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強漢盛唐都用和親政策,可被認為軟弱的宋朝沒有一個和親的公主

2020-12-22 大白讀史

在梳理宋朝歷史的時候,突然發現一個不太敢相信的情況:宋朝沒有一個和親的公主。

「強唐弱宋」這兩個朝代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唐朝對外展現的姿態有多自信強勢,宋朝展現出來的就有多弱勢。宋朝給我們的印象一直以來都是有錢,但是除了錢別的什麼都不行。被少數民族欺負到家門口了,割地、賠款、納貢,這種事情往前數幾個朝代,有哪個朝代被打的這麼狼狽過?

但是在宋朝面前,打仗這種事好像都是小事,怎麼樣發展本國經濟才是大事。在當時,宋朝的GDP大約佔全球的80%,至於每年需要給遼、金、西夏三國貢的歲幣,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是整個大宋兩三個月的收入,而且這些錢很快就貿易順差掙回來了。

能拿錢買平安,為什麼非要打仗呢?這就是當時宋朝的想法。宋朝一心一意搞經濟,奉行防禦政策,絕對不主動進攻。要是對面來進攻,那就給錢。反正在有發達的文明禮儀的宋朝眼中,給那些野蠻人那點錢,就當花錢打發人了,一點不虧。

但是事情進行到後來,事實就告訴我們這種拿錢砸人的做法是不對的,不是誰都要錢的。後邊來了個不要錢的主兒——蒙古族人,一下就把南宋給滅了。

但是即便幾次面對少數民族的步步緊逼,幾次被迫抬高歲幣,被迫割地賠款,宋朝都絕不和親。宋仁宗時期,在位的遼興宗倒是想過和親,還說拿和親、增幣來代替割地,當時宋仁宗的公主才四歲,宋仁宗和大臣們接受增幣,但是和親不可能。

從這裡可以看出,宋朝對和親這件事情上態度是很堅定的,你要錢給你,要地給你,但是要人不行。

和親,就是聯姻。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會有公主聯姻以換取邊境平安,對於統治者來說,聯姻是最不勞民傷財的一種和平解決辦法了。用一個公主換取邊境幾十年幾百年的平安太划算了,而且今年我往你那裡嫁一個公主,過兩年你再往我這裡嫁一個公主,有來有往,這其中也是文化的一種傳播。讓公主和親總不可能是讓公主一個人去,文成公主入藏就是個最好的例子。等兩邊互通有無關係緩和了,再想說什麼也方便,不用一有事就打來打去的了。

漢朝從高祖劉邦開始就已經有了公主遠嫁和親的事例,整個漢朝有記錄的和親的公主有至少12位,比如解憂公主、細君公主。唐朝有記錄的和親公主有17位,比如文成公主、寧國公主等。漢朝和唐朝一直是以一個強盛的形象出現的,連他們都知道能和親儘量別花錢別割地,為什麼宋朝就不知道呢?是宋朝格外有錢還是格外心疼公主?

宋朝的確是有錢,上面的數據已經說明歐陸宋朝的有錢程度。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宋朝延續了三百多年的國祚,大大小小發生了四百多起農民起義。但凡日子能過下去人們也不會起義,起義只能說明人們過不下去了,頻繁的起義說明底層存在著普遍貧窮。

宋朝很富有,而底層人民又窮的過不下去了,這是一件矛盾的事情。但是這件矛盾的事情很好解釋,因為宋朝朝廷的錢,都是從底層百姓手裡搜刮出來的。在宋朝,人們的賦稅多的令人咂舌。田畝稅哪個朝代都有,但是像宋朝這樣收稅的可不多。宋朝制定「五等戶」制度,將農民分為五等,越富有的交的越多。但是劃定等級的標註卻在官吏手裡,官吏說你是幾級,你就得交幾級的稅。

不僅如此,種地所要用到的鋤頭、鐮刀等等農具也要收稅,去交稅的路上,這段路被稱為「支移」,過這段路也要收稅。有人還設立了稅費代收點,讓這個代收點收稅也得交錢,官員們想出了預徵,也就是今年先收了明年的稅。直到南宋滅亡的時候,有很多地方的農民還被預徵了十年的稅,直接把元朝的稅也提前收了。

