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騎兵抵得住明朝大炮,為什麼面對英國人的火槍,卻被打的沒脾氣?

2020-12-14 騰訊網

了解晚清中國歷史的朋友,都不會忘記一位叫做僧格林沁的男人。他被視為清朝八旗將領最後的榮耀,鹹豐皇帝賜予他"巴圖魯"的稱號,以顯示自己對於這位蒙古鐵帽子王的信任。之所以如此信任他,也是八旗軍隊到晚清末年的時候,處境尷尬的情況所造成的。大清朝能打的將領,基本上要等到南方漢人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之後,才會逐步形成新的傑出將領

。滿蒙作為主要的政治核心,拿得出手能打勝仗的將領,也只剩下道光皇帝留下的顧命大臣僧格林沁。

但是這位蒙古騎兵好手,為什麼在有數萬騎兵的支撐下,卻打不過英法聯軍?要知道百年前的明清戰爭,面對紅衣大炮的進攻,滿清騎兵也從未懼怕過。

蒙古騎兵,在英法聯軍的進攻下黯然失色

落後的軍事體系,無法支撐的關鍵所在

在沒有坦克的年代,騎兵確實是當之無愧的陸戰之王。也正是這點,支撐僧格林沁有底氣敢叫板英法聯軍。作為最堅定的主戰派,他無時無刻都在強調騎兵部隊的高強度作用行。實際上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僧格林沁所擁有的軍隊數量,在數量上擁有絕對的優勢。一萬人的蒙古馬隊,實際上已經掌控戰場上絕對的優勢。英法聯軍本就有舟車勞頓的問題,僧格林沁有自信能贏並不讓人感到意外。並且經過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洗禮後,蒙古騎兵已經非常了解自身的弱點。

在火槍優勢集火作戰下,確實騎兵不佔據絕對的優勢。

《清史稿》記載:'"蓋知其忠憤,慮以身殉也。尋於右岸迎戰失利,炮臺被陷,提督樂善死之。僧格林沁退守通州,奪三眼花翎,褫領侍衛內大臣及都統."

實際上在清朝中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便已經開始有意識裝備貨期。由於他們的對手數次以火槍對壘,使得清朝軍隊已經意識到裝備規模性的火器部隊必要性。並且對於國家重點的防禦設施,也都悉數增設有重口徑、高火力的炮臺。但是擁有這些優勢之下,僧格林沁本人的認識還是非常的清醒。

看到雙方實力的差距,本質上並不是在軍隊的數量、火器配備的數量,而是在於本身羸弱的軍隊體系,使得軍隊無力和列強抗爭。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戰役伊始,第一個反應是後撤尋求戰機,而不是一股腦的學印第安人對西班牙軍隊發起無腦衝鋒。

英法聯軍的作戰,從武器、戰術全面領先對手

首先僧格林沁的一萬騎兵,需要劃分為多層不同的類型。古代軍隊中,一萬人的部隊要包含運輸補給、後勤保障等多樣化的部隊。而相較於英法職業軍隊的管理方式,蒙古騎兵的組成仍舊停留在最原始的階段。大部分人都是閒散牧民,只有戰時才會聚集起來倉促訓練,以用來保證擁有基本的戰鬥力。並且雖然逐步有清軍開始裝備西式裝備,但是大部分的裝備非常零散。冷冰武器混用的現象,在那個年代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種情況。

英法聯軍進攻路線,組織紀律非常嚴密

熱兵器時代的差距,並不是擁有火器便可勝利

此時的八旗軍隊,雖然手握著火器,但是早已經落後數倍於英法聯軍。此時西方主力配備的武器,實際上是非常先進的後膛式火槍,採用的是圓錐形子彈填充發射。而八旗軍隊裝備的火器,仍舊停留在明朝末年時期繳獲的火繩槍、鳥銃為主,仿製贊巴拉特火槍為輔的層面。並且弓箭和火器並用的方式,才是騎兵主力的作戰方式。此時和明朝末年紅衣大炮作戰的時代,早已經有兩百年的代差。即便是都是火器裝備,但是在代差上清朝八旗部隊早已經不是後者的對手。

