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寒易去一溼難除」學會這些方法,幫你快速祛溼

2020-12-20 健康站牌

生活中總會聽到有人說「身體很累,睡眠不夠,沒有精神,口乾口苦,明明吃得少,身體卻浮腫發胖」,其實這些都是溼氣重的表現,溼氣是一種中醫的理論概念,中醫認為自然界的氣候潮溼入侵人體,致使溼邪過重損傷陽氣,從而影響身體健康。

溼氣往往都會配合別的邪氣一同作怪,侵害身體健康。溼氣遇寒會形成溼寒,遇熱又形成溼熱,遇風則會形成風溼。這就是現在人們病症複雜難醫的主要原因。

01「判斷辦法」

溼氣是最容易滲透的,有些人表面看上去健康無異常,實際上已經被溼氣浸染,在不知不覺中身體就已經損傷。體外的邪氣和體內溼氣裡應外合,威脅人體健康,那麼怎麼判斷體內是否有溼氣呢?

留心起床的狀態,早晨起床之後依舊感覺睏倦沒有精神小腿發酸沉重,這都是體內溼氣重的表現。早起洗漱的時候花幾分鐘查看舌苔,"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舌頭可以直觀的反應身體狀態。

正常時的舌苔表面透白紅潤有光澤乾濕適中,不健康的舌頭,舌苔白膩邊緣有牙齒印記。如果是寒溼,舌苔厚重卻很溼潤,溼熱的時候,舌苔粗糙發黃。刷牙的時候會感覺得噁心,總覺得嗓子裡有東西,甚至不停吐痰,這都是溼氣重的表現。

還可以通過大便的狀態判斷,正常的大便很通暢,呈圓柱形。如果大便不成形,或者容易粘在馬桶上不易衝洗,或者是便秘,體內一定有很重的溼氣。

02「預防方法」

溼氣是困擾現在人們工作生活的不安分子,所以要出根本上解決問題,防範於未然,把溼氣扼殺在搖籃裡。

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動,讓空氣帶走室內的溼氣,如果室外的空氣也很溼潤,就藉助空調或風扇使之形成對流。陽光充足的時候多曬被褥,陽光可以有效殺菌,保持被褥乾燥,不要用潮溼的被褥、衣服等。

陰雨天避免出門,立即更換被水浸溼的衣服,室內不要留有水漬,及時用拖布擦乾。天氣熱不要睡地板,地氣陰冷,寒氣入體加重寒溼。早上起床不要洗澡,容易傷元氣,洗頭要用溫水,充分擦乾水分並馬上吹乾,然後給頭部簡單按摩。

遠離甜膩食物,因為「甜膩化溼」,拒絕生冷食物,比如冰淇淋、冷飲、涼拌菜等,中醫上認為生冷食物影響消化吸收,加重溼寒。預防體溼,可以多吃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莧菜扁豆薏米綠豆等。

莧菜性涼味甘,有助於清熱解毒、通利小便、止血補血,扁頭可以消暑解溼、益氣補脾、消腫利水等作用。

03「去除方法」

體內溼氣重,容易引發多種疾病,中醫說:「千寒易去,一溼難除」由此可見,溼氣並不是可以輕鬆去除的事,想要有效祛除溼氣就要掌握正確的方法。

溼氣重的人,都是缺乏運動的人,受溼氣影響,總會覺得身體乏累、四肢無力、沒有幹勁,這時候不運動體內溼氣會更重,時間久了,溼氣必然攻入脾臟,引發各種病症。運動可以有效去除溼氣,人在運動的時候會大量出汗,汗水會帶走體內積壓的溼氣,特別適合長期久坐辦公室的人。

保持運動,可以減緩工作壓力,促進器官運作,加快血液流動,從而能加速排除溼氣,沒時間去健身房的話,也可以在家裡簡單運動,比如仰臥起坐跳繩瑜伽,或者去遊泳館遊泳,早起晨跑,都能加快水分代謝,不過要注意適當運動,即使補充水分,避免大量水分流失造成透水。

