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病之源是寒溼,溼氣不除,身體難安!艾葉+喝茶輕鬆解決

2020-12-19 大醫本草堂

周晴(20歲,大學生):一個月前我生日,一幫好友同學聚在一起給我籌辦了一次慶生會,那天大家玩得很嗨,我喝了很多啤酒、飲料又吃了很多炸雞,燒烤。第二天就覺得胃痛,整個身體很沉重,躺在床上休息了一整天依然難受。第三天一早就去看校醫,開了一些腸胃藥,我這都堅持吃了快一個月了,胃痛還沒好轉,卻又長起了蕁麻疹。oh,my god!這是「中邪」了嗎?

李慧芳(40歲,公司職員):從上個月開始就總感覺噁心,還經常乾嘔,吃什麼都沒食慾,胃也總是脹痛;大便也不成型,還經常腹瀉,吃了一堆胃藥、瀉藥也不見好。每天上班都感覺昏昏沉沉的,工作總出錯。吃的很少,人卻還胖了一圈。我是「中邪」了嗎?

徐根生(62歲,離休人員):進入冬季以來,我的胃就一直不舒服,吃什麼都覺得堵得慌。一會便秘一會腹瀉,還總愛出虛汗。每天一晚就睡覺了,可早上醒來依然是頭暈乏力,整天都渾渾噩噩的,幹什麼都提不起精神。去醫院也檢查不出什麼毛病,助消化的藥吃了一點效果都沒有。唉……我這是「中邪」了嗎?

這三個患者到底是怎麼了?

這幾位患者都是典型的脾胃寒溼的症狀,也就是中了「溼邪」。《菜根譚》中說道:「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氣候溫暖,萬物就獲得生機,氣候寒冷,萬物就喪失生機,人體之理等同於自然。

今年的秋季氣溫較高,空氣乾爽,進入冬季後突然寒溼來襲,身體適應不了氣候的轉變,再加上一些內因(比飲食失調、受寒受涼、情志憂慮、缺乏運動等)誘導,導致「溼邪」入侵脾胃,引起脾胃虛弱,噁心乾嘔、胃脘脹痛、便秘腹瀉、頭暈乏力等症狀就會接踵而來。

脾是我們身體中負責運化的重要器官,經過胃部消化的食糜會被脾吸收其中對人體有益的"水谷精微",並"氣"化後向上輸送給心、肝、肺等重要的臟器,再將多餘的水向下運送到腎,經腎臟排出體外。

中醫裡的"脾"和"胃"是配合最密切的兩個臟腑,「溼邪」導致脾胃虛弱後,脾的運化功能就會受到阻滯,不能充分"氣化"食糜中的"水谷精微",脾胃通道不暢,使食物滯留在胃部,胃部缺少足夠的動力,也會導致蠕動下排功能減弱

《黃帝內經·素問》中說:"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虛了,沒有被氣化的"水谷精微"就會化為"水溼"滯留在體內,外溼入侵加內溼排不出,體內溼邪進一步加重,形成惡性循環。所以,中醫常說「千寒易去,一溼難除」。

國家級名老中醫,中國中醫科學院,著名中醫藥專家傳承博士後導師馮興華在北京衛視《養生堂》欄目中曾為大家普及過「溼邪」。

馮教授總結了「溼邪」的兩大特點:一是「溼性重濁」,二是「溼性粘滯」。重濁的特點會導致人體昏沉疲乏、下肢浮腫、腹部肥胖、大便稀溏等。粘滯的特點會導致身體的各種病症遷延時日,纏綿難愈。這就是文章開頭的三位患者為什麼感覺無力,久病不愈的癥結所在了。

所以,如果你或者身邊親友有體虛乏力,噁心乾嘔,胃脘脹痛等症狀,吃了胃藥卻久久不見好轉,或者反覆發作的情況,別再盲目吃藥了,請先自檢下是不是被「溼邪」入侵了。

如果你中招了其中2-3個

就是溼氣了!

