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汙名化政治化比病毒危害更大!從《自然》雜誌鄭重致歉說起

2020-12-11 今日中國

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人類面對的不僅僅是陌生的新型冠狀病毒,還有隨之捲土重來的汙名化(stigma)問題。而對病毒或者疫情汙名化所產生的危害正在向政治、經濟、社會和教育領域滲透,給全世界無數人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自然》為曾將病毒與武漢關聯致歉

4月7日,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社論(Editorial):「立即停止新冠病毒汙名化」(Stop the coronavirus stigma now)。作為世界著名國際科技期刊,《自然》不僅在社論中強調了汙名化這一危害的嚴重性,並通過社論對它曾經的錯誤做法鄭重道歉。

這篇社論開篇就提醒人們:「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正在助長可悲的種族主義,尤其是針對亞洲人的種族主義。而教育和研究領域也將為此付出代價。」

The pandemic is fuelling deplorable racism, especially against Asian peopl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will also pay the price.

在社論中,《自然》雜誌再次回顧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新冠肺炎命名時依據的審慎原則。它指出:「今年2月份,當世衛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時,這一命名很快被公共衛生信息傳播的機構所採用。世衛組織在命名的同時,還委婉地提醒了曾經在新聞報導中錯誤地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在一起的機構和個人,包括《自然》雜誌。我們當初的做法是錯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Whe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announced in February that the disease caused by the new coronavirus would be called COVID19, the name was quickly adopted by organizations involved in communicating public-health information. As well as naming the illness, the WHO was implicitly sending a reminder to those who had erroneously been associating the virus with Wuhan and with China in their news coverage— including Nature. That we did so was an error on our part, for which we take responsibility and apologize.

但是,正如《自然》雜誌社論所言:「在各國努力控制新冠病毒傳播之際,少數政客依然老調重彈。美國總統川普一再將新冠病毒與中國關聯在一起。巴西聯邦眾議員愛德華多·博爾索納羅——巴西總統賈爾·博爾索納羅的兒子——稱新冠疫情是『中國的錯』。其它地區的政客,包括英國在內,也在說中國負有責任。」

And yet, as countries struggle to control the spread of the new coronavirus, a minority of politicians are sticking with the outdated script.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has repeatedly associated the virus with China. Brazilian lawmaker Eduardo Bolsonaro — the son of President Jair Bolsonaro — has called it 「China’s fault」. Politicians elsewhere, includ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are also saying that China bears responsibility.

早在二月中旬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就強調:「現在是團結的時候,而不要汙名化。」(This is a time for solidarity, not stigma)。

△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

隨後,其他國家政要和國際組織領導人也多次強調,國際社會要加強團結合作,堅決反對任何對新冠病毒的汙名化做法。但是,少數國家的政客之所以仍不放棄這樣的錯誤做法,特別是在他們應對疫情不力時炒作汙名化,無非是把它當作推卸責任、欺騙國民的「甩鍋」手段。

汙名化帶來了種族主義的惡果

對病毒汙名化,直接導致某個群體被汙名化,進而挑起大眾的種族主義和仇外情緒。正如社論所言:「執意將一種病毒及其所致疾病與某個地方關聯在一起,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需要立即停止。······歷史告訴我們,大流行病會導致群體被汙名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所有人都要謹言慎行的原因。」

Continuing to associate a virus and the disease it causes with a specific place is irresponsible and needs to stop … history tells us that pandemics lead to communities being stigmatized, which is why we all need to exercise more care.

社論關注了汙名化帶來的種族主義攻擊行為。它指出:「很明顯,自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被報導以來,世界各地的亞裔都遭受了種族主義攻擊,付出了難以計算的人力成本——例如對他們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

It’s clear that since the outbreak was first reported, people of Asian descent around the world have been subjected to racist attacks, with untold human costs — for example, on their health and livelihoods.

社論特別提到汙名化及其種族主義攻擊對在海外(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就讀的70多萬名中國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學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這些年輕人將面臨學業中斷,失去剛剛建立的關係和機會。但來自中國和其它亞洲國家的學生的流失會給學術機構帶來廣泛且令人擔憂的影響。這意味著受影響國家的高校將面臨多樣化的下降——這在幾代人中從未發生過。」

These young people will experience disruption and the loss of new connections and opportunities. But the loss of students from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Asia has wide-ranging -and worry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scholarly enterprise, too. It means that universities in the affected countries will become less diverse —something that has not happened for generations.

