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姐出品
閨蜜離婚了,幾經周折,她爭取到了女兒的撫養權。
昨天跟她見面,聊起孩子的事,她突然紅了眼眶:「我覺得太對不起孩子了,沒能給她一個完整的家。」
現在,她從一個曾經的科學養育擁簇者,變成了一個毫無底線的寵娃狂魔。
無論孩子提出任何要求,她總是無條件滿足,從來不說一個「不」字。
孩子可以隨時隨地看電視、玩手機、平板、狂吃零食、打她、罵她……
在閨蜜的一再縱容下,那個原本可愛有禮貌的小女孩,變得脾氣很大、挑食、搶東西、自私、霸道蠻橫。
我勸閨蜜別這麼慣著孩子,可她嘆了口氣說:「沒辦法,誰讓我欠她一個爸爸呢!我不捨得讓她受委屈!」
離婚後,總覺得孩子缺愛,總覺得對不起孩子,骨子裡把孩子視為婚姻的受害者,於是,試圖用加倍的愛去彌補那個空缺。
這是父母出於保護孩子的拳拳愛子之心,可是對孩子而言,真的好事嗎?
01
單親溺愛,是最毒的毒藥
其實,如此溺愛孩子,比離婚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那個被慣壞的孩子,不僅不能填滿內心的空洞,還會被父母過滿的愛反噬。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投射效應」,意思是,一個人把自己的情緒、認知置於他人身上的傾向。
如果離婚後,父母認為虧欠了孩子,這種想法就會投射到孩子心裡,他會愈加認為,自己真的很可憐,別人都欠他的。
曾經有個「留學兩年敗光200萬」的新聞轟動網絡。
男孩小時候父母離異,全家人都覺得對不起這個孩子,奶奶更是哭了好幾天。
此後,奶奶便充當起了孫子的保護神,容不得他受半點委屈,給孫子買的麵包被別人吃了,奶奶冒著鵝毛大雪,出去再買三袋。
父母也覺得虧欠孩子,就在物質上充分滿足他。
18歲那年,男孩被父母安排送到紐西蘭讀書,習慣了自我為中心,大手大腳的生活,即便出了國,他依然過著散漫懶惰的生活。
最終兩年敗光了200萬,他又回到了家裡,打遊戲、上網、足不出戶,連吃飯都要奶奶餵到嘴裡。
那份沉重的虧欠感,凝聚著父母的愛,也變成了最毒的毒藥。
非但沒使男孩變得積極陽光,反而讓他把自己視為一個不幸的人,也把自己變成了一個無用、無能的巨嬰。
他帶著深深的敵意面對生活和親人,獨立性被嚴重剝奪,父母多餘的愛,瀰漫著甜絲絲的氣息,卻給孩子帶來了最深的傷害。
驕縱孩子,一點點蠶食了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且,對孩子也是一份窒息的壓力。
有一個知乎網友抱怨:
自己是單親家庭,母親感覺虧欠她,就對她特別溺愛,什麼事情都為她考慮,跟她說話時,都小心翼翼地討好著。
可這卻令她很反感,非常不開心,被壓得透不過氣,幾乎要抑鬱了。
母親的卑微,讓她覺得是負擔,她想要逃離到很遠的地方……
因為虧欠,就拼命去彌補、補償,卻成了壓在孩子肩頭上,一份難以承載的包袱,卸不下來,又拋不掉。
這份愧疚和虧欠感,猶如猛獸般張著血盆大口,吞噬著孩子的人生,父母越是想要補償,越是把孩子往火坑裡推。
自卑、壓抑、沉重、索愛、悲觀,這些負面的情緒,都是由虧欠感滋生出來的。
02
離婚是成人的選擇,教育是孩子的人生
郭德綱跟前妻離婚的時候,郭麒麟只有4歲。
母親遠赴日本,父親忙於事業,也鮮少陪伴兒子。即便如此,郭德綱也從未因此寵溺兒子,反倒嚴加管教。
無論對誰,待人接物必須有禮有節,要求兒子尊重師長,苦練業務,不能有一絲鬆懈。
記得有一次,16歲的郭麒麟幫師兄嶽雲鵬助演《陰陽五行》,由於選的段子並不適合當時的場地,導致觀眾反應冷淡。
表演出現紕漏,郭德綱沒有為兒子初次登臺找藉口,反倒深夜痛罵郭麒麟,還讓他發微博跟觀眾道歉。
郭德綱對兒子的嚴厲,是有目共睹的。
