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我在:黃鵠終歸故鄉 ——細君和親與家國情懷

2021-02-23 嗨故事history

本期編輯:何小敏      作者:龔紅

龔紅,揚州市甘泉中學歷史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揚州市歷史學科帶頭人。曾任揚州市維揚區歷史兼職教研員。研究方向,歷史教學。對漢文化研究也情有獨鍾。

圖片攝於揚州甘泉山,老虎墩漢墓。


    在初中歷史課堂,如何落實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空洞的說教是無益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課堂,才能走進學生的心田。本文以細君公主和親的故事為例,做了一次課堂嘗試。

尋覓細君公主的心路

    劉細君和親烏孫,昆莫獵驕靡已年過七旬,出於王位繼承等考慮,命細君公主嫁給其孫子軍須靡,細君公主深受中原文化禮儀的影響,對此難以接受,上書大漢,漢武帝卻說「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 。在封建帝王的眼中,細君公主,一個鮮活的女子,只是統治者政治需要和交易的一個砝碼。

    細君沒有選擇的權利,卻做出了那個時代的正確選擇。如花少女,在最綻放的年紀,遠嫁烏孫,不論是愛情還是生活,無一如意,細君手拿漢武帝賜予的「秦琵琶」,一語一思鄉,一語一落淚,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悲秋歌》。語言雖平實,但無不浸透著細君悽悽厲厲的思鄉之情,難以訴說的悲苦之情,讀之令人動容。

    細君終究是放下琵琶,擦乾眼淚,服從了朝廷的安排:一是和親烏孫,嫁獵驕靡;二是穩定烏孫與西漢關係,再嫁獵驕靡之孫軍須靡。看看細君的付出吧!和親烏孫,不遠千裡;她是花開的年齡,獵驕靡卻年過七旬。她內心的苦痛還不僅僅是遠離鄉土的孤單,生活環境的惡劣,最刺痛她內心的是受中原文化滋養的她,被迫與獵驕靡的孫子再婚。這種文化的撕裂是致命的。所以,細君的每一次的被迫選擇,受的都是心的酷刑。她終究是選擇了犧牲小我,成全家國。

  閱讀思考:查閱這首詩歌的作者是誰?「吾」生活在哪一朝代?「吾家」是指哪家?為何嫁到烏孫去?她願意去嗎?不去可以嗎?能選擇嗎?哪兒的生活環境怎樣呢?她想家嗎?能回來嗎?這首詩歌最能概括情感的是哪一個字?為何?如果是你,你會作如何選擇?

學生討論,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罪臣之女,不得不去,此一悲。遠嫁烏孫,遠離鄉土,此二悲。荒涼邊塞,習俗各異,此三悲。文化衝突,再嫁孫子,此四悲……

探究大漢的和親之路

1、和親的公主為何落淚

    細君和親烏孫,在滾滾歷史紅塵中不是一個孤例,和親公主是個群體。和親,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統治者與周邊少數民族首領之間出於各種各樣的目的而達成的一種政治聯姻。寬泛意義上的和親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而嚴格意義上的和親始於漢代,在歷史上有確切記載的就是劉細君和親烏孫了。自漢代一直到清代,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數不等,緣由各異的和親。西漢王朝建立後,為了緩和民族矛盾,加強民族之間的交往,採取了聯姻結盟的方式,以鞏固邊防,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2、和親的出發點:統治集團的利益

    和親政策以解決民族矛盾為出發點,較之於戰爭應該是一種更好的選擇,但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族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但是和親體現的以和平方式解決矛盾的思想和它所蘊含的政治智慧仍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鑑。

    據《漢書 西域傳》記載,漢武帝對和親烏孫十分重視,細君公主出嫁時,武帝「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贈送甚盛」。為什麼漢武帝如此重視這次和親呢?因為他想與烏孫結盟,遏制匈奴。達到開疆拓土的目的。

    歷史證明,由於和親的存在,兩個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具有先進文化的一方必然會對比較落後的的一方的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和漢族和親的少數民族漢化同化速度非常快。而民族間的同化,有利於形成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有利於民族的團結,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而真正被計入史冊的「漢家和親第一公主」劉細君無疑為此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和親作為一種政治聯姻,統治者考慮的是集團的利益,而對於和親的女性來說,無疑是泯滅人性的悲劇。和親公主肩負著安撫異邦,維護和平的重任,特別是中原王朝的公主,只能離開繁華的京都,放棄優越的物質生活,到荒涼的邊塞,滿眼悽涼,且語言風俗生活習慣相距甚遠。自由、愛情於她們是奢望,在異邦的宮廷鬥爭中,安全都未必能得到保障。然而她們無可選擇。和親公主儘管是被動的將江山扛在肩頭,但是客觀上她們是民族關係的潤滑劑,是民族團結的使者。和親公主的境遇令人同情,而為了大義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的自我犧牲精神是值得稱讚和肯定的。細君的悲鳴,我們聽得見;細君的貢獻,歷史有定論。

