、七祖肉身不朽等歷史傳說的神秘古山,有一座煥發浪漫色彩的山盟石。這座山盟石,矗立在被譽為「天下第一杜鵑紅」的十萬畝野生杜鵑花海裡,相傳上面印刻的「日月為盟山為證,石爛花枯情不移」為三國時大將蔣珩與陽明山美少女杜鵑所留,觀音菩薩曾多次把他們投放凡間讓其相愛相守,因此相愛之人在此盟誓則情如堅石牢不可破。2006年,首屆中國·陽明山「和」文化旅遊節在這裡成功舉辦,199對新婚和金婚、銀婚夫婦共同為愛情盟誓。2007年,山盟石和天涯海角的海誓石結盟,「山盟海誓」得以遙相呼應。此後,「情人之和」的浪漫盟約,讓陽明山「和」的故事開始邁出「深閨」,廣為人知。
早在中華文明起源之初的堯舜禹和以後的老孔孟就已開始對「和」進行論述,周敦頤、王陽明等歷史名家也曾進行過研究。隨著歷史演進,「和」從最早的造字本義,即聲音的調和、味道的調和,發展為藥物的調和、政治的調和、人際的調和、思想的調和、萬物的調和,最終上升到無所不在的「和」,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靈魂,也成為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思想之一。陽明山,秉承著天人合一的自然稟賦,在舜德遺風和瀟湘文明的滋養裡,經過千百年的歷史積澱成就了源遠流長的「和」文化。
春之陽明。攝影/鄭豔君
這裡的「和」源於天地自然
這裡,是天地之和的靈山福地。漫步在「萬嶺繞重重,陽明第一峰」的峰尖上,雲海在腰間繚繞、霧氣在腳底飛騰,身心就像歇息在雲端。在這裡,天地如此之近,吸一口清潤綿薄的朝露,待日光如利劍劃破茫茫霧靄噴薄而出,眺十萬畝野生杜鵑花海奼紫嫣紅,賞怪石嶙峋玉峰成群無邊無際,觀大黃江源瀑布群如銀河跌落珠花四濺,覽高山平湖櫻花盛放紛飛,聞林海竹鄉珍禽異獸喃喃低語,品萬壽古井千年凜齒芳頰之泉醴……天地之和的美景幻境讓人嘆為觀止,終未辜負「觀音慧眼識陽明,玉帝天燈照翠巒」的鐘情厚愛。
相傳,永州之野原是一片海域,有青、黃二龍嬉戲導致水災連連,大禹治水擒拿了它們本要打殺,因認罪態度好而「和」為貴。後來,觀音菩薩甚愛此山,就招來雲霧仙子將此山雲封霧罩起來。地仙鄭一郎、鄭二郎兄弟路過這裡幾次闖不進去,就燒香三叩九拜天地,玉皇大帝就讓觀音菩薩撤去了雲封霧罩,又下令每天的太陽必須最早照耀此山,於是「山頂五更先見日」,從此,人們就把這座古、奇、靈、秀的巍峨大山叫做「陽明山」。其名即為和美之意,「陽」是「丘」與「日」之組合,為天地之和;「明」是「日」與「月」之組合,為陰陽之和。
陽明山,就這樣因「和」而生,因「和」而美,此後「和」的故事不斷延續發展。
夏之陽明。陽明山管理局供圖
這裡的「和」因佛而安世淨心
東漢時期,追求「因緣和合」的佛教在陽明山開始興起。「因緣和合」指的是世界萬物皆為因緣而起的和合共生關係,側重的是身心與人際關係的和諧,即「心淨則佛土淨」。至此,陽明山的「和」文化開始從天地自然之「和」上升發展到人與人、身與心之「和」。
千百年來,陽明山佛教文化長盛不衰,歷史鼎盛時期曾有大小寺庵108座,吸引著無數虔誠的善男信女前來頂禮膜拜,被嘆為「名山千古仰,活佛萬家朝」。據《陽明山志》記載及《靈山福地》一書介紹,宋時有「十八真人」燒丹鍊汞,鍛造出了一口「響徹千裡」的大銅鐘,名曰「南屏晚鐘」,忽一日飛入零陵古城;明朝妙竹公主因不願隨流而逃婚,來陽明山歇馬建庵,後「白日飛升」入仙;明(朝)嘉靖年間,新田縣東山鄭秀峰矢志出家,16歲尋幽選勝來到陽明山上,修持戒律,志行清苦,默傳六祖宗旨,坐化成佛後真靈不泯,身體不朽,遂被尊崇曰「七祖」,改陽明山寺為萬壽寺,從此「千秋真骨,一點靈臺,綠水明心,青山見性」。
