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有一百萬大軍,為什麼突然就被消滅殆盡了?原來是天要亡他

2020-12-25 騰訊網

1644年是一個閏年,猴年,是農曆甲申年,明思宗崇禎十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大順朝永昌元年(李自成),大西朝大順元年(張獻忠)。這一年正值大明、大清、大順、大西四個政權交替。年號:大明崇禎十七年,滿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大西天命元年。

可以說,在明末的眾多起義軍中,李自成可謂是最為耀眼的一人。

他以一己之力拉起了一支百折不撓的隊伍,並在明軍殘酷的圍剿中堅強地生存了下來。他的生命力之強,連一直抹黑他的《明史》中都有著細緻的記載。當年,他以十八騎逃往商洛山,然後重振旗鼓,東山再起,甚至,攻破了京城,滅亡了明朝。

令人惋惜的是,這樣一個如日中天的梟雄,卻在佔據京都後迅速隕落。他建立的大順朝,在清軍的進逼下屢戰屢敗,他本人也在一蹶不振之後沒了蹤影。關於李自成失敗原因的討論,後世一直眾說紛紜。有的人認為,他就是太過自滿,也有的人認為大順之亡,實則亡於陳圓圓這個紅顏禍水。

可是,據史料記載,李自成的軍隊總共有一百萬左右。這麼龐大的軍隊,如果,還用美色誤國這個老生常談的說法,實在是難以服眾。而且,能夠攻破京城的隊伍,其失敗的原因肯定不能用簡簡單單的驕傲腐化來概括。《明史》中稱,李自成身邊的起義軍,在佔據城池之後往往召妻納妾,醉心歌舞,李自成看到這種現象後很是鄙夷。

並且,他在隊伍逐漸壯大後,仍然身先士卒地作戰,並與軍士同吃同住,絕不搞特殊。《明史》中白紙黑字的「自成不好酒色」,以官方的角度稱讚了他的艱苦精神。就算他忘了曾經的苦難歲月,但總要需要一個過程。這樣的一個起義軍領袖,如果說他佔據京城後就迅速墮落,是很難站得住腳的。

近年來,有學者從一個新奇的角度提出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大順之敗,實則是由於當時肆虐的鼠疫。這種說法看似不靠譜,但是,仔細想來,確實有著一定的道理。

明代中期以後中國進入了一個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萬曆、崇禎年間,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發。明末鼠疫這場大鼠疫是的「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

古代醫療條件落後,因此,鼠疫的致死率十分驚人。七世紀的時候歐洲曾經爆發過一場鼠疫。鼠疫過後,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倖存了下來。鼠疫之毒,可見一斑。李自成攻破京城的時間是在春季,正是鼠疫盛行的季節。

據史料記載,李自成在冬天攻陷中原時,鼠疫就已經開始爆發了。不過,由於冬天氣溫太低,鼠疫的傳播受到了阻礙。等到開春之際,鼠疫開始大範圍的傳播。京城內的守軍十之八九都感染上了鼠疫,因此,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時間比他預想之中要早的多。

但是,鼠疫是不會認人的,今天感染了明軍,明天就會感染大順軍。再加上,進入京城後李自成只顧謀劃登基,對這種疾病根本沒有在意。缺乏重視之下,鼠疫在大順軍中迅速傳播。等到李自成覺察到不對勁的時候,軍隊的戰鬥力已經遭到了嚴重的打擊。

更為糟糕的是,滿清騎兵已經在關外虎視眈眈了。兩相夾擊之下,大順焉有不敗之理?可是,有人對這種說法持有懷疑。因為,鼠疫既然能夠在大順軍中橫行,那麼,為什麼沒有感染滿清騎兵呢?其實,問題的關鍵,就在「騎兵」兩字上。

眾所周知,滿清在入主京城前,一直是遊牧為生。他們一步步壯大,也是靠著作戰能力極強的騎兵。而明軍就不同了,由於生活方式的不同,明軍大多以步兵為主。能夠數得上的騎兵部隊,也僅僅有守衛邊境的關寧鐵騎而已。

