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膽湯泡腳人人適用嗎?趕走「痰溼、溼熱、寒溼」應該這樣做!

2021-01-15 中西營養

根據《中醫溼病論治學》中記錄:「溼」可能誘發140多種疾病,所以當身體「溼氣」旺盛時,大家就要重視了!

進入夏季炎熱和梅雨時節,尤其是芒種過後,天氣更加悶熱,特別是南方都能感受到空氣中一股壓力的溼重感,全身經常黏呼呼的很難受,有朋友形容這空氣都能擠出水來了。

因為「外部環境溼熱,再加上體內溼熱」,身體的溼熱也會翻倍,特別對於已有疾病的人群,比如「痤瘡、溼疹、手部汗皰疹、陰囊瘙癢、陰道炎,犯睏乏力、大便黃溴粘」者,各種症狀會頻繁發生或加重病症,讓人更加苦不堪言。

中醫常言道:「千寒易除,一溼難除,溼性黏濁,如油入面」。「溼氣」乃是萬病之源,可說是現代人健康最大的隱患之一。

因為「溼」與其它六淫邪氣特別好相處,可謂是來者不拒,和誰都能成「好朋友」,比如:

「溼」和「寒」在一起就成了「寒溼」,

「溼」和「熱」在一起就成了「溼熱」,

「溼」和「風」在一起就成了「風溼」,

「溼」和「暑」在一起也就是「暑溼」。

這「溼」到處交朋友對我們可不是什麼好現象,因為他們不是健康的益友,而是破壞身體健康的腐敗分子。

那如何分辨自己是「痰溼」「溼熱」「寒溼」哪種體質?

一、痰溼

痰溼的人,通常身體偏肥胖、四肢浮腫、油光滿面、面色暗沉、舌苔滑膩、手腳冰涼、嗜睡、排便頻繁、胸悶、易出汗、關節疼痛、痰多等。

二、溼熱

溼熱體質者,經常大便不成形,溏稀甚至便秘,舌苔厚膩,舌體邊緣呈鋸齒狀;疲倦無力,睏乏嗜睡;既怕冷又怕熱;口乾、口苦、口臭;痰多、咳嗽;頭髮油膩、脫髮;浮腫、眼袋下垂;腰酸關節疼痛;胸口悶;黑眼圈;頭暈沒精神;陰部潮溼;陰囊潮溼;臉上長斑、起痘、滿臉油光;白帶有異味、瘙癢;皮膚油膩、起溼疹等。

三、寒溼

寒溼的人面色發白、發青、發暗、發黑;容易反覆的口腔潰瘍、咳痰稀白;流清鼻涕、流涼汗、愛打噴嚏(特別是早上起來,遇風噴嚏不斷);容易腹痛、腹瀉;臉上長痘和斑;皮膚容易出現溼疹、牛皮癬、白癜風;手腳冰冷、腳踝浮腫;四肢關節疼痛、頸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

只要有符合以上症狀2~4項,就表示身體有溼了;符合症狀越多那就說明身上的溼氣越嚴重。

很多中醫養生達人和中醫愛好者們,常會在夏天選擇用「溫膽湯」泡腳 ,以改善身體因「痰溼、溼熱」引起的健康問題;

「溫膽湯」泡腳雖然被越來越多人所熟悉和使用,但有很多人也有不同疑惑,比如溫膽湯要怎麼用更有效? 有哪些注意事項,是什麼人都能用嗎?

解答大家最常問的幾大問題

1、溫膽湯要怎麼煎煮和使用?

就像煎煮中藥一樣,很多朋友還是無法自行煎藥,主要原因除了較麻煩外,煎藥還要講究「方法、方式與順序」,當然還有煎藥所使用的「器具」也是有講究的。

煎煮中藥材,一般都會建議最好使用「砂壺或陶壺」來煎藥,如果沒有「砂壺或陶壺」時,我們就使用「不鏽鋼鍋」來煎煮;要注意的是,煎煮中藥千萬不要使用「鐵鍋、銅鍋、鋁鍋」什麼的,千萬要記住哦!

我太太就是個講究的人,她會將藥材簡單用清水衝下(這樣煮出來的湯汁乾淨,不會有漂浮物在上面),然後用清水浸泡30分鐘;

浸泡是因為藥材本身是乾貨,如果我們直接就去煎煮它,一時間藥材效力是無法被釋放出來,所以我們要先將藥材浸泡30分鐘,讓藥材內細胞先充分吸收水分與浸潤後;

然後開武火將湯藥燒開後,轉文火熬煮30分鐘,這樣才能有效將藥材藥力給釋放出來;煎煮好時濾出藥汁備用。

2、溫膽湯泡腳要泡多久,什麼時間泡更好?

