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毛舒婷
受訪專家:周福生(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脾胃病學家,全國名老中醫,廣東省名中醫)
一到春雨季節,「溼氣」來襲,許多人恨不能除之而後快。但「溼氣」究竟是什麼,其果真罪大惡極嗎?
溼,適則潤養,過則為病
古代先民體察自然,歷經歲月更迭、季節變化,總結出「風、寒、暑、溼、燥、火」六種氣候是萬物生長的條件。
中醫講究「天人合一,天人同氣」,六氣也常用於描述人體之狀態,如《黃帝內經素問》曰:「燥以幹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溼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
簡意是,六氣不僅無害,對維持人體正常生理還起著重要作用。而「溼」能潤養人體,正如春雨滋潤土地,萌生春芽。如果沒有溼,人就會變得乾巴巴。
但另一方面,如果六氣出現偏倚,則會成為致病因素,成為「六淫」。
仍以「溼」為例,《素問》中又曰:「溼勝則地泥。」意為,春雨若連綿幾周甚至幾月,久不見太陽,則道路泥濘,植物纖細柔弱,反而長不好。溼氣過甚表現在機體,則會阻遏氣機,氣機上通下達不暢,人體最大的感受就是溼重如裹——像穿了一件沒曬乾的溼衣服,渾身不對勁。
可見,「溼氣」人皆有之,適則潤養氣機,過則致病,應加以祛除。
溼性重濁,病勢纏綿難去
溼氣來源不外乎兩種。一是環境中的溼氣,如南方地區普遍全年潮溼,回南天、梅雨天時,更是溼氣重重,此時,溼邪易從外侵襲人體,稱之為外感溼邪;二是人體自產的溼氣,當體內水液運化障礙時,便會溼邪內生。
六淫中,大概「溼」最困擾人,中醫也說「千寒易去,一溼難除」。這跟溼邪的特點不無關係。
首先,環境之溼難以杜絕。日常生活中,環境之溼隨處可見,完全杜絕幾乎不可能,這便給溼邪襲體帶來非常多的可趁之機。特別是在體質虛弱或免疫力低下時,溼邪更易致病,此即所謂的「正氣內存,邪不可幹;邪之所奏,其氣必虛」。
其次,溼邪症狀變幻無常。溼氣襲體,症狀往往不拘一格,可表現在局部組織器官,也可累及全身。古代醫家曾描述雲「溼性黏膩,如油入面」,意思是,像油倒入麵粉中那樣黏黏糊糊的狀態,基本上就是溼邪所致了。
常見症狀如下:頭身困重,精神不振;食慾不佳,睡眠不足;皮膚易出油、長痘痘;帶下、淋濁;大便黏膩,難以擦淨,易沾馬桶,水衝難去。
再次,溼證多陰柔纏綿。「溼」還是優秀的潛伏者,不像「水」那樣來勢洶洶,比如傾盆大雨一陣而過,雖然地面被衝刷一通,但地底下可能還是乾燥的,太陽一出,很快就把表面水分蒸發乾了。
而溼就像綿綿細雨,顯得很溫柔,慢慢悠悠把所有水分往地下滲,一層一層地潤溼土地,正如古詩所言「天街小雨潤如酥」。但要完全曬乾,可不是三五天的工夫能搞定的。因此,溼邪致病,往往起病緩慢,病程長,不易速愈。
最後,溼邪易狼狽為奸。溼邪甚少單打獨鬥,總愛抱團作戰,比如溼氣遇寒則為寒溼,遇熱則為溼熱,遇風則為風溼。有溼氣的加持,其他邪氣的威力會大大增長。
比如寒溼和溼熱,在南方的冬夏表現最為明顯,冬天寒冷入骨,夏天如同蒸桑拿;相同溫度下,在北方乾燥的環境中,人體感覺則要好受得多。
又如風溼,常病在關節經絡,病情往往也是遷延難愈。
溼不溼,看舌頭最直觀
中醫認為,正常的舌象為「淡紅舌,薄白苔」,即舌體靈活柔軟,顏色淡紅,大小適中;舌苔色白,薄薄一層,乾濕適中。
當體質出現偏頗時,舌體和舌苔即會發生變化。如溼氣入體,舌象上可總結成兩個關鍵詞:胖和膩。
胖。指舌體胖,舌體兩側邊緣可見齒痕。主要是脾虛不能運化水溼,以致舌體胖大,邊緣受牙齒壓迫。主脾虛和溼盛。
膩。指舌苔顆粒細膩緻密,刮揩難以去除,且舌苔表面有一層油膩狀黏液,或舌面溼漉漉、滑溜溜的,可有口中發甜的感覺。主溼濁內蘊。(編輯:楊昕)
◎ 延伸閱讀:溼氣重,易長癌?
「補土派」創始人李杲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網絡上,不少「祛溼保健品」廣告於是言之鑿鑿道:溼邪會阻礙脾之運化,脾氣受損就容易患病,其中就包括癌症,於是順理得出「溼氣重易長癌」的結論。
對此,周福生教授認為,溼邪確實會阻礙脾胃運化,脾胃功能衰弱,一方面會影響水液運化,導致體內痰溼阻滯;另一方面,也會降低機體免疫力,因而容易生病。脾胃功能不好對於慢性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等,可能有一定影響,但並非必然的因果關係,更不能因此斷言,溼氣重就會致癌。迄今為止,也沒有權威資料證實,溼邪會致癌。
本內容為《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轉載、轉摘、複製、翻譯等方式使用該作品者,須徵得本司同意。
本文來自《食尚健康》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