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麼昌盛,為何還採取和親政策,遠嫁那麼多公主?

2020-12-20 騰訊網

古往今來,男女雙方若是情投意合,必會想方設法的在一起,而後擇選良辰吉日結為連理。但除了有感情基礎外,大多還講究門當戶對。

千百年來,婚姻一事並非兒戲。尤其在古代來說,須雙方父母同意才行。不是有句話這麼說的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如果生在帝王家,那就很多時候身不由己。比如漢唐時期,作為一種政治手段,就有很多公主和親外嫁異邦。

尤其唐朝,據不完全統計,唐朝差不多有20位公主遠嫁他鄉。當然,其中也有幾位並未成行的,在這暫不作討論。

那麼,貴為盛世之巔的大唐,為何要把這麼多的公主遠嫁給番邦異族呢?

其實嫁公主並非唐朝首創,上面已經提到過,在西漢時期,就已有「昭君出塞」這種政治和親手段。

據悉,兩漢與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和親最為頻繁的朝代。從漢高祖劉邦開始,西漢就多次遠嫁宗室女維護和西域各國關係。

而唐朝初期,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都同樣寄望利用和親的手段維護邊疆穩定。想必很多同學都知道,唐朝一位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許配給松贊幹布為妻。

松贊幹布為了彰顯自己迎娶文成公主的心意,不惜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文成公主入藏之後,也為當地居民帶來先進的中原農耕知識,他們二人也被譽為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和親先例。

除了文成公主之外,大唐一共先後遠嫁了近20位公主。這些貴為金枝玉葉的公主們遠嫁異國他鄉,不僅要忍受環境之苦,同時還因西域各國連年徵戰,有的甚至還被當作附屬品,不斷改嫁他人,這都時有發生的事情。

那麼問題來了,唐朝為何要頻繁遠嫁那麼多公主?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隨後他便登基為帝,開創貞觀之治。然而,唐朝全面承襲隋朝基業,再往前倒騰幾十年,五胡十六國中,有諸多北方民族盤踞在河西走廊一帶。

李世民即在玄武門之變中取得勝利,但那些北方遊牧部族則是趁勢南下,企圖徹底衝垮大唐。此時唐太宗李世民便希望安撫其他友邦小國,維護大唐統治安穩。

據史料記載,李世民先挑選自己女兒新興公主許配給真珠可汗,以達到政治聯姻的目的。雖說真珠可汗於內亂中突然駕崩,但這也開創了唐朝和親先河。

此後,永安公主、安化公主、文成公主等等大唐宗室女,皆是遠嫁西域各國。也就是說,大唐通過聯姻的方式,締結不少西域小國,維護了邊疆之安穩。

再說的淺顯點,唐朝建國之初,由於國力不是太強,自是無法做到像漢武帝那樣蕩平北方。以唐太宗李世民為首的統治階層,則希望通過遠嫁和親方式,聯合其他西域小國,讓戰事暫時平息,給大唐留下喘息的機會。

等到唐高宗李治以及唐中宗等皇帝繼位之後,彼時的大唐國力漸漸強盛,也不需要頻繁地通過和親來維持政治穩定。因此,唐朝中前期,和親最為頻繁。

其次,那異邦貴族如何配得上唐朝這些金枝玉葉呢?畢竟我國最講究門當戶對,難道唐朝的皇帝們真忍心讓自己的女兒遠嫁北方不毛之地嗎?

之所以讓公主遠嫁,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希望通過和親的方式,拉攏其他西域小國。大唐頻繁和親,也是不希望和北方民族發生正面衝突。畢竟打仗,消耗人力物力財力。

而這些遠嫁的公主們,就像是一枚棋子,可以起到維護和平的作用。當然,說是唐朝遠嫁公主,但其實真正的公主又有幾個?估計一隻手都能數得過來,嫁得最多的應該是宗室女和臣子之女。

除此之外,那些異邦希望迎娶大唐公主,也是想和大唐拉近關係,攀上這棵大樹。

再從聯姻的成功率來看,通過和親方式,既能很好的安撫拉攏周邊勢力,也能穩定邊陲。為大唐贏得和平發展的時間,也最大限度地降低發展的成本。

最後,就是彰顯大國恩威,也有安撫周邊小國之心。周邊小國雖說不至於能讓大唐危在旦夕,但時不時地騷擾邊境,搶掠財物,也是十分令人頭痛的事兒。

再者說了,邊境一亂,容易引起騷動,若不派兵平定,很容易造成百姓暴動,從而引起連鎖反應。

唐朝要的是共同發展,共同繁榮。聯姻,不僅能增進兩國友誼,促進兩國的經濟文化交流,還能讓大唐不用疲於防備邊疆,可以專心發展經濟文化。一舉幾得,何樂而不為?

那作為統治者而言,將這些公主遠嫁異國他鄉,不僅能換來兩國友好,還能促進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所以,和親對於唐朝皇帝們來說,是一種最為有效解決戰亂的方式。

若不是為了共同利益,誰又會採取這種政策?

