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所怎管教「熊孩子」?家長孩子定位要準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公共場所該怎麼管教「熊孩子」

  刺耳尖叫、狂熱打鬧、騷擾得「四鄰不安」……人們在公共場所難免會碰到「熊孩子」。面對「熊孩子」並不是每個父母都有教子良方。相反,有的家長在公共場所「反應過度」大聲斥責孩子;有的家長則完全不作為,一副「孩子做什麼都行、都得讓著」的樣子。那麼在公共場所到底該怎麼對待「熊孩子」呢?

  「熊孩子」引發大人鬥毆

  最近網上在熱議一則新聞:2017年8月5日,從中國飛往美國的航班上,一家三口去美國旅遊,座位沒有在一起,孩子挨著一位日籍華裔乘客。飛機起飛後,孩子就不斷用語言和腳踢人,騷擾著這位鄰座乘客。鄰座忍了一會兒建議其父母管教孩子,而孩子的父母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孩子持續騷擾了這位鄰座乘客3小時,這位鄰座乘客忍無可忍終於爆發了,激動地罵了孩子的父母,這對父母回以激烈的辱罵,之後升級為大人們扭打鬥毆、互掐脖子。在飛機落地後,等待熊孩子一家的是等候的美國FBI海關執法人員。

  原來,出於安全考慮,空乘把孩子和其父母的座位換到了前排的同時,機組人員已把這起飛行途中的肢體衝突通報給了洛杉磯國際機場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又通報給了FBI機場執法人員、海關執法人員等。飛機落地後,所有乘客不得離開座位,直到鬥毆雙方被警察帶走。最後,一家三口計劃好的完美旅行不得不取消。

  其實,類似的「熊孩子」引發的鬥毆事件不僅發生在「天上」,高鐵裡也有乘客「中招兒」。今年年中,劉先生坐高鐵從上海去寧波,其座位前方有三個家庭,每家都有個三四歲的孩子。幾家大人大聲聊著天,孩子們則鬧成一團,整個車廂都是他們的聲音。於是,劉先生提醒孩子們的家長不要放縱孩子在車廂鬧騰,結果被一個孩子的父親用手指著鼻子大罵,最後一個孩子的母親還狠狠扇了劉先生一巴掌,導致劉先生眼球破裂出血。

  媽媽斥責女兒引來「的哥」不滿

  有縱容「熊孩子」任性的父母,也有過度管教孩子的強悍父母。

  本月初,一個新加坡司機和一個媽媽在午夜的視頻互拍大戰,在網上開始流傳。事件發生在今年9月1日晚上,還驚動了警察。原來,這個媽媽夜晚帶著女兒打車,坐進車廂後就開始嚴厲斥責女兒,導致計程車司機的不滿,他不但拿手機拍攝下這個媽媽責罵女兒的視頻,還不客氣地把這對母女轟下了車、堅決「拒載」,原因是他覺得這個媽媽有虐待孩子傾向,不滿意這個媽媽在自己的車廂內以如此方式教訓孩子。

  從網上的視頻可以看到,這個媽媽下車後讓女兒拿平板電腦拍下司機樣子和他的計程車號牌,十分氣憤地大聲對司機表示抗議和不解:「你為什麼這麼對我們!」網友們的評論各有觀點,不少身為父母的網友也懷有這個媽媽一樣的疑問:媽媽教育自己的孩子而已,至於嗎?

  對待「熊孩子」有何妙招

  在公共場所到底該如何對待「熊孩子」,

  專家級「旁觀者」各有各的說法。

  1、餐廳一角設免費遊戲區

  某知名餐廳優秀領班汪飛告訴記者:「有一次,有個三歲左右的孩子老是好奇地跑到鄰桌一對情侶那裡盯著人家桌上的菜看,一開始看了幾次就回來了,他的父母並未制止孩子,後來孩子覺得好玩兒,又過去看,還伸手去摸桌牌和牙籤盒。情侶已面露不快,幸虧服務員走上去柔聲相勸、牽走了孩子,拿出餐廳準備好的彩筆和彩紙,安撫孩子回到自己位子畫畫。但孩子的父母始終不覺得這算事兒,還說一看這些小年輕就沒孩子。我覺得這個心態是不對的。為了安撫吃飯不老實的孩子,我們餐廳設有免費的兒童遊戲區,服務員隨身攜帶糖果、彩筆、彩紙等小禮物,免費提供給孩子父母用於安撫孩子,儘量不影響公共用餐區的環境。」

