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古早味 肉粕傳五代

2021-01-13 醒獅論事

晉江人歷來講究飲食,自然少不了最傳統的閩南「炸物」小吃。

在晉江市龍湖鎮陳店村一家古典裝飾風格的「美瓊肉粕」店鋪,一進到店裡,那琳琅滿目、包裝可愛的伴手禮瞬間就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牆上掛著這家肉粕店的發展歷史,從第一代到第五代,現今的「美瓊肉粕」可是有著160年歷史的百年老店!

肉粕也是孩子們的最愛。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陳文經 攝

近日,記者專程來到這家百年老肉粕店探訪。

肉粕是晉江特色美食小吃之一。據介紹,晉江龍湖鎮的肉粕加工製造,始於清鹹豐五年,由晉江龍湖鎮陳店村人施修籠從浙江帶回油灼肉的製作技藝,並在村裡開設了肉粕坊,此後技藝代代相傳。「美瓊肉粕」第五代傳承人陳明良介紹,最早是由人用扁擔挑到附近鎮上叫賣。通過腳步和雙肩,先輩們用勤勞將美味飄香周邊,形成了晉江人對龍湖「美瓊肉粕」的認可。

「『美瓊肉粕』其實並不是祖上創辦時的店牌,而是到1980年才註冊的品牌。」陳明良說,第四代傳承人施德煥早年迫於生活壓力,走南闖北,家裡的肉粕生意也就交由妻子施美瓊一人打理。當他回家接手時,為了做大肉粕店,用自己妻子的名字「美瓊」命名。如今,整個產業已經交到第五代傳承人施榮華和陳明良手中。經過多年發展,「美瓊肉粕」先後榮獲「首屆晉江伴手禮」「泉州伴手禮」「泉州老字號」「福建名小吃」「中華名小吃」「晉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榮譽稱號。

「美瓊肉粕」在製作加工上,始終秉承傳統製作工藝,輔以匠心,經柴火熬煮、高溫去脂,手工製作而成。這樣製成的肉粕,集酥、香、脆於一體,肥而不膩,瘦而不柴,令人食之唇齒留香。

「美瓊肉粕」第五代傳承人陳明良手工製作技藝精湛。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陳文經 攝

在原料選擇上,「美瓊肉粕」選用有QS認證的優選五花肉,去除多餘的油花、瘦肉和底層皮脂,將肉塊切成厚薄相同的肉條。在油炸的過程中,肉粕要歷經兩道工序,先是放入清水摻少許食鹽熬煮撈出濾水,然後再放入油鍋高溫炸制,以柴火為爐灶火源,嚴格控制火候及油溫,將肉條炸至表面金黃便可出鍋。

把肉條炸至金黃色且漂浮油麵之上,方可起鍋,再盛於大盆放涼。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陳文經 攝

根據不同口味,把配製好的五香、蒜香、胡椒、辣椒等調味佐料,分別均勻地撒在肉粕表面,再將其裝入模具內,擠壓出多餘的油脂並定型,厚薄均勻的圓形「豬肉粕」即可出模進行包裝。

通過壓制,降低了「豬肉粕」的油脂含量,打消了消費者對於產品高油脂的顧慮,同時又保留了肉香。咬上一口,濃香瞬間充斥著整個味蕾,連心情都瞬間愉悅了,屬於記憶裡的古早味道從心底倏然而生。

陳明良(右二)正在為遊客推介「美瓊肉粕」。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陳文經 攝

傳統手工製作和柴火工藝是百年堅守,在椒鹽、蒜香等經典口味的基礎上,「美瓊肉粕」又研發出包括香辣、黑胡椒、燒烤等多種口味的產品。口味革新與銷售渠道的拓展,都進一步為「美瓊肉粕」打開了市場。多年來,「美瓊肉粕」遠銷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金黃香濃的「美瓊肉粕」瞬間充斥著整個味蕾,吸引不少海外僑胞、臺胞及遊人前往品嘗。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陳文經 攝

2014年,「美瓊肉粕」淘寶店跨出線上銷售的第一步;2015年,「美瓊肉粕」微信端商城和微商成立,在短短一個月,代理數量就達到500+;2017年「美瓊肉粕」天貓旗艦店開啟,不僅完成了品牌升級和模式轉化,也實現了從生產到銷售、從銷售到售後的一系列流程的質量和服務提升。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百年老店重新煥發生機。

陳明良還透露,目前,正在規劃建設「美瓊肉粕」體驗中心,匯集產品展示、購物、肉粕製作於一體的遊客體驗中心,力圖展示「美瓊肉粕」古法手工製作的全過程。(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陳文經 文/圖)

