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孩子從小就要努力讀書,夢寐以求的夢想就是考入國內最頂尖的高等學府——北大、清華。先來講個小段子:世界上有三種鳥,第一種是笨鳥先飛,第二種是怕累不飛,第三種鳥最令人討厭,自己不飛,就在窩裡下個蛋,要下一代使勁飛。
雖然只是個段子,但折射出生活中很多現實。其中不少父母為了孩子能成才,考上名牌、重點,幾乎使出渾身解數在孩子身上下功夫。補習班、培優班、興趣班,還有正常的在校學習,聽說有給孩子報了8種校外輔導課的。可以想像一下,孩子疲於在不同培訓機構不同上課教室馬不停蹄地切換,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像這種父母只管在外圍負責後勤,做搖旗吶喊的啦啦隊,要孩子考上好成績幾乎不可能。每個優秀的孩子身後,都有一雙陪著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孩子除了有過人的天賦之外,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付出努力以及教育方式。
15歲考入清華大學,20歲讀博士,35歲成為博士生導師的李路珂,有著怎樣的傳奇呢?也許有人認為能考上清華大學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是別人眼中的標準學霸。可她的求學經歷,足以令人跌破眼鏡,曾經因不適應學校學習休學三次,高一化學考過27分。這要是換了一般的父母,根本想像不到如此學渣的孩子能考上清華大學,可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更多的功勞也許要歸父母卓越的家庭教育方式。
他的父親曾經是一名機械製造工程師,初為人父時就堅定孩子一生中最為關鍵的教育在3-6歲。在李路珂3歲時,父母用自己創新的「結構識字法」、「手指描紅識字法」,教育女兒識文斷字。4歲的李路珂就可以自己進行簡單的閱讀,5歲的她已識字2000多個,知識的大門從開為她打開,有人說李路珂是個讀小說讀出來的神童,果不其然!
父親很謙虛地說,李路珂不是神童,小時候並不能過目成誦、出口成章,但他堅信即便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女兒成才的秘訣就是選擇了適合她的教材,還有就是廣泛閱讀。他一直主張引導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而不是強制性地逼迫孩子學習。
李路珂從小學習的內容根本沒有以教材為主,而是由父母自作主張,為女兒另外選擇了許多其他非教材範圍的學習內容。在整個童年階段,她汲取的所有知識幾乎全部在家完成,依靠父母引導和指教。其中有過三次進校學習的經歷,但都因為不適應學校生活和學習安排,而休學回到家中自主學習,直到初二以後,才開始進入學校接受系統教育。
在她升入高一的時候,學習成績並不理想,甚至化學考過27分。但父母並沒有像如今很多家長對孩子很差成績那樣,表現得很焦慮或抓狂,反而顯得無比淡定。父親覺得沒有接觸過系統學習的前提下,出現一時的落後非常正常。真可謂「知女莫如父」,如若不是父親在教育女兒方面狠下過功夫,哪來如此的自信?
果然,在她15歲那年參加高考,以657分的成績奪下湖南省理科狀元,成為清華大學建築系的一名學生。從幼兒園到高中,別人要花10多年的時間,而她前前後後累加起來的時間僅6年半。在大學生活裡,李路珂不僅學習成績優異,而且還積極參與各種社團活動,對於課外的一些能力培養也尤為重視,而在大學畢業後,李路珂拿到直博的資格,成為清華最年輕的女博士之一,畢業後到今一直在清華大學從教。
特級教師李鎮西說過:「學校的教育非常重要,但無論有多麼重要,學校教育只是家庭教育的補充。」也就是說,孩子是否成才,與家庭教育的關係才是密不可分的。李路珂之所以表現如此優秀,因為她的父母不僅全程參與她的成長,更主要是重視家庭教育。
她的父母曾經說過:學習的捷徑在於將最好的少年時光用於去讀那些流傳千古、相對穩定而又能夠反映中華民族基本精神的經典文學作品。這是將來進一步學習其他知識和塑造完美人格的基礎。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如何閱讀,怎樣愛上閱讀;幫助孩子解決好學什麼的問題,然後是怎樣學的問題。
天底下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只有父母提高自己的父母力,不僅懂得如何做父母,而且懂得如何影響孩子,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卓越、優秀。因為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