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魏國卻最終衰落?

2021-01-10 次武菌

不要受到小說劇《大秦帝國》的蠱惑,魏惠王當權的52年裡,一直都是中原數一數二的強國,而魏國的霸業之所以衰落,是因為其它強國普遍崛起,魏國難以維持忠於自己的朝貢體系,也就是所謂的霸權解體,此時畢竟已經是戰國了,魏國還坐著春秋時代的功業美夢,當然是不可能長久的。當然了,魏惠王也算不上雄才大略,他的政策失誤也是魏國衰落的原因。

魏國的崛起始於魏文侯「魏斯」,公元前453年,年僅19歲的魏斯繼承家督之位,此時韓趙魏雖然瓜分了晉國土地,但名義上都還是晉國的卿大夫,而且執掌晉國大權的是趙氏一族。

(公元前453年形勢圖)

公元前425年魏斯接替了趙氏的權利並開始任用李悝施行變法,不僅僅是魏氏的實力得到增強,連韓氏和趙氏也跟著壯大起來,隨後三家合力對外擴張,連續擊敗秦國、齊國、楚國,這個過程中魏國開拓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成為天下第一強國。

(公元前396年戰國形勢圖,魏文侯並沒有開拓東部領土)

緊接著是以對外戰爭著稱的魏武侯「魏擊」,他的在位16或者25年,主要成就是對中原大國衛、宋、鄭,以及齊、楚兩國的武裝戰爭,截止到公元前370年武侯逝世,他為魏國爭取到了以大梁為中心的中原領土,這塊土地也是魏惠王最後的落腳地,也是魏國霸權終結的直接原因。

(魏武侯死亡這一年的形勢圖,秦魏邊界沒變化,但魏國東部領土擴大了,秦獻公向西稱霸西戎)

開出來一塊好地,怎麼就導致霸權衰落呢?有這樣一塊地固然好,但魏國也從此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很多人都問,魏武侯為什麼不繼承其父的意志,繼續向西發展滅掉秦國,這樣一來魏國就不再受到兩線作戰的困擾了。

魏國在三家分晉過程中繼承了晉國的核心區,也就是今天山西省的西南部,魏文侯出於保護魏氏核心領地之目的對秦國用兵,希望在黃河以西建立緩衝區,變法強大起來之後,魏文侯的主要注意力就轉移到中原了,與楚國、齊國的矛盾非常尖銳,直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天子冊封為諸侯,此後他很少有所作為。

魏武侯繼承家業時,西邊的秦國已經在秦獻公「贏師隰」的帶領下,進行有限的變法並強大起來,贏師隰在公元前384年繼位,他幾乎照搬了魏國的變法來壯大秦國,整整19年的時間都在休養生息,直到魏武侯死去4年後,也就是魏惠王繼位的第4年(公元前366年),野心更大的贏師隰才開始對魏國用兵,有時候甚至一次動員50萬人挑戰魏國。

魏武侯將主要擴張戰爭對準富饒的中原,而不對秦國繼續動刀,是因為不想讓趙、韓兩家獨享中原的沃土,欲搶在他們之前蠶食中原小國,而當時秦國的關中之地人口匱乏且算不上富饒,更重要的是有秦獻公不對魏國用兵的承諾,魏武侯認為是向中原擴張的好時機,但在他死後4年,秦獻公擺脫了誓言束縛立刻對魏國用兵(洛陽之戰),而此時的魏惠王不得不面對兩線作戰的問題了。

面對秦獻公不斷武裝糾纏,魏惠王修築長城以防禦為主,並遷都大梁專心稱霸中原。魏惠王上位比秦孝公早了9年,也就是說秦獻公打了4到5年的仗,就在公元前362年死去了,他的兒子秦孝公在公元前361年繼位,之後不久開始重用商鞅變法,幾乎停止了對魏國的騷擾,截止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的這20多年裡,魏國一直在和趙、韓、齊、楚鬥法,最知名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都發生在這段時間裡。