是的,劉細君為那個時代付出了青春,放棄了愛情,生命亦如曇花一般短暫而亮麗。正是由於細君公主的付出,漢烏聯盟得以鞏固,遏制了匈奴的擴張和對中原民族的騷擾,也為烏孫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沒有細君的遠嫁,雙方的結盟就是一句空話,另一個層面,結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絲綢之路的安全與繁榮,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打開了大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細君公主的和親,其意義不亞於張騫出使西域,說「劉細君是絲綢之路的奠基人之一」也當之無愧。


黃鵠飛越千年終歸故裡

    2000年後的今天,在新疆伊犁,為紀念這位漢家公主修建了「漢家公主紀念館」,修建了「細君墓」。細君公主用其短暫而鮮亮的一生書寫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佳話,今天細君不再孤單,揚州伊犁心連心手牽手,它們因細君而結緣。黃鵠飛越千年,終於飛回故鄉。

    細君公主撒下的民族情誼的種子,時隔兩千多年,早已生根發芽,成長壯大。今天,在西部大開發的浪潮中,江蘇對口援助新疆,揚州對口新疆的伊犁新源。揚州的幾十名老師先後援教。為什麼揚州選擇了新疆,選擇了伊犁,選擇了新源呢?追根溯源,是因為當年西漢和親公主劉細君遠嫁烏孫國。由此,天山雪松根連根,揚州伊犁一家親。時至今日,凝聚在細君公主身上的家國情懷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繼承和發揚。

  感謝作者的傾情奉獻。版權歸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站編輯,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敬請諒解與支持。

