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時節家家雨,又到了溼噠噠的梅雨時節,一大波雨水正不時造訪,陣雨、雷陣雨、短時陣雨輪番上陣。衣服總也晾不幹,潮溼的房間還會散發一股黴味……鬧心的不止這些,不少人身體也跟著亮起了紅燈,經常感覺睏倦,精神萎靡、四肢無力,有的產生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消化功能不良的現象。如果出現上述情況,你可能被溼氣「困」住了。
採訪專家:江蘇省中醫院普內科 陸為民 主任、主任中醫師
你了解「溼氣」嗎?
一提到溼氣,人們潛意識裡認為它有害健康,其實不然。中醫裡有六氣之說,根據季節不同,分為風、寒、暑、溼、燥、火六大自然氣候。這種氣候變化是萬物生長的條件,正常的六氣一般不會影響健康。如果氣候變化異常,六氣的出現過遲或過晚,或時機不對,氣候變化過快,超過一定限度,當身體不能適應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溼氣也是如此,正常情況下對人無害,但到了夏季尤其是梅雨季節,雨水連綿不斷,溼氣很重,淋雨、涉水或洗澡都易受溼邪入侵致病。除了外在因素,溼氣還來源於自身。體內溼邪主要是由於脾虛造成。因為平時吃東西的時候不太注意,愛吃食肥甘厚膩的食物,過食生冷寒涼,容易造成脾失健運,最後導致溼氣內生。溼氣在體內滯留時間太久,就會出現健康問題。
溼氣重有哪些表現?
溼氣重不僅傷害脾胃,溼氣堆積在關節部位還容易誘發關節炎,因此在察覺到溼氣重時,一定要採取相應的措施。溼氣重可以通過四個方面來辨別:
1、看脾胃狀態:腹脹,時常感覺沒有食慾,吃點東西就消化不良。
2、看精神狀態:總是感覺睡不醒,精神萎靡,四肢乏力,懶得動彈,容易睏倦。
3、看舌苔:溼氣重的人舌苔十分厚膩,但也要分情況。如果厚膩偏白,說明體內有溼寒,可能貪涼,西瓜、冷飲等寒涼的食物吃多了,如果舌苔厚膩偏黃,表明體內有溼熱,多與喜食辛辣刺激、油炸等食物有關。
4、看大便: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易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乾淨。
如何趕走困人的溼氣?
應對梅雨季節,大家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居住環境乾燥通風,在陰雨天要注意關閉門窗,等天晴後及時打開門窗通風,讓室內空氣流通,室內溼度太大,建議使用空調除溼模式或除溼機,以祛除溼氣;合理飲食,少吃多脂肪、含熱量高的食物,多飲水,少飲咖啡和酒,此時應以清淡、祛暑、清熱食物為主;避免外溼傷身,外出時要攜帶雨具以防淋雨,出遊時不要坐在陰冷潮溼的地方。
祛溼中醫有妙招
1、中醫食療
由於梅雨時節空氣溼度相對較大,容易出現食慾不佳、腹脹、大便不成形或黏膩不爽等症狀,因此,梅雨季節宜多食用健脾祛溼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茯苓、山藥、冬瓜等。
2、艾灸
在中脘、下脘、關元、天樞、足三裡等穴位進行艾灸,有祛溼、增強體質的功效。
3、穴位按摩
中醫穴位按摩也可以祛溼,推薦三個穴位。
豐隆穴:按摩這個穴位能夠把脾胃上的濁溼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外踝尖上八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一天2次,每次3分鐘。
足三裡穴:調理脾胃,驅趕內溼的好穴位。在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處,往下約4指寬,脛骨前緣一橫指,一天2次,每次3分鐘。
中脘穴:和胃健脾,促進脾胃的運化,適用於痰溼困脾的人群。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和臍連線中點(臍上4寸),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2-5分鐘。
4、中藥足浴
中醫認為,溼邪越重,熱水泡腳就越有必要,熱水泡腳可以刺激胃經、膀胱經等足部經絡,從而起到健脾、除溼、通經、利水的作用。推薦國醫大師徐景藩教授經驗方:佩蘭、石菖蒲、藿香、蒼朮、草豆蔻、草果六味中藥各15g,水煎取液,足浴,每晚1次,特別適合於梅雨季節寒溼困脾的人群,表現為四肢乏力、關節酸痛、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等症狀。
5、穴位敷貼、刮痧、拔罐
這三種中醫外治療法都是效果比較直觀的改善方法,通過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祛除溼氣,達到保健的效果。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鄧曦 編輯/趙夢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