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春歸歸不得,兩槳松花隔。舊事逐寒潮,啼鵑恨未消。」
這是清代著名的詞人納蘭容若題下的一首詞篇,納蘭容若,又納蘭性德,被人尊稱為清代三百年來第一詞人,在詩詞創作上極具天賦,心思細膩,筆觸清麗,風格自成一派,清麗脫俗而又繾綣婉轉,深婉動人,含蓄深致,題下了大量的詩詞,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而在這首詞當中,詞人主要敘述了隨帝出巡春盡難歸一事,抒發了公務在身春盡難以歸去的惆悵,同時也抒發了對於遠在故園的妻子的思念之情。
在上片當中,詞人率先以妻子的口吻質問自己,為何如此輕易地別離?首句當中即開門見山,點出了所要題寫的主題——離別與相思。而聯繫詞人的生平經歷,也能對該首詞當中所蘊含的情感有一個更好的理解。詞人身為康熙身邊一等侍衛,因為職位原因,向來公事繁忙,而題下該首詞的時候,詞人正隨君到盛京告祭祖陵,在告祭完之後,繼而要隨同皇帝巡視地方。其實不僅這一次,詞人身為皇帝身邊的一等侍衛,經常隨同皇帝出巡,這也造成了詞人經常不在家裡,與自己的妻子聚少離多。
如今,詞人在寒冷的北方,北方尚處於仲春時節,冰雪開始消融,大地開始回春,而此時的南方卻已經到了暮春時節了,春意闌珊了。南北差別很大,身在北國的詞人目睹松花江上的滾滾寒潮,難目睹北國的抽絲楊柳,難免觸景生情,想起了故園當中的暮春之景以及等在家中的妻子,故園春意已盡,而身在異鄉的詞人尚不能趕回去欣賞最後一點春光,也不能回去陪伴等待的妻子,心中的悵惘之情油然而生。
先看上片,上片當中詞人著重點出該首詞的離別主題,奠定全詞傷感而深婉的基調,隨後著眼眼前北國仲春之景,對比兩地的景致,如今故園春已盡,而詞人所處的地方尚是冰雪消融的時節,春已盡仍舊難歸,心中難免掀起波瀾。「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中,詞人以妻子的口吻質問自己,試問自己為何竟能如此輕易地離別呢?總是離多聚少,一年的時光中又能夠團圓幾次呢?事實上,並不是詞人輕易離別,只是因為身有職責,總是在外奔波,離別是身不由己的事情。
「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當中,詞人主要描寫自然環境,率先從眼前北國仲春之景出發,寫到了故園當中的暮春時節,同一時間,不同地點,風景與自然環境相差很多。詞人通過精妙婉約的詞句,將這兩個地方聯繫到了一起。北國天氣寒冷,如今尚是仲春時節,冰雪消融,大地回春,楊柳也才開始抽絲,而此時的故園已經春意闌珊,到了暮春時節,春色將盡了。
「春歸歸不得,兩槳松花隔」當中,詞人主要運用簡練的語言解釋了自己難歸故園的原因。一般來說,春天應該回歸故園,與家中的人一起欣賞美麗的春景,可是對於詞人來說,春天是應該回歸的,只是詞人卻無法回歸,這是因為寬闊的松花江阻隔了行船,以至於歸期延誤。而實際上的原因卻是因為詞人身不由己,自身有公務在身,難以回歸故鄉。「舊事逐寒潮,啼鵑恨未消」當中,無法回歸故園的詞人佇立在松花江岸,目睹江上江潮滾滾,寒冷無比,心中湧現出無數的往事,詞人的心緒也宛如江上的江潮,起伏洶湧。後一句中,仲春時節杜鵑啼叫,「杜鵑」是古詩詞當中常見的意象,因為杜鵑啼聲悽厲無比,聲聲泣血,所以杜鵑也被賦予了悽楚哀怨的涵義。杜鵑聲聲,怨恨未消,鑽入耳膜,使得詞人心中的惆悵越發濃烈起來,惆悵不能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