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之後,又到了多雨多溼的節氣。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中醫科主治中醫師梁健寧表示,穀雨前後所發的種種不適現象,大多是溼邪致病。因環境潮溼而導致的溼邪致病,稱為「外溼」。常伴有肢體睏倦、頭身酸重、胸悶、寒熱自汗、關節疼痛或肢體浮腫等的症狀。
如何判斷是否體內溼氣重?
起床看感覺: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髮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件溼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那麼可以肯定體內有溼了。
洗漱看舌苔: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乾淨,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溼潤,則說明體內有寒溼;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髮膩,則說明體內有溼熱。
如何在雨季祛溼保健?
●早晚關窗
當潮溼天氣來襲,千萬要記得緊閉家中的窗戶,特別是關閉朝南和東南的窗戶,不讓溼氣有任何潛入的機會。防潮的最重要時段是每天的早晨和晚上,這兩段時間的空氣溼度較午間更高,若不及時關上門窗,水汽將嚴重滲透至家裡。
當然,即使這種天氣每天也應該開窗通風半小時,最忌門窗一天到晚緊閉,空調一天到晚開啟,極易誘發空調病,讓人精神疲憊無精打採。
●使用乾燥劑
如今超市和網上有不少專用於防潮除溼的乾燥劑。最常見的是吸溼盒和除溼包兩種類型。其中,衣櫃是容易忽略防潮的地方,切記做好防溼措施。
●越累越要運動
體內溼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之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溼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因此,建議健身祛溼,當然戶外健身宜等到天亮後才好。
●飲食保健
外部環境僅僅是誘因,體內環境太溼才是主因。脾胃主溼,在溼氣如此重的環境中別吃傷脾胃的食物,比如涼拌食品、冷飲。喜歡吃甜食的人也得忌口,因為「甜膩化溼」。另外,酒助溼邪,酒精少碰為好。
在萬物生發的春天,本身就應該多吃一些蔥、姜、蒜,而針對體內的溼氣,還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用薑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溼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但選姜蒜這類溫補的食物則要依體質而定。如果本人是寒體,平日腹瀉畏寒問題多,可以多食用,獲得祛溼又驅寒的效果;如果自己是火氣大的熱體質,再吃「火物」反而增加身體溼邪之氣。玉米、扁豆、薏米、芡實等能祛溼,性質比較平和,適合任何體質的人使用,嶺南地區溼熱氣候居多,不管是不是回南天,都可以加入食材。
●拔罐療法
拔罐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驅寒祛溼、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調整人體陰陽平衡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記者 餘燕紅 通訊員 肖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