如果有時間最好是早/晚各泡腳一次,可將熬好的藥汁分成兩份,早晚兌入適當的溫熱水來進行泡腳。

如果上午時間不允許時,可選擇晚間泡腳,時間在晚上9點左右為最佳時間,如果早睡的人也可相應提前,避開飯後時間即可。

水溫也不要太燙,一般水溫控制在38~42攝氏度為宜,以免燙傷;泡腳水位最好能淹過腳背即可。泡腳過程中如水溫偏低時,可添加溫熱水也是可以的。

泡腳時間:建議在20分鐘左右,身體能微微出汗,這是泡腳最佳狀態。

3、一般溫膽湯泡腳多長時間為一周期?

一般身體有溼,不論是「痰溼、或溼熱、或是寒溼」,剛開始泡溫膽湯時最好是連續泡8~10天;如果感覺身體溼氣較嚴重,建議最好能連續泡泡2周左右(約14天)。

4、寒溼的人也能用溫膽湯泡腳嗎?

寒溼體質者其實也適用,如舌體白、舌苔白膩;舌體肥大,齒痕明顯、容易腹瀉;

可以將「竹茹」改成一味「生薑」或「乾薑」,一起同煮即可;可說是一湯祛三溼,大多體溼的人都可受用,這也是我最喜歡這款泡腳方的原因。

5、為什麼有的溫肝湯的藥材不一樣?

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及飲食習慣、環境氣候變化、體質差異等,中醫師會作出相應的調整和加減,像我在用的,就是由【半夏、枳實、陳皮、竹茹、炙甘草、茯苓】等六味中藥材組成,藥材雖不多但「祛溼」效果用下來還是相當不錯的。

6、注意事項

1)注意餐後半小時內是不宜泡腳,以免血液流動全身,引起胃消化不適;

2)孕婦、女性經期期間,以及對中藥有過敏者,不宜使用。

很多人會認為,不冬天才泡腳嗎?怎麼大夏天也泡腳,不是熱上加熱? 這樣想可就錯了。

且不說泡腳不僅適用於冬季,更不只是老年人的標誌;夏季泡腳可是益處多多的一種簡易又養生調理的方式,正在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和使用。

全城隨處可見的足浴店,以及琳琅滿目的花式足浴,讓老百姓們也是挑花了眼,很多女孩為了滋潤肌膚,甚至選擇牛奶浴。其實身體內在調好了,皮膚自然水潤有光澤。

中醫養生傳承幾千年,中藥妙用和智慧更是博大精深,比如在泡腳時加一味中藥,功效則大不同。

舉幾個方便使用的例子

艾葉:溫陽驅寒;薑片:驅風散寒,促進血液循環;花椒:驅風散寒,疏通經絡;白醋:消除疲勞,殺菌除腳氣;紅花:活血通筋,祛瘀止痛,防止凍瘡;桂皮:溫補腎陽,去陳水腫。「泡腳」一來安全又實用,二來睡前泡腳還可以幫助睡眠。而中藥泡腳用對了,有時甚至比服用湯藥來得更加有效。

比如一般體內有「溼」的人,有的脾胃吸收能力就不是很好,此時服用湯劑祛溼,還不如採取泡腳方式來得妥當;泡腳可透過腳底經絡來吸收藥力,效果是不會輸給內服湯劑。

同時「泡腳」還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驅除寒冷,還可促進身體新陳代謝,最終達到「養生保健、防病祛病」的目的,可說是一舉數得。

