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和親:一公主嫁給烏孫國父子及族弟三人

2021-02-23 趣歷史2021

  公元前200年,與匈奴戰爭失敗的漢高祖劉邦接受了大臣婁敬的建議,實行「和親政策」,揭開了中央政權與周邊民族關係新的一頁。兩漢和親西域和匈奴的「公主」其實多為從諸侯王室或民間選來的女子,並非真正的公主。這些有著「公主」名義的女子見於史書的僅有十幾位,其餘均淹沒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

  細君:滿腔愁緒,鬱鬱而終

  漢武帝時,經衛青、霍去病的打擊,匈奴遠走漠北。後來,漢武帝採取迂迴戰術、積極打通西域,實施遠交近攻的策略,聯合西域各國夾擊匈奴。勢力強大的烏孫國,成了漢朝主要的爭取對象。

  烏孫國原居住在祁連山附近,後被匈奴趕到今新疆溫宿、伊寧一帶,與匈奴一向是世仇。漢武帝遣使烏孫國,表示願送公主下嫁,結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封江都王的女兒細君為公主,下嫁烏孫國王昆莫。細君容貌美麗,氣質高貴,烏孫國王喜出望外,封她為右夫人。但匈奴單于也極力拉攏烏孫,昆莫迫於壓力,娶了一名匈奴公主為左夫人。

  長在深閨、錦衣玉食的細君自然比不上匈奴公主適應塞外的生活。匈奴公主挽弓射鵰,馳騁草原。細君公主則度日如年,只能將滿腔愁緒化成一首悲歌,整天抱著琵琶訴說思鄉之情:「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兩年後,昆莫一病不起,由於他的兒子已死,由孫子岑陬繼承王位。按照習俗子孫要繼承祖父的妻妾。細君公主無法接受,向漢武帝請求歸國,漢武帝答覆說:「在其國,從其俗,我欲與烏孫共滅匈奴,只有委屈你了。」細君只得含悲忍辱再嫁岑陬。3年後,細君為岑陬生下一女,終於因為產後失調,加上心緒難平,不久便憂傷而死。

  細君死後,岑陬再次向漢廷求婚。太初年間(約公元前104年後),漢武帝選派楚王劉戊的女兒解憂,仍以公主的身份嫁給岑陬。

  為了在漢和匈奴之間尋求平衡,岑陬也娶了一名匈奴公主。幾年之後,解憂沒有生育,匈奴公主卻生下一子,取名泥靡。後來岑陬暴斃,因為泥靡還小,王位由岑陬的族弟翁歸靡繼承,此人身材肥胖,烏孫人稱其為「肥王」。

  按照習俗,肥王娶了解憂和匈奴公主。由於性情相投,解憂與肥王恩愛異常,並生下了元貴靡、萬年、大樂三位王子。肥王對解憂關懷備至,言聽計從,從而也拉近了漢廷與烏孫國的密切關係,雙方信使往還,不絕於途。這激怒了匈奴單于,雙方關係緊張,一觸即發。

  隨同解憂遠嫁烏孫的婢女馮嫽,也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女子,還有特殊的語言才能。解憂待她像親姐妹一樣,將她嫁給位高權重的烏孫右將軍。解憂與馮嫽在王庭內外連成犄角之勢,對烏孫國的政治軍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公元前71年,匈奴單于發兵威脅烏孫國,要他們獻出解憂公主,並和漢廷斷絕一切關係。面對匈奴人的欺凌,肥王與解憂大為震怒,火速遣使邀請漢廷出兵,分進合擊,對付匈奴。當時漢廷由大將軍霍光輔政,他們立即派兵分五路進擊,又派人到烏孫監督作戰。

  匈奴人不敢和漢軍正面作戰,一路向西北逃竄,被烏孫國軍隊截擊,迅速敗退,死亡4萬人,損失牛馬羊及駱駝70多萬頭,從此一蹶不振,漢代北方邊疆得到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平靜。

  漢廷與烏孫國通過這次軍事合作,雙方關係更加水乳交融,解憂在烏孫國的地位如日中天。馮嫽也被稱作馮夫人,活躍在王公大臣之間,受盡禮遇尊敬,而且還代表漢廷,宣撫西域各國。