無論是從小缺少陪伴的單親家庭,還是富二代的頭銜,郭德綱有太多的理由溺愛孩子,但是他從來沒有這樣做。
正是父親的教子有方,才成就了如今那個儒雅幽默、有德有才、低調謙遜的郭麒麟。
同樣在單親家庭成長,如今閃閃發光的演員,還有毛曉彤。
剛一出生,她就被重男輕女的父親拋棄到垃圾箱,是堅強的媽媽把女兒撿回來,獨自撫養長大。
即便生活坎坷,經濟能力有限,媽媽依然咬緊牙關,為女兒努力創造最好的教育條件。
帶女兒學跳舞,教她學鋼琴,在學習上也嚴格要求,如果成績達不到要求,媽媽就會批評她。
獨身的狀態,並沒有放鬆對女兒的教育方式,而是讓女兒學會了堅強、獨立、上進。
如今,憑藉熱播劇《三十而已》,毛曉彤的靈動和演技,已經深入人心,火遍全網。
離婚還是單身,都不是放縱孩子、寵溺孩子的理由。
婚姻的狀態,是成年人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而教育,是為孩子的人生負責。
你想要一個勇敢快樂、積極陽光的孩子,就不能為放縱孩子找藉口,這才是真正的疼愛孩子。
只有這樣,他才能從容的面對這個「不完整的家」,才能瀟瀟灑灑地做一個快樂的孩子。
我有個同事劉姐在女兒4歲時離婚,至今已經十幾年了。
每天上班看到劉姐,從來都是對人笑臉盈盈,不抱怨生活,不吐槽曾經的伴侶,對待女兒的學習和生活,寬嚴有度。
女兒也成長為一個漂亮、快樂、努力、獨立的孩子,前幾天,高考放榜,她成績超出一本線三十多分。
孩子沒有被父母離婚的陰影籠罩,理解媽媽對婚姻的選擇,也努力尋找自己人生的方向。
心理治療師林穎曾說:家庭對孩子的意義並不在於是否完整,而是父親母親各自的功能是否良好。
婚姻存續還是消亡,都不意味著孩子就沒有了享受幸福的權利,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安全。
爸爸媽媽都在,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和地點去愛孩子。
03
父母各自安好,孩子眼中才有光芒
在《婆婆與媽媽》節目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林志穎帶著媽媽和妻子,回他童年成長的老房子看一看,林媽媽觸景深情,突然哽咽著向兒子道歉。
當年,林媽媽因為忍受不了丈夫常年的冷暴力,在最小的兒子8歲時,忍痛選擇了離開家和孩子。
即便每個周末她都會帶孩子去玩,陪伴他們,但卻始終覺得愧對兒子。
節目中,林媽媽激動地說:「一直都想跟兒子道歉,卻找不到機會,本來想離開的時候跟兒子說,現在提前講了,感覺很幸運。」
身為父母,我們都心甘情願為子女付出所有,承受所有壓力,甚至為了孩子去捆綁一段不幸福的婚姻。
但是,如果父母每天沉溺在痛苦和對婚姻的迷茫、煎熬中,這對孩子而言,更是一種經年累月的傷害。
相比常年冷戰,互相詆毀的冷麵夫妻,一個穩定、平和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更安全、更有利。
所以,離婚不是孩子的錯,更不是大人的錯,離婚是為了讓所有人能幸福。
最近的熱播劇《三十而已》大結局,三位女主角接受採訪時,顧佳的一段話,發人深省。
主持人問:「你會不會為了兒子跟許幻山復婚?」
顧佳答:「子言那麼可愛,如果將來他長大了,知道媽媽是因為他而選擇了復婚,那他才一定會不高興吧。」
孩子最希望看到的,是父母各自安好,生活幸福,而不是為了自己,去扮演一對假面愛人。
你的虧欠感,是幸福最大的假想敵,那不是愛,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愧疚和恐懼。
所以,如果真的愛孩子,就請把那份虧欠感遠遠拋開,活出圓滿漂亮的人生,這才是對自己、對孩子的最佳選擇。