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火藥作為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是推動這個世界真正進入文明社會的一項重大突破。南宋時期的軍事家陳規發明的火槍,意味著在軍事史上我們送冷兵器時代進入了熱兵器時代。
而到了明朝,火器的發展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不僅種類更多,質量也不斷提高。如從簡單的管形火器(突火槍)進步到各種類型的火槍,以及洪武年間的洪武大炮。並且由單管單發模式發展到多管連發,還創製了更加先進的瞄準裝置和擊發裝置。
15世紀初,由西班牙人研製的火繩槍傳到了中國,被稱之為「鳥銃」,火繩槍的缺點尤為明顯的是容易受到氣候的影響。直到16世紀初德國鐘錶師約翰·基弗斯發明了轉輪打火槍,火槍的發展由傳統的火繩點火發展到燧石打火。
此時的中國也是能人輩出,生於嘉靖年間的趙士禎,是明代著名的火器研製家,他曾研究創造了不少火器,如掣電銃和迅雷銃,迅雷銃的發明已經近似近代的多管式機關槍。此外,他還在十七世紀初對鳥銃進行改造創製了中國人獨立研發的燧石槍。「風雨不飄溼,緩急皆可應手」正式對這種燧發槍的優點最好的概括。
那麼清朝時期的火器已經發展到什麼地步了呢?根據紀曉嵐寫的《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清軍的主要武器是鳥槍,這種鳥槍既是明朝時期的「鳥銃」,那麼它的最大射程由多少呢?據記載,它的最大射程只有三十步。以古人的度量計算方式與現在的轉換情況來看,三十步即為現在的45-54米,也就是不超過兩個籃球場的長度。
難道清朝的火器沒有得到發展嗎?清朝在統一中國的戰爭中曾大量使用槍炮,這個時期中國的熱兵器技術與西方國家是不相伯仲的。但是在之後的一個半世紀裡,清朝統治下的土地已經大都太平,他們大多數時間應對的敵人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以及西北大漠草原,而這時的熱兵器、重火器受到當時運輸條件的制約,更多的只能把利用價值體現在防守戰上,遠不如騎兵靈活。
是什麼原因讓清朝在與外國列強的鬥爭中處於弱勢?其根本原因在於當時的國情。但是今天我們就當時的武器狀況來看,當時的火藥的精確配比方面,中國很快落後於歐洲,英國的化學家歇夫裡列經過多次試驗後,配置了最佳比例的火藥。而當時的清軍火藥呢?根據當時的幾場戰役英國軍隊繳獲清軍的火藥庫後,認為當時中國的火藥全部都是粗製濫造的產品,遂投之於海。
而到了鴉片戰爭時期,清軍的火器甚至遠不如乾隆時期製造的好。究其背後的原因,滿清政府的統治者們,在他們的歷史中,沒有前進沒有改善,甚至倒退成為半野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