兵種的不同,不能作為勝負的原因。因為,騎兵雖然在平原上作戰勇猛,但是,在守城的時候往往一籌莫展。而步兵雖然攻擊力沒有騎兵強,但他們的防禦力極強,在守城之時經常有著出色的發揮。據專家研究,鼠疫在人多的地方很容易傳播,因此,很容易使軍隊喪失戰鬥力。

但是,鼠疫大多是通過跳蚤傳播的,而跳蚤非常討厭馬的味道。因此,鼠疫肆虐之時,馬群往往能夠倖免遇難。如此一來,問題就清楚了。滿清騎兵在面對肆虐的鼠疫時,有著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那就是:他們賴以為生的馬匹。馬群的存在,等於為清軍支起了一個保護層。

而大順的步兵雖然在攻城守城之中堅不可摧,但是,面對看不見摸不著的鼠疫時,卻只能坐視被感染。在落後的醫療條件下,縱使是不可一世的李自成,也只能乖乖地將京城拱手讓人。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之間,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已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

之後,大順軍引以為傲的百萬雄師,反而加劇了鼠疫的傳播。再加上,清軍不斷地追殺,兵士們更是難以得到精心地治療。此消彼長之下,李自成再無翻身的可能。

參考資料:

【《明史》、《明季甲乙兩年匯略》、《綏寇紀略》、《見聞隨筆》、《罪惟錄》】

相關焦點

  • 明朝末年,李自成大軍直逼北京,崇禎皇帝堅決不南遷,其實是假象
    對於崇禎皇帝來說,有很多次機會可以彌補挽救,但是現實並不隨人願。在李自成大軍直逼京城的情況下,崇禎皇帝完全可以選擇遷都南京,以求自保。但是崇禎皇帝卻選擇了以死殉國,其實這都是假象。那麼崇禎皇帝堅決不南遷的背後存在著哪些不為人知的事情?如果崇禎皇帝南遷又有哪些有利之處?
  • 李自成突然失敗,真是因為腐化太快?
    拜好些野史所賜,人生巔峰時的李自成,也常是一幅腐化墮落的形象。「李自成腐化太快丟江山」的說法,也一直很有市場。但如果細看其整個「人生曲線」,「腐化太快」這事兒,真扛不起李自成脆敗的大鍋。那敗因到底為何?這就要先弄清楚一個事實:拿下北京「坐江山」的李自成,究竟有多「腐化」?
  • 姚雪垠:李自成為什麼失敗
    為什麼要解釋歷史呢,就是為了取得歷史的經驗教訓。過去,有好多對歷史的看法,包括李自成為什麼失敗。這些看法對不對,關鍵是要通過自己的研究分析得出結果,不是隨隨便便跟著別人走。作為一個小說家,應該如此,你跟別人走,就不是思想家。跟別人走,那別人解釋錯了該怎麼辦呢?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今天,談這個題目:「李自成為什麼失敗?」
  •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的故事,是什麼導致他沒有守住勝利成果
    因為明朝自己已經山河破碎,李自成的軍隊十幾年間入侵了都北京,1644年春,李自成完全佔領了北京,那時他的軍隊氣勢很大。 因為長期受到官員的壓迫。 人民對李自成的軍隊也非常歡迎。 李自成從此開始了他短暫的皇帝生涯。 那麼李自成為什麼當了42天皇帝呢?李自成經過十幾年的奮鬥,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江山。 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他可以說是統治時間最短的人,只有42天。
  • 李自成是如何失敗的?三百年前,大順軍入京的42天裡發生了什麼?
    但由於山海關形勢惡化,李自成不得不御駕親徵,登基日子被迫改期。在山海關的吳三桂坐擁大軍,夾在大順政權與清軍之間,地位舉足輕重。在南方,還有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李自成若能與大西政權聯合,要擊敗清軍和吳三桂是有希望的。但李自成卻在成都任命地方官,這觸犯了張獻忠的利益,雙方公開決裂。為了招撫吳三桂,李自成在如今後當即派居庸關守將唐通前往山海關招降吳三桂。
