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疫情汙名化中國,於法不容

2020-12-11 中國經濟網

當下,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大流行。面對百年不遇之世界公共衛生危機,各國本應守望相助,合作應對,但美國一些反華政客接連拋出針對中國的荒謬論調,企圖將新冠肺炎疫情政治化、汙名化。近來,其他一些國家個別政客和媒體也隨美起舞,推波助瀾,更有甚者,有人開始炮製針對中國的「索賠訴訟」,還有非政府組織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提出所謂的「病毒戰」申訴,這場由美國蓄意挑起的針對中國的輿論戰、外交戰,大有向法律領域蔓延之勢。筆者作為長期從事國際法研究的專業人士,覺得有必要從法律角度大聲疾呼:借新冠肺炎疫情汙名化中國,於法不容。

關於疾病或新型病毒的命名,世界衛生組織有明確、統一適用的法律準則,各國均應嚴格遵守。任何將新冠病毒與特定國家或地區掛鈎或連接的言行,不是無知觸法,就是知法犯法。

基於對歷史上疾病命名的經驗教訓的深刻反思,尤其是2012年「中東呼吸症候群」和2009年來自北美的「豬流感」命名所產生的巨大負面影響,2015年5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共同制定《病毒命名最佳實踐原則》,更新了病毒命名準則,明確規定在疾病名稱中應避免使用地理方位、人名、動物或食物種群,涉及文化、人口、工業或職業(如軍團)和可煽動過度恐慌的術語。世衛組織進一步解釋了更新病毒命名準則的根本原因,即「近年出現了若干新型人類傳染病,使用『豬流感』和『中東呼吸症候群』等名稱因對某些群體或者經濟部門造成的汙名化而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近來,受新冠肺炎疫情汙名化逆流的影響,美國社會中對亞裔語言甚至人身攻擊的現象激增,是一個最新例證。可見,新病毒命名準則的核心就是要避免病毒或疾病命名的汙名化。

根據2015年病毒命名準則和世界公共衛生領域實踐,世衛組織於2020年2月11日宣布,2020年開始全球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將正式被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其中,「CO」代表英文Corona(冠狀),「VI」代表Virus(病毒),「D」代表Disease(疾病),「19」代表疾病發現的年份2019年。與此同時,由於引發該肺炎的冠狀病毒與引發非典(SARS)的冠狀病毒具有高度親緣性,該病毒被命名為「SARS—CoV—2」。對此,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明確表示:「為新疾病命名很重要,它可以防止人們使用其他不準確或帶有汙名化的名字。」「我們想要一個不影射任何地理位置、動物、個人或群體的名字。」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也指出,一直以來我們傳遞的信息很清晰,病毒沒有國界,不區分種族、膚色和財富,「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始於北美,但我們沒有把它稱作『北美流感』。當遇到其他病毒時,我們採用同樣的命名方式,避免同地域聯繫。」世衛組織對新冠病毒和新冠肺炎的命名,完全符合世衛組織的病毒命名準則和世界公共衛生實踐,科學、合法,被國際社會普遍接受。任何將新冠病毒與一個國家、一個地方聯繫在一起的言論均是違法的、不可接受的。

與在新冠病毒名稱上汙名化中國一脈相承的是將本國疫情蔓延的責任歸咎於中國的所謂「中國責任論」。美多位共和黨參眾議員公開兜售「中國責任論」,鼓譟「起訴」中國,甚至還打起了中國購買的美國國債的主意,公然聲稱「我們需要從迫使中國支付新冠病毒給美國造成的負擔和成本開始……總統應該迫使中國減免一大部分美國債務」。美有關政客在新冠肺炎疫情問題上要求中國承擔責任的種種言論,在法律上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第一,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科學界至今未確定新冠病毒的起源地,國際法上也無病毒起源地國家責任的任何規定。探究病毒的來源很重要,但這項工作有待於科學家們的持續努力,不應該被政治化。即使未來確定了病毒起源地,國際法上既無條約也無先例要求病毒起源地國承擔其他國家的抗疫損失。因為作為自然界的客觀存在,病毒沒有國界,疫情不分種族,其產生具有偶然性,經由哪一種中間宿主傳導至人類也具有偶然性。

從本質上說,突發大規模流行疾病疫情,屬於世界公共衛生事件,在法律上屬於「不可抗力」,因而不存在所謂的疫情首發國的「國家責任」問題。例如,在2009年H1N1病毒導致的「豬流感」全球大流行中,美國被確定為病毒來源地,墨西哥是疫情首發地,美國未要求墨西哥承擔賠償責任,其他國家也未要求美國承擔賠償責任。新冠肺炎疫情「中國責任論」出籠後,在國際法學界應者寥寥,即是明證。在美國,國際法學者凱特納教授撰文告誡說:「別費力為新冠病毒起訴中國了」。

