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憤怒開始的行為,必以後悔結束。
從前或許不覺得,就算有所覺也自我催眠繼續迷糊下去—畢竟要「難得糊塗」嘛!今年的際遇卻令我有百年前的「猛回頭」「警世鐘」的震撼:原來這短短幾十年的人生,最最恐怖的,卻是「理所當然」四個字;原來如相當一部分同胞一樣以五千年輝煌燦爛文明而自豪的「大中華分子」之一的區區在下,不過是在成長中被各式各樣的條條框框,束縛得早已失去獨立思考能力的盲從盲信的可憐蟲。一百年前的偉人大聲疾呼,要我們不做古人的奴隸,不做權威的奴隸,凡事要想個為什麼,問一個為什麼。可是一百年後,我們還是各種各樣的奴隸「房奴」「車奴」「孩奴」「卡奴」……
也許要有人來痛罵筆者,這篇不是說的心靈減壓的話題麼?怎麼一開篇就信馬由韁、離題萬裡了?可這卻是筆者真實地在思考這個問題達一個多星期的感受啊。從前,筆者還只是零星懷疑,因為終究沒有得著證據,只能將這零星的懷疑暫且壓服下,仍然和大多數人一樣對「理所當然」繼續信服和踐行。但懷疑的種子已經埋下,一旦得到合適的溫度終究要破土發芽,長成一棵樹的。就在筆者寫這篇文章的前兩天,還不死心,做了一個抽樣調查。隨機問一些人:如果你覺得不開心、憤怒、壓抑、沮喪,你會發洩出來,大吼大叫或者大哭一場,徹底宣洩一通,這樣就好一些了麼?答案幾乎千篇一律都是肯定!筆者實在是不甘心,又細細調查分析了一番,查找這個說法的總源頭。結果真是令人大吃一驚:很多人以為這是西方心理學觀念普及到國內以後才出現的心靈減壓法,事實上卻是源自於我們自己想當然的「移花接木」。要知道以情緒發洩來進行減壓,這樣急功求成的方法,在西方心理諮詢師執業生涯中從沒有使用過。不說太深奧的,只說我們大家都熟悉的西方心理學暢銷書,以及西方影視劇、文學作品中,有誰看到過,一個焦慮或沮喪的人在心理諮詢師的沙發上或是躺椅上,被一個仿如打了雞血的心理諮詢師鼓動著:宣洩出來,大聲喊叫出來,對著一個空曠的地方,或是乾脆登上山頂,大吼一通,就會好起來。有麼?筆者謹慎點說,至少筆者和周邊的朋友們沒有見過,倒是近二十年來的港臺劇、大陸劇,或是快餐文學中,大篇幅充斥著這樣的橋段。百試不爽,猶如萬金油一般,一來熱鬧好看,二來足夠煽情,三來簡單易學大眾風行。還有什麼比這皆大歡喜的局面更好的呢?於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樂觀一點估計吧,從上世紀90年代算起,我們黑髮黃膚人心中,認定了這個用情緒宣洩來心靈減壓為「理所當然」。
因為信的人太多,踐行的人太多,於是原本不信或還持有懷疑的人也不得不隨大流地信奉了。十年前筆者還在攻克MBA教材案例時,也十分熱衷於啃讀國內的企管書籍。赫然發現,有人居然將這種心靈減壓法寫進了中國式企管法則中。那時深深地對此感到疑惑,不妨借一則笑話來談談這個案例。
這個笑話雖然粗俗,然而卻正是所謂情緒宣洩誤區的直觀寫照。生活中、工作中、交際中,人們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正面情緒讓人興奮激昂、充滿動力,負面情緒讓人沮喪焦慮、頹廢膽怯。但是一旦情緒的累積達到了讓人感覺有壓力、有了負擔的時候,這時不負責任地來一句:那就吼出來吧,發洩出來吧,狠狠打一架吧。說這話的人和聽這話的人都快意了,都滿足了,誰都不會去深入想一想這樣宣洩下去的後果。人都是有惰性的,事情不到了十萬火急,問題不攤在面上,造成了大損失的境況下,都還想著能瞞就瞞、得過且過;更何況這所謂的情緒宣洩減壓法確實有小打小鬧的效果呢?比如說心情壓抑鬱悶了,大聲哭一場確實輕鬆多了;比如說遠足旅行,面對群山雲海、廣闊原野,放開喉嚨嘶吼一通,確實通體舒泰,難道不是效果麼?
