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擁兵數十萬,佔據潼關天險,為何仍然敗給多鐸?

2020-12-12 縱橫五千年

潼關位於陝西省境內,是關中地區的門戶,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不過,潼關「表裡山河」,易守難攻,堪稱天險,正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然而,在清朝初年,在潼關曾經爆發了一場大戰,李自成不僅兵多將多,且佔據地利,不然他仍然戰敗,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話說山海關之戰後,李自成率領大軍撤出北京,放棄了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回到了陝西。李自成妄圖以此為根據地,穩固實力,然後在與清軍決戰。清朝則遷都北京,多爾袞調兵遣將,派出兩路大軍,一路由阿濟格率領,進軍陝北,由此南下,攻打西安;另一路由多鐸率領,南下攻打弘光政權。

面對這種局面,李自成做出了兩項安排:其一,派遣李過、高一功率領重兵駐守陝北地區,抵禦阿濟格的軍隊;其二,派大軍出潼關,攻打河南懷慶地區。多爾袞忽視了李自成的實力,沒想到李自成的軍隊在河南地區屢戰屢勝,他急忙命令多鐸暫緩南下,救援河南地區。

至此,多爾袞調整了戰略部署,命多鐸、阿濟格率軍夾擊李自成。而此時李自成將注意力放在了陝北方面,他親自率領大軍北上,打算先與阿濟格決戰。然而走到半路,李自成就接到奏報,多鐸率領十萬大軍在懷慶擊敗大順軍後,乘勝西進,於順治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抵達潼關以東十裡的地方。

李自成意識到了危險,他立即率軍馳援東線,於十二月二十九日抵達潼關。當天,李自成就派愛將劉宗敏率軍出潼關,據山為陣。多鐸也不示弱,立即派前鋒統領努山、鄂碩從側後包抄,同時派護軍統領圖賴率領騎兵從正面衝擊。劉宗敏雖然率軍奮戰,但依然無法抵禦八旗鐵騎,最終戰敗。

此後的四天,雙方都沒有發生衝突。直到順治二年正月初四,李自成派大將劉芳亮率軍偷襲清軍,結果再度失敗。李自成聞訊,「親率馬步兵拒戰」。多鐸也不示弱,「隨調鑲黃、正藍、正白三旗協力並進,盡殲其步兵」。初五、初六,李自成再度派兵出站,結果仍然失敗,自此大順軍由攻勢轉為守勢。

不過,清軍也沒有主動出戰,初七、初八兩天,雙方沒有都沒有發生衝突。直到正月十一這天,清軍才正式攻城。原來清軍之所以沒有主動進攻,是在等待一種強大的武器的到來,這就是紅衣大炮!潼關號稱天險,易守難攻,多鐸對此心知肚明,清軍以騎兵為主,所以沒有紅衣大炮,根本無法攻城。

正月初九,紅衣大炮運抵前線,經過幾天的安裝調試,到了正月十一,清軍才敢於攻城。在這天的戰鬥中,清軍用大炮轟擊大順軍,李自成的防線根本無法抵禦,清軍趁機衝入陣中,「誅斬無算」。經過一天的戰鬥,大順軍慘敗,李自成於當晚撤回西安。第二天,守將馬世耀投降,後被殺死。經過潼關之戰,李自成再度被打成「流寇」,一蹶不振。