  不久,形勢突變。肥王一病不起,王位歸還了岑陬的兒子泥靡,也就是匈奴公主的骨肉,解憂的影響立刻下降。

  泥靡暴虐無道,大家都稱他「狂王」。解憂公主依照烏孫習俗,無可奈何地下嫁給狂王,還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國內反對狂王的聲浪此起彼伏。不久,狂王殺死了肥王的一個兒子,引起烏孫國的動蕩。

  漢朝派人率兵前往烏孫國進行軍事幹預,並利用馮夫人能言善辯的口才以及她對烏孫國內部情形的了解,多方疏通,說服各方派系,揭穿匈奴人的挑撥詭計,使烏孫接受漢廷的安排。最終,解憂與肥王所生的大兒子元貴靡做了大國王,統治六萬戶,封匈奴公主所生的烏就屠為小國王,統治四萬戶。雙方分而治之,取得了暫時的安寧。

  後來,解憂長子元貴靡和幼子相繼病死,烏孫國人都歸附烏就屠,解憂的處境也不復當年。

  解憂公主從漢武帝太初年間遠嫁烏孫,到漢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已在西域生活了50多年。在遠隔千裡的異域經歷了四朝三嫁後,她上書宣帝表示「年老思故鄉,願得骸骨歸漢地。」情詞哀切,漢宣帝為之動容,便派人把她接了回來。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年已七十的解憂終於回到長安。

  昭君:自願和親,身葬青冢

  王昭君名嬙,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她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公元前36年,王昭君被元帝選秀入京。王昭君進宮後,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些破綻,使昭君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見漢元帝。

  公元前60年後,匈奴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先有五單于爭立,後有郅支單于和呼韓邪單于相爭。呼韓邪在鬥爭中失敗,於公元前51年南下投漢,留居今河套北面塞下,西漢王朝派兵保護。公元前36年漢滅郅支單于,匈奴中與漢敵對的勢力和呼韓邪單于的政敵便被消滅了。呼韓邪單于覺得應該進一步密切與漢朝的關係,於公元前33年,親自入漢,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欣然應允,並召後宮妃嬪議親。王昭君挺身而出,自願和親。呼韓邪臨走時昭君參加了送別大會。她丰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想把她留下來,但已無法收回成命,便賜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裡。漢元帝為紀念這次和親,改元為「竟寧」,意為邊境安寧。

  王昭君出長安後,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不幸的是,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結婚僅兩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韓邪單于生了一個兒子,名叫伊屠智牙師。呼韓邪單于死後,昭君必須改嫁呼韓邪單于第一閼氏所生的長子雕陶莫皋單于。王昭君不能接受,上書漢成帝,請求返回故土。但成帝令她遵從胡俗,昭君只得下嫁。昭君與雕陶莫皋生有兩女,長女即須卜公主,小女即當於公主。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33歲的王昭君鬱鬱而終,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

  昭君出塞後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在內的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這裡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後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著王昭君。

