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我在母親的陪伴下,懷著對嶄新學習生活的嚮往,背著行李,乘公共汽車來到冷江師範報到,之後,在此度過了難忘的三年時光。雖已畢業多年,「冷水江師範學校」也幾經更名,但我們所有的同學仍然一直習慣自稱「冷師人」,原冷水江師範主教學樓上「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八個字、校園裡小葉女貞氤氳甜香的氣味不時飄進夢裡來。讀書時所有的酸甜苦辣,現在全變成了美好的回憶。在母校全力升專之際,應「江水冷」之約,特意撰寫《冷師印象》系列,作為對母校的美好祝福。
——作者題記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馬上就到了分別的時刻。同學們的心情有一些沉重。原以為三年很長,現在想來,其實三年只有1000餘天!
學習上已沒有多少事,該考的全考完了,只等著領畢業證。同學們的精力,放在畢業分配和準備分別上。畢竟同學三年,分別也要有點儀式感。
學校安排了隆重的畢業合影,在操場上,專門準備了拍照的鐵階梯,學校黨政班子成員、任課教師全參加了。同學們很重視,男生穿上西裝、打上領帶,女生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只有我,隨便穿著一件襯衣就上了。這張合影,做到了我班畢業20周年聚會的紀念品水晶擺件上。
畢業20周年聚會紀念品(李向韶、李玉武提供)
關係好的同學,會在校園找個漂亮的角落合影,還互相贈送照片。有一些同學,還特意拍了藝術照送人。至於是否還有一些什麼私密的告別儀式,我就不知道了。
畢業前,在冷師主教學樓前合影
互寫臨別贈言也是畢業時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很多同學,帶著感情、精心設計每一句話,其中有不少經典名句。比如王建輝同學的「幸福的真諦」。可惜我家1996年遇大水,照片、留言本全毀了。我大概記得兩位老師的贈言:班主任吳老師的贈言詞簡意深: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地跑馬,易放難收。成雪敏老師寫了很多,我記得其中一句是:希望你人如其名!今天,我每到懈怠的時候,便會想起兩位老師的贈言,於是又打起精神來。
2019年,部分同學探望班主任吳老師
畢業晚會自然是畢業的重頭戲。班委會、團支部花了大量時間籌備。男生將教室裡的椅子搬到一邊,空出中間做舞臺。買了很多花生瓜子、西瓜、飲料,但酒是不允許的。主持人是伍衛紅、羅妍。晚會的程序,無外乎是師生發表臨別感言,中間穿插一些遊戲、節目。大家與往常相比,多了一絲絲激動,但遠沒到失控的階段,更沒有什麼抱頭痛哭的情況。撕書、從樓下丟熱水瓶之類的事情,也根本沒有發生。學校最初擔心失控,還安排了不少老師值班,沒料到我們這一屆相當的冷靜。
其實,同學們是含蓄內斂,不願表露情緒而已。聽新梅同學曝料,畢業晚會後,女同學因為彼此不舍,哭了很久很久,劉向榮是哭得最傷心的。
羅妍主持畢業晚會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時「二流子」鄒景宏還買了幾瓶啤酒來喝,一向嚴格的吳老師這次破例默許了。我和一些同學從沒喝過,覺得新鮮,嘗了一口啤酒,像潲水一樣,怪怪的味道。
畢業晚會第二天,大家便自覺地捲起鋪蓋走人,為師弟師妹們騰出空間。劉青良等少數同學留在學校裡,跟著曾光老師學了一段時間的拉丁舞。
當時的分配原則,是「哪裡來哪裡去」,故大部分同學分回了原籍。大家認為冷水江是一個工業城市,比新化好,所以,我、伍鋼、羅妍、李玉武、楊峰、吳慶等新化籍的同學,千方百計找關係,每人交了4000元城市增容費,分到了冷水江。現在想來,我們不熱愛家鄉,值得深刻檢討。但「人往高處走」,也是常理。而且那時的我們,也不會思考太多的意義。
其實,我們那時也是懵懵懂懂隨大流,根本不知道當時的分配政策,也不懂得到冷水江意味著什麼。當時很隨意地向父母提出來,父母便到處找人,竭盡全力幫我們滿足了這個心願。楊峰工作多年,不太如意,後來辭職到了北京,現在一家央企工作。我第一年被分配到錫礦山,在飛水巖學區七星小學,和李玉武同學做同事。這是一所年久破落、像庵堂一樣的學校,我的生活則是苦行僧的生活。這段經歷,我寫在首發於「江水冷」的另一篇文章《我與錫礦山:那黃和綠的記憶》裡。李玉武也是在錫礦山工作多年,好不容易才調到城區。吳慶一直在農村學校任教。
如果讓我重新選擇,我或許不會向母親提出這個要求。但誰也回不到過去。一種選擇,就是一個命運、一種人生!每一個人只能活在當下。在那個當下,我們一定做了最好的選擇。如果事與願違,老天一定另有安排!
