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兵臨城下:答應這3個條件,我立馬退兵,崇禎:朕還是死吧

2020-12-22 老金聊史

眾所周知,李自成是一代農民起義領袖。不過,如果仔細去看一下李自成的過往,也許有人會覺得他的成分似乎不能算作「農民」,他有過多次參加邊軍的經歷,且在起義之前還曾多次殺人,最後起義也是在邊軍當中譁變,殺死了軍官。雖然他曾經確實是農民,但他的身份卻遠非一個農民可以概況的了。李自成自小的時候就寫詩道:

「一身甲冑肆橫行,滿腹玄黃未易評。慣向秋畦私竊谷,偏於夜月暗偷營。雙鰲恰是鋼叉舉,八股渾如寶劍擎。只怕釣鰲人設鉺,捉將沸釜送殘生。」

這首詩撲面而來的是一種橫行霸道和偷雞摸狗的感覺,他從小就想著要「肆橫行」,然後居然渾然天成的把螃蟹寫成了「慣向秋畦私竊谷,偏於夜月暗偷營」的遊擊戰專家,但是「偷」、「竊」兩字卻顯得很扎眼。這首詩後來也成為了他的人生命運的總概括。1629年,李自成殺死參將王國和當地縣令,以鬧餉和譁變的形式起義。

李自成一開始並不是「闖王」,而是憑藉舅父闖王高迎祥的勢力混到了一個闖將的身份。但是,李自成由於當過農民、邊軍、驛站小吏、經商,腦子特別活,跟明軍對抗時從來不硬抗,特別滑溜,所以最終闖王變成了他。不過,他一開始也沒有想著直接打入北京城,而是對崇禎寫信道:答應這3個條件,我立刻退兵稱臣,崇禎帝:朕還是死吧。

那麼他這三個條件是什麼呢?我們首先來簡單介紹一下明末農民軍的情況,因為只有明白了這些農民軍的情況,才能知道李自成提出這三個條件的意義。並不像有些書上寫的那樣,或者是電視劇裡演的那樣,農民軍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實際上農民軍哪怕是到後期,大部分實力都是比較弱的。

比如李自成的舅父高迎祥,他可是闖王,最終也是被明軍打敗並斬殺了的。農民軍對抗正規軍,起碼有三條差距:一,武器差距,雖然當時的明軍被大家稱作叫花子軍(因為大多數士兵太窮),但人家的精銳可是全副武裝的;二、組織能力的差距,並不是隨便裹挾一群農民就能打仗的;三、經濟能力的差距。

而這只是軍事能力上的差距,如果李自成想要稱帝,還有更多的問題無法解決。第一:政治框架的問題,朱元璋建立明朝可不僅僅是打下來就可以的,他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條例、法規,並且設計了自己這個朝代的文化路線;而這些,李自成的文化水平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他進了京城就開始找美女,又與吳三桂大戰,把自己實力消耗殆盡。

第二,豪強的支持,建立一個帝國,可不僅僅是靠農民的支持就能做到的(而他一開始大部分農民軍是他裹挾而來的,未必真心歸順他),因為大部分資源都掌握在豪強的手上。可是豪強們要的是「明君」,要的是願意給他們分蛋糕的人,李自成顯然在這方面還沒有準備。

所以,在1644年他兵圍北京城的時候,他並沒有直接攻打北京城,而是給了崇禎一封信,上面寫了三個條件: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封王,並犒軍銀百萬。實際上李自成打的是跟皇太極他們一樣的主意——來北京城割韭菜,讓明朝皇帝壓榨百姓來給自己掙錢,自己則保持好的名聲。

而且李自成自己其實心裡還是有點兒數的——大明這個天下,即使是現在交到他的手上,他也拯救不了。所以他寫了這樣一封信,想通過兵臨城下在崇禎手裡要到一些實實在在的利益,等自己完全準備充分之後再攻打北京城,並一舉佔領北京城。可是崇禎皇帝也不傻啊:我要是按你所說的做,不僅會成為亡國之君,還會成為桀紂一樣的暴君!

軍銀百萬從哪裡來?這不還是得從農民的手指縫裡摳出來嗎?那些富商們是斷然不肯拿錢的,文官們個個哭窮,所以最後負擔都要落在農民身上;而且把西北割讓給李自成,還給他發錢,李自成最後肯定更加強大,到頭來還是會來攻打北京城。所以崇禎皇帝直接選擇了拒絕——要死就死吧,起碼也死得有尊嚴些。

李自成這下也傻眼了:自己想撈一把,崇禎皇帝卻不配合,這也不能就這樣空手回西北那片沒有糧食吃的地方去吧?所以只好放下一切顧忌,強行攻城。北京城當然是被他們打了下來了,但是大家也知道,不久之後,李自成自己也死掉了。因為他和他的部曲,根本就沒有達到可以統治天下的水平。