相關焦點

  • 這款古早味令很多閩南人念念不忘
    今年,龍湖肉粕製作技藝被列入泉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榮譽的背後,這項傳統古早味製作技藝到今天是如何薪火相傳,變化出新花樣的呢? 作坊的外部頗具特色,內部同樣讓人大開眼界。
  • 閩南古早味豬油粕,肥而不膩鹹香入味,一次能吃一整袋
    前段時間,有朋友到福建找我玩,臨走前,朋友說想帶點閩南特產回去給親朋好友,問我有什麼特別好吃的閩南古早味的特色小吃。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豬油粕,因為那是我最喜歡的古早風味,每次一吃就是一整袋,那真的是人間美味中的極品美味。
  • 做手工面線品閩南古早味 小記者家庭感受濃濃閩南味
    「閩南古早味真好呷!」上周五,「我是晉江少年,我體驗」系列活動①在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舉行。在這裡,本報小記者和爸爸、媽媽參觀各種閩南特有的器具,從中體會濃鬱的閩南特色喜文化,並在專業師傅的示範和指導下親自製作閩南古早味手工面線,品嘗閩南人記憶中淳樸的古早味。
  • 記憶中的僑鄉「古早味」:美味在口中 家鄉在心間
    中國僑網11月25日電 題:記憶中的僑鄉「古早味」:美味在口中 家鄉在心間  「古早味」,是閩南人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的詞,也可以理解為「懷念的味道」。  早年間福建臺灣等地的化工食品產業不發達,料理做法比較單純,以手工料理食物為主,料好實在,就是早期的「古早味美食」。位於福建泉州的古早味美食店鋪。
  • 閩南風味吃透透(圖)
    五店市老晉江美食街  大唐酒旗招風,美食飄香盛況在晉江五店市重現,古樸的閩南古厝,各種閩南古早味美食一字排開,你可以邊看閩南古戲,邊享最醇正的泉州味道。自從打造老晉江美食街的消息一出,眾多草根美食家頻頻來「踢館」搶灘。
  • 閩南有一道獨特風味美食,叫「豬肉粕」,肥而不膩,你吃過嗎?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粕」這個字常被用來比喻沒有價值的東西。但在閩南地區,卻有一道獨特風味美食,它的每一片「粕」都是來之不易的精華,它就是豬肉粕。豬肉粕古時稱作豬油渣、油灼肉、油炸肉等。清乾隆年間,袁枚的《隨園食單》有著豬肉粕詳細做法:「用硬短勒切方塊,去筋袢,酒醬鬱過,入滾油炮炙之,使肥者不膩,精者肉鬆;將起鍋時,加蔥、蒜,微加醋噴之。」而後食譜大觀《調鼎集》也收錄相似的描述。從《隨園食單》和《調鼎集》中可印證油灼肉最早的歷史淵源。豬肉粕,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被記載,被銘記,被傳承。豬肉粕是物質匱乏時代裡,上天賜予閩南人家的美味。
  • 八閩千姿:閩南「古早味」小吃走起品牌文化路(圖)
    吳世榮 攝   中新網泉州10月16日電 題:閩南「古早味」小吃走起品牌文化路  作者劉真真林永傳  鮮香清爽的面線糊、美味可口的肉粽、味道獨特的魚卷....。.昔日泉州城飄香的小吃攤,如今煥然一新,以品牌的形象打造起了東亞文化之都舌尖上的「古早味」。
  • 閩南傳統美食,泉州的古早味帶給你濃濃的情感
    400年前,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造就了一座兼容開放的古城,也由此誕生了一體多元的閩南文化和飲食風俗。古早味,是閩南人口中的古舊味道,這些取材與大地,製作方法簡潔的傳統美味,深深根植於泉州人的味覺記憶之中。如今人們懷念的古早味,往往意味著近乎苛刻的精選食材和精雕細琢的手工製作。在這個標榜改良創新的時代,還原真正的閩南古早味,也變得愈加困難。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在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遊客透過透明的櫥窗,可以觀看手工面線等美食的製作流程。 吳冠標 攝中新網泉州11月27日電 (吳冠標)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
  • 每年冬天,我家常吃芥菜,教你閩南人3種接地氣做法,味道實在好
    我對芥菜的吃法都是閩南人日常家常菜,比如百吃不膩的芥菜飯、還有搭配古早味的豬油粕,來一盤芥菜炒豬油粕,既下飯又是可當下酒菜;或是清甜回甘芥菜小腸湯。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芥菜的三種閩南味吃法,希望你會喜歡。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 留住閩南「古早味」