這些稅就被用來發展商業,也被用來供給少數民族做歲幣了。那麼如果和親的話,那理論上來講農民的賦稅也會變少,省下一大筆錢改善改善民生不好嗎?還能促進宋朝和少數民族的關係,這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來看,是非常划算的一筆買賣啊。

再說是不是宋朝格外捨不得公主,要說宋朝的皇帝捨不得公主是一定的,但是話說回來有哪個皇帝就那麼願意看自己的女兒遠嫁給外族人呢?可是大臣們不一定捨不得,自古武將想的是大丈夫就該去疆場上建功立業,把蠻夷逐出中原,用女人來換取和平算什麼本事。而文官想的都是,既然能用一個公主換來兩國兵不血刃,重修舊好,那幹嘛非要打仗呢?一將功成萬骨枯啊,勞民傷財啊!

宋朝重文輕武,文官們未必不會這麼想,但是在宋朝,沒有哪個文官明確支持和親,他們有堅決反對的,還有保持沉默的,也就是不反對也不支持的。

對於和親這件事,富弼這樣說:「結婚易生嫌隙,本朝長公主出降,齎送不過十萬緡,豈若歲幣無窮之利哉?」,賈昌朝這樣說:「始,昌朝館伴契丹使者,建言和親辱國,而尺地亦不可許」。

可見宋朝對和親的主流觀點,是認為和親辱國,有辱國格的。這並不是站在公主的角度上去考慮的,而是從文人的角度出發,認為和親這件事情丟了風骨失了尊嚴。

另一部分官員不是不支持和親,而是覺得和親還沒到時候。有人認為,「和親、守備則施於敵國強盛之時,漢高帝是也;撫定、羈縻則施於敵國衰弱之際……今我國家承巨奸誤,內侍持權之後,海內虛耗,帑藏空竭,軍律不振,士不為用」,還有人認為「臣恐猜疑不解,和好無成,使人徒往厚禮虛辱而兵革未有休期」。在這些官員心中,即便是現在敵強我弱,也要挑一個不太落下風的時機去和親,否則弱勢的和親對政局的緩解並沒有什麼效果。

究其根本,還是宋朝自己的偏見,將自己放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卻沒有足夠的實力。視自己為禮儀之邦不願意紆尊降貴,卻沒有臣服天下的能力。堅持不和親就是宋朝文人在面對蠻夷鐵騎時堅持的最後的風骨。