就像現在的一些大企業,很多豪門不都是講究聯姻嗎?其實道理都一樣,都有著共同的利益驅使。若非如此,誰又願意和一個沒有感情基礎的人結婚生子?

當然,唐朝皇帝選擇和親,也不會自降身份,相反都會提高這些遠嫁公主的身份地位。

綜合來說,唐朝通過和親這種方式,來換取和平,從宏觀角度來看,此種方式在當時是最好的維穩手段。

所以,我們也不要一刀切,說和親都是一種屈辱的政策。畢竟,唐朝的和親政策,是處於優勢時採取的,是靠自身實力實現和平之后,才和親加強關係。

參考資料:《唐史》《新唐書》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侵權, 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連強漢盛唐都用和親政策,可被認為軟弱的宋朝沒有一個和親的公主
    在梳理宋朝歷史的時候,突然發現一個不太敢相信的情況:宋朝沒有一個和親的公主。「強唐弱宋」這兩個朝代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唐朝對外展現的姿態有多自信強勢,宋朝展現出來的就有多弱勢。宋朝給我們的印象一直以來都是有錢,但是除了錢別的什麼都不行。
  • 唐朝和親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發現,影響國與國關係嗎?
    還有一個解憂公主,說是早在漢高祖劉邦時期就被定罪的楚王劉交的後代,這麼「歷史悠久」的罪臣世家,還能拿來和親,可見漢朝對和親是個什麼樣的態度,那就是完全不當回事。 如果你還堅持認為,不管怎麼說,那些都是劉家人的話,最後一個怕是把遮羞布全扯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昭君。她就是個宮女,也不姓劉,就被拉去了。
  • 盛世唐朝為什麼要和親,和少數民族和親,對自己有哪些好處
    說起和親,很多人都會想到文成公主進藏,其實出現在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和親是昭君出塞。漢朝為了和匈奴修好,就把王昭君遠嫁塞外,王昭君又被稱為絲綢之路上的和親公主。王昭君為邊境的安寧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說起和親最多的朝代,許多人肯定會想到唐朝,比如唐太宗時期的文成公主,弘化公主等十幾位公主。
  • 唐朝送出去和親的,大部分都是假公主,藩國為何也不揭穿
    ——杜甫在中國古代當中,編制問題一直是歷朝歷代最為頭疼的,為了能夠維持邊塞安全,通常都會派遣大量的士兵在那裡駐守,而有一些朝代處理的方法更為乾脆,要麼發動戰爭,要麼和親,和親是一種很方便維持和平的手段,歷史上也有很多和親比較成功的案例,比如金城公主和親還有很多優勢,它能夠促進兩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 入藏40年,與松贊幹布生活9年,文成公主寡居31年也沒回唐朝
    不過當中原王朝弱勢的時候,通常還會採取比較見效的辦法,來謀求周邊的穩定,即和親,也就是中原王朝的帝王將公主許配給少數民族勢力的首領,來換取和平。 當然,這個公主通常情況下,也並不是皇帝的女兒,畢竟邊塞那麼遠,又怎麼會讓她們去外地受罪呢,這些去和親的公主,一般都是宮女或者旁支宗室裡的女子,把她們封為公主,再去和親。
  • 史上最慘的和親公主宜芳公主:沙塞容顏盡,邊隅粉黛殘
    軍事實力與契丹旗鼓相當,有時還稍強於契丹。所以為了拉攏安撫實力不弱的奚,唐玄宗時期,曾經先後將宗室女固安公主辛氏、東光公主韋氏先後嫁給了奚首領李魯蘇。所以唐朝而言,宜芳公主不是第一個嫁到奚的公主,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 歷史丨唐朝也和親,吐蕃也和親!和親究竟是個什麼鬼
    就像靖康之恥時,金軍圍著北宋的都城,宋徽宗怎麼沒想到和親呀?刀都架在脖子上了,搶就是了,誰跟你談和親?!唐朝與吐蕃的兩次和親,也發生在兩國相持階段。安史之亂後,唐朝全無還手之力,同樣不存在和親的基礎。上表中顯示出吐蕃和親的節奏,與唐朝存在驚人的相似之處。在吐蕃王朝崛起的時期(松贊幹布、貢松貢贊、芒松芒贊、赤都松贊、赤德祖贊),對外進行過相當頻繁的和親舉動。不但外嫁公主,還大量迎娶異族公主。
  • 作為松贊幹布的妻子,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誰地位更高?
    作為松贊幹布妻子,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誰的地位更高?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漢族。吐蕃尊稱甲木薩(藏語中「甲」的意思是「漢」,「木」的意思是「女」,「薩」的意思為神仙)。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幹布的王后。
  • 義成公主是楊廣妹妹,和親突厥嫁了四次,四個人還是父子