相關焦點

  • 李自成:答應我3個條件,不僅投降還幫你去打滿清,崇禎:拒絕
    1644年3月,此時距離明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的大明王朝已經過去276年,在經歷了漫長歲月以後,曾經「闢土開疆,揚威於萬裡波濤之上」的大明帝國開始變得風雨飄搖,甚至是搖搖欲墜,在饑荒、官員貪汙、滿清侵略與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之下,明朝的崇禎皇帝聽著李自成大軍已經兵臨城下的消息,已經開始預感到自己有可能會成為亡國之君。
  • 明朝末年,李自成大軍直逼北京,崇禎皇帝堅決不南遷,其實是假象
    對於崇禎皇帝來說,有很多次機會可以彌補挽救,但是現實並不隨人願。在李自成大軍直逼京城的情況下,崇禎皇帝完全可以選擇遷都南京,以求自保。但是崇禎皇帝卻選擇了以死殉國,其實這都是假象。那麼崇禎皇帝堅決不南遷的背後存在著哪些不為人知的事情?如果崇禎皇帝南遷又有哪些有利之處?
  • 明帝國滅亡前的24小時,有兩件事太詭異,李自成和崇禎都是奇人
    聲明:本文素材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公元1644年農曆3月18日,作為大一統帝國,國祚276年的明帝國隨著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在煤山自掛東南枝之後宣布收攤。而攻破明帝國都城並逼死崇禎皇帝的,則是決戰於野多年,以李自成為皇帝的大順政權。
  • 李自成打到北京,為什麼沒人救崇禎?專家做出這樣解釋,扎心了
    《明史 莊烈帝本紀》記載著崇禎帝自殺前所寫的遺詔:「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臨死前依然說「諸臣誤朕」一則反映崇禎帝剛愎自用的性格,也反映了他失望之際的心情:你們這些大臣,世受國恩,最需要你們的時候一個人也見不著,白養你們了!
  • 李自成進軍北京,崇禎為何不南遷?因為他採取了四大措施
    歷朝歷代皆有亡國之君,但縱觀中國古代史,崇禎帝朱由檢這個亡國之君,可能是最讓人同情或者說惋惜的亡國之君。他不好女色,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很還是節儉,奈何腐朽的明朝已是積重難返,加之自身性格是生性多疑剛愎自用,所以最後成為了亡國之君,多少有些生不逢時的無奈。
  • 李自成進犯京師,崇禎有2次機會遷都南京,他為何都放棄了
    導言 儘管改變不了亡國之君的命數,但大家對崇禎皇帝,並沒有過多的謾罵與憎恨,很多的是憐憫與痛惜,像他這種的皇帝中,它是極其少見的。殊不知他空有好聲譽,卻阻擋不了王朝的覆滅,但實際上他還是經歷2次絕佳的機遇,假如可以把握住的話,王朝或許就可以獲得復興。
  • 李自成佔領北京後,首先是用崇禎的澡盆洗澡,接著召來崇禎的妃子
    這就是李自成的大順王朝。雖叫大順王朝,卻一點也不順。因為李自成在紫禁城裡登基只一天就灰飛煙滅了。不過他在剛入紫禁城時卻是很威風的。  那是1644年三月的一天,李自成頭戴氈笠,身穿縹衣,騎著一匹雜顏色的馬殺到了紫禁城前。陪同他的還有大將劉宗敏、丞相牛金星、軍師宋獻策等一百餘人。
  • 李自成給崇禎兩次機會,為何白白錯過?後世揭示出謎底,原來崇禎做不...
    按照規則,皇帝在重大決策部署前需要徵得各部官吏支持,崇禎擔心如果自己提出來放棄都城和祖陵,身後一定會背負罵名。這件事只能由各部門提出,自己裝作不同意,如果群臣「含淚苦勸」,這件事情就再好不過了,這就是典型的「按套路出牌」規則。
  •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找相士算命,連測四字結果一樣,後字字應驗
    此時崇禎皇帝無力回天,只能眼看著明朝滑向滅亡的深淵。這時,李自成率義軍已經逼進了京都。這天,無心吃晚飯的崇禎憂悶之來了個微服私訪,他走著走著看到一面小旗,上面寫著3個字:活神仙。天下居然有活神仙,在好奇心裡的驅使下,他便上前讓這個「活神仙」算命——他想測一測大明的國運,是否能逃此劫難?於是在桌子上的字寫了一個「有」字。
  • 崇禎:一個勤勉君王的死局
    袁崇煥身先士卒,明軍大勝,皇太極退兵。第二天,皇太極故意放走了被俘的太監。急忙逃回宮中的太監,給崇禎皇帝帶回了一個令他極為震驚的消息。太監說,前一天晚上,他親耳聽到皇太極的手在低聲耳語,說今日撤兵是皇太極與袁崇煥的密約,事情很快可成。這其實正是皇太極精心布下的反間計。
  • 崇禎上吊的歪脖子樹,五十年前就死了,現今的這棵樹是怎麼來了?