  漢朝公主遠嫁西域和匈奴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漢朝是一個特殊的朝代,戰爭與和親是處理對外關係最重要的兩種手段。這些女子忍辱負重遠嫁西域,經歷了種種苦難,為緩解中原王朝的統治危機和漢朝發展做出很大犧牲,也為民族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最美的和親公主,嫁單于父子三人,保兩國和平50年
    和親是漢代的一大發明(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聯姻另當別論),當男人的戰鬥力不濟、國運不振,或是異邦有請婚之誠時,就讓深居宮中的柔弱女子站出來承擔維和大任。史上有名有姓的和親公主不在少數,而能稱得上最美的,肯定非名列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莫屬。
  • 她是第一位和親西域的公主,寫下一首悲愁詩,感動了漢武帝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這是唐代詩人杜甫為王昭君所寫的。從家鄉荊門到宮中,再到和親塞外,王昭君的一生,承載著國家的責任。可誰又關注過她的內心呢?和親公主遠嫁後,生活過得怎麼樣?史料記載較少。但是,漢代一位和親公主曾寫過一首詩,情景再現了她遠嫁後的生活,漢武帝讀了之後,也感動不已。這首詩,就是西漢烏孫公主劉細君的《悲愁歌》。
  • 我思我在:黃鵠終歸故鄉 ——細君和親與家國情懷
    在初中歷史課堂,如何落實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空洞的說教是無益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課堂,才能走進學生的心田。本文以細君公主和親的故事為例,做了一次課堂嘗試。    劉細君和親烏孫,昆莫獵驕靡已年過七旬,出於王位繼承等考慮,命細君公主嫁給其孫子軍須靡,細君公主深受中原文化禮儀的影響,對此難以接受,上書大漢,漢武帝卻說「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 。
  • 一個比王昭君還厲害的和親公主,是什麼原因讓國王對她唯命是從?
    說起漢代最出名的和親公主,大家可能會想到王昭君。其實,在漢武帝大一統的時期,也有執行和親任務的公主,並且頗具傳奇色彩,嫁過去之後國王對她百依百順,唯命是從,她就是解憂公主。一個比王昭君還厲害的和親公主,是什麼原因讓國王對她唯命是從?
  • 解憂公主:解大漢西域之憂
    漢武帝聞此歌后,心生憐憫,每年都派遣使者帶上錦繡帷帳、美味佳餚等物品前往烏孫去慰問劉細君。不久,獵驕靡去世,其孫軍須靡繼立為王,劉細君再次成為軍須靡之妻。烏孫國這種祖孫共妻的風俗,讓細君難以接受。太初四年(前101年),和親僅五年的劉細君,便在鬱鬱寡歡中死去。細君公主死後,烏孫王軍須靡再次向漢家求親。
  • 歷史上第一位公主和最後一位公主是誰?第一位被腰斬的公主是誰?
    在周朝時期,當時各諸侯國的諸侯稱為「公」,周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時候,自己是不去主持婚禮的,而叫同姓的諸侯主婚。「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為是諸侯主婚,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了。當時諸侯的女兒也被稱為「公主」,也稱「郡主」。這便是「公主」的由來。 在春秋戰國之前,君主的女兒是不稱呼為公主的,是稱為「王姬」。
  • 古代的和親公主中,誰對中國的貢獻最大?這兩個女人絕對不容忽視
    如果說起和親公主,相信大家一定都會想到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文人都對她們做出的傑出貢獻和歷史功績都大加讚賞。但是,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出塞和親的故事,卻更值得人們傳頌。都知道,劉細君是開通絲綢之路以來,第一個遠嫁到西域的公主,她先後兩次嫁給了爺孫兩輩烏孫王。
  • 解憂公主:絲綢路上,一位巾幗紅顏的英雄傳奇
    其實歷史上第一個彈著琵琶出塞和親的女子不是王昭君,而是細君公主,這首唐代詩人李頎的《古從軍行》寫的就是細君公主出塞,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是繼細君公主之後和親烏孫的解憂公主。和細君公主不同的是她性格開朗,樂觀,豁達,被選為和親公主,她並沒有鬱悶不樂,反而覺得這是一個為國效力,為家族扭轉命運的機會。2公元前101年,解憂公主欣然踏上了去往烏孫的和親之路,她同樣以右夫人的身份嫁給了軍須糜。