越多證明你溼氣越重

中醫視溼氣為大敵,稱為「萬惡之邪」,就是因為它不分季節,不分體質,不分男女,隨時趁虛而入,十人九溼,就是這個原因。

好在我也是一個有溼氣困擾的人

試過去溼方法千萬遍

交給大家兩個辦法

(方法一)內服:紅豆薏米芡實顆粒

針對國人愛喝茶的特性,自天真紅豆薏米芡實顆粒,將中國五千年茶文化與中醫祛溼原理相結合。

口感也清爽好喝,輕鬆調理身體,排除體內溼氣,緩解疲勞,改善皮膚狀態,無論男女都適合!

健康人群喝了可健脾養胃,防溼氣;溼氣人群喝了可固腎健脾,祛溼氣。

調陰陽,養五臟

內外結合,祛溼更快

人體有一套「水利系統」,脾主運化水,腎主代謝水,溼氣重的人往往也伴有腎虛。很多祛溼的食療方中往往只注重調脾,卻忽視了固腎,所以效果不佳。這款紅豆薏米芡實茶是通過養胃、健脾、固腎三者結合來達到祛溼的目的。

紅豆:具有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通氣除煩等多種功效。

國家級名老中醫馮興華教授也推薦在日常生活中可用紅豆清熱利尿的作用來祛溼。

薏米:中醫古籍《本草綱目》裡記載 「薏苡,味甘淡,氣微涼,性微降而滲,故能祛溼利水。」

有著美顏、去水腫效果的茯苓,不僅是消水腫神器,它對心神煩躁、水腫、痰多、失眠都有改善效果。

作為「水中人參的」的芡實,健脾作用最好!專攻消化不良,還可固腎、利尿、祛除水溼,對解除神經痛、頭痛非常有好處。

此款茶方中的所有材料均為藥食同源的天然健康食(藥)材,除了以上三種主要的材料外,還加入了蕎麥、百合、茯苓、甘草、山藥、橘皮、梔子等七味材料。並且經過反覆的臨床試驗,將所有材料進行了精準的科學配比,確保其健脾祛溼的效果充分發揮。

蕎麥:具有止咳平喘、消毒抗炎、軟化血管、降低血脂和膽固醇。

百合:具有解毒、理脾健胃、利溼消積、寧心安神、促進血液循環等功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益脾、和中緩急、調和諸藥之功效。

山藥:具有健脾補肺、益胃補腎、固腎益精、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等功效。

橘皮:燥溼而能健脾開胃,適用於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消化不良、大便洩瀉等症。

梔子: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溼、清肝明目、消腫止痛等功效。

今天要給你們推薦一款有效方便的去溼代茶飲

四季常服,喝出美麗健康好氣色。特別適合上班族、虛胖者、消化不良便秘者、腸胃不佳者、手腳冰涼生理機制紊亂者。

(方法二)外用:艾葉足貼

《醫學典籍》足療篇中記載:人之有足,猶似樹之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

足底與人體的五臟六腑,頸,腰,背部,皮膚等的健康緊密相連,微循環和淋巴環活躍,因此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

由於工作繁忙,睡眠不足及缺乏運動,人體內容易積累尿酸結晶體及溶脂性物等有害物質,這些濁素長期積累於腳底及關節部位,因此,想要變得美麗健康,就要從足底開始!

足貼的原理很簡單,中醫上稱「足」是人的第二個心臟,跟做足底按摩一個道理:

按摩是通過指關節按壓足底,而足貼是集合了各種植物草本精華成分萃取而成通過粉包刺激足

底穴位,以達到排濁排汙、去除身體毒素的效果。

身體通透了,自然各種毛病就少了,還能緩解失眠、肥胖、痘痘、便秘等帶來的困擾。

艾葉足貼使用效果:

