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槍和洪武大炮,是否真的能實現「反清復明」

2020-12-14 張道年

眾所周知,火藥作為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是推動這個世界真正進入文明社會的一項重大突破。南宋時期的軍事家陳規發明的火槍,意味著在軍事史上我們送冷兵器時代進入了熱兵器時代。

而到了明朝,火器的發展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不僅種類更多,質量也不斷提高。如從簡單的管形火器(突火槍)進步到各種類型的火槍,以及洪武年間的洪武大炮。並且由單管單發模式發展到多管連發,還創製了更加先進的瞄準裝置和擊發裝置。

15世紀初,由西班牙人研製的火繩槍傳到了中國,被稱之為「鳥銃」,火繩槍的缺點尤為明顯的是容易受到氣候的影響。直到16世紀初德國鐘錶師約翰·基弗斯發明了轉輪打火槍,火槍的發展由傳統的火繩點火發展到燧石打火。

此時的中國也是能人輩出,生於嘉靖年間的趙士禎,是明代著名的火器研製家,他曾研究創造了不少火器,如掣電銃和迅雷銃,迅雷銃的發明已經近似近代的多管式機關槍。此外,他還在十七世紀初對鳥銃進行改造創製了中國人獨立研發的燧石槍。「風雨不飄溼,緩急皆可應手」正式對這種燧發槍的優點最好的概括。

無敵大將軍炮

那麼清朝時期的火器已經發展到什麼地步了呢?根據紀曉嵐寫的《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清軍的主要武器是鳥槍,這種鳥槍既是明朝時期的「鳥銃」,那麼它的最大射程由多少呢?據記載,它的最大射程只有三十步。以古人的度量計算方式與現在的轉換情況來看,三十步即為現在的45-54米,也就是不超過兩個籃球場的長度。

難道清朝的火器沒有得到發展嗎?清朝在統一中國的戰爭中曾大量使用槍炮,這個時期中國的熱兵器技術與西方國家是不相伯仲的。但是在之後的一個半世紀裡,清朝統治下的土地已經大都太平,他們大多數時間應對的敵人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以及西北大漠草原,而這時的熱兵器、重火器受到當時運輸條件的制約,更多的只能把利用價值體現在防守戰上,遠不如騎兵靈活。

是什麼原因讓清朝在與外國列強的鬥爭中處於弱勢?其根本原因在於當時的國情。但是今天我們就當時的武器狀況來看,當時的火藥的精確配比方面,中國很快落後於歐洲,英國的化學家歇夫裡列經過多次試驗後,配置了最佳比例的火藥。而當時的清軍火藥呢?根據當時的幾場戰役英國軍隊繳獲清軍的火藥庫後,認為當時中國的火藥全部都是粗製濫造的產品,遂投之於海。

