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 CEO、知名VC當顧問:《矽谷》是如何寫實矽谷的?(上)

2021-01-07 雷鋒網

當迪克·科斯特羅 (前Twitter CEO)進入密西根大學時,他的專業是計算機科學,但令他驚訝的是,他還很擅長即興喜劇。畢業之後,他來到了芝加哥,並開始了在第二大城市劇院(Second City Theatre)的學習生涯。和Steve Carell、Tina Fey以及Adam McKay等同伴不同,科斯特羅沒有被要求加入該劇院的母公司,而他的喜劇生涯也隨之枯竭。

於是,科斯特羅回歸成為一個代碼猴,還創立了一系列科技公司,其中一家最終還被Google以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2010年,他成為Twitter CEO。在Twitter上任第一年,科斯特羅就帶領該公司實現1000萬美元的盈利。

2015年6月,隨著Twitter的股價不斷下滑,科斯特羅宣布將離開公司。3天後,HBO播出第一季帶著半諷刺意味結局的《矽谷》。這一季的結局是:劇中主角、科技創業公司CEO被踢出董事會。作為該劇的粉絲之一,科斯特羅發現情景竟與自己驚人地相似。「我可以指出劇中每一個角色在生活中的原型——出局的創始人、新晉的CEO、圍觀的員工。」

事情是這樣的:

大約在那段時間,科斯特羅和科技記者Kara Swisher在舊金山吃早餐,後者被稱為「矽谷最讓人害怕又很受歡迎的記者」。他們的話題談到《矽谷》時,「矽谷的人啊——至少我知道的那些,總是一直在談論這部劇,」科斯特羅說,「可說也奇怪,對於這部諷刺矽谷的劇,大部分人是喜歡它的。我想是因為,也許很多人都覺得劇中的角色演繹的正是自己。」Swisher說,「他們諷刺的是那些令人厭煩的技術。」


一個月後,科斯特羅和美劇大佬Judge和Berg在舊金山共進午餐。他們告訴科斯特羅,他們已經寫到絕境了。他們的新劇主要是講一個企業家如何努力建立一個公司;如何將企業家從公司分離,然後就不知道劇情應該如何發展了。花大量的時間來寫一出鬧劇和令人作嘔的笑話,《矽谷》還看似是一個精心研究後的作。於是, Judge和Berg意識到,最好的方法是請一個顧問來給為他們提供更多的信息。讓他們驚訝的是,科斯特羅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我們正需要一些了解矽谷公司運作的人才。」儘管是大材小用,但科斯特羅還是得到了顧問這份工作。

《矽谷》是主要是在索尼多個混凝土建築物中多組拍攝完成——不是在矽谷,但在同一時區。每周一上午的三個半小時,Costolo從舊金山飛往洛杉磯機,然後打個Uber到卡爾弗城。然後周一和周二在編劇的房間度過。Berg、Judge和十個其他編劇輪番向他拋出問題:會議室裡坐著的最有權勢的是人是誰?是什麼能夠勵像Richard這樣一個企業家?又是什麼會讓他最感到沮喪?……科斯託洛說:「我會告訴他們我觀察到或我遇到的人身上體現出來的細節,得到這些信息後他們眼睛會閃閃發光。」

隨著時間的推移,Costolo慢慢地也適應了開自己玩笑。「從CEO變成房間裡經驗最淺的傢伙,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他說。這群編劇都會看的科技出版物是Nick Bilton所著的《孵化Twitter》,關於該公司的歷史。「一次,他們討論下一步故事情節,」Costolo說,「Mike問,他們不會面臨著一個書中所寫Twitter面臨的問題嗎?然後有人跳出來說,『Mike,書裡有個人就跑出來這裡了,我們問他就好啦!」

《矽谷》播放至第三季,它既有趣,也是第一個明目張胆諷刺當前加州北部所有的社會文化的一部作品。節目以兩個線索來表現現實的衝突:對科技巨頭的蔑視以及對努力想要顛覆他們的創業者表示同情。在試播中,Richard Hendricks——害羞但天賦異稟的工程師,設計了一個壓縮算法。後來他憑藉這一個創新創立了一家公司,他堅持將公司叫做「穿花衣的吹笛手」(Richard:「這來自一個經典的童話故事。」)。後來,他的公司得到了發展,Richard變成書呆子,被Goliaths圍困:奸詐的董事會成員試圖盜取他的智慧財產權。他能在價值得不到保證的狀態下成功嗎?對Richard的深層反諷——據推測,他的終極目標是成為Goliath。

「真正的創業會經歷過所有你在劇中看到的狗血情節,甚至更為瘋狂的,」風險投資家和顧問Roger McNamee表示,「如果有什麼區別的話,編劇可能不得不抽離現實,這樣看起來更真實。」