  • 細君:漢家和親第一人丨徐習軍
    翻開典籍,在張騫「鑿空」 西域開啟絲綢之路後,他向漢武帝提出了著名的「斷匈奴右臂的計劃」,而要實施這一計劃,聯合西域諸國,特別是西域最大又與匈奴相處最近的烏孫王國,便成為這一計劃的首要任務。然而,誰曾想,這樣的重任居然落到了一個弱不經風的小女子的肩上。她,就是絲綢之路上第一個遠嫁西域的公主劉細君。歷史註定細君要擔此大任!命運註定細君要為大漢獻身!
  • 在張騫之前,人們叫它「西北國」,中國的「西北國」
    一、什麼是西域西域這一叫法,來自於漢代的西域都護,也就是說,漢代正式使用「西域」一詞,是漢宣帝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開始,當時「西域都護」管轄的地區即所謂的「西域三十六國」。其具體位置,一些專家依據《漢書·西域傳》的說法:「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側接漢隔以陽關、玉門,西側限於蔥嶺。」
  • 唐朝和親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發現,影響國與國關係嗎?
    相比之下,漢朝的和親公主才真叫來歷不明。 最初,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不得以屈辱求和,本欲以呂后之女魯元公主嫁給冒頓單于,但是呂后死活不願意,最終劉邦妥協,選了個宗室女打發了。 說是宗室女,卻也沒有任何記錄說是哪個宗室成員的女兒,你匈奴人也沒法較真。
  • 史上最慘的和親公主宜芳公主:沙塞容顏盡,邊隅粉黛殘
    公元7世初至9世紀中葉,是厙莫奚族的發展鼎盛時期。軍事實力與契丹旗鼓相當,有時還稍強於契丹。所以為了拉攏安撫實力不弱的奚,唐玄宗時期,曾經先後將宗室女固安公主辛氏、東光公主韋氏先後嫁給了奚首領李魯蘇。所以唐朝而言,宜芳公主不是第一個嫁到奚的公主,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 歷史丨唐朝也和親,吐蕃也和親!和親究竟是個什麼鬼
    和親是個很不好講的話題,很多人一提到「公主和親」馬上肝火上升、氣串兩肋,破口大罵朝廷暗弱、軍力不足,使一弱女子肩負國難終老他鄉。而姻親關係這一工具,主要被用來平衡國內地方勢力,形成穩固的執政基礎。那麼和親,能體現國力強弱嗎?就拿吐蕃來說與吐谷渾、象雄和親,滅其國;與党項和親,役其族;與泥婆羅(尼泊爾)和親,王其國(吐蕃王室成員為王);與小勃律、南詔和親,臣其國。結果不言自明了吧!
  • 精伊牧道:解憂公主的和親之路,曾經的絲綢古道如今已鮮為人知
    此時依附於匈奴的烏孫人已然成長起來,而在草原稱雄是那個時代每個草原部落都想做的事,漢武帝正是看到了烏孫人想稱霸西域的雄心,決定與烏孫聯姻。於是細君與解憂這兩位罪臣家的女兒在被封為公主之後,先後走在了通往烏孫的和親路上。公元前105年,一支百餘人的和親隊伍走在通往西域的道路上,和親的公主是當時西漢罪臣的女兒:劉細君,和親的對象是烏孫王獵驕靡。
  • 下嫁蒙古的和親公主都命運多舛很悲慘?錯,別被斷章取義網文誤導
    02,闢謠和親公主是犧牲品命運多舛 說清朝嫁到蒙古和親的公主都是犧牲品、命運多舛的依據,大致有兩條,一是和親公主的壽命多數短暫,二是根據一條斷章取義的史料。
  • 唯有風沙不敗的時代之花:解憂公主
    為了以更強大的兵力打擊匈奴,漢朝欲與河西走廊東部的烏孫國聯盟,若漢朝與烏蘇國聯盟,兩軍便可對匈奴實行雙面夾擊,對匈奴造成致命打擊。當時的烏蘇國內憂外患,國內分裂,國外被匈奴覬覦。而隨張騫出使西漢的使節,親眼見識到了漢帝國的國富民強,當即決定與漢帝國結盟。匈奴單于得知此消息,企圖出兵攻打烏蘇。烏蘇隨即請求與漢朝聯姻以及軍事支援。
  • 義成公主是楊廣妹妹,和親突厥嫁了四次,四個人還是父子
    在歷史的書頁裡風雲莫測,義成公主上一刻遠嫁突厥,下一刻國破家亡,經歷了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遠嫁突厥心在隋 本文只允許自媒體號」新語說古今「轉載和發布,其他名稱帳號皆為抄襲。
  • 烏孫王向漢武帝進獻的駿馬來自這裡
    特克斯這個名字有兩個說法,一說是突厥語中野山羊出現的地方,是蒙古語中的意思則是平原曠野溪流縱橫。特克斯的歷史非常悠久,西漢時,被匈奴人擊敗的月氏人來到這裡,稱為大月氏。大月氏後來被烏孫與匈奴聯合攻擊,只好西遷大夏,烏孫人在此建立了烏孫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