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可以隔離一個民族,慈心卻無遠弗屆。慈濟進入大陸20年,提供了一個俗世心靈重建的樣本
慈濟臺灣
文_記者 朱汐 編輯_蕭三匝
北京東花市大街棗苑小區門口,一家書店低調地開了許久,周圍人很少知道這裡便是在全球擁有20餘萬志工的慈濟基金會在北京的駐地。白底淺黃紋的招牌上,除了印著繁體正楷的「靜思書軒」並用英文標註了其為「Books & Cafe」外,沒有任何多餘信息。
透過落地玻璃窗,屋內的靜謐沉穩隱隱透出,身穿白衣黑裙的全職志工穿梭其中。近門位置豎著一塊與招牌同色系的標示牌,牌子上寫的是6月份的講座安排表。講座多是關於心靈與健康的,從如何「轉化恐懼為愛」到骨髓捐贈常識,從環保知識到養生保健。書軒的外廳陳列著慈濟的各色產品和一架架書籍,內廳則擺著茶桌和藤椅,那是舉辦沙龍的地方。
每當講座結束有人離開,身穿深藍旗袍或白衣黑裙的志工便會先一步走到門口,拉開玻璃門送賓,鞠躬的同時,口中念念「感恩您」,有些人熟練地回以「感恩哦」,也有些人則忙不迭地說「謝謝」。顯然,「感恩」這個詞在他們口中頗有些不好意思說出來。
徐女士就是被這樣的「感恩」吸引過來的。她住在書軒附近的社區,常從書軒門口經過,大約半年前終於忍不住好奇推門而入,「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慈濟是什麼,也不信奉任何宗教。」直至如今,她也只是在閒時踱過來聽聽這裡的講座,有時候是養生,有時候是茶道或插花藝術,內容很多。偶爾她會帶朋友一起來。「他們的志工都非常虔誠有禮貌,但他們不傳教不布道,說的都是生活中用得到的知識,聽聽有些收穫。」
與徐女士的觀望態度不同的是徐晨。她是一名研究血液病的醫生,白血病是她的研究內容之一。這一天,她給大家分享了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的基本常識,以打消大家對骨髓捐贈的恐懼和理解誤區。她妹妹和母親陪她一同前來。
研究血液病的徐晨非常清楚創立於1993年的慈濟骨髓庫與中華骨髓庫的淵源。20年前,慈濟在臺灣成立「臺灣骨髓捐贈資料中心」,2002年改稱「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目前入庫資料已超過32萬人份。截至2010年年初,在實現捐贈的2000多份骨髓中,有882份捐給了大陸患者。在中華骨髓庫建立之初,慈濟骨髓庫給與了諸多幫助與支持,並與其互通樣本的檢索。
大陸與臺灣血濃於水,慈濟在大陸的發展真切地印證了這句話。
慈濟全稱為「財團法人臺灣省私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由修行於臺灣花蓮縣的比丘尼證嚴法師1966年創立。如今慈濟已是臺灣最大的民間慈善機構,證嚴法師也因此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如今,慈濟在全世界五大洲均有分會和聯絡處,從事慈善、教育、醫療、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境保護和小區志工等事業。在其醫療體系中,除了著名的慈濟醫院,還有為慈濟醫院培養人才的慈濟醫學院、慈濟護專;在教育體系中,則有慈濟幼兒園、小學、中學、專科學校和大學,推廣和傳播的是「全人教育」的理念;而慈濟的文化板塊則擁有自己的出版社、電臺、電視臺……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