足貼利用腳部反射區療法,貼在腳底能改善足部血液循環,驅散足底沉積物和祛除體內溼氣。

腳上有個極重要的穴位--- 湧泉穴這是人體長壽大穴,是人體排出病氣,提昇陽氣的通道。

睡眠障礙的形成,是長期的精神壓力造成的神經系統紊亂,身體累積的垃圾毒素,是常年不排毒

不注重健康的結果。按照穴位貼上足貼,堅持一段時間,才能幫你清理體內的垃圾毒素,徹底擺

脫煩惱的失眠

作用足底湧泉穴,讓藥效傳入臟腑。使用方便,當天就能看到溼寒排出。睡前一貼,8小時健康

養生。

晚上貼:按摩穴位,舒適睡眠

早上撕:清溼淨體,輕鬆健康

第二天起床撕下足貼的時候,你會發現足貼變得變黑,藥包上粘滿了深色黏黏的東西,千萬不要

被噁心到哦。不用擔心,那是足貼在排出你身體沉積的毒素,顏色越黑,證明體內溼氣越重。

顏色越深,油越多,代表吸附出的毒素越多,每天堅持貼,能調節體內循環,平衡內分泌系統

吸附出身體沉積的毒素,往後你會看到,足貼顏色越來越淺,說明你身體內的毒素越來越少

堅持使用一段時間,你會發現,睡眠質量明顯提高了,身體抵抗力增強了

內分泌調節正常後臉上肌膚都變好了

加快入睡速度√

l舒緩精神壓力和焦慮√

調節中樞神經、提高睡眠質量√

吸附身體沉積毒素鎮定安神放鬆緊繃身心√

滋養嫩滑肌膚√

下面就是小編精心為大家挑選的艾葉足貼

男女老少都可以用,輕鬆除溼

女人貼:排除溼寒,特別適合怕冷,痛經,月經不調的;

男人貼:排出菸酒毒素和體內溼氣,緩解身體疲勞,

老人貼:緩解老寒腿,給健康更好的呵護

孩子貼:感冒,發燒,咳嗽,擺脫藥物副作用,排出零食垃圾

適合人群:

