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梳理宋朝歷史的時候,突然發現一個不太敢相信的情況:宋朝沒有一個和親的公主。
「強唐弱宋」這兩個朝代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唐朝對外展現的姿態有多自信強勢,宋朝展現出來的就有多弱勢。宋朝給我們的印象一直以來都是有錢,但是除了錢別的什麼都不行。被少數民族欺負到家門口了,割地、賠款、納貢,這種事情往前數幾個朝代,有哪個朝代被打的這麼狼狽過?
但是在宋朝面前,打仗這種事好像都是小事,怎麼樣發展本國經濟才是大事。在當時,宋朝的GDP大約佔全球的80%,至於每年需要給遼、金、西夏三國貢的歲幣,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是整個大宋兩三個月的收入,而且這些錢很快就貿易順差掙回來了。
能拿錢買平安,為什麼非要打仗呢?這就是當時宋朝的想法。宋朝一心一意搞經濟,奉行防禦政策,絕對不主動進攻。要是對面來進攻,那就給錢。反正在有發達的文明禮儀的宋朝眼中,給那些野蠻人那點錢,就當花錢打發人了,一點不虧。
但是事情進行到後來,事實就告訴我們這種拿錢砸人的做法是不對的,不是誰都要錢的。後邊來了個不要錢的主兒——蒙古族人,一下就把南宋給滅了。
但是即便幾次面對少數民族的步步緊逼,幾次被迫抬高歲幣,被迫割地賠款,宋朝都絕不和親。宋仁宗時期,在位的遼興宗倒是想過和親,還說拿和親、增幣來代替割地,當時宋仁宗的公主才四歲,宋仁宗和大臣們接受增幣,但是和親不可能。
從這裡可以看出,宋朝對和親這件事情上態度是很堅定的,你要錢給你,要地給你,但是要人不行。
和親,就是聯姻。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會有公主聯姻以換取邊境平安,對於統治者來說,聯姻是最不勞民傷財的一種和平解決辦法了。用一個公主換取邊境幾十年幾百年的平安太划算了,而且今年我往你那裡嫁一個公主,過兩年你再往我這裡嫁一個公主,有來有往,這其中也是文化的一種傳播。讓公主和親總不可能是讓公主一個人去,文成公主入藏就是個最好的例子。等兩邊互通有無關係緩和了,再想說什麼也方便,不用一有事就打來打去的了。
漢朝從高祖劉邦開始就已經有了公主遠嫁和親的事例,整個漢朝有記錄的和親的公主有至少12位,比如解憂公主、細君公主。唐朝有記錄的和親公主有17位,比如文成公主、寧國公主等。漢朝和唐朝一直是以一個強盛的形象出現的,連他們都知道能和親儘量別花錢別割地,為什麼宋朝就不知道呢?是宋朝格外有錢還是格外心疼公主?
宋朝的確是有錢,上面的數據已經說明歐陸宋朝的有錢程度。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宋朝延續了三百多年的國祚,大大小小發生了四百多起農民起義。但凡日子能過下去人們也不會起義,起義只能說明人們過不下去了,頻繁的起義說明底層存在著普遍貧窮。
宋朝很富有,而底層人民又窮的過不下去了,這是一件矛盾的事情。但是這件矛盾的事情很好解釋,因為宋朝朝廷的錢,都是從底層百姓手裡搜刮出來的。在宋朝,人們的賦稅多的令人咂舌。田畝稅哪個朝代都有,但是像宋朝這樣收稅的可不多。宋朝制定「五等戶」制度,將農民分為五等,越富有的交的越多。但是劃定等級的標註卻在官吏手裡,官吏說你是幾級,你就得交幾級的稅。
不僅如此,種地所要用到的鋤頭、鐮刀等等農具也要收稅,去交稅的路上,這段路被稱為「支移」,過這段路也要收稅。有人還設立了稅費代收點,讓這個代收點收稅也得交錢,官員們想出了預徵,也就是今年先收了明年的稅。直到南宋滅亡的時候,有很多地方的農民還被預徵了十年的稅,直接把元朝的稅也提前收了。
這些稅就被用來發展商業,也被用來供給少數民族做歲幣了。那麼如果和親的話,那理論上來講農民的賦稅也會變少,省下一大筆錢改善改善民生不好嗎?還能促進宋朝和少數民族的關係,這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來看,是非常划算的一筆買賣啊。
再說是不是宋朝格外捨不得公主,要說宋朝的皇帝捨不得公主是一定的,但是話說回來有哪個皇帝就那麼願意看自己的女兒遠嫁給外族人呢?可是大臣們不一定捨不得,自古武將想的是大丈夫就該去疆場上建功立業,把蠻夷逐出中原,用女人來換取和平算什麼本事。而文官想的都是,既然能用一個公主換來兩國兵不血刃,重修舊好,那幹嘛非要打仗呢?一將功成萬骨枯啊,勞民傷財啊!
宋朝重文輕武,文官們未必不會這麼想,但是在宋朝,沒有哪個文官明確支持和親,他們有堅決反對的,還有保持沉默的,也就是不反對也不支持的。
對於和親這件事,富弼這樣說:「結婚易生嫌隙,本朝長公主出降,齎送不過十萬緡,豈若歲幣無窮之利哉?」,賈昌朝這樣說:「始,昌朝館伴契丹使者,建言和親辱國,而尺地亦不可許」。
可見宋朝對和親的主流觀點,是認為和親辱國,有辱國格的。這並不是站在公主的角度上去考慮的,而是從文人的角度出發,認為和親這件事情丟了風骨失了尊嚴。
另一部分官員不是不支持和親,而是覺得和親還沒到時候。有人認為,「和親、守備則施於敵國強盛之時,漢高帝是也;撫定、羈縻則施於敵國衰弱之際……今我國家承巨奸誤,內侍持權之後,海內虛耗,帑藏空竭,軍律不振,士不為用」,還有人認為「臣恐猜疑不解,和好無成,使人徒往厚禮虛辱而兵革未有休期」。在這些官員心中,即便是現在敵強我弱,也要挑一個不太落下風的時機去和親,否則弱勢的和親對政局的緩解並沒有什麼效果。
究其根本,還是宋朝自己的偏見,將自己放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卻沒有足夠的實力。視自己為禮儀之邦不願意紆尊降貴,卻沒有臣服天下的能力。堅持不和親就是宋朝文人在面對蠻夷鐵騎時堅持的最後的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