  2、提前和相鄰乘客溝通

  「飛了」10年的資深乘務長宋麗娟有個最深的感受:現在很多家長,完全沒有進入父母狀態,平時把孩子交給老人,假期帶著孩子出行,面對孩子的意外情況束手無策,毫無應對能力。

  「比如有一次廣州到北京的夜班航班,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很無聊,一直在哭。他的媽媽完全沒有任何辦法就求助我。我自己並沒有孩子,就給孩子糖果、玩具,和他聊各種話題,分散他的注意力,最終哄好了孩子。」宋麗娟還告訴記者,還有很多家長,覺得就該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態度是你們所有人都要讓著孩子。

  怎麼讓孩子們在飛機上「又舒服又文明」呢?宋麗娟提供了自己的經驗:2歲以內的嬰兒,建議父母把孩子的奶粉或母乳,在起飛降落前備好,起飛降落時孩子不舒服可以及時給孩子餵奶。三四歲的孩子,建議提前準備好他們喜歡的零食玩具,並提前和相鄰乘客溝通,取得諒解。有些帶小孩的乘客事先準備了「道歉小包」,小包裡裝著糖果、巧克力等小禮物,還有一封手工書寫的「道歉信」:你好,我是幾歲幾歲的小寶寶某某,我可能會在飛行中因為不舒服而有些哭鬧,如果打擾到你請你原諒。效果都很好。

  3、做錯了讓他自己挨罵承受

  從事青少年教育的邵輝告訴記者,「幾年前帶兒子坐國際航班,時間太長了,兒子控制不住自己,總是動來動去,腳踩在前面的椅背上,我們提醒了好幾次都沒有用,結果,坐前面那個老外受不了了,轉過來衝著他嘰裡呱啦訓斥了一通,兒子立刻乖乖坐好了,我們沒有阻攔老外,後來的旅途裡,兒子長進了。我覺得只要對方不過分,就得讓兒子感受一下,知道什麼叫為自己行為負責,不是所有人都會像家人一樣無條件遷就你。再多說教,不如一次親歷來得強烈,每一個孩子都有『熊』的時候,做錯了讓他自己挨罵承受,他就懂了,不能不分青紅皂白護著他。以後再遇到類似的事兒,必要時我可以和他影響到的人商量好,『演戲』也得讓被他影響到的人教訓他一頓。」

  邵輝說:「平時在家我們就很注意,如果讓他一直任性,那麼在社會上的行為也就可想而知了。孩子都喜歡故事,我們就經常編故事,把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編進故事。」

  4、兒童教育從平時開始

  知名早教專家徐明指出,公共場合管教孩子深層次反映了家長的「兒童觀」問題。在飛機上騷擾他人,說明孩子家長平時就沒有教育孩子守規矩。「比如平時爸爸早上和孩子早起時,就會提醒孩子不要打擾下夜班需要早上好好休息的媽媽,這些教育平時就缺乏,到了公共場所自然變本加厲。」

  徐明看來,不管或管過了,撒手放任和過分嚴厲,都是因為家長覺得孩子「是我的」,是自己的私有財產。

  解決的核心和關鍵,在於家長和孩子各自的定位要準,家長要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上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家長別總覺得孩子可以例外,孩子可以無理。表面上看護犢子,骨子裡其實是不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忽視心態。在國外很多父母的理念是,就算是孩子,不可以做的事也絕對不可以做。父母與子女的互動和關係,取決於一定的教育、文化背景。家長必須提高自己的素養,才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孩子的人生導師。本報記者 孟環 J147