而到了鴉片戰爭時期,清軍的火器甚至遠不如乾隆時期製造的好。究其背後的原因,滿清政府的統治者們,在他們的歷史中,沒有前進沒有改善,甚至倒退成為半野蠻人。

相關焦點

  • 天地會反清復明,金庸筆下的反清復明,於歷史上的有著很大的出入
    提起明清的歷史總有一個詞是不得不說的,那就是「反清復明」。大家都知道,在清軍進入山海關後,為了能夠更快的加固滿清的政權,於是就對中原地區的漢人進行了高壓的政策手段。中原和江南地區的漢人,對於這樣的做法也是發起了很多反抗。
  • 中國歷史上的反清復明組織
    中國出現了天地會、洪門等等一系列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組織,由於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兒的緣故,在1645年至1674年期間鄭成功及其繼任者鄭經曾經先後十次遣使赴日本,請求日本江戶幕府出兵增援史稱日本乞師,但江戶幕府當時秉承鎖國的政策因此沒有接受這個請求,鄭經在位時要求清朝讓東寧(臺灣)和朝鮮一樣能有成為清朝藩屬國自主權的要求這項要求在1669年被康熙帝拒絕了
  • 聊一下清朝年間漢人的反清復明
    反清復明的思想,有幾個方面。反清復明一,民族等級差距。整體政治機構和制度上的滿族優先,使得一部分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大為不滿。暗中進行反清復明的活動。三,圈地、投允和逃人法引起社會動蕩。1644年大量的滿族人、蒙古人和其他民族的成員進駐北京, 首先面臨的即如何解決這些人的生計問題。
  • 反清復明動員才是真!
    最後的研究結論是,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是假,反清復明動員是真!由於不願意破壞當時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的根祖文化旅遊建設氛圍(已經被列為山西省重點特色文化產業區),沒有大張旗鼓地匯報和宣傳!致使該研究成果一直躺在那裡睡覺!
  • 簡析:「反清復明」失敗的原因
    有人說這是大勢使然,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不過筆者認為所謂的「大勢」也是由諸多因素構成並引導的,學習歷史的目的可不是找一個理由來解釋所有同樣能的現象,我們要清楚的了解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個「大勢」,我們從中能學到什麼經驗與教訓。下面筆者就對反清復明失敗的原因做一下自己的分析。
  • 反清復明四大帝王:三位只是打復明旗號,一位雖然復明卻是假冒的
    「反清復明」是反清民眾提出的口號,希望推翻清朝,恢復大明統治。而事實上,清朝造反的人只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真正恢復大明統治的少,大多數都是自立為帝王,成不成先過把癮再說。下面就說說反清復明四大帝王,其中一位改名換姓,冒充崇禎十世孫。
  • 王晶真的沒騙你,天地會就是為了搶錢搶女人才「反清復明」
    在電影《鹿鼎記》中王晶非常直白地讓陳近南說道:「反清復明只不過是一個口號,就跟阿彌陀佛」,直接闡明天地會最初的宗旨就是搶錢搶娘們,而不是反清復明。
  • 清末敗亡過程中還有反清復明「天地會」的影子嗎?
    看過香港武俠電影的都有聽說反清復明的字語,李自成的起義軍攪亂了明朝後,清軍趁機以王者姿態進入關內,建立了以滿人為主的大清王朝。後明朝遺老擁立一些宗室皇親建立一些較小政權,史稱南明。南明並沒有回天之力,逐個被清軍擊潰,自此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完全被清朝取代。
  • 《鹿鼎記》中「反清復明」的傷痛,凝聚了抗日孤勇之魂
    在《鹿鼎記》中,韋小寶在因緣際會中成為了「反清復明」的大boss,但是多少知曉「反清復明」四字中,蘊含著多少傷痛呢?暫且不論明朝複雜滅亡的緣故,單論明朝滅亡之前王國之君崇禎。在大廈將傾之刻,曾努力哀求滿朝官員捐款,共同抵抗女真。卻沒有料到權貴們,絲毫沒有「家國」之心,不知道沒有國何來家,認為國家是崇禎的,錢財是自己的。
  • 此人矛盾的一生,先後效忠大順和明清,最後又反清復明
    就好比吳三桂,他原本是明朝遼東總兵,後來大順政權和清朝分別籠絡他,吳三桂就開始左右搖擺。最後他「衝冠一怒為紅顏」,歸順了清朝,幫助其趕走李自成,入主中原,但清朝很多人,其實都打心底瞧不上他。吳三桂都如此,更別說今天要說的這個人了,此人是個極為矛盾的人物,一生反覆,比起吳三桂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先後效忠大順、南明和清朝,可是突然有一天,又宣布要反清復明。
