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答應我3個條件,不僅投降還幫你去打滿清,崇禎:拒絕

2020-12-22 騰訊網

1644年3月,此時距離明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的大明王朝已經過去276年,在經歷了漫長歲月以後,曾經「闢土開疆,揚威於萬裡波濤之上」的大明帝國開始變得風雨飄搖,甚至是搖搖欲墜,在饑荒、官員貪汙、滿清侵略與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之下,明朝的崇禎皇帝聽著李自成大軍已經兵臨城下的消息,已經開始預感到自己有可能會成為亡國之君。

事實上崇禎皇帝很早以前就有了這種不祥的預感,所以他在很多年裡都熬夜工作,甚至是通宵工作,將首輔大臣是換了又換,但是卻都收效甚微,不過崇禎皇帝依然努力工作,直到這一次李自成的農民軍徹底來到了北京城,崇禎才真正承認大明朝已經是大勢已去,他已經做好準備,去迎接自己那看似已經註定的結局,然而就在此時,事情卻似乎發生了轉機。

根據清朝學者徐鼒在《小腆紀年附考》中的記載,儘管李自成已經勝利在望,直接打進去就能夠獲取最後的勝利,但是這個驛卒出身的起義軍領袖,在最後時刻出現了一種令人驚奇的猶豫,或者是傳統「忠君報國」的思想發揮了作用,又或許是他自認為沒有去治理一個龐大帝國的才能,總之他與崇禎皇帝展開了一次秘密談判。

說是只要答應3個條件,那麼就不僅馬上投降,而且還會率領龐大的起義軍隊,幫助崇禎皇帝去打滿清,具體是哪三個條件呢?在《小腆紀年附考》中的相關原文為「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

首先是封王,並且將西北一帶作為自己的封地,其次是為自己的軍隊要錢,具體數目是一百萬兩,再次是不接受皇帝具體的指揮,比二郎神「聽調不聽宣」的狀態更進一步,連「調也不聽」,基本就是相當於一個享有高度自治的藩屬國一樣,但是主權依然屬於大明,而李自成與麾下軍隊也都屬於大明皇帝的臣子,並且願意在大明遭遇危險的時候出兵相助。

這三個要求看上去有一點無理,對中國古代作為至高無上的皇帝來說,甚至還有一點屈辱的味道,但是如果我們考慮到雙方形勢來說,提出要求的是佔據絕對優勢隨時都可以消滅另一方的是強者,而接受要求的是岌岌可危隨時都有被消滅危險的弱者。那麼這三個要求看上去不僅不苛刻,甚至還顯得很厚道,厚道到讓人都不免奇怪李自成究竟在想什麼的地步。

但是崇禎皇帝在接到這三個請求的密報以後大怒,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拒絕,最後李自成的軍隊於3月19日發動衝鋒,順利進入北京城,崇禎皇帝前往景山自縊而亡,死前留下遺言:「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相關焦點

