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溼氣中內溼和外溼有什麼區別,如何分清溼熱和寒溼

2020-12-23 鮮果健康

中醫裡面提到寒氣和溼氣,那麼你知道寒氣和溼氣到底是什麼嗎?除了身體手腳冰冷,寒氣溼氣重的症狀還有哪些?溼氣和寒氣有什麼區別你又知道多少,以及去寒氣溼氣的方法是今天小編為你解答的疑惑。

首先分清楚利溼、祛溼、去溼

祛溼:祛除溼邪的總稱,包括化溼、利溼、燥溼等。

燥溼:用苦味藥祛除溼邪,適於溼邪上泛,因苦味主降。

化溼:用芳香類藥物祛除溼邪,適於上焦及脾胃溼邪,芳香入脾。 滲溼:用味淡的藥物利溼的方法。

利溼:用利溼藥物使溼邪從小便排出的方法,有淡滲利溼、溫陽利溼、滋陰利溼、清暑利溼、清熱利溼、溫腎利水等法,適於中下焦溼邪。

溼也有分類型,例如溼熱和寒溼。那麼溼熱和寒溼要怎麼區別呢?

溼熱症

臨床表現:舌苔黃膩、肢體沉重,口中黏膩、噁心嘔吐、口渴不多飲、便溏不爽。

具體表現因溼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

在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溼熱,可見脘悶腹滿,噁心厭食,便溏稀,尿短赤,脈濡數;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在皮肉,則為溼疹或疔皰;在膀胱,溼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在肝膽,溼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苦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在大腸,溼熱見腹痛腹瀉,甚至裡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寒溼證

臨床表現:舌苔發白,面色發青、發白、發黑、發暗,反覆的口腔潰瘍,口嗅。

流出的汗是涼汗;經常腹痛、腹瀉;腳踝浮腫,代表腎虛、腎寒;咳嗽時痰是稀白的,流清鼻涕;臉上長痘和斑,長溼疹、牛皮癬、白癲風,手、腳長年冰冷;愛打噴嚏,特別是早上起來,遇風噴嚏不斷,感冒發熱時渾身感覺冷;四肢關節疼痛、頸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狀。疼痛的部位越多,時間越長,代表體內寒溼越重。

寒溼和溼熱都具有脾虛溼盛的特點,表現為食少腹脹、頭身困重、大便黏滯等。

寒溼的產生多與以下不良生活方式有關

過食生冷、美麗「凍」人,即愛美的女生過早穿上了薄絲襪、短裙、露臍裝等,使得寒氣入侵;猛吹空調;久坐不動。

想擺脫寒溼,就要適當吃健脾利溼食物,如山藥、芡實、紅小豆等,並可飲白朮陳皮茶,將白朮30克、陳皮15克放入1000毫升水中煎煮半小時,過濾後代茶飲。

平時還可多按揉豐隆穴,該穴位在外膝眼和外踝連線的中點。

溼熱的產生多與以下有關

溼熱主要是由於長期生活在溼熱環境下,或常熬夜加班,過食辛辣肥甘食物,過度吸菸飲酒所致。

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吃辛辣油炸的食物,多吃點能清熱化溼的食物,如薏苡仁、蓮子、茯苓、綠豆、鯽魚、冬瓜等。薏仁是一種營養平衡的穀物,因其容易被消化吸收,有促進新陳代謝和減少胃腸負擔的作用,可以健脾除溼、增強腎功能。

祛溼的四大禁忌

涼食冷飲

夏天到了,女生們都喜歡喝冷飲、吃冰激凌。這種習慣是非常不好的。吃多了會讓腸胃消化吸收的功能出現停滯,吃在裡面聚集在體內成為溼氣的溫床。個人建議平時在事物上添加點蔥姜蒜,來減弱食物中的寒性物質。

經常吹空調

炎熱的夏天,相信大家沒有空調都不行。但是空調卻最容易讓溼氣出現。整天待在空調房裡,溼氣就潛移默化在你身邊。個人建議儘量少吹空調,有時間也可以多運動。

熬夜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熬夜晚睡睡會導致脾虛,一個充足的睡眠能夠使我們精力更加充沛。小編建議晚上11點前就入睡,第二天起來不僅是工作生活更有效率,整個人都更加輕盈。

整天嗜酒

適量喝酒是有益的,但是喝多了就會加重體內的溼氣,從專家的角度來說,酒會助邪溼,尤其是對女性來說,應當儘量避免接觸酒精。

祛溼的其他方法

拔罐療法

拔罐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溼、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而且拔罐相對操作方便,很適合在家中自我養護身體,祛除溼氣。

運動祛溼

體內溼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溼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遊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調料祛溼

蔥、姜、蒜是我們家用最普通的幾種調味料,它們在為我們的菜餚增加味道的同時,還有著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在春天裡,萬物生發,本身就應該多吃一些蔥、姜、蒜,而針對體內的溼氣,我們還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用薑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溼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避環境的溼

