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給病毒貼「汙名化」標籤是常識

2020-12-13 新京報

  ■ 社論

  

  不給病毒貼上地域、國家、種族標籤,是主流社會的一種常識和應有價值觀。

  針對社交媒體上一些把新冠病毒稱為「中國病毒」的不當說法,當地時間3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在日內瓦明確表態:「病毒沒有國界,不區分種族膚色和財富。我們在語言使用上要小心,應避免把病毒同個人聯繫在一起。」

  事實上,不給病毒隨意貼上地域、國家、種族標籤,已是主流社會的一種常識和應有價值觀。比如,就在同一天,剛剛卸任微軟董事會職務的比爾·蓋茨,在某網絡社區與網友進行互動時,也對此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們不應該叫它『中國病毒』」。

  毋庸諱言,把病毒貼上地域、國家、種族等標籤,很容易起到「汙名化」的效果。其中的邏輯很簡單,「病毒」儘管在醫學上是一個中性詞彙,但在現實中卻含有貶義,無論是將病毒與特定的國家、民族、地域,還是與某個人、某個商品相結合,都會引發負面聯想,輕者會造成相關者的名譽損失,重則引發種族歧視、國家矛盾。

  在歷史和現實中,不乏類似的經驗教訓。遠如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這場流感造成全球5億人染病,其最早的出現記錄實際上是在美國堪薩斯州,與西班牙並無特殊關係,西班牙人也從未承認「西班牙流感」一詞。但由於最初沒有被及時更正,這個有汙名化之嫌的「西班牙流感」稱呼延續至今。

  近則如「躺槍者」墨西哥知名品牌科羅娜啤酒。在英文中,冠狀病毒被稱為「corona virus」,其在此次疫情中被用來指代新冠病毒,而科羅娜啤酒的英文名是「corona beer」。當一款啤酒被一種危害極大的病毒重名,最終引發的是消費者的反感。有調查顯示,疫情發生後,約38%的美國啤酒消費者表示不願再購買科羅娜啤酒。而這也使得該公司今年1-2月市場營收減少2.85億美元,利潤大幅縮水。

  正是因為這種「汙名化」的殺傷力極大,世衛組織在命名新冠病毒的時候才格外謹慎。2月11日,世衛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正式命名為「COVID-19」。這是一個全新的縮寫詞彙,幾乎不會引發負面聯想。正如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所說,「我們想要一個不影射任何地理位置、動物、個人或群體的名字。」在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的時候,世衛組織也採取了同樣的命名模式,H1N1並沒有被稱為「北美流感」。

  實際上,給病毒貼上特定某國標籤的做法已經遭到各國主流人群的抵制和反對。人們看到,在社交媒體上,只要有這種用法的地方,都會有網友跟帖提醒或斥責。尤其是在深受種族主義之害的美國,這種貼標籤的做法因其涉嫌激發仇外情緒,有違美國主流價值觀,而更容易引發普通民眾警惕。

  放在本次疫情背景下,這種給病毒隨意貼標籤的做法,不止存在汙名化和價值觀上的爭議,更大的危害在於它會影響到世界各國聯手抗擊疫情。疫情發展至今,已漸成向全世界蔓延之勢,而對於如何徹底撲滅新冠病毒,各國都還沒有找到最好的辦法。在這個時候,各國民眾攜手起來,齊心協力,彼此配合,聯防聯控,共同應對疫情是必經之路,理應盡最大努力消滅分歧,攜手合作。如果因為無關緊要的稱呼問題,而造成全球抗疫陣營的內部分歧甚至矛盾,實在是因小失大,尤需警惕。