漣源籍的同學,伍衛紅分到了漣鋼子弟學校,吳紅梅分到了婁星區石井中學,其他全回了家鄉,沒有一個到冷水江的。目前,伍衛紅考到了長沙工作,吳紅梅調到了婁底四中,成了我班第一位中學高級教師。大部分同學仍紮根漣源鄉鎮,成了學校的骨幹教師,家庭幸福。有兩位同學中途請假到外做事,賺了一些錢。絕大部分漣源同學在婁底買了房子,生活不錯。我工作第二年,與張關鍵到湄江找李向民、龍嶽斌玩過,還到過黃愛蘭工作的石陶中學。到漣源一中監高考時,曾和李冬來見過一面。調婁底人大工作後,多次在漣源調研教育工作,還到過肖竹洪工作的三甲中學,李冬來工作的三一學校,李麗工作的七星中學,因公務在身,沒有太多時間逗留,甚至話都沒顧得上說一句。
新化的同學,當時全分在農村。我知道的一部分去向是:陳偉政分在水車鎮大同小學,鄒娣娣分到了水車中學,陳青松分到了家鄉田坪的萬龍中學,陽吉長分到琅塘鎮楊木洲小學,曹徵華分到桑梓柘古小學,曹泰文分到曹家中學,胡松文分到西河滑石中學,鄒智輝也在西河天馬小學,陳豔紅分到維山某村小……陳偉政那句著名的感嘆,就是在大同小學發出的!
剛剛18歲的人,在農村學校工作,舉目無親,放學後形單影隻,內心孤獨無法排解,所以那段時間互相通信比較多,來往比較多。陳偉政曾到七星小學看過我。我多次到水車去玩,經常在源和學校扶竹清、金灣學校劉青良、張關鍵處玩,還兩次到田坪看過陳青松。
男同學結婚,普遍比女同學晚。因農村男老師沒錢沒房,確實不好找對象。不止我們那個時候,現在也如此。我曾到雙峰杏子鋪鎮調研,沿河學校的一位男老師的話讓我們心酸。他說:我收入低能夠克服,條件差也能夠克服,但找不到對象,不好克服!並不是說,農村男教師完全找不到對象,只因讀了一點書,不願意將就。所以,婚姻就在高不成、低不就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耽誤了下來。我班男同學沒一個單身,妻子都有工作,也比較賢惠,說明咱們吸引力還是不錯的。
時間推移到現在,農村女教師的婚姻也逐漸成了一個難題。我到過多所農村學校調研,女教師七八個,人才都不錯,年齡二十五六了,都是單身狀態。單身老師太多,不利於教師的身心健康和教師隊伍穩定。某位籍貫外地的青年男教師在新化農村工作十多年,一直單身,後來調回了家鄉。我和團市委、教育局的同志建議過:要關心教師的婚姻問題,可以多組織一些活動。但仔細想一想,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現在考教師的女性多,適婚對象少,組織上又不好搞強制分配,所以,這問題短時間也難以解決!