    在歷史的書頁裡風雲莫測,義成公主上一刻遠嫁突厥,下一刻國破家亡,經歷了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遠嫁突厥心在隋 本文只允許自媒體號」新語說古今「轉載和發布,其他名稱帳號皆為抄襲。
  • 如懿傳固倫和敬公主結局是什麼 遠嫁蒙古和親但跟歷史不相符
    《如懿傳》中的固倫和敬公主結局是被遠嫁到蒙古和親去了,在歷史上固倫和敬公主並沒有被送去蒙古,但是留在了京城,因為乾隆不捨得這個女兒,格外的疼愛她。   《如懿傳》中璟瑟是富察皇后跟乾隆的嫡女,嫡出的她從小就自視甚高,不將那些庶出的兄弟姐妹放在眼裡。
  • 她是第一位和親西域的公主,寫下一首悲愁詩,感動了漢武帝
    從家鄉荊門到宮中,再到和親塞外,王昭君的一生,承載著國家的責任。可誰又關注過她的內心呢?和親公主遠嫁後,生活過得怎麼樣?史料記載較少。但是,漢代一位和親公主曾寫過一首詩,情景再現了她遠嫁後的生活,漢武帝讀了之後,也感動不已。
  • 同樣是和親,為啥漢朝喜歡用「假」公主,清朝則都是「真」公主?
    可就在這種利用女孩婚姻自由來換取和平的封建陋習當中,其實還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之處。漢朝多是「假公主」,清朝全是「真公主」就好比漢朝,其和親公主絕大多數都不是「真」公主,而只是和親之前臨時冊封的「假公主」。
  • 我思我在:黃鵠終歸故鄉 ——細君和親與家國情懷
    為何嫁到烏孫去?她願意去嗎?不去可以嗎?能選擇嗎?哪兒的生活環境怎樣呢?她想家嗎?能回來嗎?這首詩歌最能概括情感的是哪一個字?為何?如果是你,你會作如何選擇?學生討論,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罪臣之女,不得不去,此一悲。遠嫁烏孫,遠離鄉土,此二悲。荒涼邊塞,習俗各異,此三悲。
  • 漢代和親:一公主嫁給烏孫國父子及族弟三人
    公元前200年,與匈奴戰爭失敗的漢高祖劉邦接受了大臣婁敬的建議,實行「和親政策」,揭開了中央政權與周邊民族關係新的一頁。
  • 歷史上第一位公主和最後一位公主是誰?第一位被腰斬的公主是誰?
    而每個人心中有名的公主有所不同,那麼我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公主和最後一位公主,以及第一位和親的公主,第一位被腰斬的公主我們可以了解一下。還有我們教科書中熟悉的文成公主。
  • 一個比王昭君還厲害的和親公主,是什麼原因讓國王對她唯命是從?
    說起漢代最出名的和親公主,大家可能會想到王昭君。其實,在漢武帝大一統的時期,也有執行和親任務的公主,並且頗具傳奇色彩,嫁過去之後國王對她百依百順,唯命是從,她就是解憂公主。一個比王昭君還厲害的和親公主,是什麼原因讓國王對她唯命是從?
  • 如懿傳固倫和敬公主真的遠嫁到蒙古了嗎?最後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說到最近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如懿傳小編看到有不少的人是在議論紛紛的,這部電視劇的劇情還是非常的精彩的,當然了,小編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議論紛紛,這部電視劇主要講述的就是當時清朝時期的故事,劇情還是非常的精彩的,那麼,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在如懿傳中固倫和敬公主。
  • 和親?你那麼厲害,為什麼要讓中國未婚女性去當炮灰?
    某個專家在一個採訪視頻中說,現在願意來中國的頂尖科技工作者還太少了,也就烏克蘭那些研究航母的,為了吸引全世界的人才來中國,可以嘗試下「和親政策」。如果中國實行和親政策的話,我敢說全世界的精英都可以被中國的和親政策所感化。除此之外,這個專家教授還在高校的講臺上循循善誘,「美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美國月入三千美元,還不如在中國月入兩千人民幣生活的好。」在這個專家教授眼裡,很多中國人都是傻子,這樣的言論堪稱降維打擊,把中國人打的一愣一愣的!
  • 松贊幹布早逝後,文成公主在吐蕃寡居31年,期間如何立足?
    同昭君一樣,唐朝為了促成與吐蕃的友好外交,派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兩人有著相似的命運,自和親之日起,便遠離中原故土,再難踏上家鄉的土地。文成公主進藏四十年,丈夫松贊幹布早早去世,她獨自在吐蕃生活,直到死也沒有回過長安。
  • 陝西出土唐朝公主墓穴,盜墓賊無恥行為引眾怒,專家:禽獸不如
    而可以獲得單獨的大規模陵寢的古代女性,大多都是數量不多的王后和地位極高的公主。古代公主的墓葬或是陪葬王陵,或是隨夫而葬,亦有和親遠嫁而難尋其墓者。 壁畫中生動地描繪了雲中車馬以及恢宏的儀仗隊伍、侍者,將長樂公主生前的奢華生活展現得淋漓盡致。自古皇室公主之命運可謂是多舛,幸運地也只是成為皇室籠絡權力的政治工具,而遠嫁邊疆異族,為國和親者更是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