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我的作文貼在這!」
「這裡有你割稻時的樣子。」
「她的暑假生活好豐富啊!」……
每次經過走廊,亦或走進教室,準能看到孩子們對著牆面駐足欣賞,或是興致勃勃地交流著什麼。
每個校園的一板、一牆、一角都自帶光芒,而教室環境更是記錄班級生活軌跡的地方,是教師理念的體現,所以我從教8年以來,一直在自己所帶的班級中一步步探索,努力營造有特色、有溫度的班級環境,給孩子留下溫暖的色彩和記憶。
除了教室裡面的常規物品,我也在自己的教室內安排了各種學習區域與功能區域,利用一面牆、一個角創造主題式設計,兼顧美觀與實用,也讓開學以後的教學日順手又順心。
教室環境布置是一個比較全面、需要整體規劃設計的工作內容。所以,我在設計的時候以貫穿「營造有溫度的班級環境」為核心理念規劃班級,從全局思考教室環境到底可以從哪些方面去布置,每次在布置的時候可以結合哪些工具,讓孩子們真切感受到環境帶給他們的視覺、觸覺體驗。
為此,將看得見、摸得著的顯性文化和體現班級制度、行為觀念的隱性文化相結合,充分利用教室內外的空間,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有溫度、有美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每一次教室環境的布置圍繞主題內容開展,但不完全固定的,而是靈活變動的。
主題定位包含學校課程、班級活動、學科項目、節日文化四個方面,比如這學期即將到來的秋收、軍旅體驗的特色課程,還有以德育小組活動為主的班級活動,像環保行動、志願服務、社會體驗等。
每次主題的布置和設計都儘可能的利用空間,包括黑板、牆面、門面、窗戶、角落、走廊等。
有了整體規劃之後,就根據實際的情況開展環境布置。
班級豐富多彩的活動是環境布置的重要載體。主要會在黑板報、教室牆面、走廊、角落等有所展現。一般一個學期做2-3次大更新。
每學期開學初,我們會呈現以「新學期」為主題的環境布置。其中,黑板報是最大的裝飾品,一整塊板都是它的語言。從中年級開始,慢慢轉變為以學生為主力,教師和家長作為輔助的黑板報製作團隊,基本上以手繪圖和手工紙藝為主,噴繪圖或網上購買海綿牆貼為輔的製作方案。
新學期主題的板報布置
學校的後牆黑板是以毛氈板為底板,平時,我們主要選用海綿紙、泡沫立體牆貼、彩色卡紙和KT板作為布置板報的主體材料,用釘子將其固定。
主要展示學生在假期裡的收穫,以及對新學期的展望,具體包括新學期新目標、讀書小報、旅行日誌、公益活動照片等。
這些作品基本以白色為主,因此,上牆時需在底部襯一張或兩張彩色卡紙,裁剪成不同的形狀,還可以卷個邊,這樣不僅能凸顯作品的主體性,也富有立體感了。
迎接新學期還可以通過環境布置,幫助孩子們樹立起學習目標和動力。
另外根據假期前布置的任務,我們還會在走廊的牆壁上呈現優秀作品主題展,如「悅讀」展、學科作業展等。
教室裡的「一板、一牆、一角落」都可以成為課程的延伸。學校的課程活動是環境布置的一個切入點。
去年,我們四年級的孩子經歷了一次難得的「秋收」課程活動,活動有很多成果,有孩子們親自繪製的草帽,有活動結束後孩子們抒寫的活動感受,為了更好的呈現孩子們的活動成果,紀念他們的活動經歷,我就在教室走廊外布置了一番。
那麼如何將這一過程在牆面上精彩呈現?我在班級裡召集了幾個有設計或繪畫方面特長的家長和孩子,做了以下的嘗試。
課程活動的主題是秋收,目的是讓孩子們走進稻田,探究自然,因此牆面的設計需要融入自然元素。最終,我們確定牆面選擇的主體元素是大樹、稻穗、麻繩、藍布。也為了呈現豐收的喜慶場面,我們選取熱情有衝勁的紅色為主調,搭配小面積的大地色。其中一塊的背景色則搭配紅色的對比色藍色,選擇用藍布來映襯主色。
考慮到牆面的作品需要保留一個學期,因此必須選擇不易變形,也不易褪色的材料作為主體材料。我們選用了多層瓦楞紙板,它的質感比較特殊,樸實的顏色,簡潔的線條,立體的手感,正好貼合我們的主題。而且比較輕便,容易上牆。圖中的四周鏤空邊框、大樹和照片文章背景皆採用瓦楞紙製作。
內容的選擇也十分重要,儘量以多種形式呈現活動的過程。毋庸置疑,學生作品始終是任何一個牆面的主要元素。而且,無論照片還是其他作品,要在牆面上呈現,尺寸不易過小,但各個主題的板塊劃分要有區別,以凸顯其主體性。
這樣的一面牆,留下了孩子們揮灑汗水、體驗勞動的印記,也在無形之中,萌發了孩子們要勞動的意識,養成愛勞動的習慣。與此呼應的——在走廊的另一面牆上,還相應的呈現孩子們在家、在學校勞動的場景。
今年,我們的孩子們結束了「國防之旅」主題的研學課程。孩子們吃在軍營、睡在軍營,在軍營中體驗軍人的嚴謹,練就著軍人的品格,課程結束後,他們也帶回了不少軍訓成果。
所以,根據這一期的「國防之旅」主題,我們便想到以「Q萌」的小兵形象來展現小小少年兵的風採。同樣的,通過主題確定綠色為主色,以大樹、小兵為主體元素,改變傳統的平面視覺感受,設計更加立體的視覺體驗。