  • 明帝國滅亡前的24小時,有兩件事太詭異,李自成和崇禎都是奇人
    要知道早在60多天前,李自成就已經在西安稱帝並建立大順政權了,因此明朝算來也是亡於另一個新興帝國之手,也不算侮辱了它,改朝換代嘛,歷來有之,而且多數都是沾染了滿地鮮血人頭滾滾的。畢竟改朝換代不是請客吃飯,是一個帝國推翻另一個帝國暴力行動。
  • 李自成:答應我3個條件,不僅投降還幫你去打滿清,崇禎:拒絕
    1644年3月,此時距離明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的大明王朝已經過去276年,在經歷了漫長歲月以後,曾經「闢土開疆,揚威於萬裡波濤之上」的大明帝國開始變得風雨飄搖,甚至是搖搖欲墜,在饑荒、官員貪汙、滿清侵略與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之下,明朝的崇禎皇帝聽著李自成大軍已經兵臨城下的消息,已經開始預感到自己有可能會成為亡國之君。
  • 李自成進軍北京,崇禎為何不南遷?因為他採取了四大措施
    正是因為有著之前的成功例子,所以崇禎帝並沒有急匆匆的南遷,而是想要以北京之險來抵禦李自成的大軍。 當然崇禎帝也清楚,光是指望三大營抵禦李自成的大軍也不現實。更何況歷經二百多年的時間,曾經驍勇善戰的三大營也是腐朽不堪,不只是「武備積弛」,兵員也是嚴重不足,戰鬥力是極弱,所以崇禎帝還「詔天下勤王」。
  • 李自成在北京待了42天,他都在幹什麼,難怪吳三桂要投降清軍
    本來以為生活會變得好些,可是李自成很慘,正好趕上崇禎皇帝為了節省開支裁撤了一些驛卒,而丟失公文的李自成當然成了被裁撤的人員,可是崇禎皇帝不知道就是因為他讓一個叫李自成的普通人下崗了,最後直接朱明江山的崩塌。沒了工作,還欠了地主家錢的李自成,自然成為了地主欺負的對象,李自成殺了地主逃到甘肅當兵。
  • 李自成在北京的42天:聞者傷心,見者流淚!
    曾經的他,頗有大略,帶領著農民起義軍對抗著明末的壓迫與弊政,奪取了大明的江山。然而,李自成建立的大順王朝在北京僅僅存在了42天,從開始搜繳民財那一天起,它的敗亡就已經註定了。太子問李自成為何不殺他,李自成答,你沒有罪,我為什麼要妄殺?太子說:「如是,當聽我一言,一不可驚我祖宗陵寢,二速以皇禮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殺戮我百姓。」幾天後,李自成又下令購買一具柳木棺材,將崇禎的遺體抬到東華門外入殮,百姓經過,掩面而泣。
  • 李自成擁兵數十萬,佔據潼關天險,為何仍然敗給多鐸?
    然而,在清朝初年,在潼關曾經爆發了一場大戰,李自成不僅兵多將多,且佔據地利,不然他仍然戰敗,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話說山海關之戰後,李自成率領大軍撤出北京,放棄了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回到了陝西。李自成妄圖以此為根據地,穩固實力,然後在與清軍決戰。
  • 他被認為有經天緯地之才,崇禎若用此人戰略,可避免天亡大明!
    他被認為有經天緯地之才,崇禎若用此人戰略,可避免天亡大明! 很多人都認為天要滅亡大明,例如明朝受到農民軍以及清軍的兩面夾擊等。其實明朝也有挽回敗局機會,但是崇禎這個人見異思遷,好計謀不能徹底貫徹,最終自己在東北喪失國土,在關內首都被李自成攻陷,自己也不願意成為俘虜,選擇自殺身亡。
  • 李自成怎麼只在北京當了42天的皇帝?看看他在北京42天都幹了啥?
    農民起義的領導人被後人所知道的不多,但是有一位農民起義的領導者卻被國人所熟知。 在李自成發動的農民起義中,李自成甚至攻下了當時大明王朝的首都,而且李自成還當上了42天的皇帝,不過最後還是被滅了,這是為什麼呢?看看李自成在北京的42天幹了什麼你就知道了。
