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所該怎麼管教「熊孩子」
刺耳尖叫、狂熱打鬧、騷擾得「四鄰不安」……人們在公共場所難免會碰到「熊孩子」。面對「熊孩子」並不是每個父母都有教子良方。相反,有的家長在公共場所「反應過度」大聲斥責孩子;有的家長則完全不作為,一副「孩子做什麼都行、都得讓著」的樣子。那麼在公共場所到底該怎麼對待「熊孩子」呢?
「熊孩子」引發大人鬥毆
最近網上在熱議一則新聞:2017年8月5日,從中國飛往美國的航班上,一家三口去美國旅遊,座位沒有在一起,孩子挨著一位日籍華裔乘客。飛機起飛後,孩子就不斷用語言和腳踢人,騷擾著這位鄰座乘客。鄰座忍了一會兒建議其父母管教孩子,而孩子的父母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孩子持續騷擾了這位鄰座乘客3小時,這位鄰座乘客忍無可忍終於爆發了,激動地罵了孩子的父母,這對父母回以激烈的辱罵,之後升級為大人們扭打鬥毆、互掐脖子。在飛機落地後,等待熊孩子一家的是等候的美國FBI海關執法人員。
原來,出於安全考慮,空乘把孩子和其父母的座位換到了前排的同時,機組人員已把這起飛行途中的肢體衝突通報給了洛杉磯國際機場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又通報給了FBI機場執法人員、海關執法人員等。飛機落地後,所有乘客不得離開座位,直到鬥毆雙方被警察帶走。最後,一家三口計劃好的完美旅行不得不取消。
其實,類似的「熊孩子」引發的鬥毆事件不僅發生在「天上」,高鐵裡也有乘客「中招兒」。今年年中,劉先生坐高鐵從上海去寧波,其座位前方有三個家庭,每家都有個三四歲的孩子。幾家大人大聲聊著天,孩子們則鬧成一團,整個車廂都是他們的聲音。於是,劉先生提醒孩子們的家長不要放縱孩子在車廂鬧騰,結果被一個孩子的父親用手指著鼻子大罵,最後一個孩子的母親還狠狠扇了劉先生一巴掌,導致劉先生眼球破裂出血。
媽媽斥責女兒引來「的哥」不滿
有縱容「熊孩子」任性的父母,也有過度管教孩子的強悍父母。
本月初,一個新加坡司機和一個媽媽在午夜的視頻互拍大戰,在網上開始流傳。事件發生在今年9月1日晚上,還驚動了警察。原來,這個媽媽夜晚帶著女兒打車,坐進車廂後就開始嚴厲斥責女兒,導致計程車司機的不滿,他不但拿手機拍攝下這個媽媽責罵女兒的視頻,還不客氣地把這對母女轟下了車、堅決「拒載」,原因是他覺得這個媽媽有虐待孩子傾向,不滿意這個媽媽在自己的車廂內以如此方式教訓孩子。
從網上的視頻可以看到,這個媽媽下車後讓女兒拿平板電腦拍下司機樣子和他的計程車號牌,十分氣憤地大聲對司機表示抗議和不解:「你為什麼這麼對我們!」網友們的評論各有觀點,不少身為父母的網友也懷有這個媽媽一樣的疑問:媽媽教育自己的孩子而已,至於嗎?