1、失眠人群

2、體寒,風溼,怕冷人群

3、便秘、口臭、體臭、足臭者

4、電腦工作者,工作壓力大、長期受輻射人群

5、長時間站立、行走著、雙足、雙腿疲勞者

6、頸、肩、腰、腿疼痛腫脹人群

送父母長輩男女朋友都是一份超級貼心的禮物呢~

相關焦點

  • 寒溼過重是萬病之源
    寒溼過重是萬病之源現在的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裡有汙染,運動量少,身體陰盛陽虛,溼邪內鬱,所以大便無法正常。為什麼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醫裡講,脾虛則便溏,中國人本應以五穀雜糧為食,現在以肉食為主了,長期這樣,傷害的是脾胃。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著脾虛,也意味著體內有溼氣。
  • 如何去掉體內的寒溼?常用艾葉泡腳有什麼好處?有3點要注意
    所以,偏於陰寒的「寒溼」之邪,是養生家們所忌諱的。如果能去除體內的寒溼之邪,也就對健康長壽更有好處了。關於去除溼氣,我們說過很多,那麼,去除寒溼是不是也一樣呢?理論上來說,去除寒溼也是祛溼的一種。如果能準確辨證,當然能順利地祛除寒溼。
  • 身體肥胖、大便黏膩,說明寒溼嚴重!三種材料貼肚臍,很快調理好
    如果身體沒有其它問題,那麼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你體內溼氣太重了。中醫說:溼氣是百病之源、萬惡之邪!在致病的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 中,中醫最怕溼邪。現在人,飲食口味重、空氣汙染重,運動量少,身體大多呈陰盛陽虛,溼邪內鬱,為什麼會這樣呢?
  • 「千寒易去一溼難除」學會這些方法,幫你快速祛溼
    溼氣往往都會配合別的邪氣一同作怪,侵害身體健康。溼氣遇寒會形成溼寒,遇熱又形成溼熱,遇風則會形成風溼。這就是現在人們病症複雜難醫的主要原因。早起洗漱的時候花幾分鐘查看舌苔,"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可以直觀的反應身體狀態。正常時的舌苔表面透白,紅潤有光澤,乾濕適中,不健康的舌頭,舌苔白膩,邊緣有牙齒印記。
  • 妙用艾葉, 巧拍三穴, 讓全身溼氣通通不見
    我們每天生活中溼氣當中,北方一般情況下溼度30%左右,而南方的人們,基本上泡在水裡,溼度一般都在70%以上,甚至達到90%!所以,體內有溼氣是理所當然的。溼是萬病之源,對人體危害非常大。1、關節上疼痛。溼氣進入關節,與「寒」相遇,會形成寒溼,是引發炎症,導致關節疼痛的重要原因。2、婦科疾病。
  • 花椒艾葉水泡腳,祛溼通氣血
    【保健指南】「夏季溼氣正當令,人的五臟六腑中脾臟最怕溼,溼氣阻滯在脾胃,會出現沒有胃口、愛犯困、沒精神等表現。」湛韜解釋。  溼氣具有重濁、黏滯、易傷人體陽氣的特性,因此症狀表現比較接近。《黃帝內經》中說「因於溼,首如裹」,意思是,溼邪上擾可以使頭昏沉、不清醒,如同被什麼東西包住一樣,甚至面部浮腫。
  • 溼氣不走,又胖又醜!七溼足貼助你調理出一個健康的身體
    中醫有一句古話:千寒易去,一溼難除沒有人能隨便祛溼成功在致病的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中,溼邪最頑固!如果你有以上1-3點症狀,不用懷疑,你體內溼氣很嚴重了!溼氣是極易滲透的,雨水多的夏季,空氣溼度厚讓體內聚集了很多溼氣體內的溼氣遇熱變溼熱,遇涼變寒溼相互夾雜之下使身體機能發生變化,形成溼熱寒邪的複雜體質。說到祛溼,有的人會選擇拔火罐或艾灸。
  • 中醫除寒溼氣最好的中成藥,6種治療寒溼最好的中成藥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中醫學上認為脾胃主水,如果體內寒溼就會影響脾胃的正常運行,不祛除溼邪,就無法進補,再貴重的補品也無濟於事,那麼除寒溼氣最好的中成藥有哪些呢,中藥師寧寧為您分享10種治療寒溼最好的中成藥。
  • 為什麼有的人身體溼氣比較嚴重?可能和三個習慣有關,不妨了解下
    導語:千寒易去,一溼難除,如果自己身體當中的溼氣比較重,不加以重視就會讓人出現精神萎靡不振,渾渾噩噩食欲不振的現象,會讓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越來越差,想要改善這種情況,首先要知道是什麼原因所導致的。一、為什麼有的人身體溼氣比較嚴重?
  • 身體溼氣重容易犯困,睡覺前把它貼腳底,去除溼氣睡得更踏實!
    許多朋友經常出現睏倦、身體沉重、精神不振的問題,卻又說不出是哪裡出了問題,也可能有皮膚油膩、舌苔白厚、食慾減退,偶爾還會感覺到氣悶,這很有可能是身體裡的溼氣過重所造成的。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大多不是很健康,比如運動量少、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等都容易讓身體陰盛陽虛,就會讓人食欲不振、四肢乏力、常有睏倦感,還有可能會導致關節炎、月經不調、痛經、失眠、婦科病等多種疾病!有數據顯示,90%的現代人都有溼氣重的症狀,特別是在夏季容易出汗,而汗液卻被封在了身體裡,從而形成了大家常說的「溼熱」,而中醫就認為溼氣是萬病之源!