我是中西營養作者@赤腳李中醫,歡迎關注我了解更多中西營養、中醫養生知識。

相關焦點

  • 中醫教你辨別寒溼、溼熱、痰溼體質
    千寒易去、一溼難除,他們的共同點都有溼字,溼邪,從不會單打獨鬥,尤其擅長拉幫結派,凝聚已久則化為痰溼,如果遇上寒就是寒溼,遇上熱就是溼熱,那麼,寒溼、溼熱、痰溼,該如何辨別?接下來看看如何分辨他們。
  • 痰溼、寒溼、溼熱,這些都沒分清,你還敢盲目「祛溼」嗎?
    不管你看沒看過中醫,對「溼氣」這一詞一定都不會陌生,比較重視養生的朋友也非常熱衷於「祛溼」,但是,「祛溼」你真的做對了嗎?為什麼有的人一點效果都沒有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中醫中的各種「溼」,來「對號入座」下你到底是哪種。
  • 如何區分,寒溼和熱溼?有何科學依據?今天來告訴各位答案
    根本是熱的,如果是有溼氣,都是以單純痰溼或者是溼熱為主,一般是不會有寒溼的。 那麼應該怎麼去判斷熱體質的基礎上,到底是痰溼還是溼熱哪? 2、看舌苔的顏色:如果有明顯的黃色舌苔,那麼這個就是屬於溼熱。那麼舌體除了深紅色,還有什麼樣的顏色哪?
  • 痰溼——舌頭伸出來滴水,寒溼——白膩齒痕多,溼熱——黃苔厚
    可內心仍有些疑慮,寒溼、溼熱、痰溼,我到底屬於哪種溼吶?千寒易去、一溼難除,他們的共同點都有溼字,溼邪,從不會單打獨鬥,尤其擅長拉幫結派,凝聚已久則化為痰溼,如果遇上寒就是寒溼,遇上熱就是溼熱,接下來看看如何分辨他們。 中醫:怎樣區分寒溼、溼熱、痰溼?
  • 溼熱與寒溼有什麼區別?
    溼熱與寒溼的區別溼熱和寒溼都是有溼,同樣有溼,但為什麼一個是寒,一個是熱呢?溼熱多半是先有溼再有熱,而寒溼則是先有寒再有溼。小孩常見溼熱的表現:口乾口苦口臭、大便燥結或粘滯不爽,異味特別大,臭穢難聞;怕熱易出汗,小便黃赤、顏色很深;尿道口紅、肛門紅;舌像:舌質紅,舌苔黃厚或者黃厚膩。
  • 溼熱、痰溼,你分清楚你是哪一體質嗎?適合溼熱體質夏季的食療方
    夏天天熱炎熱,再加上下雨使得空氣溼度也很大,就這樣在溼、熱交替的環境裡,我們就像在桑拿房一樣,很容易被溼氣、熱氣侵襲,時間一久,就易演變成溼熱體質。其實就算不經過這樣的一個天氣,現在溼熱體質的人也不少呢?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溼熱體質呢?
  • 艾葉泡腳的好處 艾葉泡腳這樣做才正確
    然後喝一些溫開水,連續泡腳兩三天,並且少吃一些寒涼食物,注意休息,那麼這些疾病就能夠得到很好的緩解。2、可以驅寒天天用熱水泡腳本來就有促進血液循環,趕走體內溼寒的功效,況且艾草能通十二經絡,調理陰陽。經絡通暢的人,氣血就會跟著暢通,而氣血健康的人,體內寒氣自然也就無處可待。
  • 如何區分體內溼氣是寒溼還是溼熱?醫生:根據這個區分準沒錯!
    小玲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祛溼工作哪裡做得不夠好?你了解溼氣嗎?很多人都不知道雖然「祛溼潮」近年來越來越火爆,但其實很多都是人云亦云,根本不知道「溼氣」實際上是什麼東西。溼氣,其實是一個中醫理論中的概念。
  • 體內溼氣重,三伏天是「祛溼」好時機,3個妙招,趕走一年的溼氣
    溼症主要分為三種:痰溼、寒溼、溼熱,其中寒溼更為可怕,因為大多數的愛癌症患者都是寒溼體質,另外,寒溼體質的人,也容易得風溼性關節炎。痰溼體質的人,容易患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溼熱體質的人,容易傷肺陰,出現出現呼吸道疾病。
  • 溫膽湯,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對它的隨證加減法:如微熱未淨者,加豆卷、山梔,或青蒿、黃芩;如痰溼未清者,可加蔻仁、杏仁、苡仁,或厚樸、蒼朮;納差者,加雞內金、楂肉;夜不得寐者,加北秫米或酸棗仁。餘可類推,不一一枚舉。乃加用宣化溼熱、和胃調氣之藥,方用:豆卷、黑山梔、竹茹、枳殼、陳皮、半夏、茯苓、樸花、生谷芽、甘草等加減,服藥10餘劑治癒而出院。又如錢某,男性,34歲,寒熱往來,間日而發,瘧症典型。先投以小柴胡湯加炒常山、檳榔。服4劑,寒熱往來雖止,而自覺手足心煩熱,胸悶納差,痰多欲嘔,舌苔白膩,脈象弦滑。