當你編一個無關什麼的劇,或者是一個關於辦公室文化的電影,收集真實細節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如果你想知道一個非競爭條款 是如何結構化的時候,或者一個善於社交玩樂的程式設計師會開哪種車,又或者Richard的解僱是會引發一下午的煩悶還是個人危機……這些就需要做足功課了。如今,電視劇作家都有長期的顧問,Jay Carson說道:「你不能用不切實際的作品來愚弄觀眾。」Jay Carson是Hillary Clinton2008年競選總統時的新聞秘書,後來任洛杉磯首席副市長。2011年,他的朋友聘請他擔任《紙牌屋》的政治顧問。

《矽谷》是一部情景喜劇。「我們構造了很多愚蠢的笑話,但我們也竭盡全力讓觀眾感到真實,」Berg說,「希望在矽谷的人——一個骨瘦如柴的代碼猴、億萬富翁,或者同時具備前兩個描述的人——看到這部劇時會覺得『我可能不是真如劇中所塑造的形象,但至少這是建立在事實層面上』。」

和外行人士相比,Berg和Judge有著一定的背景來更好地了解矽谷的文化,他們也傾向於聘用具有相似背景的作家。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第一個科技泡沫到來之前,Judge在Santa Clara擔任電氣工程師。Berg的父親則是哈佛大學的生物物理學家;兄弟是一名程式設計師和創業者,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畢業後曾任職Google。而其他的作家,也有著相類似的經歷。

《矽谷》第一季結束時,白熱化的競爭使劇情走向高潮:Pied Piper的壓縮算法戰勝了競爭對手。「編劇想讓Richard頓悟,把他的技術瞬間提升一個數量級,」技術顧問Dotan回憶說,「所以我們不得不發明一個極大的而又符合現實的突破。」Dotan向其壓縮專家——史丹福大學工程學教授Tsachy Weissman求助。「他花了幾個小時向我介紹無損壓縮的歷史,大概就是1948年起利用香農自上而下的編碼樹理論,然後幾年後是大衛·霍夫曼將其從底層往上實現它。」Dotan說,「當時我就問他,『你提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那我們能不能從中間開刀?』,他說這很荒謬,但我們可以試試,也許湊效。」

然而,劇中Richard「中間向外」的頓悟並不是來自這位史丹福大學教授的啟發,而是一個電視史上最煞費苦心的笑話。

2015年,Weissman教授召開史丹福大學壓縮論壇,最後產生了一份四十頁的白皮書來說明「中間向外」的壓縮意味著什麼。他的一個研究生Vinith Misra在另一篇論文更明確地闡釋了這個公式。「很明顯,中間向外的壓縮方法在劇中也不會湊效,」Dotan說,「如果是,那我們都是萬億富翁了。但我們確實有這樣的安排,如果Tsachy Vinith能夠完善它,那麼劇情就是Mike和Alec和他們分享諾貝爾獎。」

Dotan現在管理著二百多名諮詢顧問。有一些是僱員,而大多數都是無償的義務勞動。他們的身份包括學者、投資者、企業家和谷歌、亞馬遜、Netflix等其他科技公司的員工。「我可能會問一個快速的、具體的問題,或者我們可能只是即興重複幾個小時,」Dotan說。編劇與顧問之間,是一個非常平等的交易。

每一個夏天,每套電視劇上一季剛剛播完,下一季就開始創作了。這個時候,《矽谷》的編劇團隊開始前往加州北部進行考察。他們花幾個晚上待在舊金山酒店,並安排每天的會議:上午參觀GitHub的辦公室、和AOL前CEO Barry Schuler共進晚餐、下午在沙丘路(Sand Hill Road)參觀世界上最有價值的風險投資基金、和Reid Hoffman以及Mark Pincus在LB Steak共進晚餐……

「我們觀察每個人的動態,他們當中大部分是億萬富豪,如果其中一個人去了洗手間,我們就開始談論他,哈哈!」Judge說道。他說,這些男人能夠輕鬆地做出幾百萬上下的決定,但卻容易在輕鬆的氣氛中掙扎。這樣的互動如果不是現實中親眼所見,你真的很難描繪正確。

比如,訪問Google總部時,六位劇作家和Google X主管Astro Teller坐在會議室內,感受Google的情景。據稱,大部分調查會議都是輕鬆有趣的,但在這裡不一樣。Google X是該公司的「月球探測工廠」,負責的是諸如生命科學、無人駕駛等異常艱難,但卻有可能對世界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技術。而在前兩季裡面,Hooli推出了HooliXYZ——他們自己的「月球探測工廠」,但實質上是一出實驗室鬧劇。而他們的口號也是矽谷式的理想化:「我們要做的是改變世界,無論是否會取笑我們。」

