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53,這是一組上了熱搜的數字,也是抗美援朝烈士人數。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不懼炮火,將愛國熱血化為前行動力,他們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保家衛國!近期熱映的《金剛川》便是一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電影,影片以抗美援朝為背景,講述了志願軍戰士們「奮勇迎戰,軍魂無敵」的故事。
這個電影在10月23日上映首日便票房過億,截至昨天,票房已經突破四億。而在影片上映之前,該片堪稱「國產戰爭片」頂流的王炸陣容便備受矚目:影片由《八佰》導演管虎、《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繡春刀》導演路陽聯合執導,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領銜主演,鄧超特別出演。
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金剛川》的英文名,沒錯就是《The sacrifice》。
要討論英文名,先聊聊電影講的是什麼:
在1953年抗美援朝最後大決戰金城戰役中,志願軍燕山部隊主力軍必須在7月13日早上6點到達金城前線。影片故事講述的便是7月12日下午到13日早晨5點,這十幾個小時之內發生的事情。為保障大部隊必經之路金剛川上的金剛橋暢通無阻,炮兵與炸橋的敵機展開慘烈戰鬥,修橋工兵在敵機的狂轟亂炸中奮力修橋,志願軍最終用血肉之驅抵擋住了敵人的鋼鐵炮彈甚至燃燒彈,用犧牲換來了準時抵達前線,發起進攻。
了解了故事,我們再來看看單詞的意思:
Sacrifice [ˈsækrɪfaɪs]
n. 犧牲;祭品;供奉 vt. 犧牲;獻祭;虧本出售
vi. 獻祭;奉獻。
這是個來自拉丁語的單詞,由兩個詞根組成,拉丁詞根sacr-表示神聖的,拉丁詞根fic-表示to do,to make。這本來是個宗教術語,本意就是祭獻給神如豬牛羊或個別文化中的人祭。因為祭品要被殺死,才會變成了神聖的東西,這是sacrifice殺死人或動物獻祭這個單詞字面含義是「to make sacred」的邏輯所在。
所以,sacrifice的宗教意味從一開始就存在,直到現在也還挺濃。英文裡用到這個詞的時候一般都非常嚴肅。結合一下故事劇情,加上sacrifice也有這層意思,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另一個詞:炮灰。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用詞的確值得推敲。
不過,關於電影的英文名,電影的導演之一郭帆說到:「電影本身就是講犧牲的」。在他看來,影片最打動他的地方不是宏大的戰爭場面,而是吳京和張譯所演繹的角色之間的戰友兄弟情。電影裡的劉昊說「除了犧牲我們還能做什麼呢」,高團長說「不要管我,快修橋」,老關犧牲前打出一發照明彈,張飛最後操作高炮對決,這些的的確確是犧牲自己,保全大局的感人瞬間。
但為了保障大決戰的補給線,志願軍戰士們連續七次修復三十七米長的大橋,用血肉之軀築起金剛川上的水路通道。這種精神,仔細想想,又哪裡只是「犧牲sacrifice」這麼簡單呢?
看完了分享,你覺得《金剛川》的英文名合適嗎?
A- 合適,sacrifice 恰到好處
B- 不合適,金剛川的戰士們值得更深遠的評價
作者:司君桀 酷艾英語優秀教研老師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