「幾十年來,大學一直致力於促進多樣性,各國都制定了有關政策鼓勵國際學術交流。多樣性的價值在於多樣本身。它鼓勵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對話,鼓勵共享不同的觀點和存在方式。它始終是推動研究和創新的動力。」

For decades, campuses have striven to boost diversity, and countries have enacted policies to encourag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mobility. Diversity is valuable for its own sake. It encourages understanding and dialogue between cultures, and sharing of points of view and ways of being. And it has always been a fuel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但是「如果新冠病毒汙名化迫使亞洲年輕人從國際校園離開,減少他們的受教育時間,放棄自己和他人的機會,讓科研每況愈下——尤其在全世界都在依靠它尋找出路的時候——那將是一個悲劇。」

It would be tragic if stigma, fuelled by the coronavirus, led Asia’s young people to retreat from international campuses, curtailing their own education, reducing their own and others』 opportunities and leaving research worse off — just when the world is relying on it to find a way out.

因此,社論認為,這樣的結果就是「一損俱損」(A loss for all)。

「必須停止新冠病毒汙名化——就是現在!」

Coronavirus stigma must stop — now.

防止汙名化和偏見進校園

無獨有偶,另一家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雜誌也早已關注到由新冠病毒引發的偏見進入校園的情況。而且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中國留學生,還有為數眾多的其他亞裔學生。

《科學》雜誌網站3月20日發表了一封寫給編輯的信,呼籲「防止新冠肺炎偏見進入學術界」。

文章指出:「新冠肺炎疫情觸發了全球恐慌。由於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當時受到感染的大多是亞裔人,於是在世界各地發生了針對亞裔人群的畏懼反應。而當疫情蔓延至歐洲,歐洲人也處於受到歧視的危險中。」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outbreak has triggered global panic. Because the disease emerged in China and most of the affected individuals so far have been of Asian origin, a backlash of Asia-phobic reactions has been reported in various regions of the world. As it moves through Europe, Europeans may also be at risk of discrimination.

「鑑於疫情中排外情況並非少見,大學應該主動出臺政策,為那些現在或將來受到歧視行為影響的學生和教職員工提供支持。」

Given that xenophobia during outbreaks is not uncommon, universities should proactively develop policies that support students, faculty, and staff affected by discriminatory behavior both now and in the future.

「在國外學習或工作的學術人員常常出門在外,遠離家鄉,必須適應另外一種文化,克服語言障礙。當面對偏見,包括新冠肺炎有關的歧視,這會加重他們的孤獨感,影響到他們的學業發展,這對於學生群體來說尤甚。」

To study or work abroad, members of academia often must travel far from home, adapt to another culture, and overcome a language barrier. Facing prejudice, including discrimination related to COVID-19, may add to feelings of isolation and affect career development, especially for students.

文章最後建議:「在疫情持續期間,大學各個層級的領導們應該鼓勵學生和教學人員為亞裔和其他國際學生提供幫助和表達善意。」

Finally, university leaders at all levels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and academic staff to provide extra support and kindness to Asian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uring the ongoing outbreak.

新冠肺炎疫情對無數在海外留學的中國學生帶來了諸多的不便和困難。對此,中國政府和人民十分關注。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組織臨時包機接有困難的小留學生回國,各個駐外領事館向當地留學生發放健康包等,以幫助留學生群體度過難關。

更要堅決反對政治化的操弄

但是,汙名化不止存在於遙遠的歐美。汙名化的存在也不只是因為民眾恐慌,還有政治力量的操弄。在臺灣島內,對新冠病毒的政治化操作已經給近八千多名在臺灣地區求學的大陸學生帶來了無法繼續讀書的煩惱。

疫情發生後,臺灣民進黨當局及部分政客不僅大肆炒作莫須有的陸生納保資格,還採取了一系列歧視性政策。1月底,民進黨當局宣布陸生暫緩至2月9日以後入臺,港澳地區的學生回臺要集中隔離14天,其他地區的學生則沒有此要求。2月初,宣布暫緩大陸人士入臺。3月中旬,宣布禁止非臺籍人士入臺。一道道禁令讓陸生入臺上學成為泡影。而臺灣的大學已經在3月份陸續開學,8000多名陸生還被排斥在課堂之外。此舉嚴重損害了在臺灣高校就讀大陸學生的正當權益。對於近一段時間以來廣大陸生的強烈訴求,臺灣當局仍漠然處之、無動於衷、聽之任之、無所作為。與此同時,臺灣有關高校沒有為陸生爭取到應有的返校就讀權利,甚至試圖將陸生推出校園、推卸責任。

如今,大陸疫情已經大幅緩解,此前疫情最嚴重的武漢也於4月8日全面開放,而民進黨當局卻仍沒有放行陸生入臺的打算。

與此同時,臺灣地區的一些大學校園裡也不時傳出拒絕大陸學生返校的聲音。甚至因此出現兩岸學生的情緒對立。對此事情的報導也出現在《紐約時報》的網站上。

而臺灣網絡空間中的新冠病毒汙名化則一直存在,到處充斥著「武漢肺炎」的刺耳聲音,更加助長了對大陸的對立和仇視情緒。前不久,因為臺灣網路遊戲聊天室的汙名化言論,還導致大陸與臺灣遊戲廠商終止合作。