對待「熊孩子」有何妙招
在公共場所到底該如何對待「熊孩子」,
專家級「旁觀者」各有各的說法。
1、餐廳一角設免費遊戲區
某知名餐廳優秀領班汪飛告訴記者:「有一次,有個三歲左右的孩子老是好奇地跑到鄰桌一對情侶那裡盯著人家桌上的菜看,一開始看了幾次就回來了,他的父母並未制止孩子,後來孩子覺得好玩兒,又過去看,還伸手去摸桌牌和牙籤盒。情侶已面露不快,幸虧服務員走上去柔聲相勸、牽走了孩子,拿出餐廳準備好的彩筆和彩紙,安撫孩子回到自己位子畫畫。但孩子的父母始終不覺得這算事兒,還說一看這些小年輕就沒孩子。我覺得這個心態是不對的。為了安撫吃飯不老實的孩子,我們餐廳設有免費的兒童遊戲區,服務員隨身攜帶糖果、彩筆、彩紙等小禮物,免費提供給孩子父母用於安撫孩子,儘量不影響公共用餐區的環境。」
2、提前和相鄰乘客溝通
「飛了」10年的資深乘務長宋麗娟有個最深的感受:現在很多家長,完全沒有進入父母狀態,平時把孩子交給老人,假期帶著孩子出行,面對孩子的意外情況束手無策,毫無應對能力。
「比如有一次廣州到北京的夜班航班,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很無聊,一直在哭。他的媽媽完全沒有任何辦法就求助我。我自己並沒有孩子,就給孩子糖果、玩具,和他聊各種話題,分散他的注意力,最終哄好了孩子。」宋麗娟還告訴記者,還有很多家長,覺得就該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態度是你們所有人都要讓著孩子。
怎麼讓孩子們在飛機上「又舒服又文明」呢?宋麗娟提供了自己的經驗:2歲以內的嬰兒,建議父母把孩子的奶粉或母乳,在起飛降落前備好,起飛降落時孩子不舒服可以及時給孩子餵奶。三四歲的孩子,建議提前準備好他們喜歡的零食玩具,並提前和相鄰乘客溝通,取得諒解。有些帶小孩的乘客事先準備了「道歉小包」,小包裡裝著糖果、巧克力等小禮物,還有一封手工書寫的「道歉信」:你好,我是幾歲幾歲的小寶寶某某,我可能會在飛行中因為不舒服而有些哭鬧,如果打擾到你請你原諒。效果都很好。
3、做錯了讓他自己挨罵承受
從事青少年教育的邵輝告訴記者,「幾年前帶兒子坐國際航班,時間太長了,兒子控制不住自己,總是動來動去,腳踩在前面的椅背上,我們提醒了好幾次都沒有用,結果,坐前面那個老外受不了了,轉過來衝著他嘰裡呱啦訓斥了一通,兒子立刻乖乖坐好了,我們沒有阻攔老外,後來的旅途裡,兒子長進了。我覺得只要對方不過分,就得讓兒子感受一下,知道什麼叫為自己行為負責,不是所有人都會像家人一樣無條件遷就你。再多說教,不如一次親歷來得強烈,每一個孩子都有『熊』的時候,做錯了讓他自己挨罵承受,他就懂了,不能不分青紅皂白護著他。以後再遇到類似的事兒,必要時我可以和他影響到的人商量好,『演戲』也得讓被他影響到的人教訓他一頓。」
邵輝說:「平時在家我們就很注意,如果讓他一直任性,那麼在社會上的行為也就可想而知了。孩子都喜歡故事,我們就經常編故事,把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編進故事。」
4、兒童教育從平時開始
知名早教專家徐明指出,公共場合管教孩子深層次反映了家長的「兒童觀」問題。在飛機上騷擾他人,說明孩子家長平時就沒有教育孩子守規矩。「比如平時爸爸早上和孩子早起時,就會提醒孩子不要打擾下夜班需要早上好好休息的媽媽,這些教育平時就缺乏,到了公共場所自然變本加厲。」
徐明看來,不管或管過了,撒手放任和過分嚴厲,都是因為家長覺得孩子「是我的」,是自己的私有財產。
解決的核心和關鍵,在於家長和孩子各自的定位要準,家長要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上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家長別總覺得孩子可以例外,孩子可以無理。表面上看護犢子,骨子裡其實是不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忽視心態。在國外很多父母的理念是,就算是孩子,不可以做的事也絕對不可以做。父母與子女的互動和關係,取決於一定的教育、文化背景。家長必須提高自己的素養,才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孩子的人生導師。本報記者 孟環 J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