第二,根本就不存在所謂中國政府「隱瞞疫情」和「不作為」的客觀事實。中國首先報告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中方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態度,及時發布疫情信息,毫無保留同世衛組織和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分享防控、治療經驗,並盡力為各方提供援助。事實上,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境內共發現27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31日當天中方即向世衛組織作了相關通報;2020年1月7日實驗室確認為新型冠狀病毒,並獲得全基因組序列,1月12日中國向國際社會公布和分享了新冠病毒基因序列。這些工作得到了世衛組織的高度讚揚,認為中國充分及時有效地履行了《國際衛生條例》規定的義務。國際社會普遍公認,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方採取強有力防控措施,中國人民做出了巨大犧牲,中國有功無責。

第三,根據國際法,國家責任的產生,在受害國的損失和責任國的不法行為之間必須存在因果關係。中國對美國沒有實施任何可歸因於中國政府的國際不法行為,中國的防疫抗疫行為與美國因疫情大規模暴發可能遭受的損失之間也沒有任何因果關係。

首先,中美之間沒有關於公共衛生和突發事件方面的雙邊條約或協定,因而不存在任何涉及雙邊條約義務的違約情勢。其次,儘管根據《國際衛生條例》的相關規定,締約國只負有向世衛組織通報疫情的義務,中方還是及時並持續向美方作了通報。美國最早獲知中國的疫情信息,並一直獲得持續的更新信息,完全有機會採取有效措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但在國際層面,所謂「中國責任論」,無非是美國個別政客的「甩鍋」和「推責」之作,可以休矣。

在美國政客的鼓譟下,一些別有用心的民間組織和律師開始遙相呼應,試圖以各種毫無根據的道聽途說、惡意揣測為由對中國發起誣告濫訴。這是披著法律外衣的政治鬧劇,在法律上根本就站不住腳,美國法律界也普遍不看好。

首先,這些所謂的「集體訴訟」,蹭熱點,博眼球,誣衊抹黑,邏輯混亂,在法律上極不專業。分析在美國法院現有的「集體訴訟」案件的起訴文書,美國當事人以所謂恐怖主義例外、商業例外、侵權例外等程序法上的理由,主張美國法院可以對中國政府行使司法管轄權;以所謂實質性支持恐怖主義、合謀引起美國公民傷害甚至死亡、人身攻擊、疏忽大意、妨害公共利益、重大風險活動的嚴格責任等實體法上的理由,主張中國應該承擔賠償責任,看似言之鑿鑿,但無論在程序法還是實體法方面,均經不起推敲。

僅從訴訟程序上看,美國法院就不具有司法管轄權。19世紀中葉起,「國家豁免原則」就已成為公認的國際法原則。一國國家、政府及其財產不受另一國法院的司法管轄和執行。在本案,由於被告並不是普通民事主體,作為外國政府,法院需要首先判定被告是否適用主權豁免原則。兩起案件的原告分別主張適用恐怖主義例外、商業例外和侵權例外規則,但是在法律上均難以成立。

關於恐怖主義例外,美國2016年《反資助恐怖主義法》規定:一個國家如果支持恐怖主義行為且導致美國有關人員的傷害,美國當事人可以在美國法院直接起訴這些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因此,只有當外國政府資助恐怖行為導致美國公民受傷或者死亡時,才構成主權豁免例外。這在本案根本就不存在。在德克薩斯州聯邦地方法院的第二起「集體訴訟」案中,原告根據網上謠言認定中國「未能保護被禁止且非法的生化武器,對其意外洩漏也未能提供充分保護」,因而需承擔巨額賠償責任。這種毫無事實根據的臆斷,令人啼笑皆非,怎有可能在法律上構成國家主權豁免的例外?

至於商業例外,在本案也不存在。雖然美國在外國國家及其財產的司法豁免上奉行限制豁免主義,國家豁免僅適用於外國國家主權性的公行為,而不適用於商業性質或私人性質的政府交易行為,如果外國政府作為平等的民事或商業主體參與商業活動或交易,因該商業活動或交易產生的糾紛可能不能享受美國法院的司法管轄豁免,但是,在這兩起案件中,被「指控」的中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政府行為無疑屬於政府公共管理行為,沒有任何商業屬性,即使按照限制豁免主義,也完全適用國家豁免原則;原告與「被告」之間不存在任何基礎性的商業交易關係;中國政府的抗疫行為與美國法院也沒有最低限度的聯繫。這些都不滿足限制國家豁免權的商業例外的適用條件。

關於侵權例外,如前所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方面,中國對美國沒有實施任何國際不法行為,中國的防疫抗疫行為與美國因疫情大規模暴發可能遭受的損失之間也沒有任何因果關係,何來「侵權」責任?