在這裡,人們可以與自然、與歷史、與心靈對話,盡情感悟「和」文化的真諦:內心因和而快樂,家庭因和而興旺,社會因和而安寧,國家因和而強盛,世界因和而美好。
秋之陽明。攝影/鄭豔君
這裡的「和」讓萬物和睦共生
陽明山是一座萬物和諧之山。漫山遍野皆木竹茂密,花草、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8%,是一個天然的動植物寶庫。其中有成片上萬畝的南方紅豆杉、華東黃杉、原始次生林群落,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達166800個/立方釐米;林間野生動植物繁多,不乏珍禽異獸,溪流縱橫,淙淙流水猶如彈奏的美妙琴弦,素享「竹鄉林海」「生態畫卷」的美譽。山腰的浩渺竹海,傳說是「八仙」來此遊玩時鐵拐李趕的一群羊變成的,那韓湘子的玉笛又讓這裡的竹筷通氣,成為天下一絕。那片連綿幾山幾嶺、面積十萬畝的野生杜鵑花海,演繹著百花仙女和杜鵑童子的愛情故事……
民國《湖南地裡志要》記載陽明山「僻在邊陲,漢瑤雜處。元(朝)以前,瑤民尚多於漢民」。陽明山都是祖居人家,至今在陽明山麓的永連公路旁邊,還保留著大量明清古建築群落,包括古民居、城隍廟等。整個古建築群按「五行」排列,由五大院落22棟古民居房屋組成,具有風水好、環境美、規模大、文物全、布局巧、氣勢雄、建築精、學堂多八大特色。
1949年以後,陽明山的瑤漢同胞開始了新的美好生活。他們篤定相識是緣分、久居是家門,彼此和睦共處,傳承下來「入門即為客」「道不拾遺」的古樸民風。上世紀80年代,著名企業家郭加迪曾在陽明山做竹片生意,有一年連續下了一個冬天的雪,郭加迪被困山上無法下山,村民將他接到家裡好酒好菜招待了一個多月。30多年後,郭加迪對此仍念念不忘,2015年,郭加迪再次來到陽明山看望曾好心招待他的村民。「當年逢困承關照,今日登門敘舊宜」,一時傳為佳話。
一方山水一方風情。這裡,天地陰陽契合,山因水更綠,水因山更幽,人因山水更美,世間萬物皆和諧共生矣。
冬之陽明。攝影/鄭豔君
這裡因「和」而行天下
從2006年開始,陽明山分別以「和諧社會與和美家庭」「世界因和而美」「海峽兩岸情,和美一家親」等為主題,成功舉辦了11屆「和」文化旅遊節,成為目前全國乃至全世界有名的以「和」為主題連續舉辦節慶的地方。每年4月底,當十萬畝野生杜鵑花海奼紫嫣紅開遍山野,就會迎來一年一度的「和」文化旅遊節,上萬名遊客在這裡或覽山雄秀、或嘆花遮空、或眺霧澎湃、或賞水神絕、或驚林似海、或沐星如雨……天與地如此親近、今和古如此相容、人與自然如此協調,「和」的氣息讓一切變得美好而幸福。
陽明山還建有世界上唯一的「和」字展館。目前已徵集到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知名外交官沙祖康、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毛致用及體育、文學、藝術等各界名人雅士題寫的「和」字1萬多個。
目前,陽明山正在謀劃創建中華萬「和」大鼎、萬「和」碑林、「和」文化博物館、世界「和」文化傑出人物雕塑及萬和湖等,致力打造獨一無二的中華「和」文化主題公園,將「和」文化、「和」故事進行深入挖掘和開發,推動陽明山成為最大的中華「和」文化寶庫,充分釋放並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和體驗陽明山天地之和、天人之和、山水之和、人文之和以及情人之和的獨特韻致!
(作者唐俊 系雙牌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