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溼環境中。尤其對溼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下列事項: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板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潮溼下雨天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水分攝取要適量。

隨著夏季到來,降雨量增多,空氣溼度加大,溼邪很容易趁虛而入。溼與寒結合是寒溼;溼與熱結合是溼熱;溼與風結合是風溼;溼與暑結合是暑溼;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溼邪有關。

相關焦點

  • 溼氣還分寒溼和溼熱,你知道嗎?中醫大夫給你講怎麼區別
    對溼氣的認識,中醫是這樣的認識的: 從病因上分內溼和外溼: 內溼是脾的運化水溼的功能出現了問題,中醫認為五臟中脾主運化,喜燥而惡溼,如果脾陽不振,溼邪內生,容易出現內溼。
  • 如何區分體內溼氣是寒溼還是熱溼?這回給大家說個明白
    首先,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什麼叫做溼,而溼又是因為什麼原因造成的。溼有外溼和內溼的分別,但是都屬於水溼。一般外溼的話是由於潮溼的天氣或者在外面淋雨又或者是自己所處的工作和家庭環境比較潮溼,使得水溼進入體內引發外溼性疾病;而內溼的話一般和我們的消化功能有關。
  • 溼熱與寒溼有什麼區別?
    溼熱與寒溼的區別溼熱和寒溼都是有溼,同樣有溼,但為什麼一個是寒,一個是熱呢?溼熱多半是先有溼再有熱,而寒溼則是先有寒再有溼。小孩常見溼熱的表現:口乾口苦口臭、大便燥結或粘滯不爽,異味特別大,臭穢難聞;怕熱易出汗,小便黃赤、顏色很深;尿道口紅、肛門紅;舌像:舌質紅,舌苔黃厚或者黃厚膩。
  • 溼熱和寒溼有何區別?分清兩者,正確艾灸才能更健康!
    寒溼是萬病之源很多人都知道,祛溼對於健康的重要性,卻不知溼熱和溼寒之間的區別,中醫都是講辨證施治的,如果分不清兩者的區別,胡亂醫治,只會讓自己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所以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每個人都可能會沾惹上的「溼熱」與「溼寒」。區分出兩者的不同,然後辨證施治,讓身體更加的健康!溼熱和溼寒區別一:產生的機理不同他們之間產生機理的區別,可以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來分析。
  • 如何區分體內溼氣是寒溼還是溼熱?醫生:根據這個區分準沒錯!
    也就是說,在中醫看來, 「溼氣」 是一種概念,並不是說身體內產生了什麼氣體,而是一種體內的狀態,這種狀態就叫做 「溼」。有一種說法叫做,「千寒易除,一溼難去」。在致病的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 中,中醫最怕的就是溼邪。
  • 如何區分,寒溼和熱溼?有何科學依據?今天來告訴各位答案
    只要對養生稍微有一點關注的人,或許都聽過「溼」這個概念,它其實與我們所理解的潮溼並不一樣,在中醫的概念之中,「溼」是六邪致病的原因,都說千寒易去,一溼難除啊,溼氣非常容易和其它的病邪一起,產生風溼,寒溼,暑溼,滯留自身的體內。
  • 體內溼氣重有哪些表現,身體出現4個症狀,該考慮如何驅寒除溼
    溼氣重就是體內的溼氣偏多,正常情況下人體內需要有適量的水分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水分偏多就會變成致病因素,中醫學上稱為溼氣。中醫學認為溼氣的性質重濁,能困遏清陽,使清陽不升,五臟六腑都可以出現溼氣偏多的情況。
  • 怎樣分辨溼熱體質和痰溼體質?
    痰溼體質和溼熱體質都含有「溼」字,首先談溼,溼就是通常說的水溼,分為外溼和內溼,外溼是因空氣潮溼、涉水淋雨、居室環境潮溼等,外來的水溼氣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溼是因消化系統運作失宜,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溼」的功能,或因暴飲暴食,或因飲酒、冷飲,或因吃過多油膩、甜食,使脾不能正常運化而致「水溼內停
  • 寒溼和溼熱調理不同
    寒溼和溼熱調理不同。天氣逐漸寒涼,寒露之後便是霜降,冬天也就不再遙遠了。隨著寒冷的冬天日益臨近,「溼氣重」這個詞,就開始常出現在我們的交流之中。因為水遇冷則凝,氣候越是寒冷,水溼也就越清晰地為人所感知。雖然,在中醫理論裡,和「溼氣」相對應的季節是「長夏」,但相對來說,「溼氣重」的人在冬天、在氣溫較低的時候是比較難受的。