  • 李自成兵臨城下:答應這3個條件,我立馬退兵,崇禎:朕還是死吧
    眾所周知,李自成是一代農民起義領袖。不過,如果仔細去看一下李自成的過往,也許有人會覺得他的成分似乎不能算作「農民」,他有過多次參加邊軍的經歷,且在起義之前還曾多次殺人,最後起義也是在邊軍當中譁變,殺死了軍官。雖然他曾經確實是農民,但他的身份卻遠非一個農民可以概況的了。
  • 皇太極主動與明朝和談,條件非常合適,為何崇禎卻不同意呢?
    崇禎末年,大明的江山已經是千瘡百孔,內部是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不斷動搖著大明王朝的根基,而外部怎麼滿清政權虎視眈眈,已經將明朝在東北的勢力壓縮到了山海關一線。 而就在此時,皇太極主動向崇禎表達了求和之意,但就是這樣一份雪中送炭的提議,卻被崇禎斷然拒絕。而崇禎也失去了最後的喘息機會,最終城破自縊,明朝滅亡。
  • 明帝國滅亡前的24小時,有兩件事太詭異,李自成和崇禎都是奇人
    聲明:本文素材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公元1644年農曆3月18日,作為大一統帝國,國祚276年的明帝國隨著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在煤山自掛東南枝之後宣布收攤。而攻破明帝國都城並逼死崇禎皇帝的,則是決戰於野多年,以李自成為皇帝的大順政權。
  • 孫傳庭為什麼打不過李自成?原因就一個字
    說到孫傳庭很多網友都知道這個人的的確確是很厲害,是大明朝的都督,打仗呢也幾乎是沒有敗績的,說到李自成呢其實他還真的是屢戰屢敗的一個人,那麼就是這麼大懸殊的兩個人為什麼會出現孫傳庭打不過李自成的情況呢
  • 烽火山海關:李自成與吳三桂的對決
    2.吳三桂明軍1644年,李自成驟然突入河北,逼臨京師。3月14日,崇禎下令,封遼東總兵吳三桂為平西伯,令率兵進京勤王。太監曹化淳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但此時局勢已經徹底崩壞。18日,崇禎吊死煤山。
  • 如果李自成安心做他的大順王,不去推翻大明王朝,也許他的人生就不...
    ,基本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很多的城池,李自成還沒到,明朝的守將就派人前來洽談投降事宜,李自成也感覺這事也太順了,有點不敢相信,直到大順軍到達寧武關才止步,寧武關守將拼死一戰,不僅殺掉了李自成的四員大將,還殺死大順軍一萬多人,雖然最終攻下了寧武關,但同時也把李自成的信心打沒了,這從他私下裡和宋獻策的一番對話就能看出來,他說:「小小的寧武關就讓我們損失這麼嚴重,還沒到北京城,大順軍就打光了。」
  • 姚雪垠:李自成為什麼失敗
    老百姓就擁護你?生產就搞好了?不會!這一套很簡單的政策,進不了李自成的腦子裡,你看怪不怪?到底為什麼沒有,我不能完全肯定。我研究這個問題,與李自成內部矛盾有很大的關係。李自成部隊到崇禎十四年加入了一個羅汝才,綽號曹操,跟他的武裝力量相差不多,這是一個性子猛烈的人。當時合作的條件,是每攻破一地,所得的財產四六分,李自成得六成,羅汝才得四分。
  •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找相士算命,連測四字結果一樣,後字字應驗
    崇禎皇帝為了擴大軍需,竟然不顧百姓死活,加收賦稅,使得百姓食不果腹之下,揭竿而起。同時,他還生性多疑,導致數次貽誤戰機,最後局勢變得無法收拾。公元1644年,明朝面臨內外夾擊的「生動劫」,外有滿清八旗虎視「關中」,內有闖王李自成兵臨「京城」。這時,民歌、謠言四起,都是「亡明」的徵兆。
  • 李自成進京師後,他的豬隊友是怎樣坑他的?怎樣才可能成事?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而死,眼看李自成就將成為主宰新王朝的 主人,君臨天下。統一規定內閣官10萬,京堂、部院官7萬——5萬,科道、吏部3萬,翰林1萬,部屬以下以千計,勳戚無定數,拷掠追比,殺人無虛日。凡是完不成交贓者,迫令親戚、知交和店鋪貸贓,弄得商民不敢開市,人人自危。當牛金星、顧君恩以民情將變勸劉宗敏停刑時,劉宗敏卻說:此時但畏軍變,不畏民變,軍變則不為我用,民變則可以閉門分剿,一時可盡。 這樣的行動,自然使李自成的農民軍在京師大失人心。
  • 日本德川幕府收集李自成情報:擔心李自成和滿清入侵日本本土