    公元1644年,李自成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到天子腳下,義軍將偌大的北京城圍了個水洩不通。屋漏偏逢連夜雨,大明王朝最後的守備力量——二十萬禁軍遭逢瘟疫,所以,超過九成的士兵喪失戰鬥力,能登上城牆與闖軍作戰者僅剩六千餘眾。
  • 閹黨領袖魏忠賢,差點替崇禎背了個大黑鍋
    明熹宗臨終遺言「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繼任者崇禎皇帝充耳不聞,偏偏更喜歡棉襖爛洞、衣服打補丁來場生活秀。崇禎帝十七年中換了十七個刑部尚書和五十個內閣大學士,國家秩序一片混亂。四  李自成、張獻忠揭竿而起自謀生路。李闖王入關中,取長安,破太原,進大同。「迎闖王,不納糧。」,直到百萬民軍圍困北京時,李自成仍然承諾要三百萬銀子,封個王就退兵,並答應幫崇禎剿滅滿清!
  • 崇禎皇帝在吊死前,留下遺書,其內容是什麼?李自成看完為之動容
    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火光沖天,這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在景山的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在他吊死前,他曾留下了一份遺書,李自成看完遺書後,為之動容。那麼,崇禎皇帝到底在遺書上寫了什麼,為何死對頭李自成看完後為之動容。
  • 烽火山海關:李自成與吳三桂的對決
    一片石激戰後,李自成潰退北京,而吳三桂成功向多爾袞遞交」投名狀「。此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一路潰敗,退山西、敗陝西、最終亡於湖北。李自成身死國滅,天下形勢驟變,原本金、大順、大明三股大勢力的角逐,最終演變成大清和南明的對決。
  • 崇禎皇帝臨死前的一封遺書,透露了大明滅亡的真相
    崇禎臨死前寫下的遺書內容是:「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非也,崇禎完全可以選擇各個擊破,主動權掌握在他手裡。崇禎沒選,是他個人的問題,不是大明實力的問題。小冰河期?非也,小冰河期對於後金的打擊似乎並不比大明小,兩相抵消。從抗災能力上看,大明比後金還要強。最後一個原因:人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皇帝、大臣和老百姓這3者是什麼關係?
  • 崇禎帝人生中最後一晚是怎麼熬過去的?太有骨氣了
    不過多數人認為,那時崇禎還是有幾次機會能挽救大明,比如遷都,招安李自成等等,如果他能抓住機會,那麼至少也能延續大明的光輝。可惜的是,這些機會都被崇禎皇帝一一錯過。有人說,都怪崇禎皇帝多疑的性格,所以辦了壞事。確實崇禎皇帝常剛愎自用,還因多疑的性格,錯殺了許多良將和忠臣。可話說回來,歷史上有很多帝王都是很多疑的,比如像曹操,朱元璋等人,就是因為多疑的性格,而斬殺許多功臣。
  • 大明將亡,太監向崇禎獻保命妙計,崇禎聽完把他一刀砍死
    李建泰的部下到民間吃飯,人家先問是大明還是大順的官,部下機智回答「大順」才混了一頓飯。李建泰眼看形勢不對,率領親軍躲進保定城,上奏說:「賊勢大,不可敵矣。願奉皇太子南去。」可憐崇禎還眼巴巴地指望他打退李自成呢。北京陷落幾天後,李建泰在保定向大順軍投降。「代帝親徵」就這樣狼狽收場。李自成從太原北上,除了在寧武關遭遇一定程度的抵抗外,其餘重鎮都聞風歸順。
  • 崇禎帝:「英明」的昏君
    崇禎帝本人對自己的「天縱英明」也是非常得意的。在他看來,自已當政期間的國事日非、政局昏暗、遍地餓殍、兵荒馬亂,全該由老天爺和臣下負責。他為此喜怒無常,對臣下懲罰嚴酷。十七年間換了五十多名宰相,死於非命的大臣數以百計,直到李自成攻破北京,他跑到煤山上吊之前,還恨恨地大罵「諸臣誤朕」,自稱「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
  • [視頻]明亡清興六十年:崇禎登基
    遺書中寫著「勿傷朕百姓一人」,這是他一生對百姓的心聲。   崇禎的境遇   崇禎即位之初,這個16歲的少年以雷厲風行之手段收拾了魏忠賢。民間歡呼不已,稱頌他為「聖人出」《五人墓碑記》,然而明朝龐大的文臣集團對君權的限制,使這個末代帝王無能為力。他的一生在不斷的為了國家奮鬥,也在不斷的與文臣集團對抗掙扎。而這批文臣,也是歷史上最無恥的文臣。他們毫不介意飛快的投降。
  • 如果李自成安心做他的大順王,不去推翻大明王朝,也許他的人生就不...
    圖文共賞 就在這時,李自成下令停止攻城,然後派人給城中的崇禎帝送去了一封信,在信中,李自成的大意是,我並無意攻取北京城,也沒有想要滅亡大明政府的意思,只要你封我做個西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