  • 夏日「溼熱交蒸」 平安度夏重在「袪溼」
    而體內溼氣如不及時祛除,人體則會出現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狀,如容易疲勞、睏倦懶動,食慾減退,口中粘膩,甚至是大便粘膩不成形等。昨日大暑,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溼熱交蒸」也到達頂點,《說文解字》曰:「暑,熱也」。在這個溼熱交蒸的季節我們該如何度過?什麼是溼氣?溼是「風、寒、暑、溼、燥、火」六氣之一,與燥相對應,是萬物生長的條件。
  • 你分得清是寒溼還是熱溼嗎?90%的人都搞錯了
    「舌苔白黃,有齒痕,怕冷又怕熱,大便有時幹有時稀......」 「我夏季了老感覺冷裡身上老是冰裡,都六月天了還穿的薄保暖衣,是不是溼氣太重了?」 「身上總是粘粘的,洗完澡過一會就是那樣,是寒溼還是溼熱或別的什麼原因?」 「便秘又怕冷是寒溼還是溼熱?」
  • 體內溼氣重不重?或許從身體的4個部位,就能快速判斷出來
    有的人常常感覺自己嘴裡黏膩,嗓子卡痰,周身睏倦,四肢沉重,整個人總是軟綿犯懶,這是人體內溼氣在作祟。溼氣的形成分為內溼和外溼,前者由於人體內水液運化功能障礙,而導致的體內水溼壅滯,而後者往往與人所處的氣候環境相關。
  • 痰溼、寒溼、溼熱,這些都沒分清,你還敢盲目「祛溼」嗎?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中醫中的各種「溼」,來「對號入座」下你到底是哪種。首先來看看「溼」是怎麼產生的。溼氣可以由外感「溼邪」導致,比如長期居住在潮溼的環境中,但大多數人是由於脾胃虛弱,運化失調,溼邪內生所致。
  • 趕走「痰溼、溼熱、寒溼」應該這樣做!
    因為「外部環境溼熱,再加上體內溼熱」,身體的溼熱也會翻倍,特別對於已有疾病的人群,比如「痤瘡、溼疹、手部汗皰疹、陰囊瘙癢、陰道炎,犯睏乏力、大便黃溴粘」者,各種症狀會頻繁發生或加重病症,讓人更加苦不堪言。中醫常言道:「千寒易除,一溼難除,溼性黏濁,如油入面」。「溼氣」乃是萬病之源,可說是現代人健康最大的隱患之一。
  • 寒溼、熱溼分不清,就盲目「除溼」?
    所謂的溼氣主要是身體內部的溼氣和外部的溼氣。比如身體內的溼氣,主要是因為外部潮溼的環境引起的內部出現了外溼性的疾病問題,通常跟我們身體內的消化功能有一定的關係。而外溼,主要是指潮溼的環境,潮溼的天氣等等。
  • 燥溼、化溼、勝溼、滲溼、利溼,最全面詳解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隨著現代人養生意識的加強,很多人都了解【溼氣】這一中醫名詞。祛溼方式有很多,比如祛溼方法有燥溼、化溼、勝溼、滲溼、利溼,但這些中醫概念是什麼意思呢?怎麼才能做到?開頭,首先要講三個概念,幫大家理解:1、溼氣是什麼?溼邪(氣)重濁粘滯,易阻遏氣機,傷人陽氣。
  • 溼熱紅色預警!
    這還不是因為大家這生活習慣不好,體內早就是「溼」橫遍野了,等到時候夏天一熱起來,那溼熱之邪還不得翻天啊?話不多說,還是先看看這「溼」吧!一提到溼邪,學中醫的都是一個腦袋兩個大,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人體特別容易感受溼邪,因為我們身處的環境和生活作息實在是太「溼」了,這話解釋起來就要從病因來說了。中醫所說的溼,有「外溼」和「內溼」的區分。
  • 中醫教你辨別寒溼、溼熱、痰溼體質
    千寒易去、一溼難除,他們的共同點都有溼字,溼邪,從不會單打獨鬥,尤其擅長拉幫結派,凝聚已久則化為痰溼,如果遇上寒就是寒溼,遇上熱就是溼熱,那麼,寒溼、溼熱、痰溼,該如何辨別?接下來看看如何分辨他們。
  • 體內溼氣重,喝了紅豆薏米粥,為啥不見效?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有的人在聽說紅豆薏米粥能祛除溼氣後,就開始熬粥食用,可一段時間過去,並沒有發現體內溼氣變少,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想要順利的趕走體內溼氣,還要分清體內的溼氣是內溼還是外溼,兩種不同的溼法,調理方法也是不同的,如果不能分辨清楚,就會容易白費功夫。一般外溼是由環境、氣候引起。而內溼,則是脾臟受損導致脾虛,影響到了運化,體內水分運化不出去,溼氣就會變多。
  • 多雨潮溼的季節 如何判斷體內溼氣重?
    穀雨之後,又到了多雨多溼的節氣。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中醫科主治中醫師梁健寧表示,穀雨前後所發的種種不適現象,大多是溼邪致病。因環境潮溼而導致的溼邪致病,稱為「外溼」。常伴有肢體睏倦、頭身酸重、胸悶、寒熱自汗、關節疼痛或肢體浮腫等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