  • 梅雨季節別做「溼」人!趕走溼氣,中醫有妙招
    採訪專家:江蘇省中醫院普內科 陸為民 主任、主任中醫師   你了解「溼氣」嗎?   一提到溼氣,人們潛意識裡認為它有害健康,其實不然。中醫裡有六氣之說,根據季節不同,分為風、寒、暑、溼、燥、火六大自然氣候。這種氣候變化是萬物生長的條件,正常的六氣一般不會影響健康。
  • 為什麼那麼多人拔罐出水泡,師傅技術差,還是寒溼重?
    師傅介紹說,中醫中的拔罐是通過一種體外的物理方式將體內毒素逼出體外的過程,拔罐出水泡的實質就是皮膚皮下「充水」,體內的痰、飲、水、溼等病理產物以及水分在負壓的作用下透過皮下組織,進入並停留在皮膚中,這樣就形成了水泡。拔罐出水泡,還有以下幾種情況:1.寒溼較重:體內風寒溼溼毒較盛,以溼氣最為突出。起泡也是一種邪氣外出的表現。
  • 夏日「溼熱交蒸」 平安度夏重在「袪溼」
    既可以和「風」結合在一起形成「風溼」,可以和「寒」結合在一起形成「寒溼」,又可以和熱結合在一起形成「溼熱」,還可以和「暑」結合在一起形成「暑溼」,還可能會出現如風、寒、溼或風、溼、熱等三邪合病的情況。可見,溼邪真是個麻煩的傢伙。為什麼現代人溼氣重?很多現代都市人溼氣重,主要是因為生活方式不健康。
  • 怎樣分辨溼熱體質和痰溼體質?
    痰溼體質和溼熱體質都含有「溼」字,首先談溼,溼就是通常說的水溼,分為外溼和內溼,外溼是因空氣潮溼、涉水淋雨、居室環境潮溼等,外來的水溼氣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溼是因消化系統運作失宜,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溼」的功能,或因暴飲暴食,或因飲酒、冷飲,或因吃過多油膩、甜食,使脾不能正常運化而致「水溼內停
  • 腰痛不僅腎陽虛,溼熱寒溼亦傷陽
    56:55 來源: 中醫健康文化正能量 舉報   導語~腰痛不僅腎陽虛,溼熱寒溼亦傷陽
  • 夏日「溼熱交蒸」,咋整?平安度夏的關鍵在於……
    既可以和「風」結合在一起形成「風溼」,可以和「寒」結合在一起形成「寒溼」,又可以和熱結合在一起形成「溼熱」,還可以和「暑」結合在一起形成「暑溼」,還可能會出現如風、寒、溼或風、溼、熱等三邪合病的情況。可見,溼邪真是個麻煩的傢伙。為什麼現代人溼氣重?很多現代都市人溼氣重,主要是因為生活方式不健康。
  • 溼氣還分寒溼和溼熱,你知道嗎?中醫大夫給你講怎麼區別
    對溼氣的認識,中醫是這樣的認識的: 從病因上分內溼和外溼: 內溼是脾的運化水溼的功能出現了問題,中醫認為五臟中脾主運化,喜燥而惡溼,如果脾陽不振,溼邪內生,容易出現內溼。
  • 體內溼氣中內溼和外溼有什麼區別,如何分清溼熱和寒溼
    溼也有分類型,例如溼熱和寒溼。那麼溼熱和寒溼要怎麼區別呢?溼熱症臨床表現:舌苔黃膩、肢體沉重,口中黏膩、噁心嘔吐、口渴不多飲、便溏不爽。在皮肉,則為溼疹或疔皰;在膀胱,溼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在肝膽,溼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苦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在大腸,溼熱見腹痛腹瀉,甚至裡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寒溼證臨床表現:舌苔發白,面色發青、發白、發黑、發暗,反覆的口腔潰瘍,口嗅。
  • 你分得清是寒溼還是熱溼嗎?90%的人都搞錯了
    「身上總是粘粘的,洗完澡過一會就是那樣,是寒溼還是溼熱或別的什麼原因?」 「便秘又怕冷是寒溼還是溼熱?」 「痰多,咳出來是黃色的,別人說我是熱溼,真的嗎?」 ......
  • 寒溼和溼熱調理不同
    寒溼和溼熱調理不同。天氣逐漸寒涼,寒露之後便是霜降,冬天也就不再遙遠了。隨著寒冷的冬天日益臨近,「溼氣重」這個詞,就開始常出現在我們的交流之中。因為水遇冷則凝,氣候越是寒冷,水溼也就越清晰地為人所感知。雖然,在中醫理論裡,和「溼氣」相對應的季節是「長夏」,但相對來說,「溼氣重」的人在冬天、在氣溫較低的時候是比較難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