對此,教育部近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教育部高度重視在大陸就讀臺灣學生情況,採取切實有效措施保障臺生的合法權益。對於因臺灣方面原因而導致在臺灣就讀的大陸學生無法返臺的情況,要求臺灣當局切實負起責任,保障陸生的正當就學權益。

據教育部介紹,疫情發生後,教育部要求大陸各高校精準了解每位在讀臺灣學生情況,落實屬地防疫措施,提醒臺生做好自身防護,組織開展線上教學,確保臺生健康有保障,「停課不停學」。很多高校還為臺生推出了一系列暖心舉措,如建立臺生健康檔案、啟動遠程心理諮詢服務、推出個性化課程、組織攝影繪畫及參加社區公益活動等,豐富了臺生的學習生活。目前,在陸臺生無一感染。

教育部敦促臺灣當局立即改變針對陸生的不合理限制,不應片面強調防疫而罔顧陸生返校就學權利。在陸生無法返校或延期返校的情況下,臺灣有關高校應當重視陸生學雜費及住宿費減免,提升網課開課數量和質量等方面的訴求,採取補救措施,合理解決陸生就學和生活面臨的實際問題。

當不少歐美國家的專業機構和組織發出停止病毒汙名化的正義呼聲,反思種族主義的負面影響,我們也希望海峽對岸能夠從理性出發,從兩岸交流的大局出發,停止汙名化和政治化,為大學校園和學術交流保留最後一片淨土,切實保障大陸學生的求學權益。