運動過後,人的體表溫度會增高,升溫流汗,這時候不要為了快速降溫吹空調和風扇,因為運動時人的毛孔會打開,用於排汗散熱,這時吹冷風,毛孔遇冷收縮,汗液無法排出,在體內滯留形成溼氣引發身體不適。

避開潮溼環境,人體的溼氣大多是受環境影響,保持空氣幹而不燥,在天氣溼冷的時候,關緊門窗,防止寒氣入體,天氣好的時候,開窗通風,有些人習慣下班之後坐在沙發前的地板上休息,時間久了寒氣入體,造成四肢酸痛。

注意保暖,不能只要風度不要溫度,根據天氣變化添加衣物,洗澡後及時擦乾水分,吹乾頭髮。保證充足睡眠,睡不夠溼氣的主要表現,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早睡早起,睡好覺人的精力會大大提高,免疫力增加,否則就會血氣虧損,邪氣入體而生病。

老話說:「寒從腳底起」,腳部非常溼冷,人的整個身體都會覺得寒冷,經常泡腳可以加快血液流通,去除體內寒溼。艾葉泡腳是一種非常好的保健方式,艾葉是一種常見的藥材,具有祛溼、安眠、驅寒、理氣的功效,睡前用艾葉泡腳能夠改善體質,有助睡眠。

值得注意的是,艾葉泡腳雖然可以祛溼安眠,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比如月經偏多的女生和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前就要諮詢醫生,按醫囑使用。

必要的時候配合按摩刮痧、針灸,寒溼比較重的人適合針灸治療。按摩正確的穴位能調養身體、疏風祛溼。拔罐刮痧激發臟腑血氣,疏通體表經絡,促進溼氣排出。

飲食以清淡為主,根據體質選擇食物,注意營養均衡,儘量不要吃得太油膩,吃肉太多,身體陰盛陽虛,溼邪在體內積壓,造成不好的狀況。充分使用,這種家用的常見調味品,有不可否認的藥用價值,特別是薑湯,能讓人身體快速回溫,緩解不適。