    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在這裡,遊客不僅能夠體驗閩南婚喜慶民俗文化、品嘗閩南古早味美食,還可以與手藝人一起親手製作僑鄉手工面線等傳統美食。傳統手工藝人在戶外製作、晾曬手工面線。吳冠標 攝在來旺良品堂創辦者洪一博看來,「古早味」是閩南民俗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更能喚醒海外遊子們的鄉情。
  • 僑鄉福建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解說】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晉江市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文化館總是能吸引遊客和孩子們的注意。
  • 成功小記者走進閩南文化「大觀園」
    晉江新聞網1月6日訊  近日,晉江安海成功中心小學五年級57名小記者來到了以「閩南婚喜慶民俗文化」及「古早味文化」為主題的觀光工廠生產基地——來旺良品堂參觀學習。  第一站,小記者們參觀的是「人生五喜牆」實景展區。
  • 來金門感受閩南地道古早味
    來金門感受閩南地道古早味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7.11 星期三 金門距離廈門最近處只有1.8公裡,充滿了閩南古早味,好玩也好吃,可以觀滿天鸕鷀飛過,可以看各式閩南古厝,可以聽坑道音樂會。近幾年,金門和廈門還推出了「兩門」的旅遊線路,去廈門遊玩時把假期延長三五天,可以乘船去金門玩耍。除了體驗特別的閩南文化和閩南美食,而且在打折季還能暢快購物。    金門的魅力與趣味,正是保留至今的濃鬱閩南文化,島上遺存的2600幢古厝不可不看。
  • 蘿蔔飯,是閩南沿海一帶所特有的美食,是泉州人心中的古早味!
    福建泉州人把家鄉的味道稱為「古早味」,泉州蘿蔔飯就是古早味的代表。蘿蔔飯,是閩南沿海一帶所特有的美食,是泉州人心中的古早味!在閩南一帶,每家每戶基本都會做蘿蔔飯,為什麼用大米配白蘿蔔呢?是因為原先物資匱乏的年代,大米貴而白蘿蔔便宜,兩者相搭配,省錢又能填飽肚子。
  • 泉州20年前的古早味零食,吃過5樣以上就說明你老了…
    說起古早味零食,蒜蓉枝是大部分泉州人共同記憶裡的兒時解饞零嘴。就算各種零食日新月異地更替,也取代不了它的美味。小火慢炸,金黃酥脆的麻花裹上蒜蓉汁,晾乾後會結成白色的結晶塊。時至今日,它依舊是閩南人必備的過年零食。糯米粉捏成棗的形狀,裹上白糖,香香脆脆的,十分上癮。經典的閩南味道,總是帶著一點甜。粘牙又嚼勁十足的花生糖,伴著清香的鐵觀音仿佛天作之合。因為繁雜的製造工藝,如今很難吃到手作花生糖,愈來愈多的人採用機器生產,但也慶幸因此這份味道被存留了下來。吉紅,帶著美好的寓意,給予戀人最好的祝福,因此也有人稱它為「新娘糖」。
  • 泉州20年前的古早味零食,吃過5樣以上就說明你老了
    說起古早味零食,蒜蓉枝是大部分泉州人共同記憶裡的兒時解饞零嘴。就算各種零食日新月異地更替,也取代不了它的美味。小火慢炸,金黃酥脆的麻花裹上蒜蓉汁,晾乾後會結成白色的結晶塊。鹹鹹甜甜的,一小包只要10元,就能買到最簡單的快樂。酷似蜂窩煤的造型,也有人叫它蜂窩餅。
  • 泉州行:閩南古早味 面線糊
    春風十裡不如你 古早味菜譜 閩南古早味 與街面比較符合的舊店鋪,但桌子等都挺乾淨,店裡一位大姐,一個老闆。
  • 泉州豬油粕:香酥生脆 下酒佳品(組圖)
    切好的豬頸肉水煮後撈出炸好的豬油粕香脆可口  【核心提示】  閩南人喝酒,下酒的除了花生米,還有豬油粕。走進施駿程和施駿峰兩兄弟的作坊,一張獎牌格外引人注意——「豪味衙口豬油粕入選首批泉州特色伴手禮名錄」。施駿程介紹道,自家作坊已經製作豬油粕二十年了,「做豬油粕可不是『把賣剩的肉油炸了放著』這麼簡單。」  每天早上七點多,預定的豬頸肉送過來後,作坊師傅開始剔去肉皮,切成小薄片。為什麼要薄呢?厚的膩,口感差,而薄的,易炸透,吃起來脆而不膩。
  • 真正的閩南古早味,藏在廈門邊上的城市
    雖然遊客蜂擁的廈門,跟著攻略打卡的閩南古早味已經讓無數吃貨大呼驚喜。但對於泉州和漳州人來說,廈門的美味從不可能得到認證。「廈門有什麼好吃的,它有的我們這都有,還比它好吃」尤其是在古城、閩南師範大學周邊的扎堆的人氣老店,幾乎每一家都要排隊。賣完就關門的任性,讓無數人甘願為了吃起個大早。來這裡吃一趟,完全不用羨慕臺灣夜市的多彩,畢竟臺灣的小吃就是從漳州這樣的福建小城傳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