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台州網丨犯錯的孩子,到底該不該「打」?

2020-10-25 台州抽屜

成績不好請家長、不寫作業不聽話……很多人都已記不清小時候曾經挨過多少次打罵。輕微的懲戒或許容易遺忘,但是上升到暴力的「體罰」,卻總是那麼令人刻骨銘心。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犯錯,當面對犯錯的孩子時,罰還是不罰?如果要罰,又該如何把握尺度?

懲罰也是門藝術

「今天我打了女兒幾下,這是我第一次打她,因為她總是聽不進去長輩說的話。」椒江的李女士有個4歲的女兒,今年剛上幼兒園,從小受到爺爺奶奶的萬千寵愛。按照李女士的說法,女孩兒比男孩兒還調皮。「這次因為上學的問題她跟我頂嘴,說了幾句難聽的話,把我惹急了就朝她屁股上打了幾巴掌。」她坦言,「不打不長記性。」

不過,李女士並非不疼愛孩子,也不是大伙兒口中的「虎媽」。「我也想過要耐心地跟女兒溝通、交流、講道理,做個好媽媽。」她說,可自從女兒稍大一點後,一切都變了。

以前爺爺奶奶還能站在李女士這邊,幫著她一起說教孩子兩句。可時間久了以後,二老變得愈發寵溺孩子,生活上是一點兒罵不得、也打不得,李女士終於忍無可忍。

「天底下哪有父母願意打孩子?如果孩子能聽話,我希望能跟她做最好的朋友。」談及此事,李女士很無奈。她說。打了孩子,自己也非常後悔。但她也坦言,在與孩子溝通不暢、屢次受挫的時候,心理壓力非常大,難免控制不住情緒。採取過激的解決辦法,多半也是因為「愛之深,責之切」。

「體罰」孩子,家裡的老人可能「狠不下心」,做父母的也「下不去手」。但如果孩子明明犯錯了,家長還是一味地包庇縱容,那麼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將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現在的孩子難管教,口頭上教育很難起到效果,適度的懲罰才能讓他們更長記性。但是懲罰是一門藝術,需要講究一定的技巧。」椒江區機關幼兒園園長邱文君說,特別是對待低年齡段的孩子,要根據他們的年齡、認知水平和性格,選擇適合的方式,讓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規矩。但也要注意「對事不對人」,不能因為一丁點的事或孩子經常犯相同的錯,就對其人格、人品全盤否定,或者給孩子貼「標籤」。

溝通和信任是基礎

「從當今社會來看,老師體罰學生是件很敏感的事情,但是家長懲罰孩子,一般只要掌握好尺度沒什麼問題。」邱文君認為,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改過自新,而不是受懲罰,更不能讓孩子受傷,包括心靈上的傷。比如,當一個孩子與其他的小朋友打架、搶奪玩具時,作為老師和家長,這時候不應該大聲訓斥這個孩子,而要先詢問他爭執、吵架的理由,並耐心聽完他的想法,分析出現這種行為的原因,告訴他打人、搶奪是不正確的行為,可以用交換玩具的方式和平解決。

此外,邱文君還認為,以一些其他的懲罰方式代替「體罰」,比如罰跑步、罰練字、罰讀書等,更能起到警醒孩子的目的,又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這樣的懲罰才最有教育意義。

對此,今年44歲的潘先生表示深有同感。「上小學的時候,同班的一個女同學因為家離學校遠,上課經常遲到被老師罰站。」潘先生告訴記者,記得有一次下了大雨,那名女同學一路趟水趕到學校又遲到了,老師看到後就讓她站在講臺上面,對全班同學說:「我再也不遲到了」。那種傷自尊的體會,讓那名女同學鬱悶了好久,也因此對這位老師所教的課程產生了牴觸心理。

「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藝,表揚、批評、獎勵、懲罰什麼都應該有,但什麼都應該是適度、合理,過度的懲罰可能會帶來一輩子的心理陰影,尤其是對成長中的孩子。」在潘先生看來,每個人都是在磕磕碰碰中長大的。作為家長和老師應該在信任了解的基礎上,給孩子們充分的成長空間。同時,作為個人也應該規範自己的行為,不要衝動犯錯。而避免犯錯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持一顆平和的心。

「每當生活受挫時,我都會找家人或者朋友傾訴,避免情緒過於激動而將怒氣發洩到不該發洩的地方。」潘先生說,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時,可以在心裡默念幾個數字,或是多和他人溝通讓自己冷靜下來,緩解內心焦躁的情緒。

育人重在育心

漫長的成長過程中,每個家長都免不了會對孩子實行「懲罰」。但這種相對「暴力」的手段在使用時需要慎之又慎,否則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傷害。