清朝集火作戰,實際上已經非常普遍

但是滿清並非是固步自封,非要抱著陳舊的觀念看扁火槍。畢竟軍隊作戰當中,有強有力的武器不會傻到非要用舊武器作戰。由於在長年累月的作戰當中,滿清人裝備的滿洲弓確實是非常的好用。無論在射程、精準度、安全性的保障上,滿洲弓都用歷史證明自己的地位。在清朝中期的準噶爾汗國討伐戰中,滿洲弓遠遠比對方使用的贊巴拉特火槍更為穩定。最後導致清朝蒙古騎兵,出現一個非常詭異的現象——冷兵武器混用。

《清史稿》記載:八旗砲兵、鳥槍兵,護軍驍騎,分立十六營。中列鑲黃、正黃二旗,次六旗,按左右翼列隊,將臺在中,兩翼各建令纛為表。每旗鳥

槍護軍在前,次砲兵,次鳥槍兵,次驍騎。

並且蒙古騎兵戰敗,實際上除去軍隊火力、建制上的問題,實際上還有一點來自於八旗部隊本身的戰鬥能力退化。

這裡的退化,指的是滿清軍隊引以自豪的肉搏作戰最終被放棄。

實際上當我們翻開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雖然英法裝備的恩菲爾德步槍、米涅步槍都是非常強勁的裝備。但是換彈速度慢的問題,在高容量彈夾出現之前,仍舊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火槍部隊列陣集火,雖說能夠迸發出巨大的實力,但是卻需要考慮在換彈期間對方的肉搏衝鋒。由於過分依賴火器,使得清軍部隊對於列陣集火異常痴迷。而對於分散而戰,清軍基本上都是唯恐避讓而不及。

《阿玉錫持矛蕩寇圖》,背負火槍作戰的騎兵

總結

再加上本身裝備的火器,不具備有刺刀作戰的功能,更是進一步在肉搏作戰中不具備優勢。騎兵雖說能夠發動衝擊力作戰,但是卻無法保證在散兵作戰的情況下,能夠迅速建立起騎兵、步兵協作的能力。滿清騎兵被英法軍隊打敗,實際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昔日的舊帝國面對的敵人,實際上大部分都是同等級之下的部落式文明。相較於理念更為現代化,科技能力更強的英法來說,他們的落後是全方位的。最後僧格林沁的萬人騎兵戰敗,並不是一件讓人驚訝的事情。

參考文獻:《清史稿》、《馬克思恩格斯選》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系漁經獵史小仙女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相關焦點