我們採用了單層瓦楞紙和彩色卡紙為主體材料。為了使大樹呈現立體效果,我們把瓦楞紙捲曲後,裡面用報紙來填充,使其更飽滿。底下的建築群,我們用彩色卡紙剪出不規則圖形,並用泡沫膠來疊加、拼接和粘貼,包括「我是秋實少年兵」這幾個字和卡通小兵人物,也是用幾層泡沫膠來固定,這樣看起來更有層次性和立體感。
無論是大樹、小兵、軍營群還是捲曲的裝飾物,牆面上所有作品都是老師、家長和學生純手工繪製、剪裁。包括文字作品也是孩子們手繪為主,作品中不僅記錄了少年兵們在軍旅中的生活,還配上了萌萌的卡通圖畫,再在底部搭配墨綠色的卡紙,使文字作品鮮明突出。
每周三是學校固定的「牛奶盒回收日」。平時,我們都會將喝完的空牛奶盒剪開鋪平,洗淨後晾乾,整齊地擺放到班級的牛奶盒回收桶裡。因此,班級裡除了「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兩個垃圾桶外,我們還設置了「牛奶盒之家」。久而久之,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了綠色環保的種子。
為了讓孩子們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有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學校在立夏、端午、元旦、元宵等節日期間,會開展豐富的活動,各個教室也會進行相應的環境布置。
例如,在每年的元旦之際,我們都會以不同形式展現節日的特色,並且主要在走廊、窗戶、牆面、黑板報等幾個空間進行布置呈現。
像2017年學生們親自描繪的元旦彩繪牆,牆面的色彩搭配和元素設計都有孩子們主導,繪畫材料選擇把丙烯顏料作為主要材料,因為丙烯顏料不會發黃且速幹,很容易用礦物酒精或水洗掉。
除此,還有「安全在線」「運動健身」「志願服務」等主題環境布置。
除了以上一些定期更換的主題環境布置之外,教室裡還有一些相對固定的貼心布置。
自三年級起,學校開設了口風琴課。每周二三五,孩子們都要背著口風琴來校,而口風琴的擺放成了一個問題:放在課桌底下,容易被踩壞;放在椅子上,座位變窄,坐得不舒服。
因此,我們班的「可移動式儲物櫃」應運而生。一排儲物櫃安靜地佇立在教室後方,共有48個正方體的格子,供孩子們擺放美術用具和水杯等物品,24個長方體的格子,專門擺放口風琴。
在設計「儲物櫃」時,除了考慮實用價值外,還考慮了審美功能。為了使「儲物櫃」的顏色和班級大環境相融合,我們選用了純淨的白色。為了便於清掃和移動,還在它的底部設計安裝了輪子。
除了「儲物櫃」外,我們還有許多類似的設計和應用。如解決40多位學生雨傘放置問題的「雨傘架」;避免課桌遭破壞的「桌套」;端正學生坐姿的視力保護器。
此外,角落可以設置布滿學習生活用品,以備不時之需的公益角;擺放藥箱、洗手液、紙杯等物品的生活角;或者公益角、圖書角、綠植角.
在規劃時,要考慮整體的色調風格、裝飾風格,找準切入點後,再分塊安排各個版面的內容。
色彩對人的情緒與感受發揮著重要影響。綠色是大自然中最常見的色彩,讓人覺得美妙、清新。因此,我會在教室的窗臺上、櫥柜上擺放一些綠蘿等盆栽,或是在牆上掛上綠植裝飾。只需在淘寶上搜索「綠植牆面裝飾」,就會找到很多仿真綠植和水培綠植的裝飾物。這些綠植既養眼也容易打理,我會委派一個孩子定期換水、修剪或擦拭(一般一周一次),亦可培養學生的愛心與責任感。
黃色比較醒目,而且往往帶給人輕鬆,充滿活力的感覺。所以,一般「公告欄」「評比欄」等,我都會採用亮黃色的海綿紙或卡紙做背景,提醒學生時常關注。上邊類似「班級之星」「公告欄」等牆貼紙通常會在網上購買,既方便又美觀,也容易去除,但是在這基礎上,我會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做些改進或是重新組合。
總之,活潑愉快的暖色調比較適合中低年級,寧靜清爽的冷色調比較適合高年級,一般情況下,主色調不宜超過三種。
如,有的班級選擇地中海風格,採用海洋色為主色調,在其中一個角選用漁網來展示孩子的活動照片,溫馨而有創意。還有的班級選用手繪風,結合了歐美的塗鴉,把手繪的元素融入到班級文化牆的布置,也會有意想不到的生動效果,同時發揮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這些布置和設計都無形之中讓孩子們體會到了被關懷的感覺,也有了愛護教室環境和公共物品的責任感,以及主動為班級服務的主人翁意識。
班級布置和空間利用並不是孤立的,粗略一看,兩者好像是班級顯性文化建設,其實它們又是隱性班級文化的呈現和展示,是互相促進和相互作用的。
營造班級環境一定要遵循「美育」原則,即實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特別是在美感這一塊的設計上,我們教師都非常盡心盡力,這才有這麼豐富多彩的主題作品。
教室是學生的生活場,學習場和精神場。我們努力讓孩子們在有溫度的教室裡潛心求學,勇敢築夢,做一個溫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