對生活現狀的不滿意,讓一些同學繼續升造,自考是常見的方式,扶竹清、劉青良、毛建高、陳偉政、胡松文等同學則選擇了讀教育學院,其中毛建高、陳青松還考了研究生。扶竹清後來到了冷水江一中工作,現任冷江信訪局局長。劉青良到了冷水江電子政務辦工作,現任冷水江水運事務服務中心主任。毛建高研究生畢業後,先到長沙師範學校工作,後又考公務員,現任長沙市開福區主任督學。陳青松讀書最狠,考上了華中師大博士,現在浙江師大工作。胡松文在教育學院遇到了美麗的「小芳」,調到了株洲縣某中學工作。陳偉政參加新化縣教育局後備幹部考試,成績優秀,先到縣教育局工作,後到了縣信訪局工作。
其他同學,也在努力改變命運。張關鍵與我一起參加自考,一起背題目,後來考上了公務員,現任冷水江農機局副局長。伍鋼沒教幾年書,也改了行。鄒景宏考了研究生,現在安徽省黃山市檢察院工作。鄒智輝考了二級心理諮詢師,現在湖南師大高新實驗中學工作。伍永紅、陳新梅、鄒娣娣、張文華、王永華、李玉武、劉向榮等同學,都相繼調入城區學校工作。
隨著同學們相繼結婚成家,忙忙碌碌,交往更少了。除了同一個縣市工作的同學,因為同學生日、過火或春節等某個特殊的時點聚一下,一般較少來往。好在有一個微信群,大家不時在群裡冒個泡,發個貼,開心一下。逢年過節互相問候一下,有時扶班長、伍鋼等同學還會發個紅包。李向韶同學是最活躍的,經常發一些自己創作的書畫作品。他現為湖南省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婁底地區美術家協會會員,二十多年來臨池不輟,繪畫不斷,受著名畫家趙春秋老師等名師和同仁指點,書畫技藝日臻成熟。
我班畢業20周年時,在冷水江聚了一次。方案是我牽頭制訂的,充分考慮了安全因素,沒有選擇「溯溪」等風險較高的項目,並為每一個參加的老師和同學入了保險。還成立了組委會,在班級群裡充分討論了聚會方案。當時約定,由冷水江、漣源、新化的同學輪流承辦,費用AA制。
我班的「仙女」們20周年聚會時在梅山龍宮合影
畢業20周年聚會為期三天,由冷水江工作的同學承辦,邀請了冷師的老師參加。此次聚會,大部分同學都來了,劉青良、李玉武等同學做了大量周到細緻的服務工作。我們先召開座談會,與老師同遊母校,在校門前合影,晚上一起K歌,又到新化梅山龍宮、大熊山遊玩。兼職拓展教練的胡松文同學特意從株洲帶來很多道具,組織大家玩拓展遊戲,讓大家重歸童年。晚上則一起玩牌。大家快樂鬥嘴,互抖糗事,無需任何戒備,非常放鬆,玩得很嗨!
20年聚會,在熊山古寺千年銀杏下,師生再合影
本次聚會,最有笑點的是張文華那個兒子。他在車上歪著頭,天真地問他爹:老爸,嗯(en,第三聲)咯次和以個女同學唱鍋(歌),和嗯(en,第一聲)個女同學跳舞,嗯(en,第三聲)啞釣了一抓蛤蟆幾爛(lan第一聲)?
我們聞言大笑,都豎起大拇指誇老弼:嗯(en,第三聲)養了個好崽哩!咯樣關心嗯(en,第三聲)!唉,老弼,嗯(en,第三聲)老實港,嗯(en,第三聲)釣了抓麼咯蛤蟆幾爛(lan第一聲)?
老弼也是個活寶,臉色凝重,認真地想了一想,再搖搖頭:我冇本(bian第三聲)事呢,費了好態咯勁,一抓蛤蟆都冇釣倒呢!
胡松文主持拓展遊戲
前兩年,這個關心老爸「釣沒釣倒蛤蟆」的兒子,以優異成績考到了冷江一中讀書,慢慢也到了「釣蛤蟆」的年紀。當然,我們這些伯伯叔叔阿姨希望他像老爸一樣,先安心讀書,以後再考慮「釣蛤蟆」的事。畢竟,機會多著呢!
座談會上,曹徵華同學提出:10年一聚,太長了,誰知道那個時候還在不在?要5年聚一次才行!未料他一語成讖。
20年聚會後的第三年,傳來噩耗,被稱為「太子」的曹泰文同學因病到當地一家醫院住院,不幸發生醫療事故,一下子就走了。他家屬不願做醫療事故鑑定,於是,賠償了不到二十萬,就算了結了。那次,全班同學能到的,基本上都到了位於新化曹家鎮一個山村的曹泰文家中弔唁。不能到的,也捎了禮金。伍鋼等同學,還盡己所能幫助協調。
大家參加追悼會時,看著曹泰文那個還在讀初二不懂事的楞楞的孩子——他不知道,失去父親對他的人生意味著什麼,很多女同學、男同學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淚。我站在風中,打量著蒙著黑紗的相框裡曹泰文同學年輕英俊的臉龐,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人生的無常,心中很沉重,想說點什麼,又說不出,不由想起於丹的一篇演講《生命來來往往,來日並不方長》。活著的每一天,都值得好好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值得好好對待!
從此以後,新化的同學聚得頻繁起來。他們單獨建立了一個微信群,還將我拉了進去。曹徵華、陳偉政、鄒娣娣等同學經常在群裡吆喝:今天從鄉下弄到一隻土雞,還有水車臘肉,到我家來耍呵!特別是曹徵華的夫人,賢惠能幹,熱情好客,能迅速弄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飯菜。曹徵華兒子丁丁也非常聰明可愛,和大人、小朋友都玩得來。如果哪次丁丁沒參加聚會,大家第一個就會問:丁丁呢?
