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丨唐朝也和親,吐蕃也和親!和親究竟是個什麼鬼

2021-02-13 自駕地理

關注回復「122」 送你 122 條自駕線路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四海無人對夕陽-

和親是個很不好講的話題,很多人一提到「公主和親」馬上肝火上升、氣串兩肋,破口大罵朝廷暗弱、軍力不足,使一弱女子肩負國難終老他鄉。

但如果告訴他們,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的頻次遠高於漢族政權,估計這些人又會不屑的說:「披髮左衽無倫理綱常。」

我真心奉勸一句,有這種想法的人,您就別穿越了!

萬一穿越回去,真的幹了皇帝,您再混成了什麼「思宗」、「哀帝」,被人咔嚓了,俺們也不落忍不是?!

因為,這些人根本不清楚國家的運行規律。以為做了皇帝,只需負責「喊打喊殺」、「霸氣側漏」!

但其實,做一個成功的皇帝,和做個成功的商人沒什麼本質的區別,時時刻刻都要計算政策的性價比。

因此,和親作為一種相當優秀的「低成本解決方案」,才會被眾多帝王選擇。

在此問題上,不光漢族帝王認識的很清楚,周邊異族政權的領袖一樣深諳此道。

今天,我就把唐、吐蕃兩個帝國和親的案例摘出來,看看二者之間的異同。

有意思的,這兩個同時代的大帝國,在和親政治工具的使用上,經常處於一種互為攻守的態勢。

唐朝和周邊政權位置

一、唐、蕃與異族政權和親的指向性

整個唐王朝,共有19位公主參與和親(唐朝許婚未能成行的不計算在內)。

從和親政權的方向上看:

東北方的悉、契丹共有6位公主(悉兩位,契丹4位);

西北方的回紇(回鶻)4位;

西南方的吐谷渾、突騎施、寧國各1位;

南方的吐蕃2位;

剩下4位,則全部賜婚降唐的異族大將(執失思力、阿史那忠、契苾何力、阿史那杜爾)。

由此可以看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長期威脅唐朝北方邊境的東突厥和後突厥(突厥第二汗國)沒有一次和親的案例。

續突厥之後崛起的薛延陀,也一樣沒有。(貞觀十六年,唐太宗曾許婚薛延陀真珠可汗,後來又悔婚了。)

這說明什麼問題呢?

和親這種政治工具,最有效的使用方式,是「拉住相對弱小的盟友,對最強大敵人意義不大。」

就像靖康之恥時,金軍圍著北宋的都城,宋徽宗怎麼沒想到和親呀?

刀都架在脖子上了,搶就是了,誰跟你談和親?!

唐朝與吐蕃的兩次和親,也發生在兩國相持階段。

安史之亂後,唐朝全無還手之力,同樣不存在和親的基礎。

吐蕃王朝的和親版圖指向性也很明確:

東南方的南詔國;東北方的唐朝;北方的党項、吐谷渾;西北方的突騎施、西突厥;西方的象雄、小勃律;南方的泥婆羅。

在這份名單裡,除了象雄、泥婆羅之外,無一例外都和唐朝存在生存空間的競爭關係。

有意思的是,吐蕃王朝佛教如此興盛,各路天竺高僧紛至沓來,吐蕃贊普怎麼沒和天竺和幾次親呢?

用不著嘛!

二者之間唯一的區別僅在於,唐朝從來都是嫁女兒,不娶公主。而吐蕃則是既娶公主,又嫁女兒。(後突厥也曾屢次要求給李治找個突厥媳婦,硬是被武后攪黃了。)

由此可見,選什麼人作為和親對象不是看實力,有時候實力強反倒會成為和親的障礙。

二、和親是國力孱弱的無奈之舉嗎?

很多人在這件事上都存在一種執念,以為只要和親就是被逼無奈。其實剛才我們已經說了,和親一般都會出現在雙方相持的階段。

雙方誰都沒有把握直接弄死對手,才會選擇一種低成本的解決方案,畢竟戰爭是成本最高的解決方式。

作為這種理論的數據支撐,我們來看一下唐朝各位和親公主所處的年代。

在唐朝參與和親的19位公主中,如果以皇帝的時期作為劃分:

太宗李世民時期,共有6位公主出嫁,佔比31.6%;

中宗李顯時期1位,就是金城公主;

玄宗李隆基時期,最多達到了8位,佔比42.1%;

肅宗、代宗、德宗、穆宗時期各1位。

換句話說,初唐、盛唐時期和親公主15位,佔比高達79%,而到了內憂外患的中唐、晚唐,只有4位公主和親,佔比只有21%。

如果按照網上流行的理論,豈不意味著初唐、盛唐弱於中晚唐?