「懲罰絕不等於體罰,更不是心理上的虐待、歧視,讓孩子覺得難堪,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台州市實驗中學語文老師李璐認為,當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旁逸斜出」,特別是面對學習、生活等方面的一些知錯犯錯、屢教不改、習慣差、態度差、認識差等「痼疾」時,家長和老師應多給他們一些改過自新的機會。適度懲戒雖有必要,但也需「入眼入心」。

「很多時候,父母嚴厲的教育手段可能會讓孩子們覺得心裡委屈,而老師則截然不同,嚴厲的教育手段大多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更不用說體罰所帶來的復仇隱患。」李璐說,由此可見,懲戒權運用時,需要遵循家校互助的原則,也就是家長和學校雙向融合,彼此助力。

「打個比方,我認為家庭的教育氛圍宜以嚴為主,甚至必要時動用『家法』,進行輕微、適度的體罰;而學校的教育則宜以寬為主,為孩子們營造舒心順暢的成長氛圍。」李璐說,如果學校嚴厲、家庭寬鬆,很容易適得其反,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切『懲』都只是手段,『戒』才是目的。」李璐說,面對犯了錯誤的孩子,切忌動不動就讓他們寫保證書、檢討書,更不要動不動就用不好的語氣相威脅等,不能把懲戒作為教育孩子的首選手段,更不能為教育手段的匱乏而一打了之、一罰了之。「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是家長、教師和學校的唯一目的,它不能成為任何教育方法的手段。只有家校嚴寬結合,剛柔並濟,孩子們才能心有所敬、行有所止,由成長的『必然王國』進入成長的『自由王國』。」

