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論
不給病毒貼上地域、國家、種族標籤,是主流社會的一種常識和應有價值觀。
針對社交媒體上一些把新冠病毒稱為「中國病毒」的不當說法,當地時間3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在日內瓦明確表態:「病毒沒有國界,不區分種族膚色和財富。我們在語言使用上要小心,應避免把病毒同個人聯繫在一起。」
事實上,不給病毒隨意貼上地域、國家、種族標籤,已是主流社會的一種常識和應有價值觀。比如,就在同一天,剛剛卸任微軟董事會職務的比爾·蓋茨,在某網絡社區與網友進行互動時,也對此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們不應該叫它『中國病毒』」。
毋庸諱言,把病毒貼上地域、國家、種族等標籤,很容易起到「汙名化」的效果。其中的邏輯很簡單,「病毒」儘管在醫學上是一個中性詞彙,但在現實中卻含有貶義,無論是將病毒與特定的國家、民族、地域,還是與某個人、某個商品相結合,都會引發負面聯想,輕者會造成相關者的名譽損失,重則引發種族歧視、國家矛盾。
在歷史和現實中,不乏類似的經驗教訓。遠如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這場流感造成全球5億人染病,其最早的出現記錄實際上是在美國堪薩斯州,與西班牙並無特殊關係,西班牙人也從未承認「西班牙流感」一詞。但由於最初沒有被及時更正,這個有汙名化之嫌的「西班牙流感」稱呼延續至今。
近則如「躺槍者」墨西哥知名品牌科羅娜啤酒。在英文中,冠狀病毒被稱為「corona virus」,其在此次疫情中被用來指代新冠病毒,而科羅娜啤酒的英文名是「corona beer」。當一款啤酒被一種危害極大的病毒重名,最終引發的是消費者的反感。有調查顯示,疫情發生後,約38%的美國啤酒消費者表示不願再購買科羅娜啤酒。而這也使得該公司今年1-2月市場營收減少2.85億美元,利潤大幅縮水。
正是因為這種「汙名化」的殺傷力極大,世衛組織在命名新冠病毒的時候才格外謹慎。2月11日,世衛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正式命名為「COVID-19」。這是一個全新的縮寫詞彙,幾乎不會引發負面聯想。正如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所說,「我們想要一個不影射任何地理位置、動物、個人或群體的名字。」在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的時候,世衛組織也採取了同樣的命名模式,H1N1並沒有被稱為「北美流感」。
實際上,給病毒貼上特定某國標籤的做法已經遭到各國主流人群的抵制和反對。人們看到,在社交媒體上,只要有這種用法的地方,都會有網友跟帖提醒或斥責。尤其是在深受種族主義之害的美國,這種貼標籤的做法因其涉嫌激發仇外情緒,有違美國主流價值觀,而更容易引發普通民眾警惕。
放在本次疫情背景下,這種給病毒隨意貼標籤的做法,不止存在汙名化和價值觀上的爭議,更大的危害在於它會影響到世界各國聯手抗擊疫情。疫情發展至今,已漸成向全世界蔓延之勢,而對於如何徹底撲滅新冠病毒,各國都還沒有找到最好的辦法。在這個時候,各國民眾攜手起來,齊心協力,彼此配合,聯防聯控,共同應對疫情是必經之路,理應盡最大努力消滅分歧,攜手合作。如果因為無關緊要的稱呼問題,而造成全球抗疫陣營的內部分歧甚至矛盾,實在是因小失大,尤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