上述數據足夠說明問題了,「和親作為一種政治工具,其實是雙方妥協的產物。」

還是那句話,菜刀、板磚不能解決的問題,用和親方式來解決。

吐蕃王朝的情況如何呢?

松贊幹布娶象雄公主李娣緬、娶党項公主潔莫尊,其子貢松貢贊娶吐谷渾公主芒潔墀嘎,嫁墀邦公主給吐谷渾可汗。

赤德祖贊娶西突厥公主,娶南詔國尺尊公主,嫁姐姐墀瑪絡給小勃律王,嫁公主給突騎施蘇祿。

上表中顯示出吐蕃和親的節奏,與唐朝存在驚人的相似之處。

在吐蕃王朝崛起的時期(松贊幹布、貢松貢贊、芒松芒贊、赤都松贊、赤德祖贊),對外進行過相當頻繁的和親舉動。不但外嫁公主,還大量迎娶異族公主。

但到了吐蕃王朝鼎盛之時(赤松德贊),便不再外娶異族公主,和親的數量也相應急劇減少。

這說明,和親在帝國擴張過程中意義重大,而當版圖基本恆定後,其工具價值便不再特別明顯。

另外,從赤松德贊開始,吐蕃後五位贊普所娶王妃,全部來自內部大氏族。

這也表明,此時吐蕃疆域已相對固定,政治矛盾的主軸已轉向內部,吐蕃王室無須再對藩屬國和佔領區進行和親。

而姻親關係這一工具,主要被用來平衡國內地方勢力,形成穩固的執政基礎。

那麼和親,能體現國力強弱嗎?

就拿吐蕃來說與吐谷渾、象雄和親,滅其國;

與党項和親,役其族;

與泥婆羅(尼泊爾)和親,王其國(吐蕃王室成員為王);

與小勃律、南詔和親,臣其國。

結果不言自明了吧!

3、和親關係的取捨和作用

和親關係的取捨是一個很有趣味的判斷題。

剛才,我們說和親指向性時,已經說過,不是所有政權都能成為和親的目標。

國家的主要戰略目標,通常不會選擇進行和親。

因為,大國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不是幾位公主能解決的,該死磕到底的,依舊得死磕到底。

例如,唐朝和突厥之間,就是典型的結構性矛盾。

因此,在兩國幾十年的交往史上,就一直沒有形成過和親關係。

貞觀二十年(646),西突厥乙毗射匱可汗向唐朝求婚,李世民大嘴一張,要西突厥割讓龜茲、于闐、疏勒、朱俱波、蔥嶺五國為聘禮。

等到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年),突厥毗伽可汗再次求婚被拒,他惱羞成怒直接開罵。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我這麼牛逼,吐蕃是個那啥!悉、契丹都俺們家奴隸!他們都尚公主了,就不嫁給我。

再說了,我也知道嫁給吐蕃的,都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我也不挑不是?現在我出門,都不好意思和鄰居打招呼了!」

薛延陀汗國與唐帝國

不光是對突厥,薛延陀汗國情況也相似。

在擊倒東突厥的過程中,薛延陀部一直都是唐朝堅定的盟友。

貞觀十六年(642年),李世民曾將根正苗紅的新興公主(李世民第十五女)許婚薛延陀真珠可汗。

但等他發現薛延陀汗國在北方做大,隱隱有第二個東突厥之勢時,就馬上翻臉了。

當時,唐庭有一場君臣奏對,很能說明問題。

貞觀十七年(643年)六月,契苾何力上書太宗,力陳不可與薛延陀和親,否則必然導致其勢力做大。(「今以女妻之,彼自恃大國之婿,雜姓誰敢不服!」)

如果不許嫁公主,那周邊族裔便知道,薛延陀並沒有獲得唐朝的背書,不久他們就會崩盤。(「今吾絕其昏,殺其禮,雜姓知我棄之,不日將瓜剖之矣」)

李世民也挺逗,當薛延陀迎親使趕著十萬匹雜畜作為聘禮前來迎親,可途中遭遇暴風雪襲擊,牲畜凍斃走失過半。

李世民看到禮單後,把臉一沉,捏著嗓子說:「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呀?!」

李世民當然不差這點牲畜,如果有必要,就是倒搭點牲畜,他也能把女兒嫁出去。

說白了,李世民準備要弄薛延陀了!