十人九溼,想要出去溼氣並不是簡單的事情,更沒有什麼立竿見影的方法,所以體內有溼氣的人要了解自己的體質,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合理祛溼,養成習慣長久堅持下去,才能將身體調養健康。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一溼不除,百病難去!「治溼大法」助你告別小肚腩、痘痘、咳痰……
    千寒易去,一溼難除有人說吃薏米可以祛溼,有人說運動可以去溼,有人說拔火罐可以祛溼,有人說艾灸可以祛溼,有人說汗蒸可以祛溼……各種方法都嘗試過了,為什麼溼邪還是那麼難去!;「那裡」總是癢,總有揮之不去的味道,女性還有白帶異常;大便不成形,總是黏在馬桶上,衝不乾淨;……所謂「千寒易去,一溼難除」。
  • 不會吧不會吧,不會還有人在用紅豆薏米水祛溼減肥吧?
    本九一直沒寫,不是不想寫,而是祛溼一直是中西醫的矛盾戰場,存在諸多的爭議。所以本九花了老長的時間來進行搜尋證據,希望能夠給你們一個比較好的指引,希望你在看完這篇以後,能夠對「溼氣」和肥胖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和解決方法。
  • 它是天然「祛溼液」,隔三差五喝,堅持15天,排出體內溼氣一身輕
    俗話說,十溼九胖,可見溼氣對我們身材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如果你們嘗試了各種減肥方法,還是瘦不下去的話,那可能就是溼氣搞得鬼。這時候小編這道「祛溼減肥液」,說不定就能幫到你了,隔三差五喝一點,堅持15天,排出體內溼氣一身輕。陳皮和茯苓一樣,都是一味中藥材,可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啊。
  • 三伏天來到,祛溼正當時,你需要掌握這些祛溼方法
    如果不能及時祛除溼氣,就會堆積在你體內,從而造成生病的隱患。 中醫有句古話:千寒易去,一溼難除。一旦被溼氣纏身,後果非同小可。首先它會侵犯脾胃,然後傷及腎臟,繼而會影響心肺,最後傷及五臟六腑。
  • 這些症狀說明你溼氣重才變胖!Nt EMS健身給你快速祛溼減肥法~
    你是否擔心自己因為受寒溼氣重,而影響身體健康呢?溼氣會造成兩個嚴重後果:首先溼氣過重會影響外貌和體型,比如皮膚暗沉變黃,身體囤積更多脂肪。溼氣與肥胖也難脫干係,會導致痰溼型肥胖、溼熱型肥胖,就連原本瘦的人可能也會因為溼氣內淤,堆積出贅肉小肚子。溼氣不除,減肥容易進入瓶頸期。
  • 溼加熱,危害加倍!一個祛溼除熱茶方,讓你一身清爽
    瘙癢難受的溼疹、反反覆覆的口腔潰瘍、屢禁不止的臉上出油,總是在夏天悄無聲息影響你的情緒。這些症狀儘管與夏季的高溫有著緊密關係,但更重要的還是體內溼熱過重。溼熱的表現有哪些?因為溫性食材可以加快溼氣的散發,而且很多利水祛溼食材屬於寒性,加溫性食材可以中和寒性,使性質更加溫和。溼氣好比一鍋水,不點火加熱,很難蒸發掉的。利水滲溼是基礎。溼氣重的人,脾胃往往不太好。脾胃的功能為運化,祛溼健脾是相輔相成的。脾胃功能正常,才能發揮作用,將多餘的溼氣排出體外。
  • 皮膚油膩、容顏憔悴、睡不醒,這些高效祛溼方法,一定能幫到你
    這些情況都屬於中了「溼」邪。什麼是溼首先明確一點,「溼」本身是六氣(風寒暑溼燥火)的一種,是正常的天地自然現象和氣候特點。只有氣候變化異常,六氣發生太過或不及,超出人體能夠適應的正常範圍和限度,才對人體有害,成為致病因素,這時的「六氣」就變成「六淫」。接下來講的就是成了「六淫」之一的「溼」。
  • 一提祛溼就吃紅豆薏米粥,正確嗎?
    溼氣是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俗話說「千寒易去,一溼難除」,溼氣不僅僅難以去除,而且還容易四處勾搭。溼與寒在一起稱為溼寒,與熱在一起被稱為溼熱,與風在一起被稱為風溼,與暑在一起被稱為暑溼!因此,中醫認為,溼是六大致病因素之一。古往今來,人們想了很多種方法祛溼,吃紅豆薏米粥就是經典的一個方子!紅豆薏米粥來源於我國古代醫學著作《黃帝內經》,這款方子與紅豆薏米為主,幾千年來,百試百靈,造福了很多受溼氣困擾的人們。
  • 黏黏糊糊的溼,纏纏綿綿難除
    本刊記者:毛舒婷受訪專家:周福生(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脾胃病學家,全國名老中醫,廣東省名中醫)一到春雨季節,「溼氣」來襲,許多人恨不能除之而後快。但「溼氣」究竟是什麼,其果真罪大惡極嗎?
  • 夏季養生先祛溼:溼氣可分為三種,去溼方法都不相同
    夏季養生先祛溼:溼氣可分為三種,去溼方法都不相同。溼氣重了,我們的身體會有很多不好的反應,比如頭昏腦脹、精神欠佳、昏昏欲睡、全身沉重等等,大多都是體內溼氣重了引起的。尤其到了氣溫高的季節,大地的「水溼」被火熱之氣燻蒸而起,外界的溼氣也重了,根據天人相應的原則,體內的溼氣也「蠢蠢欲動」起來,這些表現也就更明顯了。很多人都會感到自己有點溼氣重,確實,溼氣幾乎是無處不在的。但是,有的人一直在「祛溼」,可收效甚微,這又是為什麼呢?