桂陵之戰魏軍慘勝,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楚國、秦國大舉入侵,秦軍偷襲魏國河西、河東領土,甚至一度攻佔了魏國舊都安邑,惱羞成怒的魏惠王也想過一舉滅掉秦國,會和12路諸侯結盟,準備以朝見天子的名義向西攻秦,這是一步正確的棋,但偏偏商鞅口才好,忽悠的魏惠王取消了攻滅秦國的計劃,轉而逼迫天子承認自己稱王。

稱王的魏國立刻變成諸侯公敵,但魏國不愧是天下第一強國,在桂陵之戰後10多年的時間裡仍然有實力與諸國火拼,它的主要對手是東邊齊國而不是西邊的秦國,但魏軍在馬陵之戰中大敗,龐涓被殺、太子申被俘虜。馬陵之戰後秦國趁火打劫,在西鄙之戰中擊敗魏軍最後的精銳,奪取了魏國全部的河西之地,兩線作戰弊端暴露無遺,不可避免的開始衰敗了。

西鄙之戰以後魏國武力值跌落到低谷,此後魏惠王還有大約19年的生命,他眼看著父親、爺爺開創的強大帝國毀在自己手裡,開始病急亂投醫。惠王先是重用惠子,惠子就是和孟子留下經典對話那個人,他挽救魏國的策略是與齊國講和,拉著齊國一起稱王來緩解魏國的壓力;

為了對付秦國,魏國又拉韓國一起稱王,並對趙國示弱,但這沒能阻止秦國的攻勢;公元前321年左右,魏惠王又選擇重用張儀,聯合韓、趙、秦攻打齊國和楚國,但不久之後張儀間魏的目的敗露被驅逐。魏惠王又在生命終結前,選擇重用公孫衍(犀首)合縱山東列國抗秦,當然這種努力也是徒勞的,魏惠王在臨終前發出「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裡、南辱於楚」感嘆。

(公元前318年的形勢圖,一代雄主魏惠王去世,魏國版圖大大縮小,戰國進入連橫合縱時代)

總結,魏惠王不應該兩線作戰,應該堅持向西滅掉或者重創秦國,而不是死纏著齊國爭霸;他更不應該受商鞅蠱惑稱王,以至於陷入韓、趙、齊、楚的圍攻;在魏惠王生命的最後20年裡,先是團結齊國、楚國抵禦秦國,後又被張儀蠱惑與齊楚撕破臉,這是80多歲的魏惠王最後的錯誤。4

(本文圖片來自布哈裡戰國地圖,在此表示感謝)