  • 為什麼3億多漢人會被300萬滿清統治近276年?只有4個理由
    清朝滿人的總人口大約在300萬左右,其中20萬人是部隊,而當時的漢人已有3億左右,如此懸殊的比例,清朝卻統治了天下276年,直到列強進入,清朝才分崩離析,這是為什麼呢?滿清雖然滅了大明,取而代之,但對明朝的制度卻延續了下去。
  • 鳥槍和洪武大炮,是否真的能實現「反清復明」
    南宋時期的軍事家陳規發明的火槍,意味著在軍事史上我們送冷兵器時代進入了熱兵器時代。而到了明朝,火器的發展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不僅種類更多,質量也不斷提高。如從簡單的管形火器(突火槍)進步到各種類型的火槍,以及洪武年間的洪武大炮。並且由單管單發模式發展到多管連發,還創製了更加先進的瞄準裝置和擊發裝置。
  • 明朝的重型坦克:鐵車活輪突火獸到底是啥玩意?真相讓人笑掉大牙
    明朝是我們中國古代火器發展一個高度邁進的朝代,大明的軍隊中設有常駐的「神機營」,配備大量火槍、火炮,在當時來說算是首屈一指的熱武器軍隊,按理說戰鬥力應該相當強悍。但是由於明朝封建制度下的匠戶,也就是相當於現代的軍工科研人員身份低微,基本被排到了當時封建社會制度下的最底層,臉吃飯穿衣都成了很大的問題。
  • 3億漢人被滿清300萬八旗統治276年,不反抗的四個理由
    但是面對如此懸殊的比例,清朝卻統治了天下276年,直到列強進入中國,清朝才開始崩潰直至後來的解體。這裡面的原因主要有四點,正式這四點讓滿清用300萬人統治了有3億人的漢族276年。
  • 八裡橋:蒙古騎兵對陣歐洲槍騎兵列隊衝鋒
    英軍第一師和騎兵剛出發沒多久,就發現在前邊,清軍騎兵排成了一道2000米長的人牆,這些騎兵戴的帽子上沒有裝飾紅纓,而是兩條動物尾巴,他們坐在木製的馬鞍上,蹬著鐵製馬鐙。英軍的阿姆斯特朗大炮在1500碼距離上向清軍騎兵開炮轟擊。炮彈不斷在騎兵頭頂爆炸,每一發炮彈都崩飛出42片彈片殺傷著清軍騎兵,但清軍並沒有動搖,還是堅定的站在戰線上,使用火槍還擊。
  • 明朝士兵這樣回應
    眾所周知,宋朝沒能掌控燕雲十六州,也就是之後明長城一帶,所以喪失了抵抗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地理屏障,再加上宋人缺馬,宋軍的騎兵數量和質量是難以和北方的金、夏、元抗衡的,因此宋朝開始盛行重甲,以求用身著重甲的步兵去抗衡北方的輕騎兵,並製造出了許多著名的盔甲,其中便有大名鼎鼎的步人甲,但金人為了抗衡,組建了重甲騎兵鐵浮屠。
  • 滿清誤我中華三百年的說法究竟是對是錯?真實歷史是怎樣的?
    其次,自明朝天啟以來,全國範圍內就戰亂不斷,天下百姓無人不自危,被迫揭竿而起,走向起義,當時的明朝政府已經無力解決這些社會問題,內憂外患。而當清軍入關後,迅速昭告天下建立大同,解決了持續多年的戰火硝煙。已經掙扎多年的百姓,無不想過上安穩的生活,不用在流離失所,這也是為什麼吳三桂造反時得不到百姓支持的主要原因。
  • 雅克薩之戰,弓箭與火槍的較量,一場不該勝利的勝利
    眾所周知,火槍代表了現代工業的軍事科技。弓箭,則是古代遠距離戰爭的必備品。同樣是遠程攻擊,火槍的性能和殺傷力,遠遠大於弓箭,這是毋容置疑的。如果兩支部隊,一支裝備弓箭,一支裝備火槍,那火槍一定能戰勝弓箭嗎?答案是否定的。您先別著急反駁我,1685年的中俄雅克薩之戰,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 明朝強於葡萄牙,為什麼澳門就被葡萄牙人佔據了
    當地政府也就承認了葡萄牙人的合法佔有,但是澳門的主權始終掌握在明朝手中。 明朝軍隊是中國歷代各朝之中,裝備火器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火器最精良的朝代,在這一方面,後來入關的滿清也是比不上的,因為滿清自詡以「騎射」得天下,極為輕視火器。在萬曆年間的援朝抗倭之戰中,明軍竟裝備有上千萬斤的彈藥,虎蹲炮更是給日軍造成了極大的傷亡。
  • 明朝在關外為何能經常打敗滿洲女真,關內就不行?因為先進的火器
    明朝人充分利用歷朝歷代有關火器的技術,製造出諸如三出連珠、百出先鋒、鐵棒雷飛、火獸布地雷、十眼銅炮、四眼鐵槍等多種武器,並與新型的戰車、弓弩等傳統武器配合使用,作為戰略武器,用來對付「射藝極精、矢無虛發」的彪悍的蒙古騎兵。
  • 萬裡長城為什麼不能阻止滿清入關?
