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還好好的,到了幼兒園,卻總喊著自己要小便,但每次又尿不出來。小小年紀,怎麼就出現了尿頻呢?前兩天,楊女士帶著6歲的兒子樂樂(化名)到浙江醫院兒科沈道江主任醫師的專家門診就診才知道,原來孩子的這一表現,竟和上幼兒園有關。
在幼兒園總喊著自己要小便樂樂今年讀幼兒園中班。「孩子本來在幼兒園適應得好好的,現在過了個長長的寒假後,就有點抗拒上幼兒園了,但是家裡又沒人帶,也只好把他送去。」楊女士說。
本以為孩子慢慢會適應重新上幼兒園,不想才上了一周時間,楊女士就接到了老師的反饋:樂樂在幼兒園,總是喊著自己要小便,上課的時候也是這樣,而且每次去廁所了,卻又尿不出來。這樣的情況,每天都要發生二十次左右的。
孩子到底是怎麼了?楊女士很擔心,趕緊帶著樂樂到醫院就診。經過檢查詢問,沈道江表示,樂樂的症狀其實是神經性尿頻,是很普遍的兒童開學症候群之一。
所謂小兒神經性尿頻,指的是孩子神經系統受到外界各種不良刺激而導致的不能隨意控制排尿的一種現象。沈道江提到,臨床上經常會碰到神經性尿頻的患者,而且多見於學齡兒童和幼童。可以說,這是兒科特有的疾病。
這是因為幼兒的大腦皮層發育尚未完善,大腦對排尿中樞的抑制功能比較差,而且這一功能最易受損。此外,小朋友的膀胱容量小、舒縮調節的功能欠佳,不良環境因素的刺激,以致膀胱逼尿肌的持續收縮,膀胱括約肌的鬆弛,排尿反射亢進而引起尿頻。
和突然重返幼兒園有關那麼,樂樂到底是受了什麼「不良刺激」?沈道江表示,這主要是因為突然重返幼兒園,孩子無法適應。
最近門診中,他也接診了不少像樂樂這樣的孩子:原本小便正常,上幼兒園後出現尿頻現象,每隔一小段時間就要尿尿,並且片刻都不能忍耐,較小的孩子還常常因此尿褲子。
很多時候,家長會認為孩子是故意淘氣,但是如果細心關注就會發現,在幼兒園時,小朋友的尿頻症狀通常會在吃飯前、睡覺前或上課時等特定時段加重,而在專注於某件自己感興趣的事時則沒有尿頻現象,比如做遊戲、聽故事、做手工。多數情況下,去醫院做尿液檢測,結果也是正常的,所以並不是泌尿系統出現問題。
「其實,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休息之後,不少幼兒園的小朋友重新回到已經陌生的幼兒園,多少會有一點焦慮情緒,因此出現了尿頻的情況。」沈道江說。
要儘量舒緩孩子的緊張焦慮由於小朋友的適應能力較弱,除了入學之外,面對其他陌生的環境和人精神會處於緊張狀態,如嚴厲的老師、去醫院打針、父母突然離開或家庭變故等。每當這個時候,孩子也容易發生尿頻。
因此,幫助孩子脫離緊張,平穩度過這些「特殊時期」很重要。「首先,家長不需要太過緊張,應該告訴小朋友,他們是健康的。對於小朋友的尿頻現象和帶來的麻煩,家長要有耐心,不要訓斥更不要打罵。」沈道江說。
沈道江正在看診(資料圖)
當小朋友頻繁上廁所時,應鼓勵小朋友練習憋尿,以延長兩次排尿時間,甚至可以讓他大量飲水,這樣可以鍛鍊他的膀胱充盈功能。如果孩子做得好,排尿次數有明顯減少,或能很長時間控制住時,家長要及時對孩子進行表揚和鼓勵。
同時,家長要儘量舒緩孩子的緊張、焦慮等情緒,多跟孩子聊聊天,鼓勵他們說出不開心的事,看看孩子害怕什麼、經常為什麼事情煩惱,想辦法消除孩子的煩惱。
在日常中,家長要多和老師溝通交流,不要對孩子過於嚴厲,可以請求老師多讓孩子參加一些輕鬆愉快的遊戲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要把孩子經常關在家裡或長期讓孩子單獨活動,應多去戶外活動和結識新朋友,去適應這個多彩的世界。
「當然,若是上述辦法依然不能有效緩解小朋友的症狀,還是建議來醫院就診,進行相關檢查,排除尿路感染、各種腎炎、兒童糖尿病、尿崩症等疾病。」沈道江說。
【來源:青年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