相關焦點

  • 魏國為何會衰落?可能人才的缺失是魏國衰落的根本原因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史記》 此為魏惠王對儒學大師孟子的提問,問的是如何提升魏國的國力。魏國的發展可以說是戰國時代起伏最大的,魏惠王之前,魏國是整個中原地區最強大的諸侯國,對時代的發展和格局的變化有著很大的決定權和話語權。
  • 戰國初期,魏國人才濟濟國力強盛,為何最終逐漸走向了衰落?
    導語:戰國初期,魏國人才濟濟國力強盛,為何最終逐漸走向了衰落?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持久的戰亂時期,當時雄踞在我國各地的大大小小諸侯總共有十幾個。他們原來都是周天子的僕人,但東周王朝衰落後,周天子所分封的這些諸侯小國也趁機稱霸一方。這也就是歷史上所謂的「禮崩樂壞」。
  • 「因士人而興」的魏國,魏惠王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的?
    戰國初期,魏國曾在風雲變幻的大爭之世中遙遙領先,由於率先實行變法,魏國在魏武侯時期一躍成為戰國時期最強的國家,當時的魏武卒,百戰百勝,令其它國家為之膽寒,一時之間天下無人與之爭鋒。因為強大的軍事實力,戰國初期的魏國成了當時名副其實的中原霸主。魏武侯去世後,給他的兒子魏惠王留下了一個巔峰的國家。
  • 魏國稱霸戰國,百餘年未逢對手,為何卻衰落到水淹大梁,國破家亡
    傳統意義來說,周王朝最後一位天下共主是周威烈王,也正是他開始打破了華夏傳統禮制,這件事的起點正是——三家分晉。有了魏國上層人士的重視,河內大治,良田遍野,舟船遍滿。而河內地區最著名的非戰國時期文明天下的大糧倉——敖倉莫屬,其位於河南滎陽附近的敖山,這裡靠近黃河岸邊,非常適合船舶停靠,同時在戰國時期是魏國重要的糧倉。
  • 魏惠王為何註定不是明君?把珍珠當「寶物」的君主,豈會愛惜人才
    本篇飛魚就從魏惠王與齊威王的「打獵」說起,聊聊魏惠王為何註定不是明君。魏惠王與齊威王的打獵之約。魏惠王繼位之後,對韓國和趙國的君主,那是恨得牙痒痒,總一門心思的想要教訓教訓這兩個曾經密謀要殺了自己的「狂妄之徒」。
  • 魏國流失的三位頂級人才,幫助三個大國崛起,最終坑了魏國自己!
    就魏文侯而言,他在位期間任命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富國強兵擴張大片領土,使魏國成為中原的霸主。魏文侯死後,繼承王位的繼續南北作戰,將霸權推向頂峰。也就是說,在戰國初期,魏國,是第一個稱霸的國家,是第一個綜合實力壓倒秦國,齊,楚國等大國的強國。然而,從魏惠王時期開始,魏國逐漸衰落,甚至在戰國中後期崩潰。魏國衰落有很多原因。
  • 可憐的魏國!可憐的魏惠王!
    如何去體會不斷走下坡路的魏惠王的心情?一、《資治通鑑》原文截圖:二、譯文繼續周顯王三十九年(前330)、四十年(前329)的事情:秦國又攻伐魏國,圍住了焦、曲沃。魏國,就是這樣的國家;魏惠王,就是這樣的人!偏偏,他在位時間很長,51年,可以預想到,大好江山在自己手裡不斷淪喪給他老人家帶來的衝擊力!要知道,如果按照《資治通鑑》的春秋戰國劃分,公元前403年進入戰國時代,那麼戰國第一個崛起的強國就是魏國,魏惠王的祖父魏文侯帶領著剛剛建立的魏國,和一班能臣幹將一起,改革創新、禮賢下士,成為戰國第一強國。
  • 戰國時期,魏國流失了六位頂級人才,讓四個國家崛起!
    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的魏國又被稱為梁國。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由於魏國地處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
  • 戰國初期,強大的魏國為何不直接將秦國滅掉?
    戰國初期,強大的魏國為何不直接將秦國滅掉?在歷史上的戰國初期,魏國是當時綜合國力最為強盛的一個國家。但是他們卻沒有一舉將秦國殲滅,這才有了後來秦國一統六國的局面。說到秦國和魏國之間的關係,還略有些複雜,他們之間的各種糾葛還延續了春秋時期秦晉兩國的關係。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了解到的秦晉之好。
  • 作為戰國首霸的魏國,為何人才流失現象這麼嚴重?
    前言:春秋末年,趙、韓、魏三家分晉,標誌著春秋時代結束,戰國時代來臨。隨後,魏國的魏文侯通過任用李悝變法,使得魏國一舉成為了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在當時,魏國不僅經濟實力強大,而且軍事實力也十分不錯,其麾下的魏武卒更是令人聞風喪膽。
