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很多人經常感覺四肢沉重、頭腦昏沉、還經常犯困,恨不得一整天都躺床上,這是怎麼回事呢?可能是身體內溼氣較重的原因。
經常有朋友說自己溼氣很重,到底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溼氣重呢?溼氣重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呢?
從這幾方面判斷溼氣是否重
1.精神狀態
溼氣重的人表現為身體沉重,感覺好像有什麼東西包裹在頭上一樣。其實溼氣重不光表現為頭部的沉重感,根據溼氣停留在身體部位不同可以表現為全身各個部位的沉重感。感覺好像有什麼東西裹著自己一樣,出現四肢無力、精神不振,神疲思睡等症狀。早晨起床如果感覺腰酸背痛、頭暈無力、提不起精神、無食慾,刷牙噁心想吐等,就說明你的身體內溼氣很重了。
2.皮膚
溼氣重的人多表現為頭髮油膩、頭皮愛出油、臉上也比較愛出油、容易長期長痘痘,所以愛美的女性朋友首先要去除體內的溼氣。中醫認為肥胖多為痰溼所致,有些朋友每天吃的很少,肚子卻越來越大,身體虛胖走形,此時也說明身體內溼氣嚴重。
3.大便
溼氣重的人大便稀軟不成形,且溼氣重的人大便很黏,見水則散開,小便渾濁。還有就是大便粘在馬桶壁上衝不下去,這也是溼氣重的表現。
4.舌苔
溼氣重的人舌苔比較厚膩,正常人的舌苔為淡紅色薄白苔。如果舌苔厚膩就提示溼氣重,一般舌苔黃膩為溼熱,舌苔白膩為寒溼,可以根據舌苔的厚薄程度可以判斷體內溼氣的輕重程度。
溼氣重原因有哪些
溼氣有外溼、內溼之不同。外溼多由氣候潮溼,淋雨涉水,房間潮溼等因素所致。吹空調,吃冰冷食物,居處潮溼等是外溼產生的原因。內溼主要是體內代謝廢物堆積,中醫認為脾主運化,如果脾胃的功能正常,吃進去的食物能轉化為人體有用的物質,則很少產生溼,如果脾胃功能不好,那麼吃進去的食物就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而產生了溼。
油膩食物本身就比較難吸收,脾胃功能較差的病人吃了就容易產生溼。生冷食物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如果脾胃不好或溼氣太重的人都應該少喝冷飲或生冷的食物。在就是有些疾病或藥物損傷脾胃或生痰溼,比如脾胃不好的人服用太滋膩的藥物就會生痰溼。
溼氣重對身體有哪些危害
溼在中醫裡又叫「陰邪」,古話講「千寒易去,一溼難除」。如不能及時排出,就會困在你的身體裡從而造成隱患。
溼氣上行則會長斑長痘、油光滿面、頭皮瘙癢、頭髮油膩,滿臉油光。溼氣下行則會引發一系列女性婦科疾病等。溼氣在皮,會引發溼疹等皮膚問題、皮膚容易瘙癢。溼氣入骨,則引發關節疼痛等。溼氣過重的人還會經常出現食欲不振、口腔有異味的症狀。肥胖也是溼氣過重的表現之一,精神狀態易疲憊記憶力消退也是溼氣重的原因。
如何祛溼
溼氣重的朋友推薦大家喝《赤小豆芡實薏米茶》。紅豆有清心養神、健脾益腎功效,赤小豆有行血補血、健脾祛溼、利水消腫之效,薏米有消腫利溼、健脾養胃、解毒排膿、促進新陳代謝、促進消化、清熱利尿、潤腸通便等效,橘皮有理氣化痰、健胃除溼等效果,大麥有緩解便秘、提高免疫、預防中風,蕎麥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溼,梔子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溼、清肝明目、消腫止痛,芡實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溼止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