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稍微有點養生常識的人,大多都知道「溼」這個詞。中醫認為,身體的溼氣是萬病之源,體內溼氣重的話,各種病邪就會找上你,會引發多種病症,此時你就算吃再多的補品也無濟於事,因為根本補不進去。
很多人都知道,祛溼對於健康的重要性,卻不知溼熱和溼寒之間的區別,中醫都是講辨證施治的,如果分不清兩者的區別,胡亂醫治,只會讓自己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
所以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每個人都可能會沾惹上的「溼熱」與「溼寒」。區分出兩者的不同,然後辨證施治,讓身體更加的健康!
溼熱和溼寒區別一:產生的機理不同
他們之間產生機理的區別,可以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來分析。
1、外因不同
溼熱和寒溼,看起來都是屬於」溼「的範疇,兩者卻有天壤之別。這第一點就是兩者產生的外界環境,也就是外因不同。溼熱一般產生在熱空氣佔為上風的季節,特別是在夏天,往往天氣悶熱,有時還很潮溼,加上很多人都喜歡吹空調,空調遇到熱空氣容易形成溼氣,所以溼熱發生的季節多為夏季。
而溼寒主要是因為身體受了寒,它發生的季節多為秋冬季節。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在寒冷的天氣,都不太注重保暖,衣服穿得很少,露胳膊又露腿的,導致寒邪入侵。很多人洗澡以後不會馬上把頭髮擦乾,這個也會招致溼寒氣吸到體內去。寒邪遇到體內的溼氣就變成了溼寒。
2、內因不同
現代人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飲食的花樣也越來越多,各種美食鋪天蓋地。小編身體也有很多朋友每天都是暴飲暴食,喝酒冷飲常年不斷,宵夜更是成了每天的必須品,年紀輕的時候,陽氣旺盛還好,一旦稍微上點年齡,各種毛病就出來了,其本質的原因就是這種不良的飲食習慣傷了脾胃,而脾主運化,第一運化食物,第二運化水溼。一旦脾胃虛弱,溼氣就會停留。中醫說「溼阻日久化熱」,長期這樣溼熱便出現了。
《黃帝內經》在《靈樞百病始生》中就不斷提醒大家說「積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如果是身體溼熱的話,通過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加上適當的調理,還是比較容易恢復到健康狀態的。
而溼寒相對來說,更為嚴重一些,溼寒會侵襲我們身體各個臟器,引發各種疾病。臨床研究也證實,很多的癌症跟體內溼寒有很大的關係。形成溼寒的內因是自身陽氣不足,如腎陽虛、脾陽虛等,同時很多的慢性病本身以及長年服用藥物都會引起溼寒。
溼熱和溼寒區別二:表現的症狀不同
1、溼熱的主要症狀
體內有溼熱的人,臉上總感覺油乎乎的,洗不乾淨。有的人牙齒比較黃,牙齦比較紅,口唇也比較紅。容易生以膿包為主的痤瘡,紅腫疼痛較明顯。
溼熱之人最為明顯的就是經常口苦、口乾和口臭,汗味中,有體臭。還有一個明顯的症狀就是容易便秘或者大便粘滯不爽。小便深黃色,異味大。容易緊張、壓抑、焦慮、發怒。
2、溼寒的主要症狀
溼寒比較重的人,第一個比較明顯的表現就是怕冷。秋冬季節都不必說,即便是在炎熱的夏季,都會表現出手腳冰涼的狀況。女性的話則表現為月經期間身體畏寒現象加重。
溼寒比較重的人往往舌頭比正常人白,容易出現口腔潰瘍,平時動不動就咳嗽,吐出的痰大多為稀白之色。溼寒重的人還容易腹瀉,吃了生冷瓜果,稍微不注意就會拉肚子。
溼寒重的人還表現為臉色發白、發青、發暗甚至發黑。大多腹部都會有肥肉,女性臉上容易長斑。
此外,還表現為各種關節痛:包括四肢關節、頸肩部位、腰背等,酸痛部位越多,時間越長,說明體內溼寒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