相關焦點

  • 「Chinese Virus」背後的汙名化:無知、恐懼與歧視
    北京時間3月17日,美國總統川普首次在Twitter將新冠病毒稱為Chinese Virus。隨後,儘管中方外交部發言人多次表達堅決反對這種汙名化的稱法,但川普仍多次在公開演講中用帶有種族主義歧視的詞語代替「新冠病毒」。
  • 當心,汙名化政治化比病毒危害更大!從《自然》雜誌鄭重致歉說起
    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人類面對的不僅僅是陌生的新型冠狀病毒,還有隨之捲土重來的汙名化(stigma)問題。而對病毒或者疫情汙名化所產生的危害正在向政治、經濟、社會和教育領域滲透,給全世界無數人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 《Nature》雜誌連續向中國道歉三天的「汙名化」,你了解嗎?
    其中 CO 代表 Corona(冠狀物),VI 代表Virus(病毒),D 代表 Disease(疾病),19代表的就是年份。 在國際科學界看來,中國是首先向世衛組織報告新冠肺炎疫情的國家,但不代表病毒源自中國。流行性疾病可能在世界上任何地區、國家、城市暴發,但其源頭在哪裡是一個嚴肅的科學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 川普再提「中國病毒」表述,外交部:停止對疫情問題汙名化
    川普再提「中國病毒」表述,外交部:停止對疫情問題汙名化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於瀟清 記者 王昕然 2020-12-10 16:40
  • 川普稱新冠病毒為「功夫流感」 外交部:反對搞汙名化
    6月22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外媒記者就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將新冠病毒大流行稱作「功夫流感」(Kung Flu)等相關內容提問。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我們注意到有關表態。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都明確反對將病毒同特定國家和地區相關聯,反對搞汙名化的做法。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利用病毒溯源問題搞汙名化的做法。
  • 耿爽又「重複」回答一次新冠病毒來源問題:反對搞汙名化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23日訊(記者 朱曉航)在今天,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再次就新冠肺炎病毒源頭問題作出回應,他說,新冠病毒源頭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需要聽取科學和專業的意見。個別美國政客和高官詆毀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抗疫努力,借新冠病毒對中國進行汙名化,我們對此堅決反對。
  • 為一己私慾汙名化中國、搞種族主義 美國媒體都看不下去了!|美國...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在這節骨眼上,美國某些政客為了一己私慾汙名化中國、搞種族主義。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此等惡劣行徑終究不得人心,就連美國自家的媒體都看不下去了。美國《紐約時報》3月19日刊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的專欄文章稱,川普總統將新冠病毒稱作「中國病毒」,並不令人意外。搞種族主義,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他人,是他擔任總統期間的一貫做法。
  • 你可以不喜歡川普,但不可以汙名化他
    大選以來,我一直在關注紐約時報,發現他們對川普幾乎沒有一句好話,要麼揭露川普偷稅漏稅,要麼尖酸刻薄地說紐約人並不歡迎川普一家歸來。我向來不喜歡川普,一開始看了確實解氣解恨。但是冷靜一想,作為一家誕生之初以堅持中立為報導原則的媒體,如此明顯的一邊倒是否有失公允?
  • 「任何人都會後悔把病毒同種族聯繫在一起」世衛組織為何要這樣...
    「一直以來我們傳遞的信息就很清晰,病毒沒有國界,不區分種族膚色和財富。我們在語言使用上要小心,應避免把病毒同個人聯繫在一起。我相信任何人都會後悔把病毒同種族聯繫在一起,這是所有人都不希望的,我們需要團結合作。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是始於北美,我們也沒把它稱作北美流感。
  • 借疫情汙名化中國,於法不容
    世衛組織進一步解釋了更新病毒命名準則的根本原因,即「近年出現了若干新型人類傳染病,使用『豬流感』和『中東呼吸症候群』等名稱因對某些群體或者經濟部門造成的汙名化而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近來,受新冠肺炎疫情汙名化逆流的影響,美國社會中對亞裔語言甚至人身攻擊的現象激增,是一個最新例證。可見,新病毒命名準則的核心就是要避免病毒或疾病命名的汙名化。
  • Stigmatizing Labels:不要讓網絡成為汙名化的樂土|OPINION
    顯然,汙名化他人就是其中之一。他指出,「汙名化」即一個群體將人性的低劣強加在另一個群體之上並加以維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處於強勢且不具汙名的一方最常採用的一種策略即「貼標籤」。The tags almost revolved around everyone.