責任編輯:丁楚蘭

來源:中國台州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犯錯的孩子,到底該不該「打」?
    成績不好請家長、不寫作業不聽話……很多人都已記不清小時候曾經挨過多少次打罵。輕微的懲戒或許容易遺忘,但是上升到暴力的「體罰」,卻總是那麼令人刻骨銘心。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犯錯,當面對犯錯的孩子時,罰還是不罰?如果要罰,又該如何把握尺度?
  • 千古難題:孩子犯錯,該不該打?
    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是:孩子犯錯該不該打?所以在回到今天討論的主題之前,我們需要先從原生態家庭的情感中暫時解放出來,以便客觀地看待「該不該用『打』的這種形式來教育孩子OK,進入主題:孩子犯錯了,該不該打?
  • 孩子犯錯該不該打?如果打孩子該怎麼打?
    羊羊老師原創首發,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對於該不該打這個問題很多人處於一邊倒的理論,覺得該打的人會認為犯了錯就該打,否則孩子記不住。覺得不該打的人認為打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打反而會讓孩子認為暴力可以解決問題。
  • 打了孩子兩巴掌,全都在罵這個媽媽,孩子做錯事到底該不該打?
    但養過孩子的父母們都知道,孩子鬧起來,實在控制不住那個脾氣。不過如果因為控制不住脾氣就想帶孩子,那可不是一個合格父母該有的行為。 說了這麼多,那到底孩子犯錯,能不能打?能,但是要分情況,下手教育孩子的時候,還要注意部位。 孩子犯錯,要分底線,有的小錯可以寬容,但有的大錯,必須追究。
  • 孩子到底該不該打?打是為了孩子,還是大人憤怒情緒的宣洩?
    孩子到底該不該打?上周在寶媽群裡,看到大家在熱烈的討論「孩子要不要打」的問題,不過也是眾說紛紜,看起來各有各的道理。打孩子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打孩子會給孩子心靈留下創傷,缺失安全感。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同事家的孩子特別淘氣,全家人不論是哄著來還是兇著來,一律不聽,照樣調皮搗蛋。每每爺爺看不過去,把孩子抓過來一頓打,孩子哭的悽慘,當下會老實一些。
  • 孩子犯錯了,該不該打?
    記得小時候我如果犯錯了,父母是會打我的,但爸爸一般是在沒有外人的時候打我,媽媽雖然很少打我,但打我的時候是不分場合的,有時有外人在場感覺很丟人。現在我的孩子也四歲了,很淘氣,有的時候也經常犯錯誤,每次我要打的時候,都有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拉著,說實在的如果沒人勸,我只會輕輕的懲罰一下,但是越有人勸,孩子哭的越委屈,我就越想打他。
  • 四歲孩子犯錯了 該不該打?
    記得小時候我如果犯錯了,父母是會打我的,但爸爸一般是在沒有外人的時候打我,媽媽雖然很少打我,但打我的時候是不分場合的,有時有外人在場感覺很丟人。現在我的孩子也四歲了,很淘氣,有的時候也經常犯錯誤,每次我要打的時候,都有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拉著,說實在的如果沒人勸,我只會輕輕的懲罰一下,但是越有人勸,孩子哭的越委屈,我就越想打他。
  • 中國台州網丨一個有「手機癮」的孩子
    近年來,有關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的話題越來越受到家長們的關注,一個家庭的和諧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和諧,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會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問題,那麼該如何正確地引導和解決親子矛盾,如何更好地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呢?
  • 孩子做錯事,到底該不該打?
    經常有家長問該不該打孩子,如果孩子做錯事不打,還怎麼教育孩子?那麼,孩子做錯事,到底該不該打?這個度家長怎麼把握?不打就代表不教育嗎?家長要注意,「不打小孩」是父母不該在孩子身上發洩自己的情緒,單純的用武力去暴打孩子以解決問題。
  • 中國台州網丨上幼兒園的娃,該不該上興趣班?
    「他們會的才藝很多,有的英語張口就來,很多同學都說給孩子們報了興趣班,還對我們不報班的行為覺得不可思議。」楊先生說,「這樣一對比,我們就覺得兒子落後了,擔心他上幼兒園後會跟不上其他小朋友,所以就開始送孩子上興趣班了,我也不知道這樣的做法到底好不好。」
  • 教育孩子時,該不該打孩子?聽到李玫瑾教授的解釋,不用糾結了
    ,不吼不發脾氣真的是太難了,有時候,真的想給孩子拽過來打兩巴掌才解氣。在成為了母親之後,我也曾因為一些事情打過孩子,雖然和當代的教育模式背道而馳,但實際上,孩子該打就打也是一種教育。教育孩子時,該不該打孩子
  • 孩子犯錯了,該不該懲罰——關於「懲罰」,家長要注意的三個事項
    孩子犯錯了,到底該不該懲罰?對於這個問題,家長們觀點各異。有的家長認為,老話說得好,正所謂不打不成材嘛,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犯錯了,就應該受到懲罰,否則他們就永遠長不了記性;也有的家長認為,我們教育孩子,還是儘量要以理解和鼓勵為主,懲罰多了,會損害親子關係,不利於孩子的長遠發展。
  • 聽話的孩子都是打出來的?孩子不乖,該不該打?
    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罵?當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所以,一味地「打孩子」是一種最愚蠢的、最不走腦,最不走心的教育方式!還會讓孩子誠惶誠恐,想要趕快逃離家庭,逃離父母的管束。若孩子太小,心智發展不成熟,缺乏規則意識。作為父母,你打孩子對於孩子來說,沒僅沒警示作用,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也許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煩惱,孩子犯錯不能打,也管不住可怎麼辦?
  • 孩子撒謊該不該打?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當年輕一代成為爸媽後才知道,有時面對犯錯的孩子真的十分糾結,打又怕把孩子打出逆反心理,不打又怕孩子小錯不改釀成大錯。正所謂&34;,一些爸媽在孩子犯錯時一直都是我們嚴肅和嚴厲的態度去處理,也是因為怕孩子走上歧路罷了。
  • 孩子犯錯時,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到底該不該?
    生活中由於家長意見不一致,很多時候孩子會感覺到他到底該聽誰的,到底該怎樣做才好。 孩子年紀小,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強,面對不同的教育要求,孩子不知道該接受哪個,往往會無所適從。 同時,教育要求不一致,也會給孩子的不合理欲望、要求和壞習慣製造「防空洞」,使之有機可乘。
  • 疫情期間各種花式揍娃:「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
    最近疫情期間各位寶爸寶媽大都宅在家裡 陪著孩子。學校不開學,單位不上班,各種家庭矛盾接踵而至。家長宅在家裡煩躁的心情日益嚴重,孩子的各種鬧騰讓我們煩不勝煩。導致的結果就是一時克制不住就動手的結局。孩子不聽話,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該如何去教育孩子?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
  • "不要以愛的名義讓步",復旦教授談育兒,孩子犯錯該揍就得揍
    關於教育,到底要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在談到對孩子的教育的時候,曾經說過:"孩子犯錯的時候該揍就得揍,不要以愛的名義讓步。那是害了孩子!"新時代的家長覺得自己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該對孩子動粗。對於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往往怒其不爭,卻也無計可施。孩子犯的錯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的時候,再追悔莫及。
  • 中國台州網丨開學文具熱銷
    在台州一超市學習用品區,家長們帶著孩子採購書包、文具、書皮等新學期的各項「裝備」。來源:中國台州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南懷瑾:教育孩子們該打還是不該打?
    對此,南懷瑾老師也曾提出疑問,教育孩子究竟該打還是不該打?縱觀歷史長河華夏五千年文明,我國的教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學校教育形態的誕生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那時還只是簡單的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罷了。而最早的私塾教育則是由至聖先師孔子向弟子們傳授知識所開創。
  • 孩子犯錯了該怎麼辦?蒙臺梭利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們身邊不乏這樣成功培養孩子的案例,可是面對天真可愛的孩子,我們的心仿佛又軟了下來。孩子犯錯了,不打不罵,難道就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怎樣才能掃清孩子成長路上的障礙?蒙臺梭利教育講究獎懲無用,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當孩子犯錯了,該如何運用蒙臺梭利教育來引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