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葉偉平 吳婧
「我家的孩子前陣子在家都還好好的,最近老師向我反映,他在幼兒園一會兒就要小便,一會兒就要小便,上課時候也是,每次又尿不出什麼來,就這樣每天要上十幾二十次廁所!」浙江醫院兒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沈道江主任醫師的專家門診上經常有孩子媽媽這麼抱怨。
這時候,沈道江就會耐心地問媽媽一句:「是不是小朋友前不久才重新上幼兒園呀?」
「是呀是呀,疫情耽擱,我們也不敢大意,才送去上幼兒園,讓他重新適應適應幼兒園生活,不然又要放暑假啦!」媽媽一般都會這麼說。
難道,頻繁小便跟上幼兒園有關係?沈道江說,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休息之後,不少幼兒園的小朋友才重新回到已經陌生的幼兒園,出現尿頻的情況實屬正常。
過一會兒就要小便,不勝其煩
上述就診的小男孩就讀幼兒園中班,虎頭虎腦,活潑可愛,剛剛被送去幼兒園一周。媽媽說,他本來在幼兒園適應得好好的,但是過了個極其漫長的寒假後,孩子有點抗拒上幼兒園,但是家裡又沒人帶,媽媽還是把他送去了幼兒園,幼兒園裡小朋友也比平常少了很多,以前經常跟他玩的好朋友都還沒去上幼兒園。
經過檢查詢問,沈道江說,這個小男生其實是神經性尿頻,是很普遍的兒童開學症候群之一。神經性尿頻在臨床上會經常遇到,多見於學齡兒童和幼童,是兒科特有的疾病。原本小便正常的小朋友上幼兒園後出現尿頻現象,每隔一小段時間就要尿尿,並且不能忍耐片刻,較小的孩子常常因此尿褲子。很多時候,家長會認為孩子是故意淘氣。
但是爸爸媽媽如果細心關注就會發現,在幼兒園時,小朋友的尿頻症狀通常會在吃飯前、睡覺前或上課時等特定時段加重,而在專注於某件自己感興趣的事時則沒有尿頻現象,比如做遊戲,聽故事,做手工。多數情況下,去醫院做尿液檢測,結果也是正常的,所以並不是泌尿系統出現問題。
為什麼兒童會出現神經性尿頻?
小兒神經性尿頻是指孩子神經系統受到外界各種不良刺激而導致的不能隨意控制排尿的一種現象。幼兒的大腦皮層發育尚未完善,大腦對排尿中樞的抑制功能比較差,而且這一功能最易受損,此外呢,小朋友的膀胱容量小、舒縮調節的功能欠佳,不良環境因素的刺激,以致膀胱逼尿肌的持續收縮,膀胱括約肌的鬆弛,排尿反射亢進而引起尿頻。
小朋友的適應能力較弱,除了入學之外,面對其他陌生的環境和人精神會處於緊張狀態,如嚴厲的老師、去醫院打針、父母突然離開或家庭變故等等……經歷了漫長的疫情期間,重新適應幼兒園生活的小朋友們,多少會有一點焦慮情緒,這也是這段時間這段時間重返幼兒園的孩子們尿頻的重要原因。
不要緊張,幫助孩子度過「特殊時期」
1.家長不需要太過緊張,應該告訴小朋友,他們是健康的。對於小朋友的尿頻現象和帶來的麻煩,家長要有耐心,不要訓斥更不要打罵。
2.當小朋友頻繁上廁所時,應鼓勵小朋友練習憋尿,以延長兩次排尿時間,甚至可以讓他大量飲水,這樣可以鍛鍊他的膀胱充盈功能,如果做得好,家長可以適當表揚。
3.儘量舒緩孩子的緊張、焦慮等情緒,多跟孩子聊聊天,鼓勵他們說出不開心的事,看看孩子害怕什麼、經常為什麼事情煩惱,想辦法消除孩子的煩惱。
4.多與老師溝通交流,不要對孩子過於嚴厲,可以請求老師多讓孩子參加一些輕鬆愉快的遊戲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5.不要把孩子經常關在家裡或長期讓孩子單獨活動,應多去戶外活動和結識新朋友,去適應這個多彩的世界。
6.當孩子排尿次數有明顯減少,或能很長時間控制住時,要及時給與表揚和鼓勵。若是上述辦法依然不能有效緩解小朋友的症狀,還是建議來醫院就診,進行相關檢查,排除尿路感染、各種腎炎、兒童糖尿病、尿崩症等等疾病。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