  • 李自成其實不姓李,他的祖先開創兩個朝代,只有他是一天皇帝
    這人就是宇文化及,但他的低調是在事業低谷之中發出的感嘆,他說:「人生固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人都是要死的,怎麼不當一天皇帝呢?619年閏二月,宇文化及和他的兩個皇子一併被竇建德殺害。本文的主人公跟宇文化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最大的相似就是他們都跟鮮卑族有很大關係。他的祖先是開國皇帝,他也是開國皇帝,只當了一天皇帝的這個人,就是大順開國皇帝李自晟。這李自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闖王李自成,福垊稱呼他李自晟,是因為從他建國稱王之後就改名了。
  • 智化禪師點化李自成: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切因果皆在你一人身上
    方獻廷奇怪了,大將軍不是口口聲聲要抓李自成嗎?我告訴了你李自成隱身的消息,你怎麼又不派兵來呢?方獻廷哪裡知道,他第一次寫的密信已經到了李過的手中,送到阿濟格那裡的信,完全是相反的意思,是說李自成確實已經死了,而且說吳三桂正在跟大順軍密謀。阿濟格的眼睛正按照他的信中所說,在緊緊地盯著吳三桂呢。
  • 孫傳庭為什麼打不過李自成?原因就一個字
    說到孫傳庭很多網友都知道這個人的的確確是很厲害,是大明朝的都督,打仗呢也幾乎是沒有敗績的,說到李自成呢其實他還真的是屢戰屢敗的一個人,那麼就是這麼大懸殊的兩個人為什麼會出現孫傳庭打不過李自成的情況呢
  • 李自成的大順軍為何打不過多爾袞的清軍?
    此書 送到大順軍鎮守榆林的將領王良智手裡 時,李自成已率軍東渡黃河 向北京 進軍了,當李自成 得到王良智的報告,對清「協謀同力,並取中原」的建議不 予 理睬。四月四日,清的重要謀臣內秘書院 大學士 范文程向多爾袞啟奏,「建議改變聯合農民軍,消滅明王朝的戰略方針,認為現在清的主要敵人不是明王朝,而 是農民軍」。多爾袞採 納了范文程的建議,戰略上由聯合農民軍滅明,轉而以農民軍為敵,於是九日,他率 領八旗大軍向關內進 發。
  • 牛人李自成死得不明不白 墳墓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李自成,牛人啊!小小驛卒起兵反明,十餘年間橫掃西北,最終打進京城,崇禎皇帝滿含怨恨地吊死在歪脖子樹上,身邊只有太監王承恩作陪——不過,朱由檢倒不是很恨李自成,他有更恨的人,那就是他手下那些文官們。說話崇禎皇帝死後第二年,李自成手下的軍隊,還有幾萬人。這僅是他直接指揮的,實際,他是一路南來,是要另一支部隊會合。只是敵人也不傻,圍追堵截啊,他們的任務沒有完成。明弘光元年五月初,湖北通山縣。通山,地如其名。我查了查,此縣的林地,佔到國土總面積65.32%。李自成到了這一片,有點不知道怎麼走的意思,怎辦呢?
  • 明朝應州大捷,十萬大軍打了1天死亡68人,皇帝:朕親手消滅一人
    說他昏庸確實昏庸,正如文首對他的記載一樣,貪圖享樂,任用小人。說他英明著實英明,在大事上不犯糊塗,雖然平日裡寵信小人,但是該殺的時候一點也不含糊。在他身上最有爭議的事情其實是應州大捷。為什麼說應州大捷最有爭議呢,因為雙方加起來十萬大軍,參戰人數不低於6萬。從早晨打到下午,打的是天昏地暗,結果戰罷後明朝官方表示雙方總共加起來死了六十八人。
  • 李自成為什麼沒能坐穩天下?郭沫若把背後原因說透了
    在他看來,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的李自成,能揭竿而起、得人擁護、吸納眾才,歷經多年徵戰直至攻佔北京終結明王朝,絕非偶然:「自成善騎射,既百發百中,他自己在十多年的實地經驗中也獲得了相當優秀的戰術」「他不好色,不飲酒,不貪財利,而且十分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