  • 戰國時期兩敗秦軍的五大名將:齊國一位,趙國一位,魏國有三位
    ,今天就來說一說戰國時期兩敗秦軍的五大名將:齊國一位,趙國一位,魏國有三位。年的桑丘之戰,此戰是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和當時最強大諸侯國齊國之間的一場正面交鋒,結果匡章大敗秦軍,戰敗的秦國認識到自己實力比起齊國還是略有不如。
  • 從主觀原因入手,分析魏國為何人才流失嚴重?魏王缺乏憂患意識
    導言:魏國沒有制度約束,為何對排斥人才?從主觀原因入手,分析魏國為何人才流失嚴重?尤其是魏國,行為更加的惡劣,魏國是戰國初期第一霸主,無論是軍事發展還是經濟發展都雄踞中原各國前列,那時的大梁非常繁榮,被譽為是國際大都市,也是一個人才的聚集地,像是商鞅、張儀、範雎、尉繚等,這些人都是首先選擇的進入魏國遊學,企圖在魏國尋找到發展的機會和更好的前途。
  • 戰國七雄:戰國首霸,被稱為人才培養基地的魏國,流失了哪些人才
    而三家分晉也標誌著進入了戰國時期,戰爭更頻繁了,天下也更亂了,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這三晉之一,戰國首霸魏國。要說起這魏國啊,其實和周王室還是有點沾親帶故的,而且曾經也是有封國的。魏氏的先祖是畢萬,乃是畢公高的後代。這畢公高是何許人?
  • 「成語一則」五十步笑百步:魏惠王的無奈與孟子的心機
    五十步笑百步【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五十步笑百步」這個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篇文章《寡人之於國也》,這篇文章被收錄在語文教材中,主要講了孟子和魏惠王(因魏國遷都大梁後,也叫梁惠王)之間的談話,原文如下: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
  • 戰國時期魏國的版圖如此變化多端,其中很有意思
    三家分晉進入戰國以後,魏氏割據了晉國的新老國都絳都和曲沃,可以算得上收穫最大的一家之一。魏國從開始的零零碎碎的地盤慢慢發展成稱霸諸侯的大國,然後再逐漸衰弱直至到被秦國滅亡,在這整個過程當中,魏國版圖的變化是當時所有國家中最有意思的一個。它就像天上一片雲一樣變幻莫測:一會成凹型包圍韓國,一會又成||型被韓國分開,最終還是像一葉孤舟一樣被秦國的大浪所吞沒。
  • 戰國時期魏國流失的3位頂尖人才,隨便留住1個,都可能統一六國!
    戰國時期魏國流失的3位頂尖人才,隨便留住1個,都可能統一六國! 在戰國歷史上,要說對各國貢獻最大的那些臣子名將裡,細數之下我們很容易發現大多都是魏國人:張儀、商鞅、範睢,這三人可以說是為秦國掃六合鋪下了堅實的基礎;吳起、孫臏、龐涓、李悝等等也都在戰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魏滅中山之戰:魏國消滅中山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 十二路諸侯逢澤會盟,魏惠王為何敢擺出天子儀仗,自稱夏王?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了逢澤之會,參加會盟的共十二個諸侯國,大概有宋、衛、鄒、曹、魯、陳、蔡、許等淮泗一帶的小國,以及戰國七雄中秦國、趙國都在其中。魏惠王當著各路諸侯的面前,擺出了天子儀仗,效法齊桓公九合諸侯,自稱''夏王'',並在諸侯間發號施令,試圖以逢澤之會確立魏國在列國間的統治。那麼十二個諸侯國為何都不敢提出反對?
  • 他是魏國的元老重臣,在彌留之際舉薦商鞅,魏惠王為何不予重用?
    在與秦國的少梁之戰中,作為魏軍主將的公叔座被秦軍俘虜,不久就被釋放回魏國。沒過多少時日就身染重病,在丞相府中休養。在病危之際,魏惠王親自登門拜見公叔座,公叔座屏退左右後,魏惠王寒暄道:「老丞相,儘管養病,國事就交給那個笨公子卬多管管也行。」
  • 說說歷史上的三個魏國,以及魏氏的由來
    2、西周、春秋魏國:周王國推翻了商王國,奪得大片土地,然後,封給眾多的親屬、功臣,其中的魏國,就是姬姓諸侯,地方應該離夏時期魏國不太遠,位於今山西省芮城縣一帶。芮城縣,其實就得名於魏國,但為何不是「魏城」而是「芮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