根據主權平等和國家豁免原則,對於任何以我國家或政府為被告的境外訴訟,我均應堅決反對。

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危機史無前例。病毒沒有國界,疫情是人類共同的威脅,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唯有團結合作,攜手應對,才能戰而勝之。將新冠肺炎疫情政治化、汙名化,敗壞國際合作氛圍,濫訴誣告幹擾抗疫大局,於法不容,是邪道,必須堅決遏制。

(作者為法學博士、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委員、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特聘教授)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美借疫苗汙名化中國,荒唐!可笑!
    在美國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態勢依舊沒有改觀的情況下,一些美政客不是積極抗疫,而是借疫苗無事生非汙名化中國,既荒唐可笑,不被世人認可,也無益於自身防疫,損人不利己。新冠肺炎疫苗研發不是中美之爭,而是人類與病毒的戰鬥。
  • 川普再提「中國病毒」表述,外交部:停止對疫情問題汙名化
    川普再提「中國病毒」表述,外交部:停止對疫情問題汙名化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於瀟清 記者 王昕然 2020-12-10 16:40
  • 此人撒謊成性、造謠上癮、借疫情對中國汙名化的政治病毒
    美國自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就一直對中國進行了持續的無理污衊和甩鍋推責。一方面聲稱中國是病毒的發源地,要求中國為此賠償其他國家的損失;另一方面又聲稱,中國抗疫信息不公開,導致其他國家疫情爆發十分嚴重。
  • 比利時狂歡節借疫情篡改中國國旗 我使館嚴正交涉
    【文/觀察者網 王愷雯】因宣揚種族主義和「反猶」遭聯合國「非遺」除名的比利時阿爾斯特狂歡節,今年故伎重演,除了一如既往上演「反猶」戲碼,個別參與者還借新冠肺炎疫情歧視亞裔,甚至做出篡改中國國旗的惡劣行為。
  • 俄政界發聲稱 美借新冠疫情追責中國是極端利己主義
    俄政界發聲稱 美借新冠疫情追責中國是極端利己主義□ 本報駐俄羅斯記者 張春友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23日在回答記者有關美國密蘇裡州指控中國隱瞞新冠疫情的提問時表示,克裡姆林宮沒有見到任何能夠證明這一指控的依據。
  • 耿爽又「重複」回答一次新冠病毒來源問題:反對搞汙名化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23日訊(記者 朱曉航)在今天,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再次就新冠肺炎病毒源頭問題作出回應,他說,新冠病毒源頭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需要聽取科學和專業的意見。個別美國政客和高官詆毀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抗疫努力,借新冠病毒對中國進行汙名化,我們對此堅決反對。
  • 《自然》雜誌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背後,是政客無恥的汙名化
    促使自然發表社論的原因,是有不少政客在各國努力控制新冠病毒傳播之際,仍舊將髒水潑向中國、潑向武漢,企圖用汙名化中國來轉移內部矛盾。美國總統川普一再將新冠病毒與中國關聯在一起;巴西總統博索納羅之子、巴西眾議員愛德華多稱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國的錯」……多年來,人們經常會將病毒性疾病與疫情首先暴發的地區、地點或區域關聯在一起,比如中東呼吸症候群、寨卡病毒、西班牙流感等。
  • 《Nature》雜誌連續向中國道歉三天的「汙名化」,你了解嗎?
    作為世界頂級學術刊物,英國《Nature》(自然)雜誌此前曾將「新冠病毒」直接與武漢、中國相關聯。 在國際科學界看來,中國是首先向世衛組織報告新冠肺炎疫情的國家,但不代表病毒源自中國。流行性疾病可能在世界上任何地區、國家、城市暴發,但其源頭在哪裡是一個嚴肅的科學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指出,「關於任何疾病的來源,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冠狀病毒在全世界都存在。
  • 汙名化中國後,川普首度公開回應:以後不再這麼幹了
    近段時間的疫情是大家非常關注的熱點話題,在我們中國的疫情已經基本得到了控制的時候,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疫情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就比如說大洋彼岸的美國疫情。從最新的疫情報導中我們可以知道,美國已經連續兩日新增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確診病例突破萬例,在全世界的新增感染排行榜上連續位居第一。造成如此情況的原因有很多,美國政府的不作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而對於美國國內的疫情發展如此嚴重的原因,現任美國總統川普卻將其甩鍋歸結到了我們中國身上。