陳偉政的小女兒陳妍君,天真可愛,我們到她家玩,她會很熱情地招呼我們,奶聲奶氣地與我們交談。她很「jiangbo(方言,兩個字均讀第一聲,意指「厲害,保得住家」)」,長得很壯實,經常「欺負」哥哥,一兩歲的時候,就能獨立吃完一個大雞腿。
畢業25周年時,我班又在漣源龍山聚會了一次。這次由漣源的同學承辦。方案是李勝群同學制訂的,她和李向民、黃愛蘭、吳紅梅、李冬來等同學,實地考察線路,察看酒店,採購物資,訂製紀念品、文化衫,忙得不亦樂乎。聚會為期兩天。我們爬了龍山,滑了草道,K了歌,還體驗了驚險的龍山漂流。在龍山半山腰上,大伙兒吹著涼風,聽某位女同學繪聲繪色地講「郭春海」的故事,聽我講著名的某秘書長的系列段子,樂不可支。
畢業25周年聚會紀念品,溫暖肺腑,熨貼人生
聚會之後,再到分別時,大家雖有不舍,但已經很平和,再也不會像26年前那樣當面依依不捨,背後以淚洗面。畢竟,大家已是養兒育女的中年人,經歷了很多人生風雨,懂得聚散本是人生常態,已能坦然接受。
現在,有同學已經開始期待2024年舉行的畢業30周年聚會了。希望到時候,我們162班的全體老師、同學,一個都不能少!
2019年畢業25周年龍山聚會合影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能夠成為同窗,估計也是四五百年的緣份。這個緣份,確實值得我們珍惜。
站在即將年過半百的人生路口,回望過去,才發現:金錢、職務、房子,其實都是空的,平安健康才是第一,家庭和睦幸福才是第一,心靈充實快樂才是第一。人生除了生死,沒有其他大事。放下吧!放下吧!還有什麼不能放下呢?
但是死亡,也是每一個人最終必須面對的。能真正平靜面對死亡的人,才談得上成熟;一個有信仰的人,才能真正平靜面對死亡。
《道德經》指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死而不亡者壽。這告訴我們:無我,是每一個人應該追求的境界。無我,反而能夠長久,達到「死而不亡」!
楊絳先生在《百歲感言》中說: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她又說:消失於眾人之中,如水珠包孕於海水之內,如細小的野花隱藏在草叢裡,不求「勿忘我」,不求「賽牡丹」,安閒舒適,得其所哉。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她還說:人生的價值,大致取決於靈對肉的支配。「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先生則認為:人死了是沒完的。人生的意義在於「利他」。人走的時候,應該要比來的時候更完善一點、更高尚一點。
《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師說》則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每一個人走在修道、行道的路上,明道,才能傳道。冷師的使命,就是以「道」引領學生,培養無數合格的師資。我們這些冷師人的使命,便是用「道」先喚醒自己,再喚醒學生、家長,讓這個世界依道而行,更加美好。
人來到世上,是有使命的。人能認識到這個使命,便是覺醒。認識到了這個使命,並能堅持下去,便能以「靈」支配「肉」,庶幾可通往高尚。
我欣賞這種生命狀態:一位姓李的企業家,50歲時,宣稱青春剛剛開始,辭去很好平臺的職務,重新創業。被人稱「平安先先」的楊尊民老師,退休後學了駕照,攜妻子週遊全國,還加入了省網絡作協。現年87歲、參加過抗美援朝的網友「白果子」面對失去兒子的痛苦依然平和淡定,背著照相機充滿熱情的參加各種公益活動,70歲時面對別人詢問年齡說:我比你小一點,今年35公歲!我希望,所有的老師、同學,都能有這種生命狀態——平和喜樂,覺醒慈悲,豁達開闊,生命力飽滿,充滿激情。
青春,並不是單純指年齡,更是指一種生命狀態。如果我們願意永遠學習,能夠返樸歸真,那麼,出走多年,我們依然還是少年!
謹以《冷師印象》七篇,為我們這些冷師人留存一點共同的記憶,肯定言有未盡處,意有未到處。冷師學習生活是一張美麗的拼圖,我拼出的,只是我所看到的那一角,還有更多的美好,需要所有的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拼全。正如「老弼」張文華同學所說:人總是戀舊的,學習呢想工作,老了想年青!然而一切終將遠去,唯有自我保重!
祝福冷師升專早日成功!也祝福冷師所有的老師、同學,厚德載物,福慧雙收,永遠平安吉祥,永遠健康快樂!
謝謝「江水冷」,謝謝冷師,謝謝所有的老師、同學,謝謝所有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