  • 溼氣重的人,少碰「3果」,忌口3物,學會3招,祛溼排毒,更健康
    中醫認為:「千寒易去,一溼難除」「溼氣乃萬惡之源」。溼氣重的人,大多脾胃虛弱,因為脾運化,水溼脾虛,則溼氣容易滯留。炎熱的三伏天陽氣最為旺盛,但溼氣也比較重,稍不留意就會給溼氣可乘之機。溼氣重的人,少碰「3果」,忌口3物,學會3招,祛溼排毒,更健康。
  • 女人月經走後,常吃這5種食物,幫你祛溼殺菌,預防婦科炎症
    下面小編就來聊聊,如何殺菌祛溼的事。女人月經走後,常吃這5類食物,幫你祛溼殺菌,預防婦科炎症!1、綠豆湯綠豆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能幫助人體排毒解毒,人體內的毒素少了,婦科炎症的機率就低。綠豆湯還是黴菌性陰道炎食療方法之一。
  • 初春小心溼邪 春季祛溼喝什麼湯 推薦十款清熱祛溼湯
    特別是南方的朋友,此時最容易受到溼邪的危害,溼氣與寒氣一樣易使人體健康出現異常。體內溼氣過多人容易出現疲乏、四肢無力、排毒不暢等多種問題,甚至引發溼疹、風溼性關節炎等。溼氣太多不及時排出還會影響到你的皮膚。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
  • 你喝的紅豆薏米湯是祛溼還是增溼?
    現代人普遍「溼氣重」,素有十人九溼的現象,尤其是七八月份,溼氣當令。內溼表現為脾胃不佳,困頓疲憊,容易發生腹瀉、功能性胃腸炎發作等情況。溼邪不去,可能引起身體沉重、關節活動不利,甚至引發腰背僵硬或關節疼痛畸形。那麼是什麼造成了了溼氣重呢?
  • 梅雨季節養生祛溼 推薦3個祛溼小妙招
    潮溼的空氣會讓我們覺得非常的難受,而溼氣就在這個時候,不知不覺地進入到我們身體當中,對身體造成了傷害,在中醫的角度裡面有一個說法是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也就是說,如果在夏季經常淋雨的話,或者是經常在潮溼的環境生活,那麼溼氣就會通過我們的呼吸道,皮膚毛孔等等部位侵入我們的體內,讓我們患上各類的疾病。
  • 無論溼寒還是溼熱,都可以嘗試的三個祛溼方法!收藏吧
    俗話說,千寒易去、一溼難除,說明溼氣在人體內的滯留性非常強,很難徹底根除。那溼氣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要祛溼,就要分辨好自己是溼熱還是寒溼。容易長痘痘、粉刺寒溼:皮膚發黃、蒼白;眼部易浮腫無論溼寒還是溼熱,都可以嘗試以下祛溼方法
  • 梅雨季節又潮又溼,這些祛溼食譜,值得收藏
    我是燕山有佳麗,關注我,帶你從科學角度了解食品,對於吃,我是認真的,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吃所以然。現在正值梅雨季節,每天又潮又溼的天氣,連被子都能擠出水來。在這樣的環境中呆久了,不僅身體不適,身體溼氣也會加重。要祛溼,以下食譜不能錯過,每天來試著做吧。
  • 溼氣重怎麼辦 正確去溼很重要
    如何去溼氣好呢?體內溼氣重的表現都有哪些呢?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去溼氣的方法,下面一起來跟我看一看吧。溼氣重怎麼辦學會用除溼機南方的春季容易出現回南天,若是再遇上下雨,那麼你的房間就會因此變得潮溼,此時人體內的溼氣也會變重,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學會使用除溼機了。
  • 溼是百病之源,7月是祛溼最佳時機,教你幾招,輕鬆擺脫粘人溼氣
    中醫把這些可以運化的水分被稱作「津液」,這些津液維持著體內諸多的代謝活動。這些來源於日常飲食水谷的津液的形成,要經過脾胃的運化等多臟腑的協作。而當脾的運化出現了問題,水溼就會隨之產生,水溼多了,就會津液虧虛,舌頭上有裂痕就是津液不足的一個表現。溼氣重是外溼侵入人體,調理不當導致脾受損引起內溼。
  • 健脾燥溼是關鍵,常喝一杯水輕鬆排溼
    一、溼氣是什麼?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溼與寒在一起叫寒溼,與熱在一起叫溼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溼,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溼。溼邪不去,吃再多的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形象的說,溼是身體的垃圾,是粘滯的髒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