    如果這一次北方遊牧漁獵力量再一次入關成功,滿清或者李自成大軍再次發動對日本的進攻呢?因此,日本對於明末清初戰爭非常關注。 日本商人竹內藤右衛門等人,還有橘成稅、藤智繩等人,甚至因為各種原因,還進入到了東北,直接抵達清朝核心區進行觀察
  • 李自成打到北京,為什麼沒人救崇禎?專家做出這樣解釋,扎心了
    明朝末年,民不聊生,徭役賦稅沉重,各種起義揭竿而起,以李自成為首的闖軍實力最強,最後一路打到北京城,危機之下,竟然無人勤王,最終崇禎皇帝走投無路吊死在煤山下,
  • 李自成進軍北京,崇禎為何不南遷?因為他採取了四大措施
    近的來說,在崇禎帝朱由檢登基以後的崇禎二年,就發生了「己巳之變」,當時清太宗皇太極繞道入關,都打到了北京城下,結果也是有驚無險,最後皇太極撤軍。 正是因為有著之前的成功例子,所以崇禎帝並沒有急匆匆的南遷,而是想要以北京之險來抵禦李自成的大軍。
  •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的故事,是什麼導致他沒有守住勝利成果
    李自成前段時間做的最主要的事之一是準備他的即位大典。 結果他是農民出身,即使明王朝被他推翻了,當他站在最高位的時候,他開始飄飄然,忘記了過去。 當時的世界還沒有被平定,他不得不趕緊準備登基大典。 進入北京城後,他馬上搬到了皇宮。 除了派人去抓逃亡的崇禎皇帝外,他在宮中幾乎唱夜歌,睡在皇帝的龍床上,掠奪宮中的妃子和宮女。
  • 李自成給崇禎兩次機會,為何白白錯過?後世揭示出謎底,原來崇禎做不...
    言外之意就是我現在已經決定往外走,並讓太子先去南京,話說的已經很明白,可是不知為什麼,一項強勢的崇禎在此時既要面子,又想要裡子,婆婆媽媽,欲說還休起來。 內閣官員陳演明確反對「南遷」,並示意兵科給事中,嚴厲譴責李明睿,揚言:「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殺李明睿,何以治天下!」這份義憤填膺的措辭嚴厲的反對意見在當時很有市場,仿佛他是最大的大明忠臣。
  • 崇禎帝:「英明」的昏君
    李自成曾發布檄文,痛斥崇禎帝「昏主不仁,寵官官,重科第,貪稅斂,重刑罰」;張獻忠更曾布告兩湖,把崇被帝斥為「朱賊」。後來李自成兵臨北京時,曾致函崇禎帝令其投降,書中有「君非甚暗」之語,有人說這表明李自成對崇禎頗有好感,其實,這不過是勸降用的外交辭令,比較客氣罷了。用現在的話說,也就是「想來你還不至於糊塗到」連明朝快完蛋了都看不出來吧!
  • 馮學榮:關於明朝亡國的十萬個為什麼
    你越是加稅,就有越多的農民加入農民起義的隊伍。所以,這是一個悖論,你要剿「匪」,只能掏農民的口袋,而農民被掏了口袋,他就加入了「匪」,所以,崇禎皇帝發現,「匪」最後是越剿越多!疑問四:李自成的起義軍打到山西、河北之時,崇禎皇帝為何未能及時調吳三桂的兵從遼東回京勤王?
  • 李自成在北京待了42天,他都在幹什麼,難怪吳三桂要投降清軍
    崇禎十年(1637年),孫傳庭和洪承疇打的李自成還剩下十八人,但是由於北面與後金戰事吃緊,李自成又躲過一劫,還娶妻生子了。然而雖然明軍數次打擊李自成,但是由於流民太多,再加上明朝要對付後金兩線作戰,所以每次李自成都能東山再起。終於從崇禎十二年開始,李自成再次起義迎來了春天,起義軍越來越多,還成功殺死了老對手孫傳庭,李自成的軍隊成功的拿下了陝西。
  • 洪承疇打李自成是一把好手,為何到了遼東,便遭遇松錦之戰的慘敗
    把李自成打得丟盔棄甲,躲進了深山老林之中。深受崇禎賞識的洪承疇,也躲不過接手薊遼總督的厄運。這個職位在明朝末年,那是有毒的職位,基本上坐上這個位置的人,都沒有好下場。熊廷弼被傳首九邊,孫承宗被提前下崗,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劉策被棄市。經略遼東或者擔任薊遼總督,似乎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 大明將亡,太監向崇禎獻保命妙計,崇禎聽完把他一刀砍死
    休整數日後,李自成繼續向北進軍。途中發布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詔書」,文中歷數朝廷失德之處,奉勸崇禎早日退位。崇禎當然不願坐以待斃,命大學士李建泰督師「代帝親徵」。李閣老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韜略,不過他是山西本地人,還向皇帝表示:「願出私財餉軍,不煩官帑。」這就非常合崇禎的心意了。李建泰出師後,勢如破竹,相繼攻克定興、廣宗兩縣—遺憾的是,他還沒走出河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