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秦帝國》中,秦武王嬴蕩巡遊東周國都洛陽,在周天子王畿看到了天子九鼎,欲將其遷徙到秦都鹹陽,因為遷徙九鼎意味著遷徙周天子,並親自舉起其中的龍紋赤鼎,最終全身骨骼盡碎,口吐鮮血,不久後絕臏而死。
天子九鼎到底是何物?有什麼來歷呢?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人們安居樂業,大禹把華夏大地分為九州,鑄九鼎代表九州。這九州自西北東南分布,分別是雍州、冀州、青州、兗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中間是豫州。大禹以紅頭文件的形式,讓九個州的領導幹部、所謂州牧在自己的管區內搜集青銅,然後鑄造成鼎,把本州內的名山大川和標誌性器物鐫刻在錠上,送到夏王朝的國都,以代表本州。這樣一鼎象徵一州,九鼎代表九州成為國家的標誌、王權的象徵。
天子是世界的主宰,擁有天下即擁有九鼎。其他的君主、諸侯、士大夫根據等級擁有的鼎的數量也不同。商湯逐走夏桀後,將九鼎遷至其都。周武王滅商後,曾公開展示九鼎。九鼎是代表王權的重器,而普通的鼎則是記功受獎、表彰功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公羊傳·桓公二年》何休注說:「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在古代,九鼎是天子最高權力的象徵,周天子曾言:「江山有多重,九鼎就有多重!」古人云:天子一言九鼎!可見其中的分量。除天子以外的所有人,誰敢問及鼎的重量,就意味著有野心,妄圖奪取天下。《左傳·宣公三年》載:春秋時,楚國在周天子的疆土上閱兵,周天子派人慰勞楚軍。楚王問鼎的大小輕重。鼎為傳國之寶。楚王問鼎,有覬覦周王室之意。後因以「問鼎」稱圖謀王位: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
秦武王嬴蕩是另外一個上門去挑戰「王權」的諸侯王。秦武王即位後,已經滅蜀,後方鞏固,國力正盛,秦武王欲對外徵伐,自然想起了秦惠王的前言,先後派兵10萬,攻陷宜陽,直達洛陽。秦武王親率任鄙、孟賁兩人大搖大擺走進周都洛陽,直奔周室太廟,往觀九鼎。
只見九個寶鼎一字排列在殿堂之內,秦武王問孟賁是否可以將其搬動,而孟賁更是一介武夫,於是緊束腰帶,挽起雙袖,手抓兩個鼎耳,大喝一聲「起!」,只見鼎離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
秦武王也不甘示弱,卸下錦袍王帶,抓住一隻龍紋赤鼎猛地舉起,殊不知此鼎重量過大,終因力氣不支,累得雙目出血;力盡鼎落,又砸斷了臏骨。結果秦武王不治而死,年僅23歲。
《說唐》第39回中寫道:「李淵德高望重,手下兵多將勇,見煬帝幸遊未歸,天下大亂,就益發修理甲兵,漸有問鼎中原之志。」在當時的社會,人們是輕易「不敢問鼎」的,除非你不怕遭來殺身之禍。
九鼎到底有多重,從《戰國策》開篇東周策《秦興師臨周求九鼎》一章記載的秦要侵略周奪取九鼎的故事便可得知一二:周人顏率有謀略,先鼓動齊國幫助驅秦,答應把九鼎給齊國,齊國來要,顏率便問齊王走哪條路,結果都不合適,還說九鼎九個,一個要用九萬人,九九八十一萬人方全能拉走,顏率又說:「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
齊王曰:「子之數來者,猶無與耳。」顏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齊王就不再提拉九鼎的事了。從這裡看九鼎真夠重的,不過一定有誇張,但從這個文獻看,九鼎一定很重,還是九個。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迄今為止出土最重最大的單件青銅器——后母戊鼎,高133cm、口長112cm、口寬79.2cm、重832.84kg,這麼重的鼎無論誰天生神力,都不可能舉起來。
作為君王神器的九鼎可謂重不可言,一般很難輕易移動,為何傳承到周朝以後就不見蹤跡了呢?《史記》中說秦昭王五十二年,在周赧王死後,終於「取九鼎入秦」,在九鼎遷往鹹陽的途中,其中有一鼎被大風颳到今江蘇的泗水中,剩餘八鼎可能被轉移到了關中。
大禹是否真的鑄過九鼎還很難下結論。近年來陸續發現了幾件夏朝的青銅器,證明夏朝已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但這些器形較小,還不曾像九鼎那樣精美絕侖的龐然大物。
周天子是否真的藏有大禹傳下的九鼎也值得懷疑,有人認為九鼎早就不見了,周天子為了維護天命的尊嚴,故意在諸侯中散布神秘色彩,秦軍攻佔洛邑,謊言被戳穿,於是又編造九鼎沉入泗水的神話。
清朝還有人提出一種更離奇的猜測,認為周王室財政困難,只好把九鼎融化,鑄成銅錢,這樣家醜不可外揚,於是對外宣稱九鼎已沉入水中。
可以肯定的是,由於九鼎從問世的那一天起就被作為政權的象徵,必然會成為野心家獵取的目標。夏 商 周三個朝代2000年間,它被爭來奪去幾次,更換主人,最終在歷史的塵煙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