  • 大明朝史:明朝滅亡後,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喊反清復明的口號?
    大明朝雖然是一個很強大的朝代,但是大明朝後期的時候並不是很理想,天災人禍造就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再加上內憂外患最終導致了大明朝的滅亡,很顯然既然作為漢人的李自成能推翻明朝,就是因為當時他們在明朝的統治下生活的不好。然而在大明朝被推翻了以後,在滿清政府的統治下,很多人卻喊著反清復明的口號?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明朝滅亡幾百年後,為何還有人反清復明,三個方面來分析
    就連魏忠賢這樣權傾朝野、隻手遮天的大宦官,都能得到褒貶兩種評價。明朝確實讓人懷念,不是懷念那種封建制度,只是因為它是最後一個漢族政權。在明朝滅亡幾百年後,仍然還有不少人反清復明。其實大家都知道,明朝已經滅亡這麼久,清朝經過前幾代皇帝的統治,已經足以在中原站穩腳跟,就算造反也是徒勞無功。既然如此,為何大家還執著於反清復明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 清軍入主中原,為何反清復明一直持續到清亡?
    在清朝一代,反清復明的運動可以說是歷朝歷代延綿醉酒的恢復前朝的活動,一直持續到了清朝滅亡,這可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小編覺得有兩點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清朝所建立的民族隔離的制度。
  • 歷史上真實的天地會,反清復明重建漢人政權,堅持十一年最終失敗
    小說中的天地會由國姓爺鄭成功和陳近南創建,以反清復明的口號,組織反對清朝統治的破壞活動,例如陳近南派韋小寶入宮做臥底。——《鹿鼎記》中天地會入會誓詞(部分)陳近南、韋小寶雖然是小說杜撰的人物,但天地會這個組織確確實實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並且發動過數次反清復明大起義,建立了好幾個漢人政權,但令人遺憾的是,天地會的反清復明運動雖然轟轟烈烈,但都沒能修成正果,被滿清統治者殘酷鎮壓。
  • CF:鳥槍換大炮?這把鳥槍,恐怕你拿王者炮也換不到!
    鳥槍難道不就是曾經的m700嗎?這有什麼好說的呢?不不不!真要是m700的話,那就沒有拿出來長篇累牘的意思的了,而且m700隻能算是鳥狙,而不是能算是鳥槍!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其實是這款「真」鳥槍——莫辛納甘!
  • 古代有很多復國行動,為什麼反清復明那麼受人追捧?
    雖然不管末代皇帝怎麼樣,但是對於那些人來說,前朝就是自己的家,家被毀滅,怎麼能不去報仇,要是復興這個家族。但也確實都是這樣,新朝代開始,皇帝要仁義勤政,安撫民心,雖然得到了天下,但自古「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這個道理還是都知道的。
  • 歷史上向來有反清復明,為何幾乎無反元復宋?實情令人唏噓感慨
    眾所周知,歷史上的「反清復明」活動素來聲勢浩大,直到民國之時一直都有這樣的口號。那麼為什麼同樣被少數民族建立政權的元朝卻沒有聽過「反元復宋」呢?其實,歷史上還真有,只是當時並沒有人扛起「反元復宋」的大旗罷了,最著名的就要屬元末的「紅巾軍起義」。
  • 歷史上向來有反清復明,但為何幾乎無反元復宋?實情令人唏噓感慨
    眾所周知,歷史上的「反清復明」活動素來聲勢浩大,直到民國之時一直都有這樣的口號。那麼為什麼同樣被少數民族建立政權的元朝卻沒有聽過「反元復宋」呢?其實,歷史上還真有,只是當時並沒有人扛起「反元復宋」的大旗罷了,最著名的就要屬元末的「紅巾軍起義」。
  • 慘死在地主富戶鳥槍下的最後反清復明者!明末魏國公奇談
    雖然清朝政府的本意是宣揚「忠君愛國」的正能量,淡化其中南明殉難諸臣自帶的反清色彩,但畢竟算是給南明史這個敏感領域打開了一扇門。一些文化人謹慎地把握著文字獄的紅線,收集南明史料,為編寫南明史做積累。 《年譜續纂》中直言,寄居在袁崧家引來禍患的徐某人是金陵大盜徐復,不過是假稱中山王裔,所謂中山王指的就是徐達,後裔世襲定國公和魏國公。如此看來,所謂徐弘基密謀東山再起不成反被擒殺的說法純屬烏龍事件,是將一個不相干的人冒充中山王后裔惹出的亂子,安到了早已死去半年的徐弘基頭上。
  • 他武藝高強,反清復明失敗後,遠逃海外,建立一國家,還自認國王
    也正是因為如此,雖然清朝前期國力不錯,但是統治者滿人的身份一直為人們所詬病,全國各地掀起了一場場反清復明的戰鬥。當然,他們的起義最終還是失敗了,清王朝一直屹立著,直到最終徹底落後於世界才走向了終點。那麼問題來了,這些人失敗之後到了哪裡?他們的未來又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