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趙倩男 影藝家 收錄於話題#流動的瞬間27個
© William Eggleston
威廉·埃格爾斯頓
主講人 | 趙倩男
如果誰要拍一張威廉·埃格爾斯頓的肖像,照片裡的他,要麼站在門廊邊,擦拭槍:
要麼擺弄萊卡相機:
要麼就坐在方向盤後面。
雖然公路攝影不是他的主題,但他既是老派的美國南方紳士,帶有強烈的地域性,同時也是個探險家,在路上代表著埃格爾斯頓一種觀察的韻律和模式。
2016年,攝影師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跟隨《T》來到他孟菲斯的家中,為其拍攝肖像。
77歲高齡埃格爾斯頓身穿一身無可挑剔的深色西裝,據說是在倫敦的斯威爾街定製的,黑皮鞋擦得鋥亮,白色襯衫領口微開,鬆散的酒紅色暗紋領結垂在頸間,周身散發著波本威士忌和身體乳的香氣。手腕上的卡地亞腕錶比標準時間慢了兩分鐘。
鏡頭緩慢推進,靜靜等待他吞吐雪茄的煙霧,在貝森朵夫三角鋼琴上流淌出百老匯的音符。
他年老的面龐經得起鏡頭的長久注視,甚至每一道皺紋都充滿頑皮而滄桑的魅力,他平靜而激情,專注而肆意。
他的帥,就是生命力!
談及照片,威廉·埃格爾斯頓說那些分析都是一派胡言,他說,「角度和構圖就在那裡,每一個細微的點都會與其他的細節相應和,所有這些畫面都是精心安排的。世間有一半照片都毫無價值,唯一讓我喜歡的就是我自己拍的那些。」
© William Eggleston
他嗜酒,也許這些話是微醉後的「狂言」,但只要你願意跳開攝影史的官腔定位,去看一看《威廉·埃格爾斯頓的指引》(William Eggleston's Guide)之外的威廉·埃格爾斯頓,就會愛上這個老頭。
「彩色攝影之父」是無心之舉,甚至他並不屑於、更不囿於這樣的頭銜。
© William Eggleston
埃格爾斯頓是出身在美國南方的貴族,愛槍、愛古典樂、愛女人,生活富足;被提上神壇的1976年MoMA個展,在當時一片罵聲,但他我行我素繼續拍攝彩色和日常。
鴻篇巨製《民主森林》不斷再版,他卻認為1974年的第一部影集《14張照片》是自己最好的作品集。
「你是天才嗎?」如果你這樣問,威廉·埃格爾斯頓會驚訝,這是不需要質疑的事實。
© William Eggleston
自信還是自負,也許在他眼中,只有「民主」的一切,並不顧及評論之聲。
我想講一講威廉·埃格爾斯頓,唯一的理由就是他太帥了,人的魅力甚至高於其作品,他的創作也遠遠不止於《指引》。
在這三節課中,希望聽者走進威廉·埃格爾斯頓80年豐富多彩的人生。
課程內容
第一講 藍色:生長於藍調之鄉的南方貴族
# 以藍色暗喻威廉·埃格爾斯頓的地域屬性和攝影哲學
重點一:威廉·埃格爾斯頓的童年和成長環境
威廉·埃格爾斯頓生於美國南方,61號公路也是藍調之鄉,他身上有著南方居民的特徵,又有受過良好教育的歐洲式敏感,這造就了他原始與抒情的影像風格。
重點二:《韋奇伍德之藍》,攝影關於天空的永恆思考
與「現代攝影之父」施蒂格利茨的《等價物》(Equivalent)對比,對天空這一最日常、最抽象客體的拍攝,顯示出他們攝影思考的不同面向——威廉·埃格爾斯頓更關注日常。
斯蒂格蒂茨的雲
埃格爾斯頓的雲
第二講 紅色:「蟲眼」視角下的美國日常
# 以威廉·埃格爾斯頓最著名的作品《紅色屋頂》展開對其彩色攝影的源流分析
重點一:代表南方的語言——鐵鏽紅
通過對比另一位攝影師威廉·克裡斯滕伯裡(William Christenberry)的作品,感受紅色之於美國南方所隱喻的詩意和衝突。
© William Christenberry
© William Eggleston
重點二:威廉·埃格爾斯頓的攝影語言源流
他如何繼承布列松、威廉·克萊因和沃克·埃文斯等前輩,並通過染料轉印法加持色彩,形成自己獨特的攝影語言。
© William Eggleston
© William Eggleston
重點三:《威廉·埃格爾斯頓的指引》,色彩從此被藝術攝影認可
通過薩考斯基的前言詳述色彩如何成為重要畫面元素和視覺思維被納入到藝術攝影的評價體系;基於《指引》中的照片,分析威廉·埃格爾斯頓的「蟲眼」視角,以及在日常之中蘊含的戲劇性內涵。
© William Eggleston
第三講 彩色:用鏡頭平等地對待一切
# 以20世紀80年代的大作《民主森林》展開威廉·埃格爾斯頓創作的豐富性
重點一:《民主森林》,「民主」內涵再解讀
在威廉·埃格爾斯頓愈發成熟的視覺體系中,何謂民主,其意義又是什麼?
© William Eggleston
© William Eggleston
重點二:日常的意象
電話線、汽車、樹葉等反覆出現的畫面意象如何構成他的「民主」網絡。
© William Eggleston
© William Eggleston
重點三:2008年惠特尼美術館威廉·埃格爾斯頓回顧展
自1976年《指引》以來,威廉·埃格爾斯頓第二次在紐約舉辦個展。從1961年到2008年,他豐富的創作涉足視頻,以及美國南方之外更廣闊的世界。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 主講人 /
趙倩男
寫作者、攝影師、雜誌編輯,北京電影學院藝術碩士。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曾任多年旅行和生活方式類紙媒編輯,策劃並實地採訪長三角、雲南、日本、紐西蘭等地的高爾夫旅行線路,與國內外知名攝影師長期合作。
她專注研究街頭攝影、家庭影像與拼貼藝術的創作,文章發布於《中國攝影報》等媒體,並在影藝家開設個人專欄「流動的瞬間」。
目前,已上線《與亞歷克斯·韋伯一起街拍》等課程。
原標題:《「彩色攝影之父」是他最不屑的頭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