  • ...百名中國學者致信美國社會:政治化、汙名化聲音無助於遏制疫情...
    中國學者在公開信中表示,近來,我們聽到很多將新冠疫情政治化、汙名化的聲音。我們認為,這無助於中美兩國和全世界共同遏制這場幾十年來最大傳染病疫情的蔓延,無助於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也無助於中美兩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福祉。
  • 百名中國學者致信美國社會:政治化、汙名化聲音無助於遏制疫情蔓延
    中國學者在公開信中表示,近來,我們聽到很多將新冠疫情政治化、汙名化的聲音。近來,我們聽到很多將新冠疫情政治化、汙名化的聲音。我們認為,這無助於中美兩國和全世界共同遏制這場幾十年來最大傳染病疫情的蔓延,無助於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也無助於中美兩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福祉。我們願意真誠地向美國朋友們分享我們的看法。此次新冠肺炎是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之一。
  • 不給病毒貼「汙名化」標籤是常識
    針對社交媒體上一些把新冠病毒稱為「中國病毒」的不當說法,當地時間3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在日內瓦明確表態:「病毒沒有國界,不區分種族膚色和財富。我們在語言使用上要小心,應避免把病毒同個人聯繫在一起。」  事實上,不給病毒隨意貼上地域、國家、種族標籤,已是主流社會的一種常識和應有價值觀。
  • 當心,汙名化政治化比病毒危害更大!從《自然》雜誌鄭重致歉說起
    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人類面對的不僅僅是陌生的新型冠狀病毒,還有隨之捲土重來的汙名化(stigma)問題。而對病毒或者疫情汙名化所產生的危害正在向政治、經濟、社會和教育領域滲透,給全世界無數人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 王毅答環球時報:敲詐中國人民的辛勤勞動成果,是白日做夢
    環球時報記者提問:我們注意到,最近一段時間美國已經有多起就疫情對中國的訴訟,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訴訟,請問王國委,中方打算如何應對這些訴訟?另外,考慮到美國國內對中國追責的聲音比較強烈,所以想問,中方是否擔憂美國會沒收中國在美資產作為補償?
  • 「獵奇作秀」短視頻於德不符、於法不容
    業內人士指出,優質內容才是網絡平臺健康發展的王牌,企圖以突破底線來吸引眼球、換取流量的做法,於德不符、於法不容,這樣的博主「走不好也走不遠」。近日,上海地鐵內兩名女性為拍攝短視頻博取關注,不顧疫情防控要求,在人員密集的站臺摘下口罩,多次做出劈叉動作吸引路人關注,被不少網友批「譁眾取寵」「辣眼睛」,兩人最終因擾亂公共場所秩序被上海警方處以行政警告。記者了解到,「地鐵站下叉」「人行道空翻」等一系列短視頻作秀的不正之風已然形成。
  • 《自然》雜誌中英雙語「道歉三連」 反對汙名化呼聲已成主流
    此前,該雜誌曾直接將新冠病毒直接與武漢、中國相關聯。《自然》雜誌對此道歉並承認,世衛組織早已發布指南,要求停止將病毒性疾病與疫情暴發的地帶、地點或區域關聯在一起。一旦發生疫情,所有人都有風險,無論他們是誰,無論來自哪裡。《自然》雜誌稱,就在各國奮力控制新冠病毒傳播之際,少數政客卻依然抱殘守缺。
  • 《自然》雜誌網站發表社論呼籲:「必須竭盡所能避免和減少汙名化」
    自疫情出現以來,大量美歐媒體、專家學者都認為,汙名化做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只會助長排外與種族主義、阻礙國際抗疫合作。「不要把新冠病毒和特定人群或地方相提並論」《自然》雜誌這篇社論寫道,世衛組織2015年正式發布指引,要求停止將病毒性疾病與疫情暴發的地區、地點或區域關聯在一起,以減少汙名化和惡劣影響。指引強調,病毒會感染所有人類,一旦發生疫情,所有人都有風險,無論他們是誰,無論他們來自哪裡。
  • 臺當局借疫情搞地域歧視 臺媒:低級而嚴重的錯誤
    臺媒24日評論稱,蔡英文當局進行汙名化,是無知、偏見、和歧視,犯了低級又嚴重的錯誤。臺灣「風傳媒」24日發表評論稱,「免汙名化」是現代進步的觀念,代表一個社會具有同理心、公正心,無差別心,也是文明人類的普世價值。
  • 國際關係中的汙名與汙名化
    面對此種窘境,一些人將國內的焦慮情緒投射到中國身上並渲染「中國威脅論」,試圖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緩解內部矛盾。同時,對華汙名化作為應對中國快速發展的方式,可以彰顯澳大利亞在澳美同盟中遏制中國的獨特作用,進而提升澳大利亞在亞太地區中的戰略地位。
  • 納瓦羅再次就疫情抹黑中國 外交部:撒謊成性、造謠上癮
    6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近日,美國白宮國家貿易和製造業政策辦公室主任納瓦羅接受釆訪時稱,中國在實驗室中製造新冠病毒,並以病毒作為武器,有意讓已經感染的中國人前往美國等全球各地,卻關閉了國內交通網絡,中方對此有何評論?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納瓦羅撒謊成性、造謠上癮、四處投「毒」——借疫情對中國汙名化的政治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