三年後(貞觀十二年,724),薛延陀汗國在唐朝分化瓦解和周邊族裔圍攻下滅亡。

如果是薛延陀是因為彩禮少沒娶成公主,那吐谷渾的慕容·諾曷缽情況正相反,是李世民倒貼。

吐谷渾王慕容·諾曷缽繼位之初,年紀幼小,朝中大臣爭權導致國家大亂。

當時諾曷缽並不是其國內勢力最大的政治勢力,但唐朝決定在他身上下注。於是,先派李靖領軍衝入吐谷渾境內打擊彈壓各方勢力,而後封諾曷缽河源郡王。

貞觀十年(636),諾曷缽親自入長安求婚,李世民將弘化公主相嫁,嫁妝甚為豐厚。

通過弘化公主的和親,諾曷缽相當於獲得了當時東亞霸主的背書,逐漸穩定住了局面。

這兩個完全相悖的例子足以說明,和親關係不光是拉攏,還是一種政治投資。

相應的,吐蕃對和親工具的應用也極為熟稔,還是以吐谷渾做例子。

松贊幹布帶領吐蕃王朝從高原崛起,作為國家擴張的大戰略,吐蕃能夠選擇的擴張之路,只有北向兼併吐谷渾的青海牧場最為便捷。

因為東向入川,有橫斷山脈的千溝萬壑攔阻,西向入南疆,崑崙山和沙漠綠洲地形不利於大兵團作戰。只有青海、甘南廣袤的牧場既便於大兵團迂迴,又能滿足後勤補給。

因此,走下高原的松贊幹布第一刀就砍在了党項、吐谷渾、白蘭羌頭上。

所謂吐谷渾攪和了吐蕃求親,根本就是個藉口,跟李世民嫌彩禮少是一個道理。

但等到文成公主出嫁後,在唐朝要求下,吐蕃退出了吐谷渾的領土。

可軍隊撤出了,關係並沒斷。吐蕃連娶吐谷渾兩位公主,就是為了在其國內留下親吐蕃的勢力。

松贊幹布去世後,祿東贊再度來攻,雙方僵持不下時,吐谷渾大相投降吐蕃,導致吐谷渾滅國,可以看做和親投資的成果。

平滅吐谷渾後,吐蕃又將公主許配吐谷渾新王。這次和親顯然是為了,迅速消化這片新佔領區。

在突騎施和南詔國身上,唐蕃兩國的拉攏和投資也是同樣的道理。

區別僅在於唐蕃都將公主嫁給了突騎施蘇祿,而南詔國赤德祖贊娶了尺尊公主,唐朝沒嫁而已。

既然和親還有政治投資的作用,那是不是見效呢?

關於這一點,我們來看看唐朝與回紇和親的例子。

安史之亂前,唐朝實力鼎盛,在對和親對象的選擇上,頗有些遊刃有餘的架勢。

這就像,手裡捏著兩王四個二,什麼牌都好打。

但到了中晚唐,皇帝都混得動不動就往外跑,一手爛牌哪還談得到什麼選擇?

德宗李适時期,能跟吐蕃掰腕子的就剩下回紇了。可李适當太子的時候,跟回紇有舊仇,聽見回紇倆字就晃腦袋。

這把大臣們愁得,沒著沒落的。

多虧歷經四朝的政治老狐狸李泌,又從修仙聖地溜達回來了。

以「您要是不聽我的,我就不玩了」威脅,總算勸服李适與回紇達成了和親。

親手構建了一個東合南詔、北聯回紇、西接大食的「反吐蕃聯盟」,此後唐朝的三位公主全部和親回紇(回鶻)。

回紇合骨咄祿可在迎娶唐朝公主後,辱吐蕃使者以絕之,並上書德宗道:「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如果吐蕃為患,子當為父除之!」