相關焦點

  • 從教師開學就被停職說起,暢談中美管教熊孩子的策略,讓人深思
    經常有家長吐槽說不知道該怎麼管教孩子了。有時候管得多了,孩子反而越來越叛逆,但不管不顧孩子又會放縱自己。其實,管教孩子是一門學問,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或孩子的老師,所以需要不斷學習。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不要一味以成人的思維去替孩子做決定。不管對與錯,我們都要學會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給予孩子信任,這樣他才會更有主見。
  • 美國男孩將妹妹放進烤箱,面對熊孩子,家長要這麼管教
    當無數的「熊孩子」幹完壞事躲到家長身後時,家長最常說的就是這句話,正是這句話讓孩子越來越肆意妄為、得寸進尺。家長要起到「帶頭」作用有些「熊孩子」的養成,是直接受到家長的影響。許多家長自身就有不少壞習慣,與人交往時也給人帶來很不舒服的感覺,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也就成了「熊孩子」。
  • 2019年度熊孩子盤點:調皮是孩子的天性,但管教是家長的天職
    前不久,也有新聞曾報導過,一個小男孩因為所謂的"搗蛋"故意將一位懷孕的媽媽撞到流產,而孩子並沒有認識到事情的重要性,孕媽的肚子裡是一條活生生的人命,並非一個"淘氣"就能掩蓋孩子的"惡毒"。"調皮"是孩子們的天性,但是也要有限度,這與家長們的管教是分不開的。
  • 「熊孩子」出現這3種行為,家長該管教就要管教,慣著只會害了娃
    文/寧媽媽育兒經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家長教育孩子提倡「關愛式教育「,不喜歡打孩子,而有的父母卻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實不管是哪一種,相信大家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對於孩子,家長該慣著還是得慣,該管教的時候也一定要管教。不能因為孩子的年紀小就捨不得去責罵孩子,等到孩子長大了,養成一身壞習慣,父母想管教都遲了。
  • 熊孩子是如何養成的?多半是這「3個原因」,父母的管教很重要
    白天的時候孩子吵鬧一些也沒什麼關係,不影響正常的活動,但是到了深夜,總有一兩個孩子在家長的陪同下,敲打著鞦韆的鋼管,叮叮噹噹的聲音不絕於耳。王姐一家不堪其擾,每天晚上都要等到這幾個孩子回家以後才能夠安然入睡,黑眼圈都比從前要重。
  • 連踹影院銀幕致損失上萬,熊孩子家長無動於衷,這種家長還有救嗎
    是我聽到過,最不敢置信的話正因為是個孩子,才應該教他學會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算上耽誤的時間成本,損失達到了4萬塊錢左右。雖說熊孩子惹事家長跟著遭殃,可家長其實也是在為自己的放任買單,真的要好好吸取這個教訓了。
  • 家長因孩子偷花18元網購給差評,賣家氣炸:該如何管教熊孩子?
    ,Ta氣不過,就給了賣家一個差評:太坑爹了吧,孩子自己下的單,貼紙兩張8元,居然要收10元快遞費。所以,家長對孩子還是得嚴加管教。下面,我們來談談家長如何正確教育熊孩子吧。不讓孩子知道支付密碼上面兩位熊孩子之所以能夠隨意支付,很大原因是因為家長太過隨意,把手機的支付密碼告訴孩子了。也許是因為自己需要網購,但是不懂得如何操作。這種情況,應該要跟孩子好好學習,當學成了之後,就得悄悄修改密碼,不能讓孩子知道。不然,孩子很可能會趁家長不注意,偷偷轉帳,到時候錢不見才來後悔,你真的會喊破喉嚨也沒人應。
  • 每個「熊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對「熊家長」,父母三觀正太重要了
    那個孩子便開始哭鬧,兩隻手不停推打媽媽,「你起來,不準你坐!你起來,不準你坐!」面對孩子的哭鬧,媽媽一直威脅說,「再鬧我打你了!」直到我們下車這個媽媽僅限於口頭警告沒捨得碰孩子一下。在地鐵上遇到這個「熊孩子」,周圍乘客感受特別糟糕。估計當時想「幫助」家長出手教訓「熊孩子」的乘客一定也不少。
  • 孩子不服管教動手打家長怎麼辦?面對孩子暴力行為,要堅持這三點
    而「陷入」手機世界裡的孩子,是很難心甘情願上交手機的,更聽不到家長說的「只能玩十分鐘」,所以這時候如果家長動作大一點,很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抗,甚至會打家長。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孩子為什麼會動手?,孩子也更願意接受父母的管教。
  • 孩子逛超市秒變熊孩子!上演戳桃遊戲…網友哭笑不得
    「這孩子平時在家肯定是無法無天,不然也不會那麼無法無天!」「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見一些孩子,在公共場所打鬧,故意影響他人,不遵守秩序,甚至故意調皮搗蛋的行為,在網上,人們把這樣的孩子定義為「熊孩子」!