話又回到本文開頭,這就是最讓人氣憤和無奈的「移花接木」術。明明這一種宣洩是無損於他人的自然行為、個人行為,怎麼能就被那些「聰明人」移植嫁接成「只要有了情緒就要宣洩出來」的金科玉律呢?仔細回想一下西方心理諮詢師的做法,他們從來沒有讓他們的病人去爆發去宣洩,一張沙發,一張躺椅,一個安定人心的氛圍、友好和善彼此信任的氣氛裡,心理諮詢師們循循引導,認真傾聽,病人要做的是舒緩情緒,諮詢師要做的是從病人的言行和回憶中找出他情緒積壓造成壓力的癥結。
如L.羅恩·哈伯德的《戴尼提》,一部暢銷五十年,銷量據稱突破兩千萬冊,跨一百多個國家的有關人類心靈的著作。「戴尼提」(Dianetics),這個單詞源自於希臘文dia(意即穿越)和nous(意即靈魂),闡述的是心靈和精神體的基本原理。在這樣一部宏偉的著作中,「戴尼提」理論中所提及的有關心靈減壓的「清新者」之類的概念,從來不是肆無忌憚的情緒宣洩。而是一種對心理現象有系統規劃地整理編序重新歸檔。「戴尼提」在西方世界所受到的推崇遠超過國人想像,因為它本身就不是定位在精神病治療,只是一種心靈自新,戴尼提的目的在於產生「解脫者」和「清新者」。很顯然,「解脫」和「清新」的過程,絕不是所謂的情緒宣洩做得到的。我們的「聰明的前輩」從西方心理學中鸚鵡學舌地學來幾個名詞,然後想當然地「移花接木」,就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心靈減壓需要情緒宣洩」這樣一個似是而非,弊遠大於利的結論。
社會習俗、群體心理普遍接受的觀念,不是一下兩下就可以糾正過來的。筆者也無意做「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鬥士,只是拼盡全力,要在大家勉強還能接受逆耳忠言的情形下,想一些補救和緩衝的辦法。不要急於駁斥心靈減壓需要不需要情緒宣洩,也不要急於列舉情緒宣洩後的感受。若真是無法說服自己,那只要記得慎待情緒宣洩,在獨處無人處,在遠離人群處,放縱一下,任性一回就好。千萬千萬不要將這種念頭帶到社會群體生活中來。須知人類的情緒有一道閥門,在理智的監督下,約束著人們,成為社會群體中正常一分子。一旦有一個聲音蠱惑著,憤怒就要大吼,就要暴力襲擊;傷心就要號啕大哭;焦慮不安就要搞破壞,那就一發不可收拾,開閘了的洪水,難道還指望著能當頭攔住麼?
有一句無名氏的名言「凡以憤怒開始的行為必以後悔告終」。幾百萬年的進化,生存的殘酷競爭,人類古老基因中就有好戰、熱血因子。自我掌控力不強的人,或意志不堅容易接受暗示的人,是最容易激活這些因子,做出事後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行為的。早前,有行為學研究者創造性地用一個新名詞「情緒動物」來稱這種任憑情緒宣洩、被各種情緒左右缺乏理智的人。這真是一個令人嘆服的總結。原來,當我們為情緒所左右,心靈壓力過大時,如果任由情緒宣洩就淪為了動物了呢。仔細想想,現實中還真是這樣一種現狀。
有一些現象,一些理論,不點撥出來,不特別用心理分析法來解剖一番,就看不清現象後隱藏的本質。這些僅僅是讀書還不能做到,最重要的是需要一個勤於思考的大腦。再說一個簡單的例子,有家暴的家庭裡,丈夫第一次打了妻子、父母第一次打了孩子,必然的,有一回就有第二回。憤怒之下的丈夫、憤怒之下的父母,痛罵、飽以老拳,情緒當時得以宣洩,而對方也一時懾於威壓表現得屈服,這兩樣刺激了施暴者心靈機制當中的情緒閥門。開閘放水那叫一個暢快啊,於是,在無意識當中,這種行為被歸檔為有效解決法和自我得益法。日後,同樣的情景再現,怒火自然而然就會引發同樣的行為。有的施暴者在宣洩完之後就後悔了,無論他(她)怎麼懺悔,保證日後再也不會施暴,但等到同樣的觸機出現,他(她)仍然不受控制地重複了怒罵、毆打的行為。這就是「情緒宣洩」在潛意識中留下了深刻印痕,就如同在人的心理機制當中安裝了一個按鈕,觸機就是相同或類似的情境。曾經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人,不明白為何這樣的家暴處理結果不是「浪子回頭金不換」而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現在,想必都要清醒了些吧?這都是「心靈減壓依靠情緒發洩」的錯誤信仰所惹下的禍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