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民國時期的河南區域規劃和地圖為參照,會發現,在建國之後,有一些縣名消失了,又有一些新的縣名出現了,有時候,原本屬於河南省的一些縣因為某種原因被劃分到了其它省份,諸多變化,對於生活在這不同區域內的人們的生活和心理也必定隨之帶來一系列影響,這些縣,它們各自是哪些?變化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原因?
毛亨 | 文
豫記微信號:yjhltxdjm
粗略統計,1949年後在河南地圖上消失的縣名一共有23個。最近的是在2015年2月,陝縣撤縣設為三門峽市陝州區,最早的發生在1949年新中國建國前後。這其中,有2個縣降級為鎮,併入臨近的縣;有3個縣劃歸河北省管轄,徹底離開了河南省的版圖;有7個縣由於合併而使得「縣名」消失;有4個縣,重新更名,在新縣名獲得後,舊縣名消失;有7個縣,因為城市框架的拉大和自身獨特的地理位置,撤縣劃區而消失。
建國初期洧川仍設縣,1954年6月21日政務院批准,撤銷洧川縣,併入長葛縣。1965年原洧川縣部分地區又劃歸尉氏縣,此後,洧川在1983年改人民公社稱鄉,1988年改鄉稱洧川鎮。
洧川歷史悠久,洧川古城仍可以見到,保存下來的大南門是明代建築。洧川西北有漢傳佛教寺院鴻臺寺。洧川風味小吃更堪稱一絕,主要特色有:洧川鍋盔、洧川豆腐、洧川羊肉燴豆腐。
陳留縣,舊縣名。秦朝置,治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屬碭郡。明、清仍屬開封縣。
臨漳地處中原腹地,六朝古都。位於冀豫兩省交界,太行山東麓,東鄰魏縣,西接磁縣。民國初年,隸屬河南省河北道,道治在河南衛輝。民國十三年廢道,直屬河南省。1958年併入磁縣。自此這個傳統的屬於河南的縣開始歸屬河北省管轄,1961年復置臨漳縣。1993年後歸河北省邯鄲市轄。
臨漳「六大名吃」有:「大鍋羊湯」、「臨漳扒兔」、「黃辛莊塊肉」、「熱鍋肉」、「頂蓋燒餅」、「傳統燴菜」等;臨漳縣旅遊景點有銅雀臺、鄴城遺址、轉軍洞等。
位於晉、冀、魯、豫四省交界地帶,民國前隸屬河南彰德府(今安陽)管轄,稱為武安縣,建國後劃歸河北省管轄,1958年,撤銷武安縣,西部併入涉縣,東部劃歸邯鄲市,稱武安礦區。1961年,恢復武安縣原建縣。1988年10月6日更名武安市,為省屬縣級市,由邯鄲市代管。
武安縣特色的小吃有:武安小米、武安拽面、驢肉卷餅、武安燴菜、武安小麻糖等。
位於太行山東麓,河北省西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明代屬河南省彰德府,清代襲之,仍屬河南省彰德府。民國初屬河南省豫北道。1927年,涉縣直屬河南省政府。1932年,屬河南省第三專區。1949年,改屬河北省邯鄲專區,自此離開河南省版圖。
媧皇宮位於涉縣城西北十多公裡處的中皇山上,為國家 AAAA 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最大的奉祀中華始祖女媧的古代建築群,自古就有「蓬壺仙境」之美譽。
蘭封縣,即現在的蘭考縣城關鎮周圍地區。清朝時期,蘭陽、儀封二縣合併,稱蘭儀縣,以二縣首字為名。後因諱皇帝溥儀之「儀」字,改蘭儀縣為蘭封縣。解放後,1954年,蘭封、考城二縣合併,又以二縣首字為名,稱蘭考縣。
這兩個都是古縣,1936年原武縣曾與陽武縣合併,改設博浪縣。同年又復舊。1950年3月,原武、陽武二縣合併為原陽縣(以二縣首字得名)。
原陽大米屬素有「中國第一米」之稱。
廣武縣最早設縣開始於隋代,治所在今滎陽市東北廣武鎮。因境內有廣武山,故名。1935年,廣武縣更名為成皋縣,次年5月又復名廣武縣,1948年併入成皋縣。
汜水縣最早設縣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在今滎陽市西北汜水鎮。因汜水河由鞏義東南北流經此地注入黃河,故名。1948年與廣武縣合併為成皋縣。
1948年汜水、廣武二縣合併,重新設立成皋縣,治所初在廣武鎮,1951年搬到汜水鎮,1954年,成皋縣撤銷,地入滎陽縣。
廣武縣的一條鴻溝中分天下,楚河漢界開創了中華民族象棋文化的先河;汜水縣內的虎牢關有3000多年的歷史,號稱「中州之樞」,名列中國八關之首,傳說為周穆王畜虎之地。
明、清屬衛輝府,府治在汲縣。1948年11月7日,汲縣縣城解放,縣政府機關遷駐縣城,劃城區和城郊部分村莊成立衛輝市,與汲縣同屬太行五專署。1949年2月,撤銷衛輝市,其轄區復歸汲縣,1988年10月,撤銷汲縣,建立衛輝市,屬河南省直轄,由新鄉市代管。
汲縣共有比幹廟、望京樓、姜太公故裡、孔子擊磬處等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古蹟114處。
1913年,民國政府廢府、州,實行道、縣制。改汝州直隸州為臨汝縣,1947年屬豫西五專區,1949年歸許昌專區,1954年10月改隸洛陽專區管轄,1986年,撤專區建制,實行市(地)管縣,改隸平頂山市。1988年8月改臨汝縣為汝州市,屬省直轄,計劃單列,由平項山市代管。
