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畫報2019-09-03
已經從事45年俄語教學工作的李英男
&34;中國著名俄語教育家、北京外國語大學原俄語學院院長李英男感慨。
這位中國俄語教學界的翹楚在近半個世紀裡通過&34;的言傳身教,為中俄交流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俄語人才。
1943年李英男出生於一個國際家庭,母親李莎是俄羅斯人,父親則是中國老一輩革命家李立三。3歲時,李英男跟隨母親來到中國。雖然定居在中國,但在李英男的印象裡,家裡到處都是濃濃的俄羅斯氛圍。
後來,父母又先後把她送到北京俄僑學校、蘇聯學校(蘇聯駐華大使館附屬中學)學習。之所以有這樣安排,她的父親有著自己的一番考慮:孩子們在中國長大,漢語不會有問題,如果再能把俄語學好,意味著將擁有兩種語言的優勢,將來一定能成為有用之才。&34;回想起當父母的這種決定,李英男心存感激。
李英男在十幾歲時就表現出了優秀的翻譯能力。那時候,她經常在中蘇學生聯歡活動中擔任小翻譯、小主持。不僅如此,她還幫助同學與蘇聯筆友通信。少年時經歷的這些鍛鍊為李英男日後從事俄語教育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建交70年來,中俄關係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中國的俄語教學也經歷了一系列發展變化。
20世紀80年代初,受國內外因素影響,中國的俄語教學遇到了一些困難。李英男的母親李莎同樣在北外任教。&34;李英男回憶說。
進入21世紀以後,俄語教學在中國迎來新發展。&34;李英男高興地說。
近些年,伴隨著&34;倡議的實施,中俄兩國乃至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對精通中俄語言的專業人才需求旺盛,這又給俄語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34;李英男拿起書架上的一本她近期編譯的《中國關鍵詞》說:&34;
1949年,李英男(右一)和母親、外祖母及妹妹在北京
1957年,在中蘇學生聯歡會上,李英男(右一)給好朋友奧麗婭當翻譯
1988年,李英男隨同中國教育部代表團到蘇聯訪問
2006年,李英男(前排右二)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接待俄羅斯作家代表團
( 撰文 人民畫報 高默)
責任編輯: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