編劇們都表示:「我們忍住不笑。」

那麼,一部《矽谷》就這麼拍成了,naive。敬請期待下闕。

via NewYorker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考察團】矽谷有多遠?3月21-29日,和我們一起上矽谷
    內容的實用性:這不僅僅是去谷歌、facebook、Linkedin這些矽谷知名科技公司遊玩、觀景那麼簡單,我們側重從實操層面告訴你,如何海外眾籌、如何培養核心用戶、如何與玩轉美國銷售渠道、如何在美國市場與大公司博弈、矽谷智能硬體產業鏈現狀、市值數十億美金的科技公司如何成長的…
  • 矽谷15大新銳CEO盤點
    網易科技訊 9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知名科技博客網站Businessinsider評出了矽谷15大新銳CEO,他們代表了矽谷的未來。1、威爾·哈賓(Will Harbin):遊戲創業公司Kixeye執行長
  • 舊金山灣區的「矽穀神校」如何煉成?
    今天推出第3篇華南師範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秘書長卓澤林博士的文章,從聖何塞州立大學如何服務矽谷這一具體案例說起。 世界三大灣區的發展,高等教育及其系統功不可沒,而日本的東京灣區、美國的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在高等教育的構成和發展特點上各具特色,深入探查和比較三個灣區高等教育的特色,為我們認識和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直接的理念營養。
  • 36氪領讀丨矽谷CEO們的「萬億美元教練」,馬雲馬化騰身邊也需要...
    直到中年時搬去矽谷,轉戰商場,他的人生才開始勝多敗少,大放異彩:從蘋果到財捷再到谷歌,無論是身為高管、執行長,還是創始人和高管團隊的顧問與教練,他不僅屢次獲得商業上的成功,也收穫了整個矽谷的愛戴。他極為低調,拒絕頂尖商學院教授寫出他的故事與經驗,堅持隱於幕後。
  • 吳軍-智能時代下的矽谷模式「矽谷高創大學獨家直播好課」
    矽谷高創大學線上平臺推出以來,矽谷高創大學名譽校長、矽谷高創會主席,知名計算機科學家,暢銷書《浪潮之巔》作者吳軍博士先後就公共衛生、線上教育與辦公、5G與IoT、數位化轉型等話題作分享,以極具前瞻性的觀點、豐富的資訊和深入淺出的解讀方式吸引了近百萬點擊量。
  • 天堂矽谷和矽谷天堂一家人
    央廣網財經北京7月1日消息 日前,矽谷天堂資產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馮新做客央廣網財經《論道》欄目。他表示,創新模式的初衷是退出和回報會比較確定,另外也是強強聯合。像矽谷天堂這樣的PE公司,就像是擁有了魔力一樣,會讓與他們一起合作的上市公司的股價節節攀升,那麼這其中的奧秘到底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為您揭曉,歡迎我們的本期嘉賓——矽谷天堂董事總經理馮新做客我們的節目,馮總您好!    馮新:好,謝謝主持人。
  • 【矽谷周報】別錯過,上一周矽谷教育科技圈的那些「大事兒」~~
    【矽谷周報】別錯過,上一周矽谷教育科技圈的那些「大事兒」~~ 作者:荔閩 發布時間:
  • VentureShares CEO陳彰義暢談矽谷網際網路投資
    雲創谷(深圳)投資諮詢有限公司(VentureShares)CEO陳彰義先生(JustinChan)受大會特邀發表了「矽谷投資的下一個風口」主題演講,與數千名參會嘉賓共同探討交流,陳彰義認為,矽谷用了60年時間成就如今,到與之對應的中國只需20年時間,歷史文化差異的不同催生了這一高速發展。
  • 矽谷降薪潮來襲
    時代周報特約記者 文嶽 新冠肺炎疫情或將永遠改變矽谷的生態。 疫情期間,大量矽谷技術人員離開舊金山灣區,遷往生活成本更低的地區開啟遠程辦公。如今,他們正面臨著另一嚴峻現實降薪。
  • 蘋果ceo庫克宣布出櫃 男友曝光系華裔投資顧問
    蘋果ceo庫克男友班哲明林。  以下為文章全文:  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的同性戀身份,在矽谷早已是公開的秘密。但庫克周四在《彭博商業周刊》撰文公開承認自己性取向的行為,著實令人倍感鼓舞。此舉可以鼓勵美國科技行業和其他商界人士公布自己的同性戀身份,並索要更為包容的工作環境。
  • March 27, 2017Silicon Valley VC Forum (II) 矽谷風投論壇