這話的意思是,「咱倆以前是兄弟,現在我娶了你女兒,就是你半拉兒子。吐蕃在敢揍你,我踢死他!」

唐回和親後,回紇(回鶻)與吐蕃在天山南北、河西走廊展開了長達五十年的血腥絞殺,極大的緩解了唐軍隴山防線的壓力。

當然,和親只是回鶻與吐蕃交戰的推手,力圖南下擴張的回鶻遲早會與吐蕃迎頭相撞。但投資本身就是一種預測,能夠實現既定目標已足見李泌老狐狸的政治嗅覺了。

4、和親政策的人道主義問題

很多人從心裡感覺讓一個弱女子背井離鄉,從此生活在異域很不人道。

從個人角度上說,確實有點不人道。

但問題這種視角,是基於現代人婚姻自由的邏輯基礎之上的。

在古代,年輕女子存在婚姻自由的問題嗎?

我們且不說,王室貴胄的嬌嬌女,就是一般大戶人家的女兒,又有幾個的婚姻不是政治聯姻呢?

作為一個生下來就錦衣玉食,不分五穀的天之嬌女,政治婚姻本就是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如果運氣好,找個夫婿琴瑟合璧、舉案齊眉。運氣不好,老公在外花天酒地,你也得忍著。

所以,我們不能將現代人的價值觀硬搬到古人身上。

唐朝在中國所有歷史朝代裡算是最開放的了,各種再嫁屢見不鮮,但一旦上升到了國家層面,女子依舊不會有婚姻的決定權。

最後,說一個唐朝公主外嫁的例子,讓大家看看唐朝開放的程度。

寧國公主唐肅宗李亨的次女,根正苗紅的正牌公主。在唐朝國內先後賜婚嫁給了兩位大臣(鄭巽、薛康衡),但很快這哥倆都掛了。

李亨一看,你這是命硬呀,老實在娘家待著吧,別出去瞎跑了!

可巧了,回紇葛勒可汗遣使求婚。

李亨轉念一想,要不你別在國內禍禍了,去禍禍回紇吧!

就這麼著,寧國公主三婚,嫁給了回紇葛勒可汗,並冊封葛勒可汗為英武威遠可汗。

回紇還挺高興,舉國歡慶都說:「唐天子將真女嫁來,是看得起回紇。」(「唐國天子貴重,將真女來。」)

結果沒多久,回紇可汗也死了!

按照回紇人風俗,未亡人是要殉葬的。

這事兒換別人早嚇堆了,寧國公主不愧是大唐出來的正宗皇女,堅決不接受殉葬的風俗。

回紇人對她說:「唐朝乃禮法之地,入鄉隨俗才是正理!」

寧國公主當場反駁道:「按照大唐禮法,夫婿死了,服喪三年。你們回紇娶我,要按中國的禮法,否則不遠萬裡,跑娶唐朝媳婦幹嘛?!」

(「我中國法,婿死,即持喪,朝夕哭臨,三年行服。今回紇娶婦,須慕中國禮。若今依本國法,何須萬裡結婚。」《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一頓夾槍帶棒,把回紇牙官、都督崩得沒詞兒了。

最後,寧國公主以刀割面,行「剺面大哭」之禮後,回到唐朝。李亨命百官於明鳳門外迎接。

這次和親的經歷,大概在中國和親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一例了。估計,也只有唐朝的公主能幹得出來。