參考資料:1.《明末農民戰爭》;2.《清史稿》;3.《南明史》

相關焦點

  • 李自成的大順軍為何打不過多爾袞的清軍?
    在李自成於1644年率大順軍滅亡明朝後,清順之間為了爭奪天下,雙方集結重兵先後於山海關、潼關等地大戰,最終清軍擊敗大順軍,定鼎中原。李自成劇照那李自成的大順軍為何打不過多爾袞的清軍?1644年9月13日,清將葉臣攻大順軍佔據的太原府,以紅夷大炮為主要火器,順利攻克。破城後,葉臣奏報:「陳永福竊據太原,我軍以紅衣(紅夷)炮攻之,克其城。」對此雍正年間修的《山西通志》也有記載:「順治元年十月十三日,大兵至太原,時偽文水伯陳永福遣賊四出搜野,為固守記。
  • 清滅大順潼關之戰前後各方勢力的博弈
    ,然後是早年歸順的漢軍如尚可喜,最後才是八旗兵,李自成知道清軍來到潼關之時潼關守軍只有八千人,李自成也深知潼關的重要性,於是親自率領西安留守兵馬增援潼關。李自成的軍隊雖然不如清軍但是也是敢打仗的軍隊,又是守城,而且精銳盡出,手下大將如劉宗敏等也都在此地,如果只是多鐸一部的話可能真的打不下來潼關,事實也是如此,多鐸久攻不下,雙方都傷亡慘重,但是最後還是李自成再一次棄城而去,因為在這之前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 李自成被殺後,數十萬大順軍去了哪?李自成為何被草草安葬了?
    李自成的死因撲朔迷離,根據目前最廣為人知的說法是1645年5月17日,李自成在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村民誤殺身亡,但是也有傳說李自成未死而是出家做了和尚。時間倒退一年,這時正是李自成最為風光的事刻,傭兵數十萬進駐紫禁城,逼得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幾乎完成了改朝換代的霸業,但是由於吳三桂反水配合清軍入關,還沒有來得及享受勝利果實的李自成節節敗退最終殞命九宮山。
  • 清滅大順之戰是清軍的經典戰爭, 最後李自成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在明清時期,有一個朝代為大家不所熟知,這個朝代推翻了明朝,這便是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的大順王朝。不過李自成的皇位也坐不長,當清軍疾馳到山海關後,吳三桂開關迎入。後來在吳三桂與清軍的合力下,使得李自成起義軍只好撤退。
  • 李自成在北京的42天:聞者傷心,見者流淚!
    太子拍了一陣門後,就失望地消失在街巷中 ,不巧被宦官們認出,作為一份厚禮,呈送給了李自成。李自成看著眼前的這個年輕人問,明朝為何丟了天下?太子答,因為誤用了奸臣周延儒。太子問李自成為何不殺他,李自成答,你沒有罪,我為什麼要妄殺?太子說:「如是,當聽我一言,一不可驚我祖宗陵寢,二速以皇禮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殺戮我百姓。」
  • 乾隆為多爾袞、多鐸平反了,為何不給多爾袞哥哥阿濟格平反
    多爾袞、多鐸和阿濟格都是努爾哈赤和阿巴亥所生
  • 被譽為「滿洲戰神」的開國大將多鐸,再厲害也沒敵過「天花」
    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豫親王多鐸,也於順治六年三月天花流行時染病,被奪去生命,時年僅36歲。今天多藝堂要評說一下這英年早逝的多鐸(1614-1649年4月29日),今天是他的周年日,在371年前的今天他因染天花病逝。
  • 從函谷關到潼關,幾千年的重要軍事要塞潼關為何如此重要
    函谷關既然失去原來的作用,代之而起的則為潼關。潼關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南。這裡是北來的黃河向東轉彎處,河水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也有人說關西一裡有潼水,因以為名。據說這裡「上躋高隅,俯視洪流,盤紆峻極,實為天險」。
  • 大明督師孫傳庭百戰百勝:為何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
    李自成、張獻忠其實一個明軍真正的精銳部隊也沒有殲滅過。當初在關內對農民軍百戰百勝的曹變蛟部隊、祖寬祖大樂關寧軍、盧象升天雄軍等,都在與八旗軍的戰鬥當中一戰全軍覆沒了。特別是松錦大戰,明軍精銳力量基本上被一戰全端。等孫傳庭在1642年2月出獄以後,只能全部招募新兵組建部隊。從招募到訓練、編組僅僅8月,就出兵與李自成進行主力決戰。
  • 大明督師孫傳庭幾乎無一敗績,卻為何依舊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明朝崇禎十五年(1642)二月,李自成農民軍包圍開封,焦頭爛額的崇禎帝,只能將牢房裡的孫傳庭放出,命他再度出任三邊總督,扛起「剿滅李自成」這口大鍋。大概直到這時,崇禎帝依然沒弄明白:這位之前三年裡,被他折騰得死去活來,連耳朵都失聰的孫傳庭,才是最有可能拯救明王朝的人。