相關焦點

  • 同樣是求和,為什麼漢朝的和親沒有非議,宋朝的歲幣就是恥辱呢?
    為此中原王朝為了對抗遊牧民族一直是一個頭疼的問題,比如漢朝,在前期一直奉行的是「和親」政策,短短幾十年間,他送出去了十幾位公主,讓多少母親流淚;宋朝倒是沒有送公主,人家還是更實際一點,送錢,在他們看來用錢能解決掉的事兒就不是事,實在解決不了就多砸點就行了。
  • 同樣是和親,為啥漢朝喜歡用「假」公主,清朝則都是「真」公主?
    可就在這種利用女孩婚姻自由來換取和平的封建陋習當中,其實還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之處。漢朝多是「假公主」,清朝全是「真公主」就好比漢朝,其和親公主絕大多數都不是「真」公主,而只是和親之前臨時冊封的「假公主」。
  • 歷史丨唐朝也和親,吐蕃也和親!和親究竟是個什麼鬼
    但其實,做一個成功的皇帝,和做個成功的商人沒什麼本質的區別,時時刻刻都要計算政策的性價比。因此,和親作為一種相當優秀的「低成本解決方案」,才會被眾多帝王選擇。在此問題上,不光漢族帝王認識的很清楚,周邊異族政權的領袖一樣深諳此道。今天,我就把唐、吐蕃兩個帝國和親的案例摘出來,看看二者之間的異同。
  • 唐朝和親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發現,影響國與國關係嗎?
    和親派出的公主不是皇帝親生女兒,甚至跟皇帝沒有半點血緣關係,這已經是一種常態了。 實際上,和親這種事,只涉及政治,無關血緣。雙方都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只要彼此都承認,究竟是不是皇帝的女兒,一點都不重要。
  • 唐朝那麼昌盛,為何還採取和親政策,遠嫁那麼多公主?
    其實嫁公主並非唐朝首創,上面已經提到過,在西漢時期,就已有「昭君出塞」這種政治和親手段。 據悉,兩漢與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和親最為頻繁的朝代。從漢高祖劉邦開始,西漢就多次遠嫁宗室女維護和西域各國關係。 而唐朝初期,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都同樣寄望利用和親的手段維護邊疆穩定。
  • 漢朝是強漢,唐朝是盛唐,宋朝是弱宋,那明朝的別稱是啥呢?
    於是,在我們的口中,出現了強漢,出現了盛唐,出現了弱宋,但其實,那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缺少了對明朝的代名詞呢?強漢是怎樣的呢?我想,最經典的,那就是陳湯說過的那一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說實話,因為血緣的關係,每次聽到這樣的話,總覺得內心是一陣澎湃,恨不得自己就在當時的漢朝,感受著這強漢的氣魄。
  • 「和親」,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詞,到底從何而來
    「和親」,對我門來說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詞,到底從何而來。西漢之初,多地常遭到匈奴入侵,匈奴操縱的士兵,所到之處,踐踏莊稼,劫奪財產,強迫百姓做奴隸,殺掠吏民,給當時的百姓們帶來極大的動亂及痛苦。劉邦初建西漢王朝,國力尚微,根本無力抵禦匈奴的侵犯,而當時駐守在馬邑的韓王信遭受不住漢高祖劉邦的猜忌選擇投降匈奴,成為匈奴大將的韓王信主動引導匈奴軍隊南下越過句注山,攻下太原,抵達晉陽。此後,漢高祖劉邦不堪匈奴的長期入侵騷擾,下決心要徹底解決問題,於是親率大軍迎戰匈奴。可惜,劉邦戰前並未準備充分,惡劣天氣使一部分的士兵被凍壞了手腳,一時間軍心渙散。
  • 盛世唐朝為什麼要和親,和少數民族和親,對自己有哪些好處
    和親也叫和番,是我國中原民族和少數民族首領之間為了達到目的而發生的一種聯姻,每一個朝代幾乎都有和親。但是最多的也當屬唐朝,雖然唐朝當時特別的強大,但是和親並不是向其他的國家妥協,而是有著更大的歷史意義,那具體有什麼意義呢?一起去看一看吧。一、唐朝和親的演變1、和親的淵源唐太宗李世民繼位之後,他對少數民族的政策特別的開明。
  • 史上最慘的和親公主宜芳公主:沙塞容顏盡,邊隅粉黛殘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在中國的歷史上,由西漢開始為緩和漢、匈關係,嫁宗室女與匈奴單于。這是中國和親歷史的開始,此後為了緩和漢族與匈奴、突厥、契丹等少數民族的關係,歷朝歷代都會從皇家或宗室選擇適齡女子被派去和親。
  • 漢代和親:一公主嫁給烏孫國父子及族弟三人