    在歷史,它曾經作為天然屏障使漢族人民有效地抵禦了遊牧民族的入侵,直到清軍入關,長城就再也沒能發揮它的作用了。有人說,長城沒用,在它需要發揮作用的時候卻阻擋不了滿清的入關,滿清入關以後讓人留辮子以及很多陋習,近代又籤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使中國整體落後於世界,被西方列強一次次地深入。
  • 如果康熙沒有大炮,清朝就滅亡了
    漠北喀爾喀三個汗部的汗與百姓,面對葛爾丹的侵犯集體向南逃難,來到沙漠南邊之後,康熙將這幾十萬的人安置在了蘇尼特各旗。尾隨其後追擊的葛爾丹的騎兵也到了烏珠穆沁旗。康熙皇帝親徵葛爾丹面對即將打到北京城下的葛爾丹騎兵,康熙皇帝決定親徵,一者有助士氣,二者此時清朝東南早已平定,是時候該收拾這草原上最強的敵人了。
  • 明朝著名三大營都有多牛?第二打敗蒙古騎兵 第三收復越南
    這種憤怒是有道理的,因為如果你看一下明朝大名鼎鼎的三大營,你就會發現,其實中國古代並不落後,只不過近代突然陷入一種無法擺脫的停滯而已。箇中原因,一言難盡,清朝帶來了許多嫁妝,也帶走了很多聘禮,比如曾經一度領先世界的軍火工業。明朝三大營又稱三大營,包括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至明正統十四年(1449)二月,總人數約為17萬。三大營為明代京軍編制。洪武初即設,隸大都督府。
  • 如果沒有滿清入關,明朝在大順攻入北京後,將陷入解體狀態
    如果沒有滿清入關,明朝在大順攻入北京後,將陷入解體狀態,而中國未來有兩個好的可能。一個是農民軍將壟斷地主階級清洗一遍,然後由一個新興小地主階級和自耕農代表,統一中國,這個新興王朝除了是漢族統治,其生產關係與滿清將沒有多大區別,遇到西方列強仍然是被吊打,但沒有民族包袱改革有可能比較容易,可總體上與滿清的命運不會有多大區別。
  • 滿清最後的武將,從放牛娃到皇親國戚,死後朝廷再沒贏過一場勝仗
    在晚清時期,朝廷的腐敗風氣盛行,八旗子弟兵的墮落讓他們毫無戰鬥力,很多人沉迷到鴉片的吸食中,這樣的軍隊面對英軍的炮彈很快就被打敗,儘管英軍的數量不多,但還是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其實要說滿清最後的武將,那就不得不提到僧格林沁這個人,他出生在蒙古的豪門家族,不過因家道中落連溫飽都滿足不了,結果只能放牧為生,時刻看富人的眼色才行。不過到了1825年時,已經十五歲的他,因機緣巧合成為札薩克郡王的嗣子,如此一來自然是繼承了爵位,之後來到京城內,和那些皇子們一同讀書。
  • 古代打仗,步兵戰勝騎兵有多難?「卻月陣」是怎麼大敗騎兵的?
    說起宋朝,由於國策限制導致武備廢弛,就是南宋偏安一方,當時戰馬主要出自北方,宋朝使用的戰馬多是與少數民族通過貿易得來,但是南宋時期,眾多少數民族勢力都與南宋存在摩擦,貿易得到的戰馬質量欠缺,就這些還是南宋的依仗,戰馬稀缺也導致了南宋沒有很好很好的騎兵部隊。
  • 蒙古騎兵頂峰只有24萬人,為何能打敗天下無敵手?原因就這4點
    在冷兵器作戰時代,騎兵是一支非常重要的武裝力量。它憑藉著機動性與突然性,在戰場上馳騁縱橫,屢立戰功。楚漢戰爭時期,項羽帶領2萬騎兵曾從山東出發,千裡奔襲,居然將劉邦和各路諸侯56萬聯軍打得大敗,劉邦差一點被俘,騎兵的威力由此可見。
  • 半年1兩銀子的火槍不使,非花5兩玩弓箭?皇太極:燒錢也不能忘本
    其實這個問題算是一個偽命題,其實無論東西方,只要條件允許,大家都在努力用單兵火槍來取代弓弩類武器。但同時,清朝一直到19世紀還在大量使用弓箭,這都是為什麼呢?眾所周知,弓箭是清朝軍隊的基本配置,在清初對火繩槍的使用非常少。按照康熙十三年的議定,八旗步兵二萬一千餘名中,鳥槍手佔步兵一千七百三十七名,大約佔其比例的8.3%。
  • 李自成有一百萬大軍,為什麼突然就被消滅殆盡了?原來是天要亡他
    當年,他以十八騎逃往商洛山,然後重振旗鼓,東山再起,甚至,攻破了京城,滅亡了明朝。 令人惋惜的是,這樣一個如日中天的梟雄,卻在佔據京都後迅速隕落。他建立的大順朝,在清軍的進逼下屢戰屢敗,他本人也在一蹶不振之後沒了蹤影。關於李自成失敗原因的討論,後世一直眾說紛紜。有的人認為,他就是太過自滿,也有的人認為大順之亡,實則亡於陳圓圓這個紅顏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