  • 李自成起義失敗後,兩個重要謀臣牛金星、宋獻策到哪裡去了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北京有一著名地兒,名叫「八王墳」,此墳的主人,與李自成的兩個最重要的謀臣牛金星、宋獻策的最終命運息息相關。此人便是清朝奠基人、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二子阿濟格。他還有兩個同母兄弟,一個是後來的大清攝政王多爾袞,一個是下江南、破揚州、殺史可法、俘虜南明弘光帝的多鐸。
  • 吳三桂起兵反叛時佔據了半壁江山,為何最終功敗垂成
    但他在1644年打開山海關,放進如狼似虎的清軍,之後又全力追殺明朝軍隊和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並殺死了永曆帝。由此,人們對吳三桂深惡痛絕。 不過,這次吳三桂起兵反叛清朝,仍然得到了相當多漢人階層的積極響應。 1674年3月,耿精忠在福州響應。1674年5月,鄭經聯合耿精忠起兵。
  • 孫傳庭為什麼打不過李自成?原因就一個字
    李自成的奮鬥——從闖將到闖王,一個字就是「闖」都知道李自成是「闖王」,實際上最早叫闖王的人是高迎祥,那個時候李自成是闖將。可是當上闖王的李自成,過得並不好,甚至一度不如當闖將的時候但李自成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堅信一句話——失敗乃成功之母最苦逼的時候,李闖王只剩下18個人,跑到山溝裡喝了好久的風,吃了好久的土,才敢出來活動活動,可就是這一活動,把大明給活動完了如星火燎原一般,李闖王靠著自己的闖字大旗再次號召起幾十萬的隊伍,很多人誓死跟隨李自成,因為李自成告訴他們,
  • 函谷關和潼關:地圖還原函谷關和潼關古代重要戰爭
    為什麼要把函谷關和潼關放在一起函谷關潼關黃河函谷關歷史上有三座:秦關、漢關、魏關弘農河大軍攻打函谷關第一件事就是渡過弘農河六國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攻擊函谷關的目的就是要走崤函古道,通過後可直達關中地區秦末大亂,劉邦向西進軍,函谷關下只能望關興嘆,後來繞道南陽走武關才拿下關中
  • 李自成從一個小兵,到建立大順政權,登上帝位的五段輝煌時刻
    李自成原本是明朝的一個驛站驛卒,因為裁員,李自成沒了飯碗,加上鬧災荒,民不聊生,李自成參加了高迎祥領導的農民起義隊伍,剛開始,當一名闖將,後來,逐漸迎來了人生的輝煌時刻。李自成大概有五段輝煌時刻,非常傳奇。第一段,滎陽大會,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一鳴驚人。
  • 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後,縱容這個人做了一件事,導致大順軍滿盤皆輸
    可以說李自成距離建立又一個百年盛世,僅一步之遙,為何在攻入北京城後不久,就敗給了入關的清軍,最終滿盤皆輸,他自己也落得一個兵敗身亡的下場?這就要從李自成攻入北京城之後說起。 而李自成正在宮中尋歡作樂,對此不聞不問,甚至是默許的態度。最終劉宗敏總共殺死了不少人,獲得了7000萬兩白銀,並將其運至西安。這就是傳說中,李自成的財寶。
  • 潼關為什麼取代函谷關?潼關變遷了三次,都是為什麼變遷?
    東漢末年,黃河水位下切,加之稠桑原頂端的森林植被已經被破壞,所以先秦時代的函谷關已經失去了天險的作用。於是,位於淆函道西端的潼關就做了替補。大boss潼關背後還有一個查崗的原配時常盯著潼關的一舉一動,這個原配就是禁溝。通過潼關城後,下了塬體就來到了禁溝。禁溝,北起禁溝與潼河交匯處,南至秦嶺,南北長約15公裡。禁溝溝底經過長期雨水衝刷,形成了一條寬30米的坡道,成為通往潼關城後路的一條軍事要道。
  • 函谷關與潼關地圖補遺
    這張是秦函谷關和漢函谷關以及漢潼關之間的相對位置圖,標註的魏函谷關因為小浪底工程,已經被淹沒在水底,具體位置已不可考。可以看到洛陽到秦函谷關有兩條通道,漢函谷關只扼守了北道,赤眉軍真是從南道入關,不過有漢潼關扼守,我不理解赤眉軍是如何通過的。這點史料中找不到任何記載,只能存疑。
  • 如果李自成安心做他的大順王,不去推翻大明王朝,也許他的人生就不...
    ,於是就帶著隊伍投奔了高迎祥,沒曾想,不久高迎祥就戰死了,李自成就被大家推舉成了新的闖王,這時他的手下逐漸聚集了大批能徵善戰的武將和一些謀士,後來就有謀士向他建議,打出「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沒曾想這口號太有煽動力,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李自成的身邊就聚集了數十萬人,再次出乎李自成的預料。
  • 李自成的農民軍為什麼打不過清軍 ?
    :李自成通過開封、郟縣之戰迅速崛起,佔據陝西後,風捲殘雲,掃蕩整個北中國;而贏得松錦決戰的大清,只在1643年9月才出兵攻佔寧遠周邊的三座城池,它的版圖並沒有太大變化。也許,你會得出大清成為強弩之末,李自成是新興強權、東亞大陸新主人的結論。但事實是。1644年4月底,農民軍在山海關之戰中慘敗,之後潼關、太原防禦戰亦被清軍大敗,從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