  • 熊孩子有哪些舉動?作為家長如何引導孩子?正確做法是什麼?
    熊孩子有哪些舉動?作為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踢椅背尖聲叫、到處跑都是司空見慣的「把戲」,而且我們打不得罵不得,往往我們理論兩句還要被指責:孩子不懂事,你多大了還要和小孩子計較。現在自已也有了孩子,擔心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口中的熊孩子;更擔心自己變成一個失敗的熊家長。
  • 到底是熊孩子還是「動覺學習者」?家長要搞清楚了再給娃貼標籤
    (家長要說到做到)2、布置任務、讓熊爪忙的沒時間搗亂多數時候孩子變熊,是因為玩的時候身邊沒有大人盯著,所以造成了不堪的「但這裡所謂的管教,是正面管教。態度堅定而溫柔。不行就是不行,表出態度,但不要對孩子進行嘶吼甚至打罵教育。孩子按照要求完成的好,家長是可以實物或者語言獎勵的,(這個每個家庭因情況而已)做的不夠的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如何下次一次做的更好。讓孩子參與討論的過程,這個很重要,有點類似於復盤。
  • 家有熊孩子怎麼辦?鬧心的家長看過來
    但對於有一類家長,他們對孩子過分溺愛,疏於管教,我想說,還是放下溺愛,對孩子多加管教吧!首先,管理好自己的言行,為孩子做好表率 一個孩子的成長,受父母的影響很大,你喜歡無視規則,隨地吐痰,破壞公物,孩子自然也會如此;你喜歡罵人,孩子當然也能學得有模有樣;你不孝敬父母,孩子對爺爺奶奶也會多有不敬。。。
  • 父母如何管教「熊孩子」,對於熊孩子,家長又該怎麼教育呢?
    人們都說孩子是天使,剛出生的孩子,純真、善良,像天使一樣單純可愛。但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教育環境也會讓他們具備不一樣的品質。有的孩子因為父母的放縱不管,而變成了令人嫌棄的惡魔,俗稱:熊孩子。2.當你只是想看個電視,但是你兒子非要拿你的腦袋當椅子。孩子很開心的同時,而你則是一副生無可戀的模樣。也許「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說的就是這樣吧。3.當你帶孩子去超市,孩子開始拿手推車當賽車時。孩子似乎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妥,並肆意放縱自己的天性,玩的不亦樂乎!
  • 熊孩子偷奶奶錢買玩具 被奶奶送進派出所管教
    (原標題:熊孩子偷奶奶錢買玩具 被奶奶送進派出所管教) (華龍網2017
  • 管教孩子的正確方式,莫過於正面管教,讓孩子聽話又守規矩
    有的時候能說通,朋友就耐心的多說服一會兒,時不時的再把孩子丟給丈夫管管,不至於很嚴重,非要批評孩子,可是這天,孩子二話不說,直接打開門要坐電梯下樓,朋友瞬間脾氣就上來了,把孩子拉回來,好好批評了一番。特殊時期,大多數孩子在家都快待不住了,對於這些管不住的「熊孩子」,家長們該如何是好呢?
  • 2歲「叛逆期」,家長管教有技巧,4個「高智商」方法馴服熊孩子
    孩子2歲叛逆期,家長講道理沒有用在孩子兩歲以前,孩子對家長的話語可謂是言聽計從的,可過了兩歲的娃,卻變得越發難以管教,不知道家長們是否發現這個問題了呢?往往孩子這個時期的叛逆期,家長跟孩子講道理是沒有用的。
  • 2歲「叛逆期」,家長管教有技巧,4個「高智商」方法馴服熊孩子
    2歲叛逆期,家長講道理沒有用在孩子兩歲以前,孩子對家長的話語可謂是言聽計從的,可過了兩歲的娃,卻變得越發難以管教,不知道家長們是否發現這個問題了呢?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不要給予單一的選擇,命令孩子去完成,而是要學會適當給予孩子選擇權。
  • 孩子亂按電梯鍵家長視而不見引熱議,網友:不怕熊孩子就怕熊家長
    古人云:「上梁不正下梁歪」,意思是說如果家長在某方面做得不好,那麼孩子也會變成這個不好的樣子,所以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做好榜樣,但是在現今社會熊家長和熊孩子那可真是都不少。網友A: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不拉理的熊家長。網友B:家長和孩子都缺的是一頓暴打,沒素質也是絕了。網友C:熊孩子以後社會來教育。
  • 應儘早給「熊孩子」補上社會規則這門課
    □ 苑廣闊在博物館或圖書館裡大聲喧譁,高興了還扯著嗓子吼幾句;在餐廳裡,繞著桌子各種奔跑、跳躍;在電影院裡,猛踹前排座椅,有節奏地抖動;還有在地鐵裡穿著鞋踩椅子……暑期,公共場所裡「熊孩子」猛增。一直從事志願者講解的於女士說:「都說『熊孩子』,這還不是因為『熊家長』而來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