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相信大家平時會頻繁看到一些關於此戰爭的一些紀錄片,而為了紀念這場戰役,媒體界還特意上映了電影《金剛川》。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就是喀秋莎火箭炮的出場和使用過程,在對美方陣地發出襲擊時,威力驚人,不少戰士都為之吶喊,隨後便迎來了戰役的勝利。那不禁有人疑惑,除了《金剛川》裡的喀秋莎,抗美援朝志願軍,還有其他底牌嗎?
據中新網報導稱,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聯兵工廠研發的,一次可同時發射16枚火箭彈,只需要1-10秒的時間,最大射程可達到7.9公裡。首次利用到戰場中時,對美國軍隊進行覆蓋式襲擊,隨後獲得陣地。在上甘領戰役中,該火箭炮也加入其中支援志願軍部隊。除了引以為傲的喀秋莎火箭炮外,當時志願軍部隊還有不少拿得出手的裝備。今天就和大家普及一下抗美援朝戰場中,志願軍所用到的部分武器裝備。首先是日本製造的火炮,包括了九二式步兵炮,四一式山炮等,大部分是在抗戰時期從日本軍方那裡繳獲的。四一式山炮的口徑是75毫米,重量是540千克,最大的射程是6300米。M1942式76.2毫米野炮是蘇聯當初支援我國的武器,射程是13290米。不誇張的是,該野炮在整個戰爭期間,立下了汗馬功勞。
炮兵領域主要是日本和美國武器,最值得一提的是一款M2A1榴彈炮,在防禦戰爭中,志願軍部隊利用該款武器連續擊敗美軍,並對其陣地進行了毀滅,該榴彈炮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被用於戰爭中,直到最後取得勝利。
當初抗美援朝期間,我國志願軍所用的武器大部分是從過去戰役中繳獲的,部分也是來自於國內自主化生產。在戰爭爆發第二年的時候,我國志願軍部隊便將武器統一改成了蘇制武器,統一裝備後,我國的戰鬥實力逐漸提升,而在後期,我國開始進行仿製,生產出一批國產武器投入志願軍部隊。
了解抗美援朝戰爭的人就應該知道,這次戰役中,犧牲了近20萬烈士,除了戰死的,還包括因為天氣原因被活活凍死的,很多紀錄片中都有記載。當時我國士兵為了儘快趕赴朝鮮應戰,便沒有帶足防寒物資,很多士兵為了減少重量負擔,穿的很單薄,等到後期冬季來臨後,該國溫度極低,所以不少士兵都因為抵抗不住嚴寒而被活活凍死,這點是非常令人心痛的,如果是現在物資充足的情況下,想必這些烈士就不用白白犧牲了。
那時候,其實我國的軍事實力並不強大,但依然是奮不顧身前往朝鮮支援,當時還是面對的強大的美軍,這樣的勇氣是令很多國家都感到敬佩的。美國的軍事力量在那個時候已經開始大力發展,士兵們都是採用的先進的武器,這與我國志願軍部隊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我國烈士們並沒有膽怯,而是憑藉戰術和毅力頑強抗戰,最後終於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正是因為經歷了多次這樣的戰爭,才讓我國意識到現代化科技軍事手段的重要性,如今將科技加入軍事設備中,大大提升了武器的性能,很大程度可減少人力的消耗。所以目前各國都在研發科技化武器。目前,我們已經迎來了和平時代,但國家對軍事力量依然不能鬆懈,這不僅僅是保證國際地位,也是對別國造成一定的威懾,是非常有必要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