    矽谷風投論壇如果你想發現全球產業走勢。 如果你是需高質量VC投資的項目決策人。 如果你是對風投感興趣或想要快速進入風投領域並和頂級風投連接上的人。請速報名參加《矽谷風投論壇矽谷風投論壇將讓你高效連結美國矽谷風險投資人,矽谷風投論壇每期邀請兩名矽谷著名風險投資人,他們將圍繞兩個主題進行演講。
  • 印度人為什麼在矽谷混的比中國人好?背後原因竟是這樣
    最近很多人都在討論,印度人在矽谷或者歐美的大公司混了給華人更好這個話題,普遍都認為在歐美的大企業裡面印度人混的僅次於白人,遠遠比咱的華人強,其實這個印象相信大家都有,因為別的不說,現在中國人最熟悉的歐美大公司像谷歌和微軟,這兩家大企業的現任ceo都是印度裔的。
  • 矽谷創業團隊Apostle落戶南方科技大學
    液體活檢作為一種全新的取材手段,避免了手術穿刺對病人的傷害,在安全性和操作性上均有巨大優勢。但是,如何進一步提高液體活檢的精度,成為這一技術商業化的瓶頸。近日,由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主辦的「南方科技大學-美國矽谷Apostle聯合項目啟動儀式暨美國科學院院士查爾斯·坎特博士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
  • 對話矽谷風險投資人張璐:後疫情時代的VC變局
    在這樣的背景下,矽谷投資人如何看疫情短期及中長期對於整體風投的影響?我們和知名矽谷投資人、Fusion Fund創始人張璐聊了聊。投資速率下降、二八法則明顯疫情以來,各地封城。一季度和二季度的數據表明,VC投資的速度與頻率都下降,整體項目數量不如去年同時期。這可能是對於風險投資領域來說,最明確的短期影響。
  • 匹茲堡要與矽谷競爭?
    [摘要]「矽谷的文化說得直白些就是一堆20多歲的人解決20多歲人問題的地方。」在匹茲堡的《財富》基金副主席馬特·賽格說。賽格認為,匹茲堡有「目標更廣闊」的文化。在匹茲堡人看來,沒有成功的標杆企業,匹茲堡也就缺乏像矽谷那樣有大量的科技富豪們在功成名就後把賺來的資本不斷地投給新興企業,形成一個科技創新資本的良性循環。於是,匹茲堡正在謀求轉型。問題是,這個中等規模的「鏽帶城市」真的能與矽谷競爭?就在路易斯·馮·安策劃發布了一個紅極一時的語言學習APP應用不久後,他就開始陸續收到投資人和同行的善意建議:你為什麼不從匹茲堡搬到矽谷去?
  • 矽谷觀察之在線教育篇【下】:矽谷MOOCs的中國版圖
    在2015年,我們會投入最大量的時間在中國市場上。2、那麼針對中國市場,Udemy用來吸引中國用戶的點會在哪些方面,或者說和別的矽谷MOOC相比,會有什麼不一樣地方?我們有一個團隊的數據研究人員去研究Udemy上課程的數據。哪些事情是一個成功課程的必要組成成分,課程的哪些部分學生們會很投入(數據量和停留時間明顯變長,反饋多),哪些部分卻不是那麼吸引人。
  • 西安科技創新能否對標矽谷?
    在新一輪的全球城市競爭中,作為西部科教重地的西安,如何尋求產業發展空間和經濟的新突破?一在科技領域,美國長期佔據著主流話語權。底氣之一,是其科技創新水平位居全球前列,尤以位於美國西海岸的「矽谷」為最。矽谷坐落在舊金山市郊區,這裡所孕育出的高科技企業,往往意味著是全球高技術成果轉化的風向標。
  • 揭秘矽谷基圈|gay裡gay氣才是王者!原來這些矽谷大佬也都出櫃了...
    )上海】10月20日報導 (文/grace33)上周末,矽谷發生了一件重大的撒狗糧事件。當時庫克公開後,媒體挖掘出他的緋聞男友是亞裔Benjamin Ling,具有史丹佛大學資訊工程博士學位,且曾在Facebook和谷歌擔任過重要職務,當時為矽谷創業投資公司Khosla Ventures的顧問。
  • 多樣性和包容性 矽谷的巨頭們避不開的話題
    9月3日,每年9月的第一個周一都是美國的勞動節,而據國外知名科技網站TechCrunch消息,工作的話題已經成為2014年矽谷的討論焦點。對於矽谷的工程師和員工來說,多樣性和包容性的問題使他們成為眾人注目的中心,也迫使大家重新思考對標榜精英管理的矽谷的看法。  前段時間曾有報導稱,矽谷一些科技巨頭們聯合起來壓低員工的工資,讓我們看出這些科技公司的高管是如何看待他們那些有天賦的工程師。
  • 矽谷大佬同仇敵愾,抗議川普的移民新禁令
    在上周五川普頒布了對移民的新禁令之後,科技界立馬就如何回應達成了初步的共識。不像其它行業的那些幾乎清一色保持著沉默的領軍者,科技界開始直言不諱地直接批評起這位新任的共和黨總統。目前,絕大多數美國的銀行和汽車企業都拒絕就媒體針對此事件的採訪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