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會聽到有人說「身體很累,睡眠不夠,沒有精神,口乾口苦,明明吃得少,身體卻浮腫發胖」,其實這些都是溼氣重的表現,溼氣是一種中醫的理論概念,中醫認為自然界的氣候潮溼入侵人體,致使溼邪過重損傷陽氣,從而影響身體健康。
溼氣往往都會配合別的邪氣一同作怪,侵害身體健康。溼氣遇寒會形成溼寒,遇熱又形成溼熱,遇風則會形成風溼。這就是現在人們病症複雜難醫的主要原因。
01「判斷辦法」
溼氣是最容易滲透的,有些人表面看上去健康無異常,實際上已經被溼氣浸染,在不知不覺中身體就已經損傷。體外的邪氣和體內溼氣裡應外合,威脅人體健康,那麼怎麼判斷體內是否有溼氣呢?
留心起床的狀態,早晨起床之後依舊感覺睏倦,沒有精神,小腿發酸沉重,這都是體內溼氣重的表現。早起洗漱的時候花幾分鐘查看舌苔,"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可以直觀的反應身體狀態。
正常時的舌苔表面透白,紅潤有光澤,乾濕適中,不健康的舌頭,舌苔白膩,邊緣有牙齒印記。如果是寒溼,舌苔厚重卻很溼潤,溼熱的時候,舌苔粗糙發黃。刷牙的時候會感覺得噁心,總覺得嗓子裡有東西,甚至不停吐痰,這都是溼氣重的表現。
還可以通過大便的狀態判斷,正常的大便很通暢,呈圓柱形。如果大便不成形,或者容易粘在馬桶上不易衝洗,或者是便秘,體內一定有很重的溼氣。
02「預防方法」
溼氣是困擾現在人們工作生活的不安分子,所以要出根本上解決問題,防範於未然,把溼氣扼殺在搖籃裡。
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動,讓空氣帶走室內的溼氣,如果室外的空氣也很溼潤,就藉助空調或風扇使之形成對流。陽光充足的時候多曬被褥,陽光可以有效殺菌,保持被褥乾燥,不要用潮溼的被褥、衣服等。
陰雨天避免出門,立即更換被水浸溼的衣服,室內不要留有水漬,及時用拖布擦乾。天氣熱不要睡地板,地氣陰冷,寒氣入體加重寒溼。早上起床不要洗澡,容易傷元氣,洗頭要用溫水,充分擦乾水分並馬上吹乾,然後給頭部簡單按摩。
遠離甜膩食物,因為「甜膩化溼」,拒絕生冷食物,比如冰淇淋、冷飲、涼拌菜等,中醫上認為生冷食物影響消化吸收,加重溼寒。預防體溼,可以多吃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莧菜、扁豆、薏米、綠豆等。
莧菜性涼味甘,有助於清熱解毒、通利小便、止血補血,扁頭可以消暑解溼、益氣補脾、消腫利水等作用。
03「去除方法」
體內溼氣重,容易引發多種疾病,中醫說:「千寒易去,一溼難除」由此可見,溼氣並不是可以輕鬆去除的事,想要有效祛除溼氣就要掌握正確的方法。
溼氣重的人,都是缺乏運動的人,受溼氣影響,總會覺得身體乏累、四肢無力、沒有幹勁,這時候不運動體內溼氣會更重,時間久了,溼氣必然攻入脾臟,引發各種病症。運動可以有效去除溼氣,人在運動的時候會大量出汗,汗水會帶走體內積壓的溼氣,特別適合長期久坐辦公室的人。
保持運動,可以減緩工作壓力,促進器官運作,加快血液流動,從而能加速排除溼氣,沒時間去健身房的話,也可以在家裡簡單運動,比如仰臥起坐、跳繩、瑜伽,或者去遊泳館遊泳,早起晨跑,都能加快水分代謝,不過要注意適當運動,即使補充水分,避免大量水分流失造成透水。
運動過後,人的體表溫度會增高,升溫流汗,這時候不要為了快速降溫吹空調和風扇,因為運動時人的毛孔會打開,用於排汗散熱,這時吹冷風,毛孔遇冷收縮,汗液無法排出,在體內滯留形成溼氣引發身體不適。
避開潮溼環境,人體的溼氣大多是受環境影響,保持空氣幹而不燥,在天氣溼冷的時候,關緊門窗,防止寒氣入體,天氣好的時候,開窗通風,有些人習慣下班之後坐在沙發前的地板上休息,時間久了寒氣入體,造成四肢酸痛。
注意保暖,不能只要風度不要溫度,根據天氣變化添加衣物,洗澡後及時擦乾水分,吹乾頭髮。保證充足睡眠,睡不夠溼氣的主要表現,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早睡早起,睡好覺人的精力會大大提高,免疫力增加,否則就會血氣虧損,邪氣入體而生病。
老話說:「寒從腳底起」,腳部非常溼冷,人的整個身體都會覺得寒冷,經常泡腳可以加快血液流通,去除體內寒溼。艾葉泡腳是一種非常好的保健方式,艾葉是一種常見的藥材,具有祛溼、安眠、驅寒、理氣的功效,睡前用艾葉泡腳能夠改善體質,有助睡眠。
值得注意的是,艾葉泡腳雖然可以祛溼安眠,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比如月經偏多的女生和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前就要諮詢醫生,按醫囑使用。
必要的時候配合按摩、刮痧、針灸,寒溼比較重的人適合針灸治療。按摩正確的穴位能調養身體、疏風祛溼。拔罐刮痧激發臟腑血氣,疏通體表經絡,促進溼氣排出。
飲食以清淡為主,根據體質選擇食物,注意營養均衡,儘量不要吃得太油膩,吃肉太多,身體陰盛陽虛,溼邪在體內積壓,造成不好的狀況。充分使用蔥、姜、蒜,這種家用的常見調味品,有不可否認的藥用價值,特別是薑湯,能讓人身體快速回溫,緩解不適。
十人九溼,想要出去溼氣並不是簡單的事情,更沒有什麼立竿見影的方法,所以體內有溼氣的人要了解自己的體質,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合理祛溼,養成習慣長久堅持下去,才能將身體調養健康。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