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男女雙方若是情投意合,必會想方設法的在一起,而後擇選良辰吉日結為連理。但除了有感情基礎外,大多還講究門當戶對。
千百年來,婚姻一事並非兒戲。尤其在古代來說,須雙方父母同意才行。不是有句話這麼說的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如果生在帝王家,那就很多時候身不由己。比如漢唐時期,作為一種政治手段,就有很多公主和親外嫁異邦。
尤其唐朝,據不完全統計,唐朝差不多有20位公主遠嫁他鄉。當然,其中也有幾位並未成行的,在這暫不作討論。
那麼,貴為盛世之巔的大唐,為何要把這麼多的公主遠嫁給番邦異族呢?
其實嫁公主並非唐朝首創,上面已經提到過,在西漢時期,就已有「昭君出塞」這種政治和親手段。
據悉,兩漢與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和親最為頻繁的朝代。從漢高祖劉邦開始,西漢就多次遠嫁宗室女維護和西域各國關係。
而唐朝初期,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都同樣寄望利用和親的手段維護邊疆穩定。想必很多同學都知道,唐朝一位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許配給松贊幹布為妻。
松贊幹布為了彰顯自己迎娶文成公主的心意,不惜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文成公主入藏之後,也為當地居民帶來先進的中原農耕知識,他們二人也被譽為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和親先例。
除了文成公主之外,大唐一共先後遠嫁了近20位公主。這些貴為金枝玉葉的公主們遠嫁異國他鄉,不僅要忍受環境之苦,同時還因西域各國連年徵戰,有的甚至還被當作附屬品,不斷改嫁他人,這都時有發生的事情。
那麼問題來了,唐朝為何要頻繁遠嫁那麼多公主?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隨後他便登基為帝,開創貞觀之治。然而,唐朝全面承襲隋朝基業,再往前倒騰幾十年,五胡十六國中,有諸多北方民族盤踞在河西走廊一帶。
李世民即在玄武門之變中取得勝利,但那些北方遊牧部族則是趁勢南下,企圖徹底衝垮大唐。此時唐太宗李世民便希望安撫其他友邦小國,維護大唐統治安穩。
據史料記載,李世民先挑選自己女兒新興公主許配給真珠可汗,以達到政治聯姻的目的。雖說真珠可汗於內亂中突然駕崩,但這也開創了唐朝和親先河。
此後,永安公主、安化公主、文成公主等等大唐宗室女,皆是遠嫁西域各國。也就是說,大唐通過聯姻的方式,締結不少西域小國,維護了邊疆之安穩。
再說的淺顯點,唐朝建國之初,由於國力不是太強,自是無法做到像漢武帝那樣蕩平北方。以唐太宗李世民為首的統治階層,則希望通過遠嫁和親方式,聯合其他西域小國,讓戰事暫時平息,給大唐留下喘息的機會。
等到唐高宗李治以及唐中宗等皇帝繼位之後,彼時的大唐國力漸漸強盛,也不需要頻繁地通過和親來維持政治穩定。因此,唐朝中前期,和親最為頻繁。
其次,那異邦貴族如何配得上唐朝這些金枝玉葉呢?畢竟我國最講究門當戶對,難道唐朝的皇帝們真忍心讓自己的女兒遠嫁北方不毛之地嗎?
之所以讓公主遠嫁,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希望通過和親的方式,拉攏其他西域小國。大唐頻繁和親,也是不希望和北方民族發生正面衝突。畢竟打仗,消耗人力物力財力。
而這些遠嫁的公主們,就像是一枚棋子,可以起到維護和平的作用。當然,說是唐朝遠嫁公主,但其實真正的公主又有幾個?估計一隻手都能數得過來,嫁得最多的應該是宗室女和臣子之女。
除此之外,那些異邦希望迎娶大唐公主,也是想和大唐拉近關係,攀上這棵大樹。
再從聯姻的成功率來看,通過和親方式,既能很好的安撫拉攏周邊勢力,也能穩定邊陲。為大唐贏得和平發展的時間,也最大限度地降低發展的成本。
最後,就是彰顯大國恩威,也有安撫周邊小國之心。周邊小國雖說不至於能讓大唐危在旦夕,但時不時地騷擾邊境,搶掠財物,也是十分令人頭痛的事兒。
再者說了,邊境一亂,容易引起騷動,若不派兵平定,很容易造成百姓暴動,從而引起連鎖反應。
唐朝要的是共同發展,共同繁榮。聯姻,不僅能增進兩國友誼,促進兩國的經濟文化交流,還能讓大唐不用疲於防備邊疆,可以專心發展經濟文化。一舉幾得,何樂而不為?
那作為統治者而言,將這些公主遠嫁異國他鄉,不僅能換來兩國友好,還能促進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所以,和親對於唐朝皇帝們來說,是一種最為有效解決戰亂的方式。
若不是為了共同利益,誰又會採取這種政策?
就像現在的一些大企業,很多豪門不都是講究聯姻嗎?其實道理都一樣,都有著共同的利益驅使。若非如此,誰又願意和一個沒有感情基礎的人結婚生子?
當然,唐朝皇帝選擇和親,也不會自降身份,相反都會提高這些遠嫁公主的身份地位。
綜合來說,唐朝通過和親這種方式,來換取和平,從宏觀角度來看,此種方式在當時是最好的維穩手段。
所以,我們也不要一刀切,說和親都是一種屈辱的政策。畢竟,唐朝的和親政策,是處於優勢時採取的,是靠自身實力實現和平之后,才和親加強關係。
參考資料:《唐史》《新唐書》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侵權, 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