相關焦點

  • 細君:漢家和親第一人丨徐習軍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當匈奴得知漢朝與烏孫和親,便極力阻止漢烏聯盟,於是立馬給獵驕靡送來一個公主,獵驕靡想極力平衡漢朝和匈奴的關係,大約害怕強悍的匈奴,加之匈奴離烏孫太近,對烏孫威脅更大,便將匈奴公主封為左夫人,在烏孫國, 是左為上的,也就是說匈奴公主位列在細君之上。在烏孫國王宮,生活富庶,地位至尊,但細君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
  • 她是第一位和親西域的公主,寫下一首悲愁詩,感動了漢武帝
    這首詩,就是西漢烏孫公主劉細君的《悲愁歌》。《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這首詩直白如話地訴說了自己遠嫁後的生活情況。吾家把我嫁到遙遠的地方,從此和家人天各一方,寄身於異國他鄉的烏孫王。
  • 漢代和親:一公主嫁給烏孫國父子及族弟三人
    漢武帝遣使烏孫國,表示願送公主下嫁,結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封江都王的女兒細君為公主,下嫁烏孫國王昆莫。細君容貌美麗,氣質高貴,烏孫國王喜出望外,封她為右夫人。但匈奴單于也極力拉攏烏孫,昆莫迫於壓力,娶了一名匈奴公主為左夫人。  長在深閨、錦衣玉食的細君自然比不上匈奴公主適應塞外的生活。匈奴公主挽弓射鵰,馳騁草原。
  •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一首耳熟能詳的古詩,因為大多數的人從小學時就讀過,而且幾乎人人都能背誦。這首詩歌表達了明月之夜,在外的遊子思念故鄉的情懷,內容淺顯易懂,卻含義深刻,值得我們細細體會玩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床前就是床的前面,疑就是懷疑,舉頭就是抬起頭,明月就是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 古代的和親公主中,誰對中國的貢獻最大?這兩個女人絕對不容忽視
    如果說起和親公主,相信大家一定都會想到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文人都對她們做出的傑出貢獻和歷史功績都大加讚賞。但是,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出塞和親的故事,卻更值得人們傳頌。都知道,劉細君是開通絲綢之路以來,第一個遠嫁到西域的公主,她先後兩次嫁給了爺孫兩輩烏孫王。
  • 厚植家國情懷 承擔時代使命 戴樹勝走進學校講授思政課
    厚植家國情懷 承擔時代使命 戴樹勝走進學校講授思政課 2020-12-17 1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寫作訓練:觸摸鄉村與家國情懷
    寫作參與「觸摸鄉村與家國情懷」主題寫作筆會的隨筆,在視角、立意、結構、手法、語言風格等方面則更具靈活性,可以抒寫鄉村的樂與憂,寫對鄉村發展的感觸,對鄉村問題的反思等,可以通過對鄉村場景、人事、物象、風情民俗等的敘寫,來表達自己觸摸鄉村的體悟,以及對家國情懷、青年責任等終極問題的思考。
  • 「給我一面國旗」,小遊戲激發家國大情懷
    前些天,很多人的微信頭像已帶上了「國旗」、「70」、「國慶快樂」圖標或字樣,微信朋友圈被「給我一面國旗@微信官方」刷屏。真正能擁有國旗頭像的方法並不複雜,只要通過H5進入到活動頁面,可以選擇代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金色「70」字樣、喜慶的「國慶快樂!」橫幅和國旗三種圖案。
  • 王源:傳承家國情懷,弘揚中國精神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中秋節似乎更多了一點韻味,當我抬頭望向夜空時,仿佛真的看到了月亮上的嫦娥在翩然起舞。她的舞姿是那樣的曼妙,和著皎白的月光,美的不可方物。這大概就是中國延續千年的優秀文化的魅力所在吧!無論過去多久,我都不會忘記這份屬於中秋節的記憶。
  • 渝北區花園小學舉行「我愛我的家」家國情懷主題教育演講比賽
    12月1日下午,渝北區花園小學在四樓多媒體教室舉辦「我愛我的家」家國情懷主題教育演講比賽。  本次比賽由重慶市渝北區教育委員會、重慶市渝北區教育系統關工委、重慶市渝北區退休教育工作者協會主辦,重慶市渝北花園小學承辦。此次家國情懷演講活動由全校師生與家長共同參與,從九月開始進行各項工作的籌備,最終各年級組推選出了八位同學和六位教師晉級到決賽。
  • 一個比王昭君還厲害的和親公主,是什麼原因讓國王對她唯命是從?
    說起漢代最出名的和親公主,大家可能會想到王昭君。其實,在漢武帝大一統的時期,也有執行和親任務的公主,並且頗具傳奇色彩,嫁過去之後國王對她百依百順,唯命是從,她就是解憂公主。一個比王昭君還厲害的和親公主,是什麼原因讓國王對她唯命是從?
  • 紅黃藍「三原色」 點亮阿拉善公安的家國情懷
    紅黃藍「三原色」 點亮阿拉善公安的家國情懷 2020-10-01 1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呈赤子之心 抒家國情懷
    我在節前獲得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剛剛出版的新書——《紅月亮》,展開閱讀,即刻被其吸引。作者成偉光學養豐厚,勤勉多思,經歷不凡,在二三十年的工作歷程裡作出了多項突出的業績。他不僅在工作中完成許多項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規劃設計並立功受獎,還勤奮筆耕,在經濟學、哲學和文學領域多有收穫,發表和出版了《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新高地探索》《試論自然科學發現中的三腳架模型》《青春的明證》《草根與大地》等著作。
  • 《我和我的祖國》之《相遇》:小人物的價值觀取捨與家國情懷
    引言:《我和我的祖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片,電影用七個故事,講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歷的幾個偉大時刻,以及平凡人在參與這些歷史事件中,舍小家為大家的可貴精神。電影由陳凱歌擔任總導演,多個實力派演員傾情出演的大製作,該片一上線就爆紅全國。
  • 培養青少年的家國情懷
    從內容元素維度,拓展外延,出臺激勵性政策,鼓勵學者就戰「疫」過程中「中國之治」的經驗啟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新時代北鬥精神等開展專項研究,有效延伸與補充愛國情懷思政話語體系;從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維度,針對青少年心理喜好與文化訴求,以課程體系、平臺體系、活動體系,推動家國情懷教育由虛向實、由散到聚;從實施路徑維度,精準施策,挖掘不同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政育人元素,重視開學「第一課」,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
  • 戰「疫」思政課 厚植家國情懷,鄭州102中學政治課堂中的心靈滋養
    大家一致認為:思政課教師除了教給學生理論,更要傳達一種家國情懷。政治組陳玉雪做了《開學第一課:同舟共疫,全民戰役》的主題教學,引導學生思考:1、在這場疫情中你看到了什麼?2、在這場疫情中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人或事?3、在這場疫情中你是否受到影響?4、在這場疫情中你是否有所啟發?
  • 唐朝和親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發現,影響國與國關係嗎?
    和親派出的公主不是皇帝親生女兒,甚至跟皇帝沒有半點血緣關係,這已經是一種常態了。 實際上,和親這種事,只涉及政治,無關血緣。雙方都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只要彼此都承認,究竟是不是皇帝的女兒,一點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