汝瓷、汝石、汝帖並稱「汝州三寶」,久負盛名,汝瓷位列宋代」汝、官、鈞、哥、定」五大名窯之首。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窯為魁」之稱,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經扶縣為新縣的前身。1932年10月,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為了便於控制鄂豫皖邊界的大別山區,對付革命力量,以當時河南省政府主席劉峙之字「經扶」為縣名,以新集為縣治,設立經扶縣,劃歸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管轄。1947年8月,劉(伯承)鄧(小平)大軍挺進大別山。28日,新集重獲解放。12月,在縣城西南王灣召開經扶縣首屆人民代表大會。根據劉伯承、鄧小平提議,與會代表500多人一致通過決議,改「經扶縣」為「新縣」。一是因為新成立的新縣人民政府以新集為治所,二是寓意新縣人民從此當家做主獲得新生,過上幸福生活。
新縣境內資源豐富,盛產板慄、銀杏、茶葉、油茶、中藥材、山野菜和獼猴桃,其品質、產量均居河南省之冠,其中銀杏是全國四大銀杏基地之一,被譽為「板慄之鄉」、「銀杏之鄉」。
河南省汝陽縣的舊稱。因與宜陽縣同音,1959年改為汝陽縣,因縣治位居汝河之北,故名。
伊陽縣歷史文化悠久,既有仰韶文化,又有龍山文化。有杜康造酒遺址、杜康廟、鬼谷故裡、魏明帝陵、雲夢山古軍校遺址等21處名勝古蹟。
民國末年,商丘縣為特大縣,今虞城縣的馬牧集、站集、黃冢、店集、谷熟、營廓、杜集,今夏邑縣的濟陽,今商丘市區的全部均歸商丘縣的區域,共有2500平方千米。至1949年,全縣有人口84萬。1997年6月1日國務院批覆,商丘地區行政公署、縣級商丘市及商丘縣合併為地級商丘市,設立睢陽區、梁園區。原商丘縣大部分劃入睢陽區,部分劃入梁園區。
商丘縣的地方的特色小吃具有代表性有:歸德府的水激饃、五香糟魚,蝦子燒素。
1913年改鄭州為鄭縣。1928年改鄭縣為鄭州市。1931年撤市復改鄭縣。1933年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1948年10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鄭州,鄭縣分為鄭州市和鄭縣。1953年撤銷鄭縣,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開封遷入鄭州,鄭州成為河南省省會。
民國十六年(1927年)2月,正式組建中共郾城縣委員會。1949年10月16日,郾城漯河分設,恢復原漯河市建制。2004年12月27日漯河市區劃把郾城一分為三,正式命名為郾城區。
郾城縣特色的歷史遺蹟有:金國五老堂、敕修石磙城、文曲魁星樓、鎮氣文筆峰、高大半截塔。
南陽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北靠伏牛山,東臨社旗、唐河,西鄰鎮平,南臨新野,位於南陽盆地中部,原南陽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南陽市四周。1994年7月,國務院批准南陽地區撤地設市,南陽縣被撤銷,與原縣級南陽市以人民路為界重組為宛城、臥龍二區。
南陽縣獨特的人文景觀有:武侯祠、醫聖祠、漢畫館、內鄉縣衙、張衡墓等。
1949年1月16日,洛陽市與洛陽縣合併,治所駐民主街。合併後名稱為洛陽市縣民主政府。洛陽市長兼任縣長,負責城市工作;洛陽縣副縣長負責農村工作。1949年10月2日,接河南省政府令,實行洛陽市縣分別治理。11月1日,市縣正式分開辦公,洛陽市人民政府駐民主街,負責城市工作;洛陽縣人民政府駐營林街,專管農村工作。1955年11月,為支援洛陽工業建設,發展洛陽市,國務院決定,撤銷洛陽縣。建置撤銷後,所轄之地分割給洛陽市、偃師縣、孟津縣、宜陽縣。
陝縣,古稱陝州,位於河南省西部。2015年2月,撤縣設為三門峽市陝州區,以原陝縣的行政區域為陝州區的行政區域,陝州區人民政府駐大營鎮陝州大道18號,陝縣遂成為歷史。
地坑院、空相寺等是陝縣獨特的人文景觀。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開封縣改名為祥符縣,成為宋朝天子腳下的京畿重地,富甲天下。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祥符縣被易名為開封縣。2014年,河南省調整開封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金明區,併入龍亭區;撤銷開封縣,設立祥符區。2014年10月19日,正式更名為開封市祥符區。
推薦閱讀
有一種美食叫媽糊,鹿邑人看見就會流口水
豫中五城記:縣域經濟特色背後的人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