抗擊疫情,全世界需要的是科學研究,需要的是專業協作。在這個關乎人類命運的危急時刻,我們不妨讓政治暫時退出世界舞臺,讓科學和專業精神引導人們戰勝瘟疫。

相關焦點

  • 《自然》雜誌中英雙語「道歉三連」 反對汙名化呼聲已成主流
    來源:央視網4月7日,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自然》雜誌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發表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世衛組織在提出這個命名的時候,委婉地提醒了曾經在新聞報導中錯誤地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在一起的人和組織,這其中包括了《自然》雜誌。我們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 《自然》雜誌致歉:曾將病毒與武漢關聯 願為此擔責
    《自然》雜誌發社論致歉:曾將病毒與武漢關聯 願為此擔責  《自然》雜誌微信公眾號「Nature自然科研」4月9日發表社論《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  新冠病毒大流行之際,令人震驚的種族主義和歧視甚囂塵上,尤其是針對亞洲人的歧視。教育和科研將為此付出代價。
  • 《自然》雜誌網站發表社論呼籲:「必須竭盡所能避免和減少汙名化」
    世界著名科學期刊《自然》雜誌網站4月7日發表社論指出,在各國努力控制新冠病毒傳播之際,少數政客卻執意將一種病毒及其所致疾病與某個地方關聯在一起,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需要立即停止。自疫情出現以來,大量美歐媒體、專家學者都認為,汙名化做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只會助長排外與種族主義、阻礙國際抗疫合作。
  • 《自然》雜誌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背後,是政客無恥的汙名化
    4月7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以 「Stop the coronavirus stigma now(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標題在其官網發表社論,為汙名化新冠病毒而道歉。此前,《自然》雜誌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在一起。《自然》雜誌表示,其做法有誤,並願為此承擔責任和道歉。
  • 《自然》雜誌「道歉三連」:停止汙名化,願承擔責任並道歉
    4月7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發表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8日,《自然》在其海外社交帳號上發布了同樣的內容;9日,《自然》雜誌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帳號又發布了該社論的中文版本。
  • 國際權威雜誌《自然》:我們向中國道歉3天!
    7、8、9日三天,《自然》雜誌接連在三個平臺上推送社論文章——《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反思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的做法。作為世界著名科學期刊,《自然》還延伸指出,汙名化導致的種族主義攻擊會影響千千萬萬的中國甚至亞洲學生,從而破壞科研環境。
  • 不給病毒貼「汙名化」標籤是常識
    ■ 社論    不給病毒貼上地域、國家、種族標籤,是主流社會的一種常識和應有價值觀。  針對社交媒體上一些把新冠病毒稱為「中國病毒」的不當說法,當地時間3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在日內瓦明確表態:「病毒沒有國界,不區分種族膚色和財富。
  • 《Nature》雜誌連續向中國道歉三天的「汙名化」,你了解嗎?
    作為世界頂級學術刊物,英國《Nature》(自然)雜誌此前曾將「新冠病毒」直接與武漢、中國相關聯。 4月7日,該雜誌在官網刊發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的社論,並於8日和9日將同樣內容發布於《Nature》雜誌海外社交帳號和《Nature》雜誌官方微信公眾號(中文翻譯版本)。連續三天,國內外三次發聲,這一世界著名科學期刊以此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 川普再提「中國病毒」表述,外交部:停止對疫情問題汙名化
    川普再提「中國病毒」表述,外交部:停止對疫情問題汙名化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於瀟清 記者 王昕然 2020-12-10 16:40
  • 國際期刊《自然》雜誌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
    4月7日,國際著名科學期刊《自然》( Nature)雜誌在官網刊發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的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文中寫道:今年2月,世衛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這一名字很快便被傳播公共衛生信息的大小組織採用。
  • 《自然》雜誌為什麼連續三天在多個社交帳號道歉?
    「執意將一種病毒及其所致疾病與某個地方關聯在一起,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需要立即停止。」4月7日,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自然》雜誌在官網發表社論《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Stop the coronavirus stigma now),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
  • ...百名中國學者致信美國社會:政治化、汙名化聲音無助於遏制疫情...
    中國學者在公開信中表示,近來,我們聽到很多將新冠疫情政治化、汙名化的聲音。我們認為,這無助於中美兩國和全世界共同遏制這場幾十年來最大傳染病疫情的蔓延,無助於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也無助於中美兩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福祉。
  • 百名中國學者致信美國社會:政治化、汙名化聲音無助於遏制疫情蔓延
    中國學者在公開信中表示,近來,我們聽到很多將新冠疫情政治化、汙名化的聲音。近來,我們聽到很多將新冠疫情政治化、汙名化的聲音。我們認為,這無助於中美兩國和全世界共同遏制這場幾十年來最大傳染病疫情的蔓延,無助於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也無助於中美兩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福祉。我們願意真誠地向美國朋友們分享我們的看法。此次新冠肺炎是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之一。
  • ...病亡率比流感高10倍,《自然》為汙名化道歉,宇宙各方膨脹速度不同
    新冠病毒的全球傳播已使多國衛生系統不堪重負,擾亂了全球經濟。他指出,新冠肺炎病亡率估計比流感高10倍。雖然大家已經目睹了新冠病毒對發達國家造成的危害,但它在更貧窮和更脆弱的國家可能造成的破壞仍未完全顯現。
  • 中國10個學會組織聯名向IEEE鄭重聲明:堅決反對學術交流政治化
    6月2日晚,中國電子學會等學會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同步發出一份《關於IEEE限制正常學術交流事件的鄭重聲明》(以下簡稱《聲明》)。「我們強烈認為,對學術交流政治化的危險做法應高度警惕,並對其給國際學術交流蒙上的陰影深表憂慮。」上述10個學會組織認為,科學無國界。IEEE作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非政治性、非營利組織,其內部少數人將學術交流與政治捆綁的舉動,完全背離其長期秉持的「可信賴、無偏見」的核心價值。
  • 借疫情汙名化中國,於法不容
    面對百年不遇之世界公共衛生危機,各國本應守望相助,合作應對,但美國一些反華政客接連拋出針對中國的荒謬論調,企圖將新冠肺炎疫情政治化、汙名化。近來,其他一些國家個別政客和媒體也隨美起舞,推波助瀾,更有甚者,有人開始炮製針對中國的「索賠訴訟」,還有非政府組織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提出所謂的「病毒戰」申訴,這場由美國蓄意挑起的針對中國的輿論戰、外交戰,大有向法律領域蔓延之勢。
  • 美國限制部分中國留學人員赴美學習 教育部:堅決反對將留學交流政治化和汙名化
    答:中方堅決反對美國政府出臺限制中國留學人員的錯誤做法,堅決反對將正常的留學交流政治化和汙名化。美國領導人多次公開表示歡迎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美方出臺相關措施是自相矛盾、自食其言。中方敦促美方回歸理性,尊重民意,多做有利於增進中美人民相互交流和理解的事情。我們將繼續支持中美學生交流,歡迎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學生來華學習深造。
  • 譚德塞回應川普無端指責:將疫情政治化無異於火中取慄
    要隔離「政治化疫情」的行為有記者提問,世衛組織如何回應美國總統川普對世衛組織的指責。譚德塞呼籲不要將疫情政治化,要在國家和國際層面保持團結,跨越黨派、意識形態、宗教等的分歧,專注應對疫情。譚德塞說:「面對一個全新的、危險的病毒,我們會做理性評估,總結經驗和不足。
  • 川普稱新冠病毒為「功夫流感」 外交部:反對搞汙名化
    6月22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外媒記者就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將新冠病毒大流行稱作「功夫流感」(Kung Flu)等相關內容提問。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我們注意到有關表態。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都明確反對將病毒同特定國家和地區相關聯,反對搞汙名化的做法。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利用病毒溯源問題搞汙名化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