  • 溼氣一重,渾身不爽!一個方法貼肚臍,健脾胃、補氣血、祛寒溼
    溼氣不愧為萬病之源啊!同事小劉最近就找我抱怨說,年後回來就身體不適,每天渾渾噩噩,頭昏腦脹,吃飯也沒有食慾,我就隨便問了句「大便稀嗎」,他大吃一驚「你怎麼知道」,後來我順便看了下舌苔,這才確定,是溼氣重。
  • 體內有溼氣,百病纏身!三伏天做好這些,祛除體內寒溼
    溼氣是中醫的一種講法,就是陰盛陽衰,主要是由於氣候,飲食造成的,天氣溼熱加強飲食辛辣冰冷,溼氣很容易找上身,全身酸痛,不舒適感就來了。所謂的冬病夏治,要是在三伏天做好這6點,溼氣都能去除一大半。大家都知道三伏天就是365天中最炎熱的時候,在此時去溼通常是平時的3倍,旺盛的陽氣能壓迫陰氣,發揮作用於機體,疏通經絡,將體內的寒溼氣去除掉。
  • 溼氣重的症狀 7招幫你去溼氣效果特別好
    1、頭部當時期首先侵蝕的時候,頭部是首先會反應出來的部位,當溼邪最初侵襲身體時,可呈現頭昏沉重地,像裹著一塊布;身體困重,四肢沉重,渾身不舒適,似乎身上附著重物。此外,還會有發熱、微微怕冷怕風,流清鼻涕等表溼證,除溼氣,祛溼健脾,是冬季女性和中老年人最熱門的話題。
  • 用艾葉泡腳,排寒溼,去腳氣,但也要注意這幾件事,最好一個別漏
    中醫認為腳痛全身,經常利用艾葉來泡腳,不但可以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幫助排出體內的寒溼之氣,還能幫助疏通人體的經絡,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俗話講,寒從腳下生,人體的很多疾病都是寒氣入侵導致的,經常用艾葉泡腳,可以有預防寒溼對人體的侵害。除了驅寒的效果,經常用艾葉泡腳,能暢通人體內的經絡,氣血更加通暢,對健康非常有好處。
  • 睡覺時腳底也能排出體內多年溼氣,糖尿病人也能用!
    俗話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氣被稱為萬病之源中醫最怕溼邪所以養生之前先祛溼壓力大都會導致或加重體內溼氣囤積溼氣無法排出體內就會使身體虛弱不受補誘發多種慢性疾病吃再好的保健品都無法吸收溼氣不除,後患無窮「溼氣」會影響人的皮膚、容貌、體型影響涉及五臟六腑誘發百餘種難以根治的疾病
  • 溼氣是病邪的溫床!這個健脾食療方,輕鬆排出一身溼氣
    >4、三餐不規律、飲食結構不合理(脾胃受累,運化水溼動力不足)再加上現在春天,溼氣瀰漫,空氣中水分增加,地溼之氣漸升,再加上最近病邪肆虐,可以說汙濁之氣很重。如果你也有上述類似的症狀,那很大可能說明你體內溼氣很重了!脾不健運,溼氣越來越多不要不當回事,也不要以為自己只有上述一兩種情況就放鬆警惕。俗話說:溼氣是萬病之源。
  • 趕走「痰溼、溼熱、寒溼」應該這樣做!
    根據《中醫溼病論治學》中記錄:「溼」可能誘發140多種疾病,所以當身體「溼氣」旺盛時,大家就要重視了!進入夏季炎熱和梅雨時節,尤其是芒種過後,天氣更加悶熱,特別是南方都能感受到空氣中一股壓力的溼重感,全身經常黏呼呼的很難受,有朋友形容這空氣都能擠出水來了。
  • 溼氣偏重的男人,儘量記住「3吃3不吃」,或能減輕體內溼氣
    導語:俗話經常說:溼氣是百病的源頭,如果體內溼氣過重的話,會造成身體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容易引發疾病的出現。但是生活當中溼氣過重的人卻特別的多,尤其是很多男人由於溼氣過重,還會使得身體出現各種各樣的表現,今天不妨來了解一下。
  • 每天堅持做,睡覺也能排出體內多年溼氣,幹掉溼胖,健康又漂亮
    俗話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氣被稱為萬病之源中醫最怕溼邪所以養生之前先祛溼溼氣五級危在旦夕溼氣不除,後患無窮「溼氣」會影響人的皮膚、容貌、體型影響涉及五臟六腑誘發百餘種難以根治的疾病導致臭氣上逆外洩口臭、身體有異味影響脾運化、腎利尿功能引發眼袋下垂、全身浮腫溼氣進入關節形成寒溼
  • 農村路邊的艾葉,是許多婦科病的「剋星」,女人常吃艾葉身體好
    在農村,艾葉遍地都是,不值錢,許多農民都用艾葉做豬食給豬吃,殊不知艾葉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含有維生素和鈣、磷、鐵、鋅等多種礦物質元素,是一味傳統的中藥。艾葉《孟子》日:「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又稱蘄艾、家艾、艾蒿和五月艾,也叫灸草、野艾」;《爾雅》稱艾草為「冰臺」;《本草經集注》稱艾草為「醫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