    公元前200年,與匈奴戰爭失敗的漢高祖劉邦接受了大臣婁敬的建議,實行「和親政策」,揭開了中央政權與周邊民族關係新的一頁。
  • 穿越文,穿成和親公主,大喜之日卻被殘王拒之門外,連花轎都撤了
    Hello大家好呀,今天給大家安利超精彩的穿越小說,小編強烈建議你們去看看第4本《稟告王爺,王妃爬牆了》,小說中的女主穿成和親公主,大喜之日卻被殘王拒之門外,連花轎都撤了。直接點擊書籤就能開始閱讀,希望看官們能在這裡找到喜歡的小說,喜歡的就點擊書籤加入書架閱讀吧。
  • 我思我在:黃鵠終歸故鄉 ——細君和親與家國情懷
    在封建帝王的眼中,細君公主,一個鮮活的女子,只是統治者政治需要和交易的一個砝碼。    細君沒有選擇的權利,卻做出了那個時代的正確選擇。如花少女,在最綻放的年紀,遠嫁烏孫,不論是愛情還是生活,無一如意,細君手拿漢武帝賜予的「秦琵琶」,一語一思鄉,一語一落淚,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悲秋歌》。語言雖平實,但無不浸透著細君悽悽厲厲的思鄉之情,難以訴說的悲苦之情,讀之令人動容。
  • 古代的和親公主中,誰對中國的貢獻最大?這兩個女人絕對不容忽視
    如果說起和親公主,相信大家一定都會想到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文人都對她們做出的傑出貢獻和歷史功績都大加讚賞。但是,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出塞和親的故事,卻更值得人們傳頌。都知道,劉細君是開通絲綢之路以來,第一個遠嫁到西域的公主,她先後兩次嫁給了爺孫兩輩烏孫王。
  • 唐朝送出去和親的,大部分都是假公主,藩國為何也不揭穿
    ——杜甫在中國古代當中,編制問題一直是歷朝歷代最為頭疼的,為了能夠維持邊塞安全,通常都會派遣大量的士兵在那裡駐守,而有一些朝代處理的方法更為乾脆,要麼發動戰爭,要麼和親,和親是一種很方便維持和平的手段,歷史上也有很多和親比較成功的案例,比如金城公主和親還有很多優勢,它能夠促進兩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 細君:漢家和親第一人丨徐習軍
    隊伍浩浩蕩蕩地繼續向西進發,一路上旌旗蔽日,鼓樂喧天,十分壯觀,可故國在細君的淚水中越來越模糊……既然是皇帝的詔喻,既然是巨大的政治使命,她便只能默默承命,用她的柔肩來擔當「和親」大任,作為罪臣之女,能被朝廷「委以重任」,也算代父折過了。到了伊犁河流域,老遠就見到烏孫的迎親隊伍,烏孫國都赤谷城更是在大路兩旁官民奏起胡樂,載歌載舞。
  • 她是第一位和親西域的公主,寫下一首悲愁詩,感動了漢武帝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這是唐代詩人杜甫為王昭君所寫的。從家鄉荊門到宮中,再到和親塞外,王昭君的一生,承載著國家的責任。可誰又關注過她的內心呢?和親公主遠嫁後,生活過得怎麼樣?史料記載較少。但是,漢代一位和親公主曾寫過一首詩,情景再現了她遠嫁後的生活,漢武帝讀了之後,也感動不已。這首詩,就是西漢烏孫公主劉細君的《悲愁歌》。
  • 這三件事,強漢、盛唐、富宋、大清都做不到,只有大明可以
    人們唯獨懷念剛烈的大明,因為它所能做到的,漢、唐、宋、清等都做不到。第一、不和親——漢、唐做不到。秦始皇統一中原後,派大將軍蒙恬領兵三十萬出河套,卻匈奴七百餘裡,致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何等威武雄壯。
  • 為啥古代公主都不想和親?丈夫粗魯不是問題,她們最怕的是這個
    我們經常能夠在很多影視劇當中,看到這樣的場景,每當其他少數民族來到朝廷當中,求娶公主和親的時候,所有公主和妃子都會顯得非常的恐懼,沒有任何人希望嫁到少數民族當中,每一位妃子都害怕自己的女兒會嫁過去,有的皇帝也不願意,就會選擇找大臣的女兒,或者是隨便找一位宮女封為公主。
  • 一個比王昭君還厲害的和親公主,是什麼原因讓國王對她唯命是從?
    說起漢代最出名的和親公主,大家可能會想到王昭君。其實,在漢武帝大一統的時期,也有執行和親任務的公主,並且頗具傳奇色彩,嫁過去之後國王對她百依百順,唯命是從,她就是解憂公主。一個比王昭君還厲害的和親公主,是什麼原因讓國王對她唯命是從?
  • 義成公主是楊廣妹妹,和親突厥嫁了四次,四個人還是父子
    隋文帝當政期間,他發展了和東突厥的外交關係,最常見的辦法就是嫁個公主過去和親。 他是捨不得自己女兒的,便從宗室裡選出良莠女子冊封了義成公主的名頭,帶著隊伍出嫁突厥。 這位義成公主和親的對象是東突厥的啟民可汗,他是個野心勃勃的男人。也許草原上的人都有一種野性,他們崇拜激烈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