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編輯:何小敏 作者:龔紅
龔紅,揚州市甘泉中學歷史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揚州市歷史學科帶頭人。曾任揚州市維揚區歷史兼職教研員。研究方向,歷史教學。對漢文化研究也情有獨鍾。
圖片攝於揚州甘泉山,老虎墩漢墓。
在初中歷史課堂,如何落實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空洞的說教是無益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課堂,才能走進學生的心田。本文以細君公主和親的故事為例,做了一次課堂嘗試。
尋覓細君公主的心路
劉細君和親烏孫,昆莫獵驕靡已年過七旬,出於王位繼承等考慮,命細君公主嫁給其孫子軍須靡,細君公主深受中原文化禮儀的影響,對此難以接受,上書大漢,漢武帝卻說「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 。在封建帝王的眼中,細君公主,一個鮮活的女子,只是統治者政治需要和交易的一個砝碼。
細君沒有選擇的權利,卻做出了那個時代的正確選擇。如花少女,在最綻放的年紀,遠嫁烏孫,不論是愛情還是生活,無一如意,細君手拿漢武帝賜予的「秦琵琶」,一語一思鄉,一語一落淚,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悲秋歌》。語言雖平實,但無不浸透著細君悽悽厲厲的思鄉之情,難以訴說的悲苦之情,讀之令人動容。
細君終究是放下琵琶,擦乾眼淚,服從了朝廷的安排:一是和親烏孫,嫁獵驕靡;二是穩定烏孫與西漢關係,再嫁獵驕靡之孫軍須靡。看看細君的付出吧!和親烏孫,不遠千裡;她是花開的年齡,獵驕靡卻年過七旬。她內心的苦痛還不僅僅是遠離鄉土的孤單,生活環境的惡劣,最刺痛她內心的是受中原文化滋養的她,被迫與獵驕靡的孫子再婚。這種文化的撕裂是致命的。所以,細君的每一次的被迫選擇,受的都是心的酷刑。她終究是選擇了犧牲小我,成全家國。
閱讀思考:查閱這首詩歌的作者是誰?「吾」生活在哪一朝代?「吾家」是指哪家?為何嫁到烏孫去?她願意去嗎?不去可以嗎?能選擇嗎?哪兒的生活環境怎樣呢?她想家嗎?能回來嗎?這首詩歌最能概括情感的是哪一個字?為何?如果是你,你會作如何選擇?
學生討論,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罪臣之女,不得不去,此一悲。遠嫁烏孫,遠離鄉土,此二悲。荒涼邊塞,習俗各異,此三悲。文化衝突,再嫁孫子,此四悲……
探究大漢的和親之路
1、和親的公主為何落淚
細君和親烏孫,在滾滾歷史紅塵中不是一個孤例,和親公主是個群體。和親,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統治者與周邊少數民族首領之間出於各種各樣的目的而達成的一種政治聯姻。寬泛意義上的和親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而嚴格意義上的和親始於漢代,在歷史上有確切記載的就是劉細君和親烏孫了。自漢代一直到清代,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數不等,緣由各異的和親。西漢王朝建立後,為了緩和民族矛盾,加強民族之間的交往,採取了聯姻結盟的方式,以鞏固邊防,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2、和親的出發點:統治集團的利益
和親政策以解決民族矛盾為出發點,較之於戰爭應該是一種更好的選擇,但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族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但是和親體現的以和平方式解決矛盾的思想和它所蘊含的政治智慧仍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鑑。
據《漢書 西域傳》記載,漢武帝對和親烏孫十分重視,細君公主出嫁時,武帝「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贈送甚盛」。為什麼漢武帝如此重視這次和親呢?因為他想與烏孫結盟,遏制匈奴。達到開疆拓土的目的。
歷史證明,由於和親的存在,兩個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具有先進文化的一方必然會對比較落後的的一方的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和漢族和親的少數民族漢化同化速度非常快。而民族間的同化,有利於形成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有利於民族的團結,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而真正被計入史冊的「漢家和親第一公主」劉細君無疑為此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和親作為一種政治聯姻,統治者考慮的是集團的利益,而對於和親的女性來說,無疑是泯滅人性的悲劇。和親公主肩負著安撫異邦,維護和平的重任,特別是中原王朝的公主,只能離開繁華的京都,放棄優越的物質生活,到荒涼的邊塞,滿眼悽涼,且語言風俗生活習慣相距甚遠。自由、愛情於她們是奢望,在異邦的宮廷鬥爭中,安全都未必能得到保障。然而她們無可選擇。和親公主儘管是被動的將江山扛在肩頭,但是客觀上她們是民族關係的潤滑劑,是民族團結的使者。和親公主的境遇令人同情,而為了大義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的自我犧牲精神是值得稱讚和肯定的。細君的悲鳴,我們聽得見;細君的貢獻,歷史有定論。
是的,劉細君為那個時代付出了青春,放棄了愛情,生命亦如曇花一般短暫而亮麗。正是由於細君公主的付出,漢烏聯盟得以鞏固,遏制了匈奴的擴張和對中原民族的騷擾,也為烏孫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沒有細君的遠嫁,雙方的結盟就是一句空話,另一個層面,結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絲綢之路的安全與繁榮,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打開了大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細君公主的和親,其意義不亞於張騫出使西域,說「劉細君是絲綢之路的奠基人之一」也當之無愧。
黃鵠飛越千年終歸故裡
2000年後的今天,在新疆伊犁,為紀念這位漢家公主修建了「漢家公主紀念館」,修建了「細君墓」。細君公主用其短暫而鮮亮的一生書寫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佳話,今天細君不再孤單,揚州伊犁心連心手牽手,它們因細君而結緣。黃鵠飛越千年,終於飛回故鄉。
細君公主撒下的民族情誼的種子,時隔兩千多年,早已生根發芽,成長壯大。今天,在西部大開發的浪潮中,江蘇對口援助新疆,揚州對口新疆的伊犁新源。揚州的幾十名老師先後援教。為什麼揚州選擇了新疆,選擇了伊犁,選擇了新源呢?追根溯源,是因為當年西漢和親公主劉細君遠嫁烏孫國。由此,天山雪松根連根,揚州伊犁一家親。時至今日,凝聚在細君公主身上的家國情懷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繼承和發揚。
感謝作者的傾情奉獻。版權歸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站編輯,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敬請諒解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