綜上所述,和親是一種政治工具,也是一種政治投資。它是衡量國家關係的指標,也是標明國家存在感的量度。

和親與否發端於政治需要,其結果也由政治方式考量。

因此,無需在其中摻雜太多的個人情感。

相關焦點

  • 盛世唐朝為什麼要和親,和少數民族和親,對自己有哪些好處
    和親也叫和番,是我國中原民族和少數民族首領之間為了達到目的而發生的一種聯姻,每一個朝代幾乎都有和親。但是最多的也當屬唐朝,雖然唐朝當時特別的強大,但是和親並不是向其他的國家妥協,而是有著更大的歷史意義,那具體有什麼意義呢?一起去看一看吧。一、唐朝和親的演變1、和親的淵源唐太宗李世民繼位之後,他對少數民族的政策特別的開明。
  • 唐朝和親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發現,影響國與國關係嗎?
    和親派出的公主不是皇帝親生女兒,甚至跟皇帝沒有半點血緣關係,這已經是一種常態了。 實際上,和親這種事,只涉及政治,無關血緣。雙方都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只要彼此都承認,究竟是不是皇帝的女兒,一點都不重要。
  • 唐朝那麼昌盛,為何還採取和親政策,遠嫁那麼多公主?
    其實嫁公主並非唐朝首創,上面已經提到過,在西漢時期,就已有「昭君出塞」這種政治和親手段。 據悉,兩漢與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和親最為頻繁的朝代。從漢高祖劉邦開始,西漢就多次遠嫁宗室女維護和西域各國關係。 而唐朝初期,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都同樣寄望利用和親的手段維護邊疆穩定。
  • 唐朝送出去和親的,大部分都是假公主,藩國為何也不揭穿
    ——杜甫在中國古代當中,編制問題一直是歷朝歷代最為頭疼的,為了能夠維持邊塞安全,通常都會派遣大量的士兵在那裡駐守,而有一些朝代處理的方法更為乾脆,要麼發動戰爭,要麼和親,和親是一種很方便維持和平的手段,歷史上也有很多和親比較成功的案例,比如金城公主和親還有很多優勢,它能夠促進兩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 連強漢盛唐都用和親政策,可被認為軟弱的宋朝沒有一個和親的公主
    在梳理宋朝歷史的時候,突然發現一個不太敢相信的情況:宋朝沒有一個和親的公主。「強唐弱宋」這兩個朝代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唐朝對外展現的姿態有多自信強勢,宋朝展現出來的就有多弱勢。宋朝給我們的印象一直以來都是有錢,但是除了錢別的什麼都不行。
  • 史上最慘的和親公主宜芳公主:沙塞容顏盡,邊隅粉黛殘
    在中國的歷史上,由西漢開始為緩和漢、匈關係,嫁宗室女與匈奴單于。這是中國和親歷史的開始,此後為了緩和漢族與匈奴、突厥、契丹等少數民族的關係,歷朝歷代都會從皇家或宗室選擇適齡女子被派去和親。同時她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慘的和親公主,新婚半個月就被丈夫李延寵殺害祭旗!古代匈奴畫像(圖為網絡截圖)說起宜芳公主所嫁的部落,奚,全稱庫莫奚。這個部落可能有不少人沒聽說過,但其實自公元四世紀的北魏時期起,直至十三世紀的元代,庫莫奚在歷史上活動近千年之久,一直是我國北方一個重要的民族,對中國歷史做出過突出貢獻。奚與契丹同是源出鮮卑宇文部的一支。
  • 細君:漢家和親第一人丨徐習軍
    歷史註定細君要擔此大任!命運註定細君要為大漢獻身!千古青史,有時需要鐵血男兒喋血疆場,出生入死,建立功勳;有時也需要紅粉佳人在另一個戰場上溫柔奉獻,委婉機智,扭轉局勢。無論一部戰爭史,還是一部社會發展史,都是調和著英雄的鮮血和美人的熱淚塗抹而成的。
  • 「和親」,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詞,到底從何而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圍」。此時陳平向漢高祖獻上美人計,這也為和親政策奠定的基礎。白登之圍解除後,劉邦為了搞好和匈奴關係,將長公主嫁給單于,又送禮,準許漢匈兩族人民沿邊貿易。與匈奴友好共處。這便是和親的開始。
  • 我思我在:黃鵠終歸故鄉 ——細君和親與家國情懷
    龔紅,揚州市甘泉中學歷史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揚州市歷史學科帶頭人。曾任揚州市維揚區歷史兼職教研員。研究方向,歷史教學。對漢文化研究也情有獨鍾。圖片攝於揚州甘泉山,老虎墩漢墓。    在初中歷史課堂,如何落實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空洞的說教是無益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課堂,才能走進學生的心田。本文以細君公主和親的故事為例,做了一次課堂嘗試。
