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弘德小學全景。
近日,在市教育局公示的第三期青島名師培養工程人選中,青島弘德小學李梅老師入選。作為投入使用僅一年多的新學校,學校最初的 14名老師有20餘人次出示全國、省、市的信息化教學公開課、現場課,或在省級以上各類比賽中獲獎,10餘人次受邀外出講學,1人成為省網絡研修工作坊主持人;承辦了教育部首屆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教育大會……青島弘德小學校長呂紅軍說,學校的建校時間雖短,但很充實,感覺收穫滿滿的。多元融通,無限創想是學校的辦學理念,代表的是一種思想和信念,為未來築基,必須讓每一個孩子充滿靈性。
開放式辦學
為孩子搭建創想舞臺
教學樓大廳有一架鋼琴,課間,音樂會在教學樓裡迴旋;在每一層的連廊上,有十幾臺網際網路校園數字閱讀機供孩子們使用;實驗室、機器人教室、文體藝室、展廳等全天開放。
校長呂紅軍介紹,開放式辦學,就是要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解放頭腦,使孩子們能想、敢想,發散思維;解放雙手和腳,讓孩子做行動派讀萬卷書,也要走出去行萬裡路;解放空間和時間,利用現代的網際網路技術,讓處處都成為學習場所,孩子們時時都能進入到學習當中。
藍色夢想
信息化教學為未來築基
藍色的標誌和口號、藍色的教學樓名……在弘德小學,無處不在的藍色元素醒目大方。呂紅軍校長說,「藍色是青島的象徵,藍色是國際上高科技、信息化的符號色,青島的藍色矽谷就是高新技術的聚集區。藍色代表夢想,我們為孩子們夢想而來,我們努力的目標就是要讓每一個孩子都實現自己的夢想。 」
在弘德小學,多媒體教學的信息化課堂是最大亮點。在教育部主辦的「中國首屆移動網際網路教育大會」上,弘德小學的「藍精靈的一天」課程受到了與會領導和專家的一致好評。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多媒體教學,使孩子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
面向未來的信息化教學如今在弘德小學全面得到普及,學校先後被授予市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培訓基地、市教育信息化應用示範學校,省教育信息化試點學校和教育部新教育100示範學校榮譽稱號。
細心呵護 融合創新
青島弘德小學二年級3班的黑板報兩邊,有兩塊彩色的集贊卡,全班43個孩子的名字都在上面,孩子們準時上學了、上課聽講了、幫助同學了、作業按時交了,就會獲得一朵小紅花,集夠5朵就會有一個贊。班主任、優秀教師發展工作室主持人魏清妍老師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特別對於七八歲的孩子來說,積極的鼓勵和正確的引導能讓他們健康成長。
循循善誘關愛每一個孩子
魏清妍說,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優缺點,對於學生表現出來的哪怕很細小的閃光點,老師都要及時加以引導肯定,增強其自信心。小琳是個可愛的女孩子,剛上學那會兒,可是個調皮的小女孩,上課時常和別人小聲講話、老師交待的作業也總是完成不了。一天課後,魏清妍在走廊裡叫住了小琳。魏老師說,你喜歡你同桌小琪小朋友嗎?小琳點點頭不語。這時魏老師說,老師也喜歡她,因為她很乖上課認真聽。小琳睜大了雙眼看了看魏清妍,似乎在想些什麼。
同課異構讓老師更優秀
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怎麼才能讓孩子們將全部的精力放在課堂上呢?魏清妍結合學校的信息化課堂,給年輕老師提出了同課異構的新方法。《「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是魏清妍參加省同課異構現場課,也是年輕老師學習的精品課,課程目標——教會學生用外貌、動作、語言展現人物,通過運用PAD和多媒體教學工具,將單一的書本變成了生動的情景劇表演課程,同學們自編自演,輔助音視頻、朗誦、錄音和影視資料等,讓老師和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
魏清妍說,「創新 融合」是信息化語文課堂的核心,藉助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術的開放性及其形象、直觀、化靜為動的特點,可以充分挖掘學生語文學習的潛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多元課堂 沁潤心田
「看哪位同學在浪費水了? 」午飯時間,青島弘德小學優秀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張麗正領著二年級6班的學生排隊洗手,腳踩式的出水裝置對7歲的孩子很有吸引力,有同學洗完手了,還喜歡踩著玩。張麗說,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這些小提醒非常必要,好習慣都是在慢慢的培養中形成的。
多元教學創新課堂全國展示
藍天是白雲的家,樹林是小鳥的家……祖國就是我們的家。這是一年級語文課文《家》的內容,在全國的新媒體新技術中小學創新課堂上,張麗將這篇課文搬到了PAD上。整節課分為 「畫家」、「賞家」、「找家」、「護家」、「愛家」、「戀家」六個部分。孩子利用電腦軟體,畫出了心中的「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並投放到教室電子白板上。
張麗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媒體的教學形式多元,這六個章節就分別利用了畫畫、錄音、分析、誦讀、描繪、視頻等多種手段,讓抽象的文章變成了一幅幅生動的五彩圖畫,變成了孩子們能體驗、能參與、能動手、能自己思考的多彩課堂。過去一節課,一二年級孩子專注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但這樣一堂課下來,40分鐘的時間裡,同學們全身心地鑽了進去。
研究型教師引領教師成長
新學校,年輕的老師多,怎麼讓「零」經驗的老師更快地成長,成為學校的教學骨幹和班主任,是張麗思考的問題。有著25年班主任工作經驗的張麗認為:年輕老師的特點是有激情,有創新精神,但不足是教學經驗少,遇到孩子們的突發狀況解決問題的方法少。為了讓年輕老師更快地成長,工作室每天都有例行的晨會和放學後的總結會,備課應該怎麼做、這個章節應該用哪種方式講授更好、調皮搗亂的學生用什麼方法最有效果……8名年輕老師每天的備課內容是厚厚的一摞,讀一遍再給予完善和優化,張麗不知不覺就堅持了一年多。一年間,很多老師在張麗的帶動下在全國、省、市公開課、現場課上登臺,有些還獲了大獎。多年來,張麗所帶班級受到學校和家長的好評。她本人也先後在青島市語文整體改革年會、華北數位化教學和全國數位化教學示範區域教學成果展示會上展示現場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