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晚清中國歷史的朋友,都不會忘記一位叫做僧格林沁的男人。他被視為清朝八旗將領最後的榮耀,鹹豐皇帝賜予他"巴圖魯"的稱號,以顯示自己對於這位蒙古鐵帽子王的信任。之所以如此信任他,也是八旗軍隊到晚清末年的時候,處境尷尬的情況所造成的。大清朝能打的將領,基本上要等到南方漢人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之後,才會逐步形成新的傑出將領
。滿蒙作為主要的政治核心,拿得出手能打勝仗的將領,也只剩下道光皇帝留下的顧命大臣僧格林沁。
但是這位蒙古騎兵好手,為什麼在有數萬騎兵的支撐下,卻打不過英法聯軍?要知道百年前的明清戰爭,面對紅衣大炮的進攻,滿清騎兵也從未懼怕過。
蒙古騎兵,在英法聯軍的進攻下黯然失色
落後的軍事體系,無法支撐的關鍵所在
在沒有坦克的年代,騎兵確實是當之無愧的陸戰之王。也正是這點,支撐僧格林沁有底氣敢叫板英法聯軍。作為最堅定的主戰派,他無時無刻都在強調騎兵部隊的高強度作用行。實際上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僧格林沁所擁有的軍隊數量,在數量上擁有絕對的優勢。一萬人的蒙古馬隊,實際上已經掌控戰場上絕對的優勢。英法聯軍本就有舟車勞頓的問題,僧格林沁有自信能贏並不讓人感到意外。並且經過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洗禮後,蒙古騎兵已經非常了解自身的弱點。
在火槍優勢集火作戰下,確實騎兵不佔據絕對的優勢。
《清史稿》記載:'"蓋知其忠憤,慮以身殉也。尋於右岸迎戰失利,炮臺被陷,提督樂善死之。僧格林沁退守通州,奪三眼花翎,褫領侍衛內大臣及都統."
實際上在清朝中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便已經開始有意識裝備貨期。由於他們的對手數次以火槍對壘,使得清朝軍隊已經意識到裝備規模性的火器部隊必要性。並且對於國家重點的防禦設施,也都悉數增設有重口徑、高火力的炮臺。但是擁有這些優勢之下,僧格林沁本人的認識還是非常的清醒。
他
看到雙方實力的差距,本質上並不是在軍隊的數量、火器配備的數量,而是在於本身羸弱的軍隊體系,使得軍隊無力和列強抗爭。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戰役伊始,第一個反應是後撤尋求戰機,而不是一股腦的學印第安人對西班牙軍隊發起無腦衝鋒。
英法聯軍的作戰,從武器、戰術全面領先對手
首先僧格林沁的一萬騎兵,需要劃分為多層不同的類型。古代軍隊中,一萬人的部隊要包含運輸補給、後勤保障等多樣化的部隊。而相較於英法職業軍隊的管理方式,蒙古騎兵的組成仍舊停留在最原始的階段。大部分人都是閒散牧民,只有戰時才會聚集起來倉促訓練,以用來保證擁有基本的戰鬥力。並且雖然逐步有清軍開始裝備西式裝備,但是大部分的裝備非常零散。冷冰武器混用的現象,在那個年代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種情況。
英法聯軍進攻路線,組織紀律非常嚴密
熱兵器時代的差距,並不是擁有火器便可勝利
此時的八旗軍隊,雖然手握著火器,但是早已經落後數倍於英法聯軍。此時西方主力配備的武器,實際上是非常先進的後膛式火槍,採用的是圓錐形子彈填充發射。而八旗軍隊裝備的火器,仍舊停留在明朝末年時期繳獲的火繩槍、鳥銃為主,仿製贊巴拉特火槍為輔的層面。並且弓箭和火器並用的方式,才是騎兵主力的作戰方式。此時和明朝末年紅衣大炮作戰的時代,早已經有兩百年的代差。即便是都是火器裝備,但是在代差上清朝八旗部隊早已經不是後者的對手。
清朝集火作戰,實際上已經非常普遍
但是滿清並非是固步自封,非要抱著陳舊的觀念看扁火槍。畢竟軍隊作戰當中,有強有力的武器不會傻到非要用舊武器作戰。由於在長年累月的作戰當中,滿清人裝備的滿洲弓確實是非常的好用。無論在射程、精準度、安全性的保障上,滿洲弓都用歷史證明自己的地位。在清朝中期的準噶爾汗國討伐戰中,滿洲弓遠遠比對方使用的贊巴拉特火槍更為穩定。最後導致清朝蒙古騎兵,出現一個非常詭異的現象——冷兵武器混用。
《清史稿》記載:八旗砲兵、鳥槍兵,護軍驍騎,分立十六營。中列鑲黃、正黃二旗,次六旗,按左右翼列隊,將臺在中,兩翼各建令纛為表。每旗鳥
槍護軍在前,次砲兵,次鳥槍兵,次驍騎。
並且蒙古騎兵戰敗,實際上除去軍隊火力、建制上的問題,實際上還有一點來自於八旗部隊本身的戰鬥能力退化。
這裡的退化,指的是滿清軍隊引以自豪的肉搏作戰最終被放棄。
實際上當我們翻開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雖然英法裝備的恩菲爾德步槍、米涅步槍都是非常強勁的裝備。但是換彈速度慢的問題,在高容量彈夾出現之前,仍舊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火槍部隊列陣集火,雖說能夠迸發出巨大的實力,但是卻需要考慮在換彈期間對方的肉搏衝鋒。由於過分依賴火器,使得清軍部隊對於列陣集火異常痴迷。而對於分散而戰,清軍基本上都是唯恐避讓而不及。
《阿玉錫持矛蕩寇圖》,背負火槍作戰的騎兵
總結
再加上本身裝備的火器,不具備有刺刀作戰的功能,更是進一步在肉搏作戰中不具備優勢。騎兵雖說能夠發動衝擊力作戰,但是卻無法保證在散兵作戰的情況下,能夠迅速建立起騎兵、步兵協作的能力。滿清騎兵被英法軍隊打敗,實際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昔日的舊帝國面對的敵人,實際上大部分都是同等級之下的部落式文明。相較於理念更為現代化,科技能力更強的英法來說,他們的落後是全方位的。最後僧格林沁的萬人騎兵戰敗,並不是一件讓人驚訝的事情。
參考文獻:《清史稿》、《馬克思恩格斯選》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系漁經獵史小仙女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