  • 2017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模擬:和親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17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模擬:和親 2017-04-11 09:26 來源:
  • 贊普娶媳婦——對吐蕃崛起的影響!
    如果對那個叫和親的東西,是這種認識,此文不看也罷,彆氣個好歹滴!我實在沒興趣說服成年人,帶著您堅如磐石的價值觀生活,其實也挺好!但如果,您還想多了解點與和親有關的知識,或至少想知道吐蕃王朝和親政策,對國家的作用。不妨耐心讀上一讀,說不定能有點收穫呢?!
  • 和親?你那麼厲害,為什麼要讓中國未婚女性去當炮灰?
    某個專家在一個採訪視頻中說,現在願意來中國的頂尖科技工作者還太少了,也就烏克蘭那些研究航母的,為了吸引全世界的人才來中國,可以嘗試下「和親政策」。我不知道這個專家和女醫生、女護士有什麼仇有什麼怨?他完全是把中國女人當工具,把未婚的女醫生、女護士當作吸引外國人的商品。自由戀愛難道是要回到組織包辦婚姻的年代嗎?缺乏感情基礎,拉郎配的婚姻,忽視了種族文化的差異,這樣的婚姻會結出好果子嗎?
  • 一個比王昭君還厲害的和親公主,是什麼原因讓國王對她唯命是從?
    說起漢代最出名的和親公主,大家可能會想到王昭君。其實,在漢武帝大一統的時期,也有執行和親任務的公主,並且頗具傳奇色彩,嫁過去之後國王對她百依百順,唯命是從,她就是解憂公主。一個比王昭君還厲害的和親公主,是什麼原因讓國王對她唯命是從?
  • 同樣是和親,為啥漢朝喜歡用「假」公主,清朝則都是「真」公主?
    和親,一種以犧牲女孩婚姻自由為代價來換取短暫和平的封建皇室陋習。最早能夠追溯到公元前的西漢初期,最晚甚至能追溯到封建末期的清朝,其他封建朝代除了「明朝」從始至終從未與其他政權和親以外,或多或少也都存在這樣的現象。
  • 如懿傳固倫和敬公主結局是什麼 遠嫁蒙古和親但跟歷史不相符
    《如懿傳》中的固倫和敬公主結局是被遠嫁到蒙古和親去了,在歷史上固倫和敬公主並沒有被送去蒙古,但是留在了京城,因為乾隆不捨得這個女兒,格外的疼愛她。   《如懿傳》中璟瑟是富察皇后跟乾隆的嫡女,嫡出的她從小就自視甚高,不將那些庶出的兄弟姐妹放在眼裡。
  • 為啥古代公主都不想和親?丈夫粗魯不是問題,她們最怕的是這個
    在清代就有一位公主曾經嫁給了蒙古族,她還是康熙帝最寵愛的一個女兒固倫公主,康熙賜給這位公主的殊榮,在歷史上都是從來都沒有見過的。甚至,康熙還曾經親口說過這樣的話,如果固倫公主不是一個女兒身的話,那麼皇位就一定是她的。
  • 茶是遠嫁吐蕃的文成公主帶給藏族人民的厚禮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茶變成了藏族同胞生活的必須品呢? 吐蕃也就是現在我國的西藏,是我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位於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我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
  • 一首詩阻止了一次和親——中唐詩人戎昱的故事
    唐憲宗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屢次侵擾邊境,大臣們商議後,認為和親是最好的辦法。皇上說:「我聽說有一個人詩寫得好,但姓氏有點生僻,是誰?」宰相回答說:「大概是包子虛、冷朝陽。」皇上說不是,並且吟了一首詩:山上青松陌上塵,雲泥豈合得相親?世路盡嫌良馬瘦,唯君不棄臥龍貧。
  • 入藏40年,與松贊幹布生活9年,文成公主寡居31年也沒回唐朝
    歷史上最為有名的和親事件有兩次,一次是漢朝時期的昭君出塞,另一次唐朝時期的文成公主入藏。 對於昭君出塞,我們比較容易理解,因為當時匈奴強大,是漢朝做出了妥協,那麼文成公主入藏,發生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此時唐朝的國力強盛,為何還會發生和親的事情呢?
  • 義成公主是楊廣妹妹,和親突厥嫁了四次,四個人還是父子
    在歷史的書頁裡風雲莫測,義成公主上一刻遠嫁突厥,下一刻國破家亡,經歷了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遠嫁突厥心在隋 本文只允許自媒體號」新語說古今「轉載和發布,其他名稱帳號皆為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