  • 當我們被貼了標籤後……
    如同「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一樣,我們會給別人貼標籤,自然也會被別人貼上某種標籤。那麼,當一個人和某種標籤掛鈎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在教育界,有一個經典實驗,叫做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隨機找了一所小學,把其中一個年級的每個班的新同學隨機分成三組。
  • 食品標籤未貼被整改 不乾膠貼標機讓其持久、不脫落
    其中,《預包裝食品標籤通用標準》還對商品標籤內容進行了明確要求,例如商品標籤不變形、不脫落,所有內容應清晰、醒目、持久,不得利用字號大小或色差誤導消費者,不得以直接或間接暗示性的語言、圖形、符號等等。為此,食品加工企業嚴格按照規定貼上標籤的同時,還要確保商品標籤不脫落、不變形,以及標籤內容應清晰、醒目、持久。
  • 美媒:川普重複了「西班牙流感」的錯誤,不公平地侮蔑了中國人
    「西班牙痛恨被與1918年致命流感聯繫在一起,而川普的『中國病毒』標籤重複了這一切」,《華盛頓郵報》23日以此為題稱,川普的做法引發了如題所示的類似抱怨。批評人士表示,川普不公平地侮蔑了所有中國人,而他自己則認為在陳述所謂「事實」。《華盛頓郵報》還將2020年發生的這一幕與1918年的流感進行類比。「不要叫它西班牙流感」。
  • 發貨去美國不貼"made in China"標籤的後果,你承擔得起嗎?
    為什麼要貼「MADE IN CHINA」的標籤? 貼原產地標籤是常識,正常外貿的產品都是要寫產地的。這個規定海關一直有,美國清關一直有這個要求,只不過查的時緊時松。所以有一段時間沒有貼MADE IN CHINA的貨物也是享受了非常理想的時效籤收,那是因為海關沒有查驗到,所以沒有出問題。
  • 《自然》雜誌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背後,是政客無恥的汙名化
    4月7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以 「Stop the coronavirus stigma now(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標題在其官網發表社論,為汙名化新冠病毒而道歉。此前,《自然》雜誌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在一起。《自然》雜誌表示,其做法有誤,並願為此承擔責任和道歉。
  • 《自然》雜誌網站發表社論呼籲:「必須竭盡所能避免和減少汙名化」
    世界著名科學期刊《自然》雜誌網站4月7日發表社論指出,在各國努力控制新冠病毒傳播之際,少數政客卻執意將一種病毒及其所致疾病與某個地方關聯在一起,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需要立即停止。自疫情出現以來,大量美歐媒體、專家學者都認為,汙名化做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只會助長排外與種族主義、阻礙國際抗疫合作。
  • 《自然》雜誌中英雙語「道歉三連」 反對汙名化呼聲已成主流
    來源:央視網4月7日,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自然》雜誌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發表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美國總統唐納·川普一再將新冠病毒與中國關聯在一起,巴西總統博索納羅之子、巴西眾議員愛德華多也稱新冠病毒是「中國的錯」;此外,包括英國在內有些國家的少數政客,也說中國應為此負責。「執意將一種病毒及其所致疾病與某個地方關聯在一起,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需要立即停止。」
  • 外交部:堅決反對稱新冠病毒是中國病毒,這是極不負責任的!
    當前,有關病毒源頭、「零號病人」的說法仍眾說紛紜。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今天(4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個別媒體稱新冠病毒是「中國病毒」極不負責任,我們對此堅決反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我願強調兩點:第一,目前病毒溯源工作仍在進行中,尚無定論。世界衛生組織多次表示,新冠病毒是全球現象,源頭尚不確定,此時應關注如何應對遏制病毒,應避免地域的汙名化語言。世衛組織將新冠病毒命名為「COVID-19」的原因,就是該名稱不同任何地區和國家相聯繫。
  • 外交部:希望美方消除自身攜帶的意識形態偏見的政治病毒
    中國外交部:希望美方消除自身攜帶的意識形態偏見的政治病毒中新網北京3月20日電 (黃鈺欽)針對美方近日就被列管的五家中國駐美媒體多次發表消極言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2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方有關言